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勇評書話

    兩者基本含義都是死了,都屬於敬語,書面褒義。

    但是逝世更莊重和正式、官方一些,一般用於對國家、社會做出過較大貢獻的人。

  • 2 # 文軒閣張永毅

    中國的語言源遠流長,大約在五萬年前人類的語言就開始萌芽。到上古倉頡創造了人類文明的載體——漢字後,人類的語言更趨成熟。中國的語言豐富多彩、細膩委婉、博大精深,一個字可以代表多種意思。光是一個“死”字,就有多種層次的講法。

    嬰兒死了稱“夭折”,年輕人死了稱“走了”,老人死了稱“駕鶴”,病人死了稱“病故”,和尚死了稱“圓寂”,軍人死了稱“犧牲”,皇上死了稱“駕崩”,普通人死了稱“去世”,偉人死了稱“逝世”,自殺的叫“自盡”,他殺的叫“遇害”,備案的叫“卒”,謙稱的叫“亡”,惡稱的叫“嚥氣了、見閻王了”。

    那麼離世和逝世的區別是什麼呢?“離世”多伴是旁人的詢問,如“某某人是啥時離世的?我怎麼不知道。”“逝世”可以是自己對偉人尊敬的講述,如“某某逝世於某年某月”也可以對偉人尊敬的詢問,如“某某是啥時逝世的?”

  • 3 # 朱總6856

    離世,逝世,是同義詞,都是離開,分離,離別,夭亡之意,是否出題有誤,還是故意考驗讀者,不得而知,只有當事者明瞭。

    不知天下是否大同,在我們這一地域,就分兩類死,一種好死,一種不好死。

    好死,就是過六十歲,在家裡安然地死去,生老病死這種,他(她)的牌位,就有資格進入祖宗牌位林之列,其他則不然。

    不好死,就多了,二十歲未婚叫夭忘,火災,水災,天打雷劈,汽車肇事等等,離家死去就不分年齡了,你就是一百歲也不能入祠堂,入牌位。

    我一直不承認,天干,地支,陰陽五行,四柱推命術,可偏偏我就把它讀完了,這是聰明的華人,欺騙華人的伎倆,鬼把戲,為什麼發達的第一帝國,第二帝國沒有,就值得借鑑,深思了。

    三白眼,就是正.常不動,眼珠子靠不著下邊眼邊,叫下三白,夠不著上眼邊,叫上三白,空著左邊,叫左三白,空著右邊,叫右三白。

    這些一直困繞著我,不得而知,只好與它共存忘吧!

  • 4 # Z先生說

    去世.人死了為忌諱而說"去世"或"過世".逝:遠離,離去的意思,去逝,很少聽說,嚴格說"去逝"代去世"是不對的"逝"的其他解釋

    (1) 去;往

    (2) 逝,往也。——《說文》逝,行也。——《廣雅》穀旦於逝。——《詩·陳風·東門之枌》君子可逝也。——《論語·子罕》

    (3) 過去的 如: 逝者如斯夫。毋逝我梁。—《詩·邶風·穀風》倏而來兮忽而逝。—《楚辭·九歌·少司命》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楚辭·湘夫人》

    (4) 又如:遠逝(去到遠處);逝逝(獨往之意);逝踵(離去);逝川(流逝的水。也比喻逝去的時間或事物);逝水(流逝的水);逝波(流去的水。也比喻流逝的光陰);逝景(逝去的光陰)

    (5) 死亡,去世 [die;pass away]予為斯序,既痛逝者,並以為華人之讀茲編者勖。——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去世去逝逝世過世用法的區別

    1、去世基本可用於所有離世的人,指成年人離開這個世界,就是死的意思,去世基本可用於所有離世的人,也有種說法是人死了為忌諱而說去世或過世。

    2、去逝往往指那些有一定威望的人或在當地有較大影響的人離開了人世,去逝,一般指的有身份的人死亡,和“仙逝”差不多,同時去逝也含有懷念的意思在內,更多的表述當事人的心情。3、逝世是尊稱,是一個褒義詞,多用於表示對死者的敬意,逝世一般用於形容比較偉大或者比較受人尊敬的人死去,逝世也含有有犧牲的意思,所以普通人去世能叫逝世嗎,這幾個問題的答案就很清楚了。

