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尼古拉維奇6519

    崇禎的性格是優柔寡斷,很容易被別人的思想所左右,沒有自的指導思想,心胸不夠寬廣,用人疑神疑鬼,所以才落得個不好的下場

  • 2 # 白谷象升

    明思宗崇禎皇帝,明朝正統最後的一位皇帝,1644年在煤山結束了他的一生。

    從1628-1644,崇禎的年號只使用了17年,但這17年,明思宗朱由檢可是片刻不得安寧,明末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不斷崛起的後金(清),內地的農民起義軍,加上魏忠賢的閹黨,無時無刻不在衝擊著明朝這座微微欲傾的大廈。

    崇禎是亡國之君,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個人覺得他的標籤不應該僅僅是生性多疑,剛愎自用,王朝的更新換代是歷史的趨勢,這些原因不應該僅僅歸咎到朱由檢一個人的身上。

    我今天想說的是崇禎除了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外,其他的一些我們容易忽略的點。

    1、勤勞勉政,獨握大權

    崇禎皇帝應該是明朝皇帝中除了太祖成祖、仁宣二帝、孝宗皇帝外,少有的勤勞皇帝,在位17年,每日兢兢業業,崇禎每天工作的時間幾乎都在14-16個小時,每天只睡5、6個小時。這與前期的萬曆,天啟形成鮮明對比。

    另外,崇禎當政的時候,結束了宦官閹黨的專權,將政治、軍事、經濟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國家機器重新集權於中央。

    2、剿滅閹黨,雷厲風行

    崇禎上臺的第一件事就是流放閹黨首領魏忠賢,後來索性將他賜死,並且削魏忠賢黨馮銓、魏廣微籍。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這一系列的舉措,快速有效地清除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

    3、節儉愛民,六下罪己詔

    在生活方面崇禎皇帝還是一個苦行僧般的皇帝,衣服、褲子、襪子只要是破了,就去找人打補丁,而打補丁的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崇禎皇帝自己的老婆周皇后。崇禎皇帝平時走路不是很快,不是因為他的身體有病還是其他的,只是因為他裡面的衣服都是破的,一旦走路快了,破衣服就會露出來。

    崇禎關於北京城外的災情並不是不知情,他額外徵繳的稅賦集中在江南富庶地區,對於災情嚴重的河南、陝西等,則採取了招撫安定的政策,無奈頒發的政令沒有得到有效實施,賑災款也被官僚集團分刮的乾乾淨淨,真正到百姓手裡,幾乎都沒有。

    透過這一些事蹟表明,崇禎在最後關頭都在積極勉政,沒有放棄他的國家,他的子民,無奈閹黨剛除,東林再起,流賊遍野,兵將勢微。

    也罷,明朝已亡,既然他登上了這九五之位,也該承受這亡朝的頭號之罪。

    欲受王冠,必乘其重。明帝朱由檢,一位值得同情的皇帝。

  • 3 # 鍾大帥說事

    崇禎皇帝的性格缺陷:生性多疑、不自信,崇禎帝在人格方面有值得可敬可佩的方面,有骨氣、勤勞、節儉。

    崇禎皇帝從小成長環境非常悲苦,原生家庭的問題在他身上體現的尤其顯著。

    1、首先朱由檢是一個非常多疑的人。

    根據史書的記載,在每天的日講和朝議中,朱由檢經常鼓勵大家暢所欲言,搞頭腦風暴,但是他同時又會格外留意每個人的觀點態度。最開始是對事不對人,但是隻要後邊有事,皇帝就會根據他自己的判斷來定你的罪名。比如當時你曾經說過誰的好話,你就是在結黨。你要是說過誰的壞話,那麼就是在搞黨爭。

    2、朱由檢又是一個有精神潔癖的人。

    他覺得他的下屬,必須每一個人都是情操高尚的人,不僅要說出來,還要做出來,而從他本人開始就以身作則。比如君子所謂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某大臣甲如果上書說,朝中風氣不正,有人在議論何種敏感話題,這種現象值得警惕。那麼皇帝就會問,到底是誰在議論,有多少人在議論,只要是大臣甲知道的,要求他全部彙報。然後第二天,就要求該大臣在朝堂上現場指認或者對峙。這種幻想天下人人為公的從政觀,會造成更多的人噤若寒蟬。

    3、朱由檢還是一個內心深處極端不自信的人。

    由於成長環境的原因,造成朱由檢內心深處深深的自卑感。他心目中理想的自己,是一個英明自詡,顧盼自雄的人,他的偶像就是先祖朱元璋,所以無論是勤奮工作還是通宵達旦,無論是嚴刑峻法還是白色恐怖,朱由檢都在刻意地模仿自己的先人,或許在他心目中,自己就是第二個朱元璋。

    最重要的一點是,如上所提到的所有屬於朱由檢個人的精神狀態。最終都會影響大臣或者說下屬的身家性命,因為動輒得咎而身首異處。這樣的皇帝,雖然談不上是暴君,但也是典型的暴虐成性。

    作為一個帝王是需要懂的很多,雄才大略,眼光遠見見識,識人用人,會生殺予奪,有謀略,胸壞城府心計,沉穩厚重,獅子和狐狸的綜合體。但崇禎帝的表現:

    1、識人不明,特別喜歡口才好的人,阿諛奉承的人,喜歡說大話的人,袁崇煥和最後的首輔魏德藻、楊思昌,輕易相信說大話的臣子,最後吃虧。不會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缺乏識別有德有才的人的眼光和方法。

    如楊嗣昌富有辯才、工於筆札、才思闊達,每與崇禎皇帝召對,總能以他的思辯健談打動崇禎皇帝,每次召對都超過規定時間,使得崇禎皇帝對他有了相見恨晚的感覺,繼而引為肱股之臣!感嘆:“恨用卿晚!”

    2、不懂得包容,缺乏沉穩厚重持重。袁崇煥有罪過,但畢竟有才能。殺袁崇煥是自毀長城。崇禎帝的濫殺嚴重,總督中被誅者七人,巡撫被戮者十一人。

    3、不懂得下放權利,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不切實際的遠端控制,讓有能力的將領和士兵送死,剿滅農民軍和關外的後金都出現過不契合實際的指令,都出現過失誤。洪承疇對後金戰鬥中被俘。洪承疇主張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勿輕浪戰。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促戰,在崇禎皇帝也希望持重的情況下,採取了速戰速決的方針。皇太極得知明援兵已到,便親率大軍駐紮在松山、杏山之間,部署在明軍的南面,切斷明軍糧道,斷絕洪承疇歸路。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而各部總兵官主張南撤,最後集議背山突圍。最後十數萬人土崩瓦解。

    4、缺乏辨識經天緯地的人才的能力。缺乏類似張居正一樣,沒有能夠有效籌餉的人。

    5、做事不謹慎細緻,急於求成,農民起義兵尚未完全剿滅,急於把兵將派往關外,結果農民起義兵死灰復燃。議和的事情交給不謹慎的臣子,結果訊息洩露,讓臣子做替罪羊。兵部尚書陳新甲因洩漏議和之事被處死。孫傳庭就在崇禎帝急於催戰的要求下,無奈草率出戰,後兵敗,在陝西潼關戰死,馬革裹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軟玉米麵餅怎麼做如何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