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史之樂

    崇禎勤奮,節儉,沒有任何的不良嗜好,不好享樂,也不好女色,所有的精力幾乎都放在了朝政之上,做事小心謹慎。崇禎如果不是皇帝,而是作為一個普通人,他是一個好男人。

    然而,歷史總是這樣愛捉弄人,偏偏把崇禎推上了皇帝的位子。作為皇帝,無論是過程還是結果,他都不能算是好皇帝。

    崇禎在位17年,那時的明朝問題多多,閹黨,黨爭,邊患,起義,幾乎沒有停止過,除了剷除魏忠賢閹黨果斷幹練之外,其餘的是事情,在處理上,多疑善變,剛愎自用,優柔寡斷。啟用袁崇煥快速果敢,殺他時同樣快速果斷,自毀長城,最後邊境無將可派,內閣大臣走馬燈似的換個不停,最後內政無人可用。對付李自成又心太軟,最後死灰復燃。到頭來朝廷人心盡失,精神渙散,無人出來為國捐軀,只能重新使用身邊的宦官。

    他有膽無識,有胸無懷,無謀略,無戰略眼光,在多事之秋,註定不會成功。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他自縊煤山,身邊僅有一太監跟隨。臨走前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仍然歸咎於外人,可悲可嘆呀!

  • 2 # 周千文12345

    從人類歷史上看,從現代公民國家、平民社會的角度看,世襲皇權統治的皇帝,絕大多數都是貪婪、無能之輩,而開國君主都是殺人如麻的儈子手、整人如魔的陰謀家。

    華人的特色是,明知道皇權的嚴重剝削壓迫,但期望皇權制約貪官汙吏,只要有人智商能力比他強,但最後能吃一絲他的凌遲肉,做牛做馬他都願意。

    只有在農耕文明上升期,極個別皇帝正好是人類精英,心胸開闊、格局宏大,在他統治的早期和中期做了一些既有利於民族又有利於皇權鞏固的事。

  • 3 # 60629314133

    謝謝邀請!就我個人而言,我到以為這是一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皇帝。當然,好與差也是相對而言。我說他好,一是年少有為,上臺伊始株魏逆,殺閹黨,清門戶;二是頗有雄心,敬業愛崗,拼命工作;三是人品端莊,生活清苦,不好奢侈;四是寧折不彎,殺身成仁!尤其是這最後一點,讓我敬佩不已!然而——他的問題恰恰也就出在了“勤奮敬業”上:歷史在這裡與他開了個玩笑:後期,他誰都不相信,唯信自己,頻換首輔,濫殺武將,親力親為!他越勤奮,大明的江山的根基就越被被空,反之,他越懈怠,可能王朝的日月還會延續下去,1644……1654……1664……再有30年的光景我看沒準可以!但是,歷史就是這樣無情,1644,給他畫上了句號,這是他的悲劇所在,只是他本人認識不到這一點,讓後人為之唉嘆!但無論如何,作為一介亡國之君,我不認為他是昏君,遺詔血書“勿殺百姓”是其真實本性流露,一針見血,反映出他對李自成的潛在耽憂!而李自成進京後一月的所做所為,恰恰映證了這種耽憂並非多餘——先知啊!

    所以我說:他不是一個壞皇帝!

  • 4 # 蛟蟒

    能守土開疆的就是好皇帝,亡國亡朝的就算他本人好又有什麼用,那些開國皇帝那個不是世間魔王殺人無數但是還不都被後世稱讚。

  • 5 # 尹禾

    謝邀,這個“好”真的很難定義,亂世叱吒風雲、治世海晏河清。然而還有一些皇帝,他們的一生十分矛盾,比如李隆基前半生撥亂反正、勵精圖治,後半生寵信佞臣、內昏外亂。朱由檢亦是十分矛盾的,他前期也是撥亂反正、起復賢臣,十分勤政,然而後期證實了他滅掉魏忠賢實在是過於急切,因小失大,而他重用的“東林黨”也並非賢臣。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講,朱由檢並非是一個好皇帝,他撥亂反正的功績遠遠不足以抹平後期的種種錯誤。從結果來看,明朝衰敗責任雖不在崇禎,但是朱由檢的能力還遠遠不足以承擔救大明與水火的重任。

    他與太祖皇帝至少有兩個相同點:第一是都很勤奮,這一點上毋庸置疑;第二是都愛殺人,朱由檢在位17年,換了至少50位閣臣,殺了2位首輔、二十多位總督、巡撫,省部級高官更是幾十之數。