    4、過世就是一中性詞,過世只是說離開人世,一般指一些平凡的人死亡。

  • 5 # 白話石說

    中國文字是以象形為基礎,加上會意、形聲兩種元素,構成了獨特的方塊字。

    現在世界上,除了中國,以象形、會意、形聲“三合一”的文字,基本上都消失了。英語法語德語等西方國家的文字,都是以幾十個字母組成。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語言文字豐富多彩,一件事可用多個文字來表述,比如“死亡”,人們就有多種講法和稱謂。

    孩童死了稱“夭折”,病人死了稱“病故”,普通人死了稱“去世”,德高望重的人死了稱“逝世”,文化老人死了稱“仙逝”,古代皇上死了稱“駕崩”。

    還有“圓寂”指和尚死了,“犧牲”指軍人死了,自殺叫“自盡”,他殺叫“遇害”,還有“卒”“亡”“謝世”“嚥氣了”等等,不一而足,稱謂各異實質相同,都是指人死了。

    吾國面積廣大人口眾多,各地的語言表達不同。

    比如上海人說“死”,口語和書面語就不同,書面語就像上面列舉的種種稱謂,但口語往往“眉毛鬍子一把抓”,不管大人還是小孩、普通人還是大人物、正常死亡還是因病災亡故,都叫做“走了”,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沒見到他的父親,就問你爸呢?朋友說“伊走了”,我問去哪裡了,什麼時候回家?朋友說“伊死忒了”,我才恍然大悟,他父親去世了。

    因為用書面語講上海話,像“離世”“逝世”“圓寂”“犧牲”等字,說滬語很拗口,難以準確表達意思,所以上海人通常把人死叫“走了”或“死忒了”,分不清尊卑。

    那麼,所謂的離世和逝世的區別是什麼呢?

    就如前面所述是指代各種身份不同的人,“離世”是普通稱呼,“逝世”通常是對有一定地位人的尊稱,如“某某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某年某月某日逝世”。

    寫到這裡,忽然想起“個”和“位”這兩個量詞。

    “個”字往往稱人及人的組織,比如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學校、一個團體、一個政黨、一個社群、一個社會等等。就像稱馬為“匹”,稱牛為“頭”,稱羊為“只”一樣,不能張冠李戴亂了稱呼。

    如果你把別人稱作“匹”“頭”“只”,一定會讓人對你反目怒懟,甚至抽你一個大耳光。

    但現在很多體制內外的媒體人“個”“位”不分胡亂使用。

    比如抓到了犯罪分子或貪腐官員落馬,媒體常常使用的是“一位”。要知道“位”字是個尊稱,你能對犯罪分子和貪官肅然起敬嗎?

    “個”和“位”這兩個量詞都是會意字,但使用是有區別的,“個”字可以對人對己泛泛而指,但“位”字從人從立,如地位、皇位、大位等等,通常不能用於第一人稱,比如:“我們兩位來出席會議”,這樣說給人的感覺是太過傲嬌。

    所以,把“位”字用在犯罪分子身上,不免貽笑大方。

    說回離世和逝世有什麼區別,道理一樣,對死去的人的稱謂也不能亂用,應該根據死者的身份、社會地位、年紀、輩分等等因素,採用合適的稱謂,才能避免信口雌黃出洋相。

    簡單說,普通人死亡可用離世,對偉人名人就要用逝世。

    讓人唏噓的是,吾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是世上最難學的一種文字,且字義複雜多變,要完全學會掌握吾國的文字,不知道要死掉多少腦細胞啊。

  • 6 # 沐雨離音

    華人對“死”是避諱的,所以,就有很多代稱,“大去”在這裡也是“死”的意思.其他的關於死的名詞如下:

    常見:去世、過世、逝世、長眠、安息.

