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8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133236057027

    2010年中國的工業產值超過美國,現在已經超越了全世界的總和,這就是美國為什麼對中國如臨大敵的原因,中國和美國不能說是敵人,但絕對是對手,雙方都無法退讓

  • 2 # 哈哈看看世界

    兩次世界大戰發動的幕後黑手都是美國,它用自已的獨特地理位置和礦產資源,做了一盤長期戰略謀略,一戰前的美國工業技術並不差,有希望在英國的統轄(金融鑄幣權)之外另立山頭,但要抗衡和擊敗歐洲大陸是不可能的,它必須透過各種手段擊破歐盟,德國只是美國為分裂歐洲而支助的一枚其子(一戰,二戰前美國透過對德國大量金融放貸,礦產一著大力支助德國,)利用德法英的的矛盾折散歐盟

  • 3 # 度度狼gg

    這是一場號稱“兩槍打出7000萬人參與的世界大戰”,雖然戰爭的爆發是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為標誌的,但戰爭的策源地卻並非在奧匈帝國,而是它的唯一盟友德國 。所謂元兇再具體點就是時任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他上位後修理掉鐵血宰相俾斯麥獨攬大權,正是為所欲為的時代。

    (德皇威廉二世)

    俾斯麥是三朝元老,輔佐了三代德國皇帝長達半個世紀,任內完成了德國統一,同時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按照俾斯麥的構想,德國從此應該避免軍國主義和對外戰爭,在和平的環境下專注發展,然而這一切,都被年輕氣盛的威廉二世打破了,他於1888年登上皇位。

    皇帝和宰相的政見嚴重不合,互相之間衝突不斷,俾斯麥終於在1890年被迫下野,大權在握的威廉二世開始了自己的窮兵黷武之路,目標是幹掉英國和俄國成為歐洲唯一的老大。威廉二世開始狂印鈔票大造軍艦,1912年出臺的海軍法案決定:德國海軍將裝備41艘戰列艦、60艘巡洋艦、140艘驅逐艦和72艘潛艇,引起了海權國家英國的嚴重警惕。

    (俾斯麥)

    英國派出海軍大臣丘吉爾與德國進行交涉,被威廉二世嗤之以鼻,丘吉爾只好大叫:“德國每造一艘軍艦,英國就將建造兩艘”,軍備競賽就此展開。而實際上,德軍參謀總部根據皇帝的指示,自1905年起即著手製定兩線作戰計劃,東線跟俄國開戰,西線打擊英法,只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和藉口而已,不願揹負發動戰爭的罪名。

    激烈的軍備競賽和德國的戰爭經濟體制,使戰爭已經實際上不可避免,歐洲上空戰雲密佈,德國與奧匈帝國、義大利結成三國同盟,而法國也跟英國、俄國結盟,兩大集團劍拔弩張,整個歐洲成為“一個巨大的火藥桶”,一顆火星就足可以引爆它。而點燃火藥桶的就是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當街刺殺。

    (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

    巴爾幹地區更是號稱“歐洲的火藥桶”,此地民族和信仰非常複雜,各類衝突不斷,俾斯麥早就預言:“遲早會有一個巴爾幹蠢貨挑起一場歐洲大戰來”,結果他不幸言中。當時並沒有後來的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還是兩個相鄰的國家,而波斯尼亞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但領土上生活居住著許多塞爾維亞人。

    作為奧匈帝國的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是前往波斯尼亞的首府薩拉熱窩視察部隊演習的,因為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的關係已經十分緊張。而生於薩拉熱窩的塞爾維亞人普林西普,決定刺殺斐迪南的目的,就是策動波斯尼亞獨立,然後併入塞爾維亞,因此在當天上午11時,他連開兩槍狙殺了乘坐汽車經過鬧市的斐迪南兩口子,開火距離只有1.5米。

    (斐迪南大公遇刺前)

