-
1 # 機械核心
-
2 # 錦繡中源
東南亞,顧名思義,位於亞洲東南部,有11個國家,陸地總面積約457萬平方千米,人口超過6億。2017年東南亞GDP為2.72萬億美元,放眼全球,超過英國位居世界第五。目前東南亞國家中,只有新加坡一個發達國家,其它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發展勢頭較好。
近年來,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勞動力、資源、運輸、物價等成本的上升,以及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淘汰很多落後的產能,而東南亞、印度等地則很好的承接來自中國等地的產業轉移,製造業蓬勃發展。除了中國外,其實也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及印度等地,日本、南韓乃至歐美各發達國家的企業已經很早就開始佈局這些地方,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正遭受它們的挑戰。所以目前來看,下一個世界工廠很有可能就是東南亞或印度。
縱觀世界,能夠稱得上“世界工廠”的國家只有四個:18世紀末期至19世紀中期的英國、19世紀中後期至20世紀中期的美國、20世紀60年代-90年代的日本,以及本世紀以來的中國。目前英國、日本和美國都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我們國家正向著這條路邁進,如果東南亞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未來東南亞會發展成什麼樣?值得期待。
-
3 # 蓅影2017
東南亞地區共有11個國家:越南、寮國、高棉、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人口6.5億,面積457萬平方公里,GDP總量約2.6萬億美元,人均GDP約4000美元。這是2016年資料。
所謂的世界工廠,就是說全世界近50%工業加工在這裡,這是非常了不起,也是很難做到的。一般情況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工業比重很難超過GDP的60%,因為發展後期都是以第三產業為主。
如果現在全世界有50%的工業在東南亞,東南亞人均GDP將超過2萬美元,那和臺灣差不多了,但是這不可能的。目前,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的工業在東南亞國家裡比重挺高的,其他的基本是沒什麼工業。
現有的工業大國:中國、美國、日本、南韓及歐洲地區等不會把自己所有的工業都轉出去的,特別是核心工業,現在美國還號召製造業迴歸呢。印度、巴西、土耳其等也在大力發展自己的工業,這些國家也是強有力的競爭者,多多少少都會分一杯羹。
目前東南亞地區的優勢:靠近中國、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南韓、日本,這些國家及地區會把一些溢位來的產業轉移到附近國家,這時候東南亞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目前越南就很明顯得到這樣的好處了。金融中心及中轉站的新加坡會給東南亞提供不少方便。
東南亞地區工業發展的劣勢:工業4.0即將到來,一旦智慧工業到來,落後國家很難靠廉價勞動力來引進工業;東南亞地區有11個國家,只能形成一個鬆散同盟,無法像一個國家一樣可以利用行政來引導經濟,以及對抗外來經濟的衝擊。東南亞每個國家市場容量都有限,無法像東方某大國一樣用自己的市場來引進技術,發展自己關鍵領域的工業,或者用市場優勢來制訂行業標準,沒有這些條件,是寸步難行的。
總體來說,東南亞地區很難成為世界工廠,但是部分東南亞國家可以在某些工業領域發展、壯大起來,成為工業化國家。
-
4 # 新加坡公民
東南亞的核心是新加坡,新加坡擁有80餘家晶片生產設計公司,無數的高科技上游企業,排名世界高科技第十八位,軍工第七位,世界500強佔三位,考慮到發展東南亞對新加坡可能產生威脅,加上原來中國與新加坡是自貿區,語言文字相同,離的較遠,把下游企業定在中國,目前新加坡是中國的最大金額投資國,靠著新加坡的晶片,高強度鋼材,發動機,高質量燃油,高階造船的支援,成就了中國蘋果,華為,小米,格力,富士康,長城,軍工等一大批下游高科技企業,目前中國也已經能自產一批晶片,如華為齊林,蘋果,富士康已不完全依賴新加坡,本土高通也可代替一部分,目前在新加坡工業園中低端如各國國際服裝行業由於中國成本的上漲,已經在越南,印度,土耳其,保加利亞,波蘭等國建立的新加坡工業園代替,大的行業在新加坡周邊發展對新加坡可能產生威脅,中國比較遠,所以高科技下游放在中國,還是比較安全的,所以東南亞成為世界工廠的可能性不大。
