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一隻鳥。
1、意象:我、鳥;2、動力:“假如”引發想象力,奠定韻律和感情基調。3、詞解:鳥的含義,為何取鳥?聯想到後來的歌唱,無特定名詞,故歸類為一般想象。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1、意象:我、喉嚨、歌唱;2、動力:“嘶啞”搶佔句子重心,“歌唱”引發聲音體驗。3、詞解:為何取嘶啞?美學取缺,引發後面的情感抒發。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
1、意象:暴風雨、土地、河流、風。2、動力:主要的:打擊、洶湧、吹刮、激怒,次要的暴風雨、悲憤、無止息;動詞產生運動力,屬於暴力,暴力表示狠,狠表示殘忍,殘忍導致同情,同情導致愛憐;形容詞副詞表達力度,名詞表達恐懼物件。土地、原始詞語,蒼老,本原。3、詞解:特定詞語,歌唱內容。為何取風雨河流這些詞語?風雨河流的古義是什麼?是否暗示當時作者的創作背景——一個雨夜?4、象徵:生存的土地,國家與民族。5、新格律:鋪陳——賦:引領詞“這”,單字,引發旋律的單節開頭。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1、意象:林間、黎明;2、動力:“溫暖”引發觸覺體驗,搶佔句子重心。3、詞解:林間——一種對關懷、眷戀的渴望寓意母親或愛人或家,黎明——太Sunny、希望、渴望、嚮往、欣喜,兩者都表達一種迴歸夢想的心情,溫暖提升了這種心情。非特定詞,由上面的特定詞推匯出來。4、新格律:“和”字承接上三句的“這”,是為遞進,在形式上仍屬於排比。
然後我死了。
1、意象:我、死。2、動力,死、了。死字具有震撼力和恐懼力。了,表示狀態。3、詞解:為何言及死?死代表脆弱、生病、受傷、失望、犧牲、完美的追求……,真的假的?仍為假設,“假設”一詞隱藏,對上,回到假設自己鳥本身,對下,死了以後還能夠做什麼?4、新格律:句間關係動力,對上承接,對下假設。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1、意象:羽毛、土地。2、動力:“腐爛”產生恐懼力。3、詞解:為何產生腐爛?是死的進一步描述,表示真的死了。背景:接觸過?最近的思考問題?4、新格律:對上承接假設,本身進一步解釋上句之“死”之狀態,其動力來自對上的補充。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1、意象:眼、淚水。2、動力:含、淚水。關鍵在淚水,淚水產生悲憫感,悲憫產生同情力,眼和淚為搭配詞。3、詞解:愛之深情,用情至深,無言以達,唯有淚千行。4、新格律:與上無關,是所謂詩人在創作時,以無詞或無需再表述下去,而以直接抒情來終結。提問句,引發下句答案。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意象:土地。2、動力:愛、深沉。愛產生愛情力,表達出原始意思,代表個體對某事物的情感投向。深沉,增加力度。3、詞解:土地的重新選擇,是回到主題,實際上是回到詩的表達物件。物件產生一種對話力。前述隱晦,極致坦白了,言語應當短了,過多則傷力。4、新格律:回答上句,並回歸整體,在情感律上得到平衡。
整首詩的意象:我——鳥——土地。
整首詩的力:我變成鳥愛這個土地。力是愛,出發點是我,方向和終點是土地。
整首詩的格律:假設——排比——轉折——轉折——疑問。句與句的關係、句與段的關係、句與整體的關係,表達了情思的律動,是情思律動的表現形式。
最後兩句是全詩的精華,它是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種愛刻骨銘心,至死不渝,不僅來自詩人內心深處,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緒的濃縮。艾青以這兩句詩,抒發了那個時代華夏兒女共同的心聲。
假如我是一隻鳥。
1、意象:我、鳥;2、動力:“假如”引發想象力,奠定韻律和感情基調。3、詞解:鳥的含義,為何取鳥?聯想到後來的歌唱,無特定名詞,故歸類為一般想象。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1、意象:我、喉嚨、歌唱;2、動力:“嘶啞”搶佔句子重心,“歌唱”引發聲音體驗。3、詞解:為何取嘶啞?美學取缺,引發後面的情感抒發。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
1、意象:暴風雨、土地、河流、風。2、動力:主要的:打擊、洶湧、吹刮、激怒,次要的暴風雨、悲憤、無止息;動詞產生運動力,屬於暴力,暴力表示狠,狠表示殘忍,殘忍導致同情,同情導致愛憐;形容詞副詞表達力度,名詞表達恐懼物件。土地、原始詞語,蒼老,本原。3、詞解:特定詞語,歌唱內容。為何取風雨河流這些詞語?風雨河流的古義是什麼?是否暗示當時作者的創作背景——一個雨夜?4、象徵:生存的土地,國家與民族。5、新格律:鋪陳——賦:引領詞“這”,單字,引發旋律的單節開頭。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1、意象:林間、黎明;2、動力:“溫暖”引發觸覺體驗,搶佔句子重心。3、詞解:林間——一種對關懷、眷戀的渴望寓意母親或愛人或家,黎明——太Sunny、希望、渴望、嚮往、欣喜,兩者都表達一種迴歸夢想的心情,溫暖提升了這種心情。非特定詞,由上面的特定詞推匯出來。4、新格律:“和”字承接上三句的“這”,是為遞進,在形式上仍屬於排比。
然後我死了。
1、意象:我、死。2、動力,死、了。死字具有震撼力和恐懼力。了,表示狀態。3、詞解:為何言及死?死代表脆弱、生病、受傷、失望、犧牲、完美的追求……,真的假的?仍為假設,“假設”一詞隱藏,對上,回到假設自己鳥本身,對下,死了以後還能夠做什麼?4、新格律:句間關係動力,對上承接,對下假設。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1、意象:羽毛、土地。2、動力:“腐爛”產生恐懼力。3、詞解:為何產生腐爛?是死的進一步描述,表示真的死了。背景:接觸過?最近的思考問題?4、新格律:對上承接假設,本身進一步解釋上句之“死”之狀態,其動力來自對上的補充。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1、意象:眼、淚水。2、動力:含、淚水。關鍵在淚水,淚水產生悲憫感,悲憫產生同情力,眼和淚為搭配詞。3、詞解:愛之深情,用情至深,無言以達,唯有淚千行。4、新格律:與上無關,是所謂詩人在創作時,以無詞或無需再表述下去,而以直接抒情來終結。提問句,引發下句答案。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意象:土地。2、動力:愛、深沉。愛產生愛情力,表達出原始意思,代表個體對某事物的情感投向。深沉,增加力度。3、詞解:土地的重新選擇,是回到主題,實際上是回到詩的表達物件。物件產生一種對話力。前述隱晦,極致坦白了,言語應當短了,過多則傷力。4、新格律:回答上句,並回歸整體,在情感律上得到平衡。
整首詩的意象:我——鳥——土地。
整首詩的力:我變成鳥愛這個土地。力是愛,出發點是我,方向和終點是土地。
整首詩的格律:假設——排比——轉折——轉折——疑問。句與句的關係、句與段的關係、句與整體的關係,表達了情思的律動,是情思律動的表現形式。
最後兩句是全詩的精華,它是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種愛刻骨銘心,至死不渝,不僅來自詩人內心深處,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緒的濃縮。艾青以這兩句詩,抒發了那個時代華夏兒女共同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