    崇禎的功績在於撥亂反正和起復賢臣

    朱由檢繼位之後,首先做的便是剿除閹黨,但是我並不會因此為其拍案叫好。宦官這個職業,在悠悠歷史長河中存在了千餘年,有無數宦官作亂,有無數奸佞弄權,然而各朝皇帝依舊反覆啟用,難道是皇帝們都鏽逗了嗎?不是的,宦官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帝王之道在於制衡,宗室、外戚、武將、文官集團和宦官,這些勢力都在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登上過歷史舞臺,竊取皇權,這其中以宦官最被帝王喜歡,因為宦官的權威完全來自於皇帝,無法脫離皇權獨自存在,宦官只能作威作福,但永遠不擔心他們改朝換代。

    明太祖朱元璋對這些集團的危害瞭然於心,因此將宗室外放,禁止外戚執政,禁止武將統兵,為了限制文官集團還廢除了丞相,對宦官更是多方打壓。從長遠來看,大多數手段都是成功的,至少外戚和武將在明朝地位是很低的,宗室在朱允炆和朱棣的努力下也偃旗息鼓。因此在明朝僅有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有機會攬政,在這種條件下,剿滅宦官,就意味著皇帝要獨自一人面對整個文官集團。賢如明宗、宣宗者,都不能壓制住群臣,崇禎自然也不能,於是他選擇殺戮。

    朱由檢繼位初期,確實啟用了很多賢臣,但是基本都不能久用。因為他是一個急功近利的人,任何事情,只要不能立即好轉,就會遷怒於實施者。他又是一位多疑的皇帝,放手叫大臣去幹,但是隻要有人在事後提出質疑,他便開始懷疑,袁崇煥、毛文龍和賀人龍被處死,洪承疇和吳三桂被逼反,就連一直輔佐他的孫傳庭也被逼死。

    這便是他的功績,似乎只是在開始時振臂一呼,給了很多人希望。注意,這裡的很多人,便是文官集團,文官集團掌握著輿論權,他們有天下士子的擁戴,他們有文人的傲骨。因此,他們說崇禎勵精圖治、起復賢臣,天下就會一呼百應。

    崇禎的失敗在於重用“東林”和猜忌多疑

    性格決定命運,從種種事實來看,崇禎是極度不自信的。他繼承了太祖皇帝的猜疑心理,但是卻無法處理複雜的局面。至少他沒有立足天下的大格局,分不清利弊。

    明熹宗臨死前曾專門叮囑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後時刻對魏忠賢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固然摻雜著個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關鍵問題上。在事關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立場上,所表現出來的深明大義和遠見卓識。

    而崇禎深受宦官毒害,完全不能理解哥哥的良苦用心。一個皇帝用的好賢臣不算本事,用的好奸佞才算本事。可悲的是,我們的崇禎皇帝賢臣和姦佞都用不好。於是他選擇了最好用的“東林黨”,並且自此默默被“東林”左右,直至亡國。

    東林到底是什麼?

    這是一股由江南富戶培植起來的文官集團。在明朝歷來便已有之,江南富庶,有大量的資源培養優秀的學子,當這些學子金榜題名,朝中又有前輩照拂。於是這股力量越來越強大,在明朝中期,江南籍的官員只不過是透過手中的全力壟斷沿海貿易,制定有利於商戶的政策。

    到了中期,東林人士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為富商巨賈爭利之實。他們雖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進步口號,然而實質上卻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對明末饑荒災民的悲慘現實視而不見,對徵款賑災行為極力阻撓。東林人士在當時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兩者之間因政見分歧發展演變形成明末激烈的黨爭局面。

    到崇禎年間,宦官被剪除,東林勢力愈發龐大起來,可以左右聖意,可以控制朝堂。這些大臣們嘴上愛國忠君,一身正氣,整日在詩詞歌賦中定國安邦,然而國家真正危難之際,卻個頂個的熊包。崇禎派東林黨人守遼,每年要耗去國庫九百萬兩白銀,幾年下來耗光了明朝的財政。

    矛盾的一生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四日,就是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他在大兵壓境、大廈將傾的絕望中,竟然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下了秘旨,重新收殮魏忠賢的遺骨,墓址就選在了魏忠賢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雲寺。崇禎在國破人亡的慌亂絕望中,突然改變自己打倒和否定魏忠賢的初衷,為其收集骸骨、修墳立碑。

    可能在結束的那一刻,他終於明白了帝王之術。這也不能完全怪他,怪只怪運氣不佳。其他的皇帝不明白這個道理,可以隨意地嘗試,用一段時間不好再換,哪怕是天怒人怨,也不過是身後罵名而已。偏生崇禎是個有理想的皇帝,他想奮進,想中興,但是卻沒有對等的能力,也沒有任性的機會。歷史只讓他嘗試一次,錯了便萬劫不復。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6 # 笑似花解語ID