-
5 # 陶短房
實際上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前,東南亞已經經歷過兩次半發展高潮了。
第一次是繼日本之後的“四小龍”時代,新加坡利用自己的地緣政治、經濟特殊地位躋身“四小龍”行列,如今很多朋友都注意到新加坡崛起中航運、服務等產業的重要作用,但實際上其工業化速度和程度同樣不容忽視,其在化工、精密機械製造、煉油等方面的投入和收穫,都是至關重要的。
第二次則是在“四小龍”站穩腳跟、日本推行所謂“雁陣模式”後,東南亞接收日本轉移產業、技術,電子和日用輕工業驟然大發展,形成所謂“四小虎”(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其中泰、馬兩國一度被認為“在家電領域地位穩定不拔”,菲律賓的休閒食品行銷世界,而印尼則更是開始嘗試向諸如民用飛機制造等更高階產業攀爬。
所謂“半次”,則是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在中國21世紀初崛起前曾多次利用“三來一補”嵌入全球市場迴圈,並波動式獲得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如越南、印尼的鞋業就是如此。
但所有的“高潮”——包括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之後的歷次,東南亞國家都在飽受一曝十寒、大起大落之苦後痛苦地發現,自己又要重新來過,“世界工廠”彷彿拉磨毛驢前主人刻意掛上的一根玉米,永遠離自己的嘴一尺之遙,卻總也啃不到。
關鍵在於,東南亞國家自身市場容量太小,即便像新加坡這種勞動力素質和技術儲備相對較好,管理水平也能跟得上的國家,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也會面臨幾乎難以突破的瓶頸,從而不得不尋求將“半截頭”製造業轉移到境外,自己轉而發展性價比更高的第三產業(雖然是高階第三產業,但高階三產畢竟也還是三產,不是二產),而像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在這些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發展為世界工廠的難度就更高了。
相對於高階技術和人才,數量大、價效比高的熟練工和技工是成為“世界工廠”的更關鍵要素,偏偏東南亞國家在這些方面的差距是最大的,這些國家熟練工文化程度、紀律性和學習能力、意願普遍比較低,接受管理的能力也較差,如果說,高階技術、人才還可以“兩頭在外”,靠引進救急,那麼這種“底端”的堅實只能靠內補自救。中國改開最初20年,在製造業方面也經歷了極大的陣痛,“瓶頸”同樣在此,但中國靠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靠龐大的體量和建國後極高的掃盲率挺過來了,東南亞國家則相反,把太多功夫下在培養高階人才上,本末倒置了。
東南亞國家除了新加坡等極個別外,基礎設施水平普遍低下,而工業化和製造業的發展、壯大,必須以基礎設施的“先行一步”作為前提和保證,基礎設施不提高,製造業即便發展於一時,也註定成為風中浮萍,按照行內的話就是“即便接了單子都不知道能否如期完成,即便完成了都不知道能否按時交貨”,更要命的是,在這個領域東南亞國家至今進一步、退一步,缺乏章法。
正是看到自身在工業化問題上的種種侷限性,東盟才花了20多年談整合,但進展並不大,除了各國心思不一、實力大多有限等客觀限制外,最大的問題是大家都是“賣家”,缺乏買家,形不成“自迴圈”,而TPP倒是有美國這個“買家”了,但它的破局看似偶然(特朗普折騰)實則必然——誰也不願意做“無私開放市場”的單邊冤大頭。
-
6 # 龍愛檸檬水
東南亞取代不了世界工廠的地位。當中中國產業升級,製造業重組過程中,大多是利潤低,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到東南亞這是正常趨勢。