    普林西普雖然點燃了歐戰的導火索,不過當時的歐洲這樣的導火索其實有好些條,他適逢中彩了而已,算不上什麼戰爭元兇。

    事件發生後,奧匈帝國認定暗殺是塞爾維亞政府指使的,因此調動部隊進行威懾,但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一世其實並不打算真的開戰,因為塞爾維亞是俄國的保護國,他擔心遭到沙俄的武裝攻擊,所以在6月28日事件發生之後的一個月裡,雖然形勢十分緊張,雙方卻並未真打起來,都在尋求外交解決方式。

    (一戰時期的希特勒)

    威廉二世終於出手了,他極力攛掇約瑟夫一世宣戰,並且作出正式承諾:哥們,你就幹吧,如果俄華人敢伸手幫忙,我們無敵的德國軍隊就幫你揍丫的。奧匈帝國的皇帝受到鼓舞和鼓勵後,終於在1914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正式宣戰,所以德皇威廉二世才是真正的戰爭元兇。

    多米諾骨牌就此倒下,接下來就是密集宣戰時間,奧匈軍隊侵入塞爾維亞後,俄國立即針對奧匈帝國進行戰爭動員,早就渴求一戰的德國7月31日對俄國宣戰,8月3日對法國宣戰,兩國隨即也對德宣戰,英國則於8月5日對德宣戰,於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麼爆發了。

    直到1918年11月德國投降,戰爭共造成1000萬人因此喪命和2000萬人受傷,以及無可估量的經濟損失。

    (坦克的出現)

  • 4 # 趙永志67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二十世紀初,。為了殖民地和重新瓜分世界,新舊帝國主義之間爆發的非正義世界級戰爭,波及歐洲、中東和地中海地區,非洲丶太平洋和亞洲部分地區,大約6500萬人參戰,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給歐洲和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許多國家和地區捲入戰爭。

    一戰的原因許多,主要是新舊帝國主義的矛盾,法、德戰爭,法國戰敗,法國意欲重新奪回霸主地位,而德國為防止法國東山再起,大力加強戰備和戰爭準備。俄羅斯和奧匈帝國對巴爾幹地區的爭奪。老牌帝國英國,即不願意看到德國的強大,又不願意看到俄羅斯在巴爾幹地區的擴張。十九世紀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德國和奧匈帝國鑑訂了針對俄國的同盟條約,同意大利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殖民地失敗,於1882年加入該同盟,稱三國同盟。為了對付三國同盟,法`俄兩國於1892年結為盟國,為了自身利益,英國和德國矛盾激化,於1904年和1907年同法國和俄羅斯簽約,加入法丶俄聯盟。

    1914年6月28日,正值塞爾維亞國慶,在薩拉熱窩視察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槍殺,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隨後同盟國的德國和其盟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等參戰。協約國的法、英、俄丶美國和原屬同盟國後反戈的義大利、日本等國也參加了戰鬥,經過四年的血戰,協約國取得勝利。

    一戰波及了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給世界經濟和各華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埋下了二戰的隱患。也同時促進了殖民地地區人民的覺醒和國家獨立的浪潮。

  • 5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元兇是罪魁禍首的意思。有人說一戰的元兇是塞爾維亞,因為在這裡爆發了薩拉熱窩事件,引爆一戰,但其實這只是個導火索。也有人認為一戰的元兇是德國,這只不過是戰勝國強加到戰敗國身上的標籤。其實一戰的元兇不是一個國家,歐洲列強都有份,一戰前的局勢,和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非常像。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歷史階段,除了傳統的七大國,還有很多小的國家,各個國家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有時相互結盟,有時又相互攻擊。而到了後期,隨著秦國的崛起,其他幾個國家曾經一度結盟,對抗秦國。而秦國也並非坐以待斃,也利用六國聯盟的矛盾,遠交近攻。