    當年明朝流傳著首詩,老百姓口口相傳,能理解其中含義基本也就瞭解了明朝滅亡的原因,

    無知崇禎亂天下,

    志大才疏偏自負,

    濫施殺伐喪軍心,

    委過於人品行低,

    刻忌寡恩好猜疑,

    不斷罪己妄欺天。

    西北華北遭災荒,

    拷打災民罪孽深。

    天下民眾半以斃,

    仍向白綾說謊言。

    殺光大帥殺宰相,

    欺天妄議無人才。

    闖軍攻城戰鼓急,

    仍向群臣騙擔責。

    歷代亡國原因多,

    元因寬縱明因苛。

    廠衛橫行十萬眾,

    詔獄廷杖冤魂多。

    株連冤獄瓜蔓抄,

    八股裡甲與路引。

    殉葬分封與皇莊,

    士紳豪奪農民田。

    罷卻互市加海禁,

    牧民漁民盡為賊。

    不割地,紅夷誆,

    不賠款,都來搶。

    不和親,建長城,

    不納貢,養藩王。

    讓東北,失臺灣,

    丟澳門,棄安南。

    無青藏之高遠,無疆蒙之遼原

    吳越倭寇行無忌,河套虜騎逞兇狂

    勒石陰山全如夢,飲馬河中枕黃粱

    東廂蛐蛐叫,西廊煉丹忙,

    南閣藏木工,北岸掩豹房

    在位四十年,朕只看陵寢;

    北望三千里,極樂唯淮揚。

    天子守國門,強行北狩看白馬。

    君王死攝稷,都怪三桂不勤皇。

    寧贈友邦後金,不予家奴闖王。

    漢兼種花最多,降將甜朝最強。

    昏正治隆晉宋,閹人遠邁漢唐..~

    明朝鐵骨錚錚是假的,英宗被俘為敵叩關,正德嘉靖狼心狗行,禍國殃民,萬曆暴虐,天啟荒謬,閹黨肆虐,崇禎刻忌嗜殺,皇帝殘忍暴虐,官吏寡廉鮮恥,武將貪婪冒功,從土木之變明朝就長期敗落。明粉不讀史書,顛倒黑白指鹿為馬,完全是厚顏無恥。

    北京城破之前,崇禎率領十幾個太監企圖出城,守城士兵大喊皇上有旨,任何人不得出城,君王死社稷。崇禎作繭自縛,被自己欺世盜名的命令害死了!直到死他還在怨天尤人,指責上天和群臣,為自己諉過於人。大意是自己賢明,都是上天做對,群臣不肖,請李自成入城不要傷害百姓。

    百姓被他的饑荒瘟疫三餉加派嚴刑拷打搞的十室九空了,擺什麼愛民的臭臉孔呢! 四海鼎沸群盜滿山,流民遍於海內,中原赤地千里西北華北餓殍遍野,災民遭受嚴刑拷打催逼租賦。明朝朝廷有何仁德?皇莊膨脹,士紳瘋狂兼併土地,軍隊接連慘敗但長於洗劫百姓。

    明朝滅亡乃是天道,大清入關不僅是歷史選擇,也是中國之大幸。

  • 7 # 安定郡小書生

    根據《明史》記載:崇禎皇帝是繼神宗、熹宗之後,最有作為的皇帝。即位之初,集中皇權,剷除大太監魏忠賢,安撫天下百姓民心。可惜天下大勢已去,積習難挽,內憂外患。內有大臣掣肘、流民造反,外有邊疆不穩、武將難治。兵荒四告,流寇蔓延,已經潰爛到不可救藥了。但是在位17年,勤勤懇懇、殫心治理。清朝皇帝對崇禎皇帝的能力還是肯定的,“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後期繼續信任宦官,任用監軍,安插軍隊要地,舉措失當,掣肘地方軍隊,致使軍事失敗,明朝滅亡。

    《明史》是清朝皇帝組織人編撰的,當然不可能罵自己,說明朝滅亡是自己惹的禍,只能說“氣數使然哉”。但是對崇禎皇帝的勤政能力,即位後集中皇權,終結宦官專政是肯定的。

    崇禎皇帝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皇帝,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畢竟1000個觀眾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潛夫認為崇禎皇帝算得上一個好皇帝,勤政治國,沒有淪為其他王朝的皇帝那樣曲膝求和,還是有骨氣的;後期依賴宦官,固然個人心胸有限,無人可用的必然結果。

