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天0neDay

    意境意境,是需要意會的一種朦朧感,也可以有無限的可能!

    每個人讀到此句,腦海中浮現的都是不同畫面!卻又都深遠,美麗!

  • 2 # 氣吞萬里如猴

    咬了一口酸酸的太陽,綠色的汁水匯成血脈江河!這是什麼?這是神經病撒癔症。但,也許有人讚許為好詩也說不定呢!

  • 3 # 李蘭頌

    詩有形象、有色彩,有意境、有哲理,有節奏、有音韻,這些一點都沒有,那就不應該是詩;見一所中專語文試卷要求翻譯《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一首標準的古體唐詩,整首詩一共二十個字,竟沒有用一個典,比自由詩還自由到沒有用一個生僻詞,竟白話到無法、無從、無須翻譯為現代詩;意境呢,有幾首詩可以與之相比,比就比一下這首詩的意境。

    而李又然,早年和晚年卻寫很多詩,艾青(1942年4月10日《文藝陣地》第6卷第4期《論抗戰以來的中國新詩》): “李又然是以信念為教訓,他的詩閃著智慧的光。他是企圖以詩啟示自己和溫暖自己的。”

    寫散文不敘事狀物而充滿警句,被認為有些艱澀難懂;寫詩呢,王玉樹(1993年百花文藝出版社《新詩縱橫觀》):“倘說何其芳委婉,戴望舒冷豔,艾青蘊藉,魯藜清麗,那麼,李又然是別具一格的溫厚了。”

    注:《煤的對話一一A-Y.R.》一詩的副標題“一一A-Y.R.”為“給又然”,1937年艾青贈李又然的詩;1949年由錢仁康譜曲。
  • 4 # 有你真好1949634

    寫詩主要是意境,其次是妙句,因為妙句能襯托意境,起到畫龍點睛之效果,而且使讀者久久不能忘懷。

    至於這麼難的兩點能做到的作者,學格律自然是小菜一碟了。因詩是寫給今人讀的,我也不鑽研那勞什子平水韻了,全用中華新韻。其實現在學寫格律詩是應該運用新韻,這是新生詩文化的發展趨向,目前以平水韻為主調主要是撐控格律詩評定的權威都是從平水韻傳承下來的元老,他們這些人離開平水韻(入聲)就不會寫格律詩了,對新人的要求也是要接受他們的"傳統"文化,因韻書中對格律詩作者的要求似乎弄得很玄妙,所以初學寫格律詩的人感到十分困惑,我是初學寫詩者,喜歡寫簡單自然之句,所謂簡單,就是少用典故,通俗以懂即接近於白話詩,下面是我此時臨作的兩首小詩:

    《東山》

    今日東山新色濃,

    清清泉水訴叮咚。

    春風飛渡三千里,

    親手還君蔥翠容。

    這就是今天我和家人在山上踏青時吟的詩句,(因為每次旅遊他們都要問我有好詩沒有?)前面兩句信口而出,後面兩句頓了下,還好沒有等三年,否則在家人朋友面前要失面子了,當續上後兩句時,親朋當然遊興更濃了,彷彿大家都走在仙境中,給春遊增添了不少樂趣。

    一路從東山出來到達曹娥江邊,準備登車返回了,還有親朋不依不饒,要再補一首,我只好揀字少的吟了,望了下江邊婀娜多姿的柳絛兒,一首五言絕句就擬好了:

    《知音》

    聽泉巖樹下,

    眺景遠江中。

    流水高山曲,

    柔情岸柳風。

    兩付上下照應的工對悠然揉合成一首抒情詩。至此我們閤家親友才喜笑顏開的登上返程之路。

  • 5 # 趣味疏談

    不是,均可成為千古!

    意境具有情景相生和虛實相成並激發人想象的特點,其意象豐富,注重於修辭,給人一種溫馨、含而不露的表達方式。

    如:

    林徽因《你是人間四月天》:

    ......

    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

    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

    水光浮動著你夢中期待的白蓮。

    ......

    這首詩意境優美,內容純淨,語言華美。

    卞之琳《斷章》:

    你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意境優美如畫,情思濃郁雋永,耐人深思,引人遐想。

    直白是直接述說,意思表達直觀明瞭。

    如:

    杜牧《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我向牧童詢問哪裡有賣酒的人家,牧童用手指著前面遠處的杏花村。

    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乘小船將要離開時,忽然聽到汪倫踏歌趕來送行,桃花潭的水縱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真摯感情。

    這兩首詩寫的直接,語言清新自然,不雕不琢,其中真意灑脫,無太多含蓄讓人猜想之意,也因此,使得“杏花村”和“桃花潭”而勝名。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汪國真《豪放是一種美德》:

    我從眼睛裡

    讀懂了你

    你從話語裡

    弄清了我

    含蓄是一種性格

    豪放是一種美德

    別對我說

    只有眼睛才是心靈的真正折射

    如果沒有語言

    我們在孤寂中收穫的只能是沉默

    ......

    不論直白詩也好,意境詩也罷,都是詩人情感的溢位和心靈的對映。

    詩不必深,一時雅緻!

    望大家交流!

  • 6 # 老街味道

    問題:難道直白的詩比不上有意境的詩美?

