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夫夢談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一個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哪裡有那麼多的橫空出世,只是別人比你更努力罷了。

    你只看到諸葛亮出茅廬建功立業的榮耀。

    卻沒想過諸葛亮出山前的苦讀經史,殫精竭慮。

    積累與準備是很關鍵的。

    只有做好準備,機會來了,你才能一飛沖天。

    諸葛亮就是這樣

  • 2 # 陽光總在風雨後1125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經過刻苦的努力和不斷地學習才能最終走向光明!諸葛孔明也不例外!

    諸葛亮九歲就沒了母親,三年後父親又去世了。他的叔父諸葛玄本是豫章太守,就把諸葛亮和他的弟弟諸葛均帶到他做官的地方,打算幫他們弄個一官半職。沒想到朝廷罷了諸葛玄的官,所以計劃都成了泡影。他們只好依附於荊州牧劉表,可誰想到,諸葛玄又在不得志中死了,諸葛亮兄弟失去了生活依靠,只好在隆中搭建幾間茅屋,辛勤勞作,維持生計。也就是說,諸葛亮的童年是悲慘的,早年的生活給了諸葛亮堅強的性格和驚人的毅力。也讓他學會了思考人生!諸葛亮深受儒家家風的薰陶,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大姐嫁給了蒯家蒯良的大兒子蒯祺,二姐嫁給了龐家的龐山民為妻。雖然自己的姐姐嫁了地方豪門,但諸葛亮絕不會靠姐姐的關係上位!

    諸葛亮知道,一切必須靠自己。

    諸葛亮是一個很努力的人,他知道要想成就自己的夢想,必須做到兩方面,第一是努力刻苦鑽研學問;第二是用盡各種方法營銷自己。如果不能營銷自己,即使有再大的學問,也只能待在隆中的小山村裡,永遠實現不了自己的抱負。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諸葛亮發奮讀書,刻苦努力,雖然只有十七歲,沒有父母,沒有可以依靠的親人。宛如一個活生生的勵志教材啊。我相信,荊州地區要教育孩子們自強不息,恐怕都得舉諸葛亮這個例子。

    到了隆中之後,諸葛亮結草為廬,勤奮耕讀。讀書和躬耕兩個反差很大的形象被諸葛亮完美地統一在了一起。一出場,就引起了荊州人士的驚詫。更不用說諸葛亮抱膝長嘯,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出來的行為藝術。諸葛亮還常常教周圍的民眾傳唱《梁父吟》這一曲目,跟老百姓搞好關係對諸葛亮來說,是很重 要的,而且,透過老百姓的傳唱能將這首曲子傳得更遠。否則,就諸葛亮一個 人唱,那真是“曲高和寡”,沒有人知道。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年輕的諸葛亮 已經有了一些群眾工作的經驗,懂得怎麼樣運用老百姓的力量。諸葛亮讀了很 多的書,肯定了解孟子的“民貴君輕”的學說。諸葛亮在隆中有機會將這樣的 思想運用於實踐。透過跟老百姓朝夕相處,諸葛亮能夠深刻了解人民群眾在想 些什麼,做些什麼,這對一個立志搞政治的人來說,是十分難得的經驗。後來, 我們看到諸葛亮治理得蜀國井井有條,與他在隆中躬耕歲月跟老百姓朝夕相處 有很大的關係。

    諸葛亮在生產學習之餘,常常跟徐庶、孟公威、石濤等名士聊天,喝酒玩樂,這時候,諸葛亮總是長嘆一聲,然後以管仲、樂毅自比。管仲、樂毅可是春秋戰國時代偉大的戰略家和政治家,但諸葛亮就敢和這樣的人自比。這讓徐庶他們感到很震撼,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幾乎天下人都知道了。後來,諸葛亮到江東去遊說孫權聯劉抗曹的時候,東吳重臣張昭就拿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來說事,說明了諸葛亮說的話確實讓很多人都知道了他。當時的諸葛亮也不過二十出頭,何以有這樣的自信?也許真是年少輕狂?不知道。我們只看到因為諸葛亮的這句話,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他。一提到他,總會加上一句,此人號臥龍,自比管仲、樂毅,有經天緯地之才。諸葛亮從來沒有停下營銷自己的腳步。他積極地跟荊州各方面的名士搞好關係,尤其是取得荊州首席品人大師龐德公的品鑑意見。經過諸葛亮不懈的努力,他果然得到了龐德公的品鑑結果:孔明,臥龍是也!除此之外,諸葛亮還拿到了另外一 位品人大師——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推薦詞,他的這份推薦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對於諸葛亮出山有很大的幫助。司馬徽的推薦詞是這樣說的:臥龍、鳳雛,得 一可安天下也!