    意外:遇難、喪身.

    未成年而死;夭折.

    為國為民:犧牲、捐軀、殉國、殉職.

    和尚死:圓寂、坐化、示寂、示滅、昇天.

    古帝王死:駕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

    對仇敵:見閻王、回老家、歸西天、斷氣、完蛋、翹辮子、一命嗚呼.

    高齡而死:登仙.

    此外,古籍中稱“死”曰:卒、歿、疾終、溘逝、作古、棄世、下世等.又:物故、厭世、棄養、捐舍館、棄堂帳、啟手足、隱化、遷神、解駕、遁化、遷化、遷形等已成死詞.

    “死”之別稱種種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人們對“死”,自古至今都諱莫如深,為避諱起見,取了諸多別稱.

    古代對人死的稱呼反映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里嚴格的等級制度,《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如:

    ①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②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句中的“崩”、“崩殂”即指皇帝死亡.

    句中的“薨”則指諸侯或有封爵的大臣之死.

    ④ 初,魯肅聞劉表卒.(〈赤壁之戰〉)

    ⑤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張衡傳》)

    句中的“卒”古指大夫死亡或年老壽終.

    現代人不像古代那樣等級森嚴,但表現在對“死”的稱謂上,也有明顯的褒貶色彩.

    “犧牲”,指為正義事業而捨棄生命.如:

    ⑥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就義”,指為正義事業而被殺害.如:

    ⑦ 他從報上知道,這個寫信的人幾個月之前,已經在南昌英勇就義.(《同志的信任》)

    “殉道”,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與此類似的還有“殉國”、“殉職”、“殉難”、“殉情”等.如:

    ⑨ (白求恩)去年春上到延安,後來到五臺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職.(《紀念白求恩》)

    以上用詞多用來表示對死者的褒揚.

    而“一命嗚呼”、“嗚呼哀哉”、“吹燈拔蠟”、“回老家”、“玩兒完”等多含有貶義或諷刺意味.

    在語體色彩方面,“逝世”專指長輩或可敬的人死去,帶有莊重色彩,多用於書面;而“去世”使用範圍較寬,指長輩或同輩的成年人死去,口語、書面都用.

    另外,“壽終正寢”指年老病死在家中,“遇難”指因迫害或發生意外而死亡,“瘐斃”指關在牢獄裡的人因受刑或飢寒、疾病而死,“夭折”則指未成年而死.

    其他對“死”的婉稱有:百年之後、仙逝、仙遊、昇天、上天、歸天、歸西、歸陰、老了、過去了、故去、過世、走、去等等.

    而在佛教用語中,對僧尼之死又有別稱,如“圓寂”、“涅盤”、“坐化”等.

    另外個人還找了一些:掛了,去世,完蛋,老了,走了,去了,上路了,薨了,駕崩,大行,坐化,登仙,昇天,卒,翹辮子,上西天,回老家,見馬克思,赴黃泉,見閻王,羽化,圓寂,殉職,就義,殉國,殉難,罹難,遇難,遇害,不祿,棄世,疾終,溘逝,作古,壽終正寢,百年,溺斃,夭折,夭亡,少殤,長眠,安息,永垂不朽,等等.

  • 7 # 使用者5594924444

    離世與逝世有什麼區別,都是死亡!只是用詞不同,而且兩詞還並沒褒貶的區別。但對死者用逝世一詞的人,基本上是對死者的在世時,沒有太大不滿,或覺得這人還沒死前還不錯,所用的書面語言。稱死者離世一詞,不如稱死者去世一詞用的多。如對死者生前厭惡,認為死者生前人品不好的,與死者生前有矛盾的人,可能是不會稱死者的死為離世,也更不會用逝世一詞。最好聽的一詞就是個,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6乘7的被罩是多少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