    前言

    直白易懂的詩未必沒有意境。一般來說直白的修辭方式更要求表達準確,不會產生異議。現實感更強,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別,

    而古詩詞更講求意蘊,留有餘味讓讀者去聯想。例如李商隱的《錦瑟》是另外一個極端。昨天剛好寫了一篇文章《同題諷喻詩的巧妙,張舜民明哲保身,蘇東坡有可能帶來殺身之禍》可以拿來比較一下。

    蘇軾和張舜民同時寫了漁夫的生活,給人的感受就有不同。

    一、張舜民《漁父》裡的桃源之夢

    張舜民是北宋大詩人陳師道的姊夫,他的詞風和蘇軾相似,二人也是好友。 張舜民寫過一首五律《漁父》。

    家住耒江邊,門前碧水連。小舟勝養馬,大罟當耕田。

    保甲元無籍,青苗不著錢。桃源在何處,此地有神仙。

    第三聯:保甲元無籍,青苗不著錢。對王安石變法進行了小小的諷刺,不過後面還是誇耀了百姓的安居樂業。用了比喻的方式,把漁家生活比作桃花源裡的幸福日子。

    好比朋友之間的規勸,您這件事有一點點不太好哈,不過總的來說還不錯........

    這樣寫比較婉轉,用的幾個意象,以及表達方式也比較有意境。但是蘇軾的就完全不同。

    二、蘇軾《魚蠻子》中直筆描寫殘酷現實

    同樣是寫漁民的生活,東坡先生一點也不客氣,把虛無的美化剝離得一乾二淨。讓大家看到了一個真實底層漁民的艱難生活。即使如此的艱辛,還是在沒有受到新法殃及的情況下才得到的。

    江淮水為田,舟楫為室居。魚蝦以為糧,不耕自有餘。

    異哉魚蠻子,本非左衽徒。連排入江住,竹瓦三尺廬。

    於焉長子孫,戚施且侏儒。擘水取魴鯉,易如拾諸途。

    破釜不著鹽,雪鱗芼青蔬。一飽便甘寢,何異獺與狙。

    人間行路難,踏地出賦租。不如魚蠻子,駕浪浮空虛。

    空虛未可知,會當算舟車。蠻子叩頭泣,勿語桑大夫。

    結尾處,漁夫叩頭泣說,千萬不要讓官府知道我們的情況呀,否則也要交租納稅。

    蘇軾通篇直筆寫出了漁民的艱苦,不想張舜民那樣委婉,也沒有描繪出一副桃源之風的虛幻。

    結束語

    直白也好,委婉也好,其實都和意境不矛盾。矛盾的是是否真實反映出顯示情況,過於直白往往缺少意蘊,直白追求的是準確,意蘊追求的是聯想。

    詩畢竟不是論文或者報告文學 。

  • 7 # 一往文學

    中國美學源於老子,講究自然而然,但又不是一覽無餘。"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以含蓄作為補充,"一中含萬,一粒沙中也有廣處,一勺水中也有深處",韻味幽深,回味無窮。詩美與其一脈相承,繼承這一傳統。自古以來不少文學理論家將"含蓄"、"意境"作為詩歌美學探討的核心,甚至詩人也將"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奉為圭臬,作詩追求意境,"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這一理論著實有其可說之處。舉例而言,同時以送別為主題的詩歌,唐代詩人張籍寫《送梧州王使君》:"楚江亭上秋風起,看法蒼梧太守船。千里同行從此別,相逢又隔幾多年。"而唐代詩人鄭谷則作《淮上與友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後人談及這兩首詩時,多對鄭谷的詩大加讚賞,原因就在於張籍的詩雖直抒離愁,境中含情,但太過直白,缺少韻味,於文字之外,找不到"韻外之致,味外之旨",於景象之外,參不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餘味不足,給人一覽無餘的感覺。而鄭谷的詩"就像佛祖拈花,迦葉微笑,維摩一默,不一文字,盡得心法",透過描寫"江頭春色","楊花柳絮","離亭宴餞","暮靄風笛",含蓄地表達了離愁別緒,尤其最後一句"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未將離別全盤托出,卻將"離別的傷魂","各奔天涯的愁思","漫長旅途的無邊寂寞",完美地表現出來,令人神思魂想,回味無窮。確而言之,就是鄭谷的詩有意境,張籍的詩無意境。

    有意境的詩當然美,沒有意境的詩就不美了嗎?"有意境,含蓄;無意境,直白"(馬志倫《沒有意境的詩未必不是好詩》),然而直白的詩也有情感激盪,引人共鳴的。比如岑參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又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語言平實簡樸,直抒胸臆,表達思鄉懷親之情淋漓盡致,真實地寫出了很多人共有的感觸和心理,所以世人傳誦,久久不衰。再如古詩"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與陸機"上山採瓊蕊,窮谷饒芳蘭"相比,古詩雖拙樸平實,表達感情直接,但也能引發人的無限感慨,而後者雖然窮詞華麗,卻"造情既淺,抒響不高"。所以儘管《詩經》、《古詩十九首》這類詩歌在意境方面造響不高,語言直白,但是隻要不是惡俗與低下,未必不美,不好。我們在評判一首詩的優劣時慣常從審美角度思考,而往往忽略了文學作品所具有的認識、審美、教育和娛樂等多重功能

    和價值,如此看來,以有意境作為詩美的唯一標準未免過於片面。

    難道直白的詩真的比不上有意境的詩美嗎?當然不是,"不管情感的表達是含蓄還是直白,關鍵是真,真的才能是善的,才能是美的。"(馬志倫《沒有意境的詩未必不是好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坤命:戊申,庚申,己卯,丙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