為什麼東南亞取代不了世界工廠地位呢?一:中國市場容納量非常龐大,是歐美的總和,許多世界知名企業會把研發和市場放在中國。二:中國政府優惠政策和關稅政策可以保證中國絕對優先,絕對市場地位。三:中中國產業是成體系的,東南亞企業必須從中國進口原材料回去生產組裝,我在越南考察過,國內過去的企業,基本上是從國內進口在進行組裝。四:商人重利,目前東南亞暫時還有廉價勞動力,隨著發展勞動成本會越來越高,商人還會轉移的。五,東南亞工業基礎太落後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7 # 地理沙龍
謝謝邀請,東南亞位於亞洲東南部,主要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組成,東南亞地區總共有11個國家,除了新加坡以外都屬於發展中國家。東南亞地區人口稠密,其中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人口數量超過1億人,越南人口數量超過9000萬人,泰華人口數量近7000萬人,緬甸人口數量超過5000萬人,馬來西亞人口數量超過3000萬人,這些國家都可以理解為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國家。
在所有的工業型別中,勞動力指向型工業是最容易發生工業轉移的型別,這類工業會逐步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區。在世界工業發展歷史中,此類工業從最初的英國轉移到美國,後來又轉移到德國和日本,再後來轉移到以南韓、新加坡、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為代表的“亞洲四小龍”,最後轉移到了中國。目前來看,部分勞動密集型工業有往東南亞地區轉移的趨勢。
那麼東南亞有沒有可能成為世界工廠呢?所謂“世界工廠”是指為世界市場大規模提供工業品的生產製造基地,到目前為止歷史上能夠被稱為世界工廠的國家包括英國、美國、日本和中國四個國家。這些國家在成為世界工廠之前,雖然也是最先轉入了勞動力指向型工業,但是最後都是建立了完備的工業生產體系和生產規模之後才成為世界工廠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東南亞國家在產業轉移中很有可能扮演的是類似“亞洲四小龍”的角色,可能是作為中國製造的一個輔助基地,而不太可能成為世界工廠,位於南亞地區的印度倒是有可能在將來接下“世界工廠”的接力棒。
-
8 # 唯正教育賈老師
做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我聊聊我的一點看法。自工業革命開始後,工業發展都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有強有力的政府,英國最早開始工業革命,因為英國政府是強有力(請自行忽略今天的英國政府),炮艦政策是工業革命的後盾(最典型的鴉片戰爭)。後來的法蘭西、德意志都是一樣,無論是拿破崙還是卑斯麥都為本國工業革命打下基礎。至於美國,南北戰爭以及和印第安人戰爭等等,掃清了美國工業革命的障礙。日本透過倒幕戰爭和甲午戰爭,為工業革命打下了基礎。蘇聯自不必說,鐵血領袖斯大林也為俄國工業化打下基礎。我們國家,各位都懂得。東南亞的政局是不穩定的,緬甸的昂山素季搞不定軍方和民族地方武裝;泰國一直暗流湧動;寮國聽命于越南;越南的“三駕馬車”也是各懷鬼胎;印尼、菲律賓也是民族問題突出,除了新加坡外,沒有強有力的政府,工業化是成功不了的,洋務運動就是證明。東南亞地形支離破碎,民族眾多,宗教問題複雜,毒品問題,歷史邊界問題等等,使東南亞成為工業國家,充滿了阻力。東盟各國相互防範,不能用一個聲音發生,經濟上相互競爭嚴重。缺乏諸如法德這樣的“定海神針”。東南亞可以根據一帶一路,量身製作屬於本國國情的工業化之路,在某一領域做強即可,南韓傾全國之力也不過是二流國家。
回覆列表
全球第四次產業轉移正在進行,勞動密集型產業將由中國轉移至東南亞、印度,這是全球經濟的大趨勢,很多服裝加工、手機、汽車裝配線都已經去了。
因為中國勞動力、資源、場地、稅收、運輸、物價等成本的上升,特別是人工費的增加,以及政府遏制關停高汙染、高耗能、低收益的產業,再加上貿易戰,美國對中中國產商品增加了關稅。中國已經失去代工優勢。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人工費、資源價格、稅收、物價水平更低的東南亞、印度。
日本、南韓、臺灣、沿海的企業很早就去了,日本的汽車裝配線、南韓、臺灣的電子產品裝配線,中國的服裝、華工加工企業,都正在建廠和闊產能。
未來中國的失業率會提高,特別是代工類企業將大規模裁員、倒閉,不過環境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