    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源於他對時局的精確把握,對天下大勢瞭然於胸。從劉備三顧茅廬的典故中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雖然隱居,但卻對天下形勢瞭如指掌,一番見解令劉備對他五體投地。若非他時時刻刻透過書籍瞭解天下大事,又豈會如此了得?其實說白了,也就是對時局的把握,對書籍的靈活運用。就像老百姓常說的那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 3 # M彬彬

    對諸葛亮的評價,用聰明一世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諸葛亮利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策劃了無數的勝仗,正是因為背後有諸葛亮,劉備光復漢室的道路變得暢通多了,在自己死後了之後,依舊很放心的將大任還有自己的孩子交給諸葛亮。

  • 4 # 小敏敏說歷史

    一些人瞭解三國故事是透過小說名著,而小說裡面的諸葛孔明過於神話,過於無所不能了,這就會讓人造成誤解。其實諸葛孔明在正史之中並沒有小說裡面寫的這麼誇張,沒有小說裡面的什麼都神機妙算、也沒有“呼風喚雨”的能力。特別是小說還安插了不少“情節”在諸葛孔明身上,不把這些拋去,那麼就看不到原本的的那個諸葛孔明。

    小說裡,諸葛孔明一出手,先是火燒博望坡,然後又是火燒新野,在赤壁之戰中更是借東風、草船借箭等等,給人感覺諸葛孔明打仗好厲害啊。可惜的是,這些都是小說裡的諸葛孔明,而不是歷史裡的諸葛孔明。

    歷史裡的諸葛孔明,一出山根本就沒打仗。

    第一,火燒博望坡,根本沒有諸葛孔明啥事

    博望坡之戰是有的,但不關諸葛孔明啥事,因為劉玄德還不認識諸葛孔明呢。博望之戰是發生在曹孟德北征烏桓之前,曹孟德北征烏桓是在公元207年,而劉玄德三顧諸葛孔明的茅廬,是在公元208年。此時劉玄德都沒聽說過諸葛孔明,諸葛孔明又怎麼火燒博望坡呢?

    第二,火燒新野,是子虛烏有的事

    在小說裡,諸葛孔明先是燒了博望坡,接著又燒了新野,給予曹軍重創。事實上,博望坡之戰,發生在曹孟德入荊州之前;而新野之戰,更是子虛烏有。

    劉玄德剛投奔劉表時,駐軍於新野。但是在曹孟德大舉入荊州時,劉玄德並非駐於新野,而是駐於樊城。劉玄德先是駐屯在樊城,後來到宛城、過襄陽,一路逃到當陽。那麼,在一路逃跑途中,諸葛孔明有什麼表現呢?

    他勸劉玄德攻打劉琮,劉玄德不肯。劉玄德一行人一路逃到當陽,遭到曹軍五千騎兵的追擊,劉玄德拋妻棄子,與諸葛孔明、張翼德、趙雲等十餘騎狼狽而逃。對於張翼德與趙雲在撤退時的英勇表現,史書都有寫。但是諸葛孔明幹了什麼,史書並沒有寫。

    第三,在赤壁之戰中,諸葛孔

    在接下來的赤壁之戰中,諸葛孔明對聯合孫仲謀共同抗曹起到一定的作用。他對孫仲謀採取了激將法,而且還是一連雙激,使得孫仲謀怒而表戰。可以說,諸葛孔明的外交任務,完成得非常精彩,這絕對是一個經典的案例,可以看出諸葛孔明在外交上過人的才華。

    然而,在整個赤壁之戰中,我們從正史上找不到任何諸葛孔明指揮作戰的記錄。因此,在諸葛孔明入蜀前,實際上很少參與具體的戰事。故而所謂諸葛孔明未經實戰,一出山就很厲害的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

    其實現在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知識學習了不少,但是實際遇到問題的時候卻無從下手,這就是學習的理念不同造成的。會學習不會只複製貼上知識,而是注重運用知識的智慧。知識是末,智慧是本,先本而後末,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沒有本,只有末,那麼問題永遠解決不了。無論古今,真正善於學習之人,會在學習浩瀚知識的過程中同時領悟前人運用和創造知識的智慧,而不是簡簡單單地複製知識而已,這就是學習的深度不一樣。