  • 8 # 錦小馬

    崇禎是不是個好皇帝呢?這個真不好說。崇禎是個可憐的皇帝,但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憐的皇帝,可恨的地方必然不少。

    崇禎適合做個太平盛世的守成之君,相信做的可能還不錯。但是王朝將亡,大廈將傾。國家需要的是一個雄才大略的鐵血君主,要有極強的政治謀略和手腕才能力挽狂瀾。顯然,崇禎不太合格。

    崇禎這個人吧有德寡才,有謀無斷,外寬內忌,並且急功近利。崇禎同治一直很努力,這點值得鼓勵。也一直想改變,但是一直沒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

    為了中興明朝崇禎一直苛刻的要求自己,他也希望大臣們也能全心全意的為明朝付出。明末的官僚制度已經徹底腐朽了,這些大臣們中飽私囊。成天互相爭鬥都在為自己謀私,沒有多少為國為民的。說白了,大臣們也就是打工的,在你這混不下去了換個人跪也是一樣的。

    崇禎也挺努力的,生活也特別節儉,據說龍袍都帶著補丁,也沒娶太多媳婦。真是一心一意的撲在工作上,但是低質量的努力是沒有太多效果的。你自以為很努力,但是生活不會陪你演戲。就算你節儉的光屁股不穿衣服,沒啥用,該亡國還是亡國。你中興了明朝,你奢侈無度也搞羊車望幸那也不失為一代雄主!

    明末時期內憂外患,不光要對付崛起的的後金還要對付國內的流民。崇禎當時比誰都想要議和,表面做出一副死戰到底的模樣,暗地裡卻讓陳新甲同後金密信來往,商討事宜。然而事情敗露,崇禎把鍋果斷甩給了陳新甲,陳新甲有苦都沒地說就這麼被砍了。你說說跟著這樣的老大,誰還願意死心塌地的跟著你。

    還有個事,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前。崇禎還有一個特別好的選擇就是南遷,明成祖朱棣在遷都北京時,在舊都南京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也就是你的祖先都替你把退路想好了。這樣一南遷吧,說好聽點事戰略轉移,說不好聽呢就是逃跑。

    崇禎不願留下背棄祖宗陵廟逃跑的罵名。 最好的辦法是找個背鍋俠,讓他提出遷都之策,等遷都成功,再把一切罪責怪罪於他,我命保住了,面子也保住了,罵名別人揹負了,美滋滋。崇禎想的很美好,還找了一個託當時的內閣首輔陳演來配合他。結果崇禎提出這件事後,那個陳演一句話不說,崇禎很生氣但也沒有辦法。背鍋的不樂意背了,自己更不願意背了,於是南遷就此作罷。

    崇禎這個人有點刻薄寡恩,不會用人而且還給這些將軍掣肘。孫傳庭鎮壓李自成,最輝煌的時候,一度讓李自成全軍覆滅,逼得李自成帶了十多個隨從逃亡。這麼牛的人不會用,先是關了幾年。後來爛攤子沒法收拾了把人放出了,自己還瞎指揮,催促孫傳庭趕緊出站。門外漢指揮老師傅結果倉促出兵,最後兵敗身亡,崇禎居然還懷疑他畏死潛逃,不給他名號,也不給他家屬應有的撫卹。還有盧象升也是這種待遇,力戰而死為國捐軀。結果崇禎懷疑人家詐死,八十多天沒給人家收屍,這個慘哦!

    給崇禎賣命太寒心了!

    崇禎不是個合格的領導,他是很勤奮,可惜努力錯了方向,再怎麼用力也是無用功,甚至會起到反效果。

    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結果也把自己逼上了絕路。他自盡是一件很有氣節的事情,就事論事值得尊重,但沒有必要把他捧上天。

  • 9 # 書中有毒

    世間任何事,有比較才有差距。要比較也不能橫比,只能縱比。也就是說,崇禎是不是個好皇帝,從他開始,追朔其祖宗六代,從明武宗朱厚照開始,從那時起,我們做個簡單的小盤點,才可一目瞭然。否則,即使寫個幾萬字的論文,也弄不清崇禎到底是好還是孬。

    第一,明武宗朱厚照:年號正德,執政16年,最大的特長是逆反與玩樂。他拿大明國賭氣玩耍,與大臣較勁使性,從荒唐開始,最後在荒誕中結束。比如設立豹房啊,八虎用事啊,太監劉瑾亂政啊,導致安化起事,寧王之亂等等。如果不是修《明史》的清人故意抹黑的話,朱厚照就是個現世寶,活世寶。