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劉德是漢景帝劉啟的第三子,於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河間王。劉德非常喜好儒學,衣著服飾,言行舉止都仿效儒生,山東的眾儒生多依附於他。當時儒學還未成為正統。經過秦末的戰爭,典籍留存很少,讀書人也是鳳毛麟角,想恢復儒學談何容易。這時,河間王劉德應時而起,“於灰盡之餘纂亡散篇卷,僅而復存”。劉德為王26載,始終沒有捲入諸王爭權的政治漩渦,而將其畢生精力投入到了對中國文化古籍的收集與整理之中。為了收集書籍,劉德的足跡遍佈洛陽、山東、河北等地。他不畏勞苦,身體力行,凡聞民間有善書者,就親自前去以重金購之,並命人重抄一份留給百姓;對不願出讓的,他就好言求之,從不採取強制手段。這對當時的絕大多數統治者來說,是難以做到的,因此劉德賢名遠揚,眾多知識分子都不遠千里,攜先祖舊書,送給劉德。對這些人,劉德均給予重用和獎金。其所得之書有《詩》、《左傳》、《周官》、《禮記》等,多達幾十種。劉德還親自參與了古籍的整理工作,他以名儒毛萇、貫長卿為博士,王定為史丞,又廣招天下著名學士,對所得之書進行研究、整理。劉德整理古籍的態度極為嚴謹,對殘缺不全、字異文非和不同版本的古籍,必組織群儒進行研討辨析、勘誤訂正、精心校理後,才整理成冊。經過艱苦的校勘工作,劉德整理出大批的正本古籍,對於當時書典十分匱乏的漢朝來說,真是雪中送炭。史載劉德多次車載《詩》、《書》等古籍應詔入朝,漢武帝劉徹看到劉德帶來這麼多書,十分高興,每次都要舉行隆重的接書儀式。儘管劉德一心撲在古籍整理上,後來還是因為遭漢武帝的猜疑而憂悒成疾,於公元前130年逝於封國。但是,劉德的作為仍受到知識分子的追捧,班固在《漢書》中專門為之立傳,其傳首就評價劉德治學“實事求是”。 【舉例造句】: 總結經驗要實事求是,不可弄虛做假。
【出處】: 《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劉德是漢景帝劉啟的第三子,於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河間王。劉德非常喜好儒學,衣著服飾,言行舉止都仿效儒生,山東的眾儒生多依附於他。當時儒學還未成為正統。經過秦末的戰爭,典籍留存很少,讀書人也是鳳毛麟角,想恢復儒學談何容易。這時,河間王劉德應時而起,“於灰盡之餘纂亡散篇卷,僅而復存”。劉德為王26載,始終沒有捲入諸王爭權的政治漩渦,而將其畢生精力投入到了對中國文化古籍的收集與整理之中。為了收集書籍,劉德的足跡遍佈洛陽、山東、河北等地。他不畏勞苦,身體力行,凡聞民間有善書者,就親自前去以重金購之,並命人重抄一份留給百姓;對不願出讓的,他就好言求之,從不採取強制手段。這對當時的絕大多數統治者來說,是難以做到的,因此劉德賢名遠揚,眾多知識分子都不遠千里,攜先祖舊書,送給劉德。對這些人,劉德均給予重用和獎金。其所得之書有《詩》、《左傳》、《周官》、《禮記》等,多達幾十種。劉德還親自參與了古籍的整理工作,他以名儒毛萇、貫長卿為博士,王定為史丞,又廣招天下著名學士,對所得之書進行研究、整理。劉德整理古籍的態度極為嚴謹,對殘缺不全、字異文非和不同版本的古籍,必組織群儒進行研討辨析、勘誤訂正、精心校理後,才整理成冊。經過艱苦的校勘工作,劉德整理出大批的正本古籍,對於當時書典十分匱乏的漢朝來說,真是雪中送炭。史載劉德多次車載《詩》、《書》等古籍應詔入朝,漢武帝劉徹看到劉德帶來這麼多書,十分高興,每次都要舉行隆重的接書儀式。儘管劉德一心撲在古籍整理上,後來還是因為遭漢武帝的猜疑而憂悒成疾,於公元前130年逝於封國。但是,劉德的作為仍受到知識分子的追捧,班固在《漢書》中專門為之立傳,其傳首就評價劉德治學“實事求是”。 【舉例造句】: 總結經驗要實事求是,不可弄虛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