    拋去小說中的那個諸葛孔明,回到現實中,他依然很厲害。他能在劉玄德三顧茅廬之後給劉玄德呈上《隆中對》,能在出山之後不久就代表劉玄德去勸說孫仲謀等等。這就是因為他不僅學會了知識,更學會了如何運用自己的知識。與之對比,只會複製貼上知識而沒有學會怎麼運用知識的趙括,就只能成了紙上談兵被人笑話的物件。

    所以說雖然諸葛孔明出山之前未經歷實戰,但是他已經把自己的知識融會貫通,並且擁有了如何運用這些知識的智慧,然後他再有了一個可以發揮的平臺,當然就能施展自己的抱負了。故諸葛孔明的厲害是他會靈活地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而不是簡單的複製。

  • 5 # 瓣雨花

    諸葛亮,智慧的化身,點子大全的化身,百度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無所不知,百戰百勝,所向披靡!是人們心目中的大英雄,是領導心目中的楷模,是忠臣的典範,是能臣的率先。

    厚積而薄發,用在諸葛亮身上在合適不過了。

    志當存高遠,淡泊明志。鑄就了他忠臣能相的高尚品質。

    一、諸葛亮有顯赫的家族

    諸葛亮先祖就任類似北京市長的官職。其父是泰山縣丞,其叔父是袁術的江西豫章太守,其岳父是黃承彥,黃承彥與蔡家有姻親,蔡家與劉表有姻親。諸葛亮有荊襄龐大的官場關係網。

    由於黃承彥與龐統、司馬徽、徐庶等人交好,諸葛亮自然就成為他們的好朋友。不僅如此,司馬徽等名士還及時為諸葛亮包裝打造,不斷宣傳,說諸葛亮是臥龍,龐統為鳳雛,得一而得天下。劉備求賢若渴,聽了名人代言的廣告,自然深信不疑,三顧茅廬也就真的成為歷史著名典故。

    三、諸葛亮學識淵博,志向遠大,待價而沽。

    諸葛亮還注重實踐,經常對時局調查研究。諸葛亮總是親自檢視地形,分析敵我雙方情況。在隆中隱居,一是能增加神秘成分,二是能潛心鑽研,三是能自由活動。

    所以諸葛亮貌似隱居,實則忙得很,實則積累了大量為實現遠大理想的必要因素。

    這麼一個大士,出道劉備軍營,面對一般的敵軍將領和謀士,根本不是諸葛亮的對手。

    再說,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正史,就會為了樹立典型,神話甚至妖化諸葛亮,讓讀者入神入聖佩服的五體投地,也大大增加了三國演義作為文學作品的趣味,才能吸引到越來越多的讀者。

    編後:讀歷史,看小說,學文章,不在於你記住了多少,而在於你思考到了什麼!從諸葛亮成功的例子我們可以思考到幾個問題:

    1.一個家族,要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的拼搏才有可能成為旺族名流。這樣家族成員就會有個家族高起點,少奮鬥10年。這告訴我們,要有家族國家意識,只有每代人都為家庭,為國家努力拼搏,才能拼出一個你想要的名門旺族,才能復興中華,尊貴地婷立在世界之林。

    2.理想非常重要,她是指路明燈。有什麼理想,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溫飽就可以的理想,你覺得做個不錯的打工者就很好,於是你會放棄很多機會。如果你想成為科學家,你的道路就是慢慢求學深造之路。

    3.圈子非常重要。

    為什麼很多人要考名牌大學?為什麼很多人寧願漂著,也願意就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圈子就是個平臺,圈子就是個資源共享。什麼圈子造就什麼人!

  • 6 # 不曉世務

    諸葛亮真的是那麼神機妙算,無所不能嗎?

    三國演義四大著名之一,裡面把諸葛亮描繪的無所不能,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奉為軍事,自稱得諸葛軍師猶如魚得水。諸葛亮出山第一戰就是火燒博望坡,殺得曹操十萬大軍無功而返。赤壁之戰草船借箭、借東風助東吳殺退曹操八十萬大軍,而後取西川,定巴蜀。平定南方叛亂,七擒孟獲,討伐中原,六出祁山。種種事件無一不體現出諸葛亮的謀略。

    三國志裡諸葛亮卻完全是另一種人物形象。

    諸葛亮,字孔明。岳父黃承彥,其妻黃月英,當時有名的才女,熟讀兵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韜武略,足智多謀。真實的諸葛亮並不像三國演義中的一般用兵如神。諸葛亮實際上更加偏向於政治家而非軍事家。按三國志中所述: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可做此說的一個重要依據。

    個人感覺諸葛亮肯定對於蜀國來說是第一謀士。三國鼎立的形成與他密不可分。但如此神奇,一是作者為了體現小說三國演義內容的精彩,無疑採用一些誇張手法。還有就是體現後來統治者的願望:身邊也需要這樣的人才,能力強大,忠心耿耿輔助幼主,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 7 # 歷史大良造

    一勺歷史,為您解答!