    一戰爆發前,歐洲的局勢也是相當複雜,尤其是德國的崛起,和中國的秦國頗為相似。和秦國一樣,德國也是後來崛起的國家,而且勢頭強勁,尤其是其軍事實力,令歐洲其他列強不容小覷。為了防範德國的崛起,英法等列強也採取各種措施對德國圍追堵截,企圖扼殺一個強國的崛起。而德國也像秦國一樣,也同奧匈帝國等國家結盟,以應對威脅。在整個一戰前,歐洲列強間的關係也同春秋戰國時期一樣,時而結盟,時而敵對。

    德國原來是和俄國一夥的,兩國為了孤立法國,採取結盟。但是後來在巴爾幹問題上,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插足讓俄國很不滿,於是俄國轉而同英法結盟,將矛頭反過來對準德國。

    德國和法國一直矛盾重重,法國打敗過德國,德國也打敗過法國。尤其是德國擊敗法國後,逼迫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並在法國法爾賽宮舉行威廉一世的登基儀式,讓法國報仇心切。

    法國和英國也是一直有矛盾,但是為了報仇,法國也擱置與英國的爭議,同英國結成同盟,同時俄國也加入了進來。而德國與奧匈帝國作為後起之秀,為了爭奪利益空間,結成同盟,後來義大利為了維護自己在地中海的利益,也加入到德奧同盟。

    一戰前,歐洲已經成了火藥桶,兩大軍事集團各自擴軍備戰,

    比如德國42萬的軍隊擴張到了87萬,法國51萬的軍隊擴張到了81萬,大洋彼岸的美國也由3.4萬人擴張到了16萬人,而美國最後也成了一戰最大的受益者。

    所以說,一戰的元兇可不僅僅是德國,包括美國在內的列強都有份,一戰前的局勢類似於中國的春秋戰國,而德國則和秦國比較像。還是那句老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參考資料:《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禍根是如何埋下的》

  • 6 # 北疆同心聊歷史

    一戰的元兇是誰??有人說是德國。有人說是奧匈帝國的斐迪南王儲,若不是這個狂熱的軍國主義份子在薩拉熱窩被賽爾維亞青年所刺殺,那麼一戰或許會避免或延遲爆發。

    還有人說是英、法、俄等國逼人太甚,迫使德奧與之大戰。

    但是如果拋開這些表像來看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是貪婪、野心、狂妄…使得當時的歐洲列強,都希望甚至於渴望用一場戰爭的勝負,來決定各國未來的國際地位以及利益分配!

    所以一戰本身就是非正義的,是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一場“分贓爭霸戰″!無論是英法俄還是德奧等參戰國都沒有無辜者,其結局乃自做自受!

    真的無辜的是那些被迫裹挾於其中的民族與國家。它們成為了"大國爭霸′戰中的犧牲品…

  • 7 # 是阿維啊

    1871年成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國家,即德意志第二帝國。

    德國一經建立,便憑藉其嚴謹的性格,較好的國民教育和社會福利,以及阿爾薩斯洛林的鐵礦和魯爾的煤炭所形成的工業體系,一躍成為超過英法,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工業國。但是對於德國的崛起,其他國家眼睛又不瞎,聯盟體系終究是如履薄冰。

    隨著新皇帝威廉二世的上臺,俾斯麥被迫辭職,德國的末日就到來了。威廉二世的張揚,在外交上屢屢犯錯,一點一點把俾斯麥精心佈置的聯盟格局給毀了。導致了法俄聯盟,對德國兩線夾擊。他還大搞海軍競賽,想要挑戰英國海上霸權,爭奪殖民地,又引來英國不滿。最終還是難逃被周邊國家圍剿的悲慘命運。

    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的外界因素。當然還有就是導火索了。

    後來因為薩拉熱窩事件,一戰爆發,在薩拉熱窩,一個塞爾維亞民族激進分子三槍刺殺了奧匈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激化了矛盾,一站就打了起來。

    不過,相對於二戰時希特勒的大名,一戰倒是沒有如此響亮的人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情公寓現在在哪個臺哪個時間段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