    有句話詩這樣說的:“沒吃過豬肉,但也應該見過豬跑”!用這句話來形容諸葛亮出山前的情形我覺得再合適不過。

    《三國志》開頭就記載諸葛亮為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妥妥的一個官幾代。既然家世還算殷勤,那在古代諸葛亮自小就不怕沒有書讀,沒有學上。父親諸葛玄不僅在袁術手下做過太守,還和荊州的劉表有故交。所以當諸葛亮的父親去世之後,諸葛亮得以隱居在隆中,好為《梁父吟》。

    首先,當時雖然天下驟變,但是隱居於隆中的諸葛亮也並非“一心只讀聖賢書”,他還熱衷於關注時局。不僅如此,還經常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與好友崔州平、徐庶等人討論天下大事,相互學習,與時俱進。所以諸葛亮被稱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不是一時練成的。和他從小就熟讀經書,結合當時天下局勢詩分不開的。從諸葛亮和劉備在隆中的對話就可以斷定!

    其二,諸葛亮還喜歡遠遊,而且是有目的學習型的遠遊。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都沒有見到諸葛亮,先把諸葛亮是否是在試探劉備的誠意放一邊不說,當時諸葛亮的確是遠遊去了。他去的地方就是益州,回來的時候還自己畫了一張益州地圖。

    所以,雖然諸葛亮長期隱居隆中,但良臣擇主而事,他是明白自己未來的道路是通往哪個方向的,所以他時刻準備著。諸葛亮一出山就戰無不勝,這與他自身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嘛。

  • 8 # 風不止

    看過三國的都知道里面把諸葛亮描繪的無所不能,臥龍鳳雛得一得天下。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奉為軍事,諸葛亮出山第一戰就是火燒博望坡,殺得曹操十萬大軍無功而返。赤壁之戰草船借箭、借東風助東吳殺退曹操八十萬大軍,而後取西川,定巴蜀。平定南方叛亂,七擒孟獲,討伐中原,六出祁山。種種事件無一不體現出諸葛亮的謀略。問他為什麼在隱居還知道天下事,人們常說“大隱於市,小隱於林”雖說他在臥龍隱居可是他心懷天下等待明君,時刻關注天下局勢一出山當然是戰無不克了,必定成功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 9 # 刀客203

    何謂戰無不勝?小說失街亭便是戰敗案例!正史當中,多數肯定的是其人的治國理政能力較強!所以有此一問,實為不妥!

    看似一個毫無任何經驗的人,一旦出山,厲害的不要不要的,這點,漢朝大將軍韓信,也是如此!

    或許這些人天生便具有統領之才!稍加鍛鍊,即可運籌帷幄!

  • 10 # 鴻哥iouyh福小鋪

    荊襄士子集團的推崇,三顧茅廬的前兩顧的松下問童子,言師雲遊去都可以證明一件事,諸葛亮並非純粹、本分的農夫。

    隆中臥龍崗只是他的一個隱居地,換句話說就是諸葛亮的店鋪而已啦,否則諸葛亮的妻子黃氏怎麼不在,故此,這個所在無非就是諸葛亮用來和狐朋狗友聚會的一個山間小屋。

    城市、鄉野,甚至名山大川和各個州府,我相信諸葛亮是一位驢友更恰當。

    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諸葛亮在群雄紛爭的時期,他沒閒著,到處晃盪,交友廣泛,人評上佳。

    特別是經營的荊襄士子階層,他的好評是有目共睹的。

    這些都奠定了諸葛亮是一位善於等待,也是善於創造時機的人。

    曹操沒聽過,近在咫尺的劉表也沒召喚過,說明諸葛亮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必有大收穫,而這個獵物正是劉備。

    諸葛亮的輝煌就是在荊襄取得,這個局,他部署了很久。

    之後嘛,呵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詹姆斯在喬丹時代會取得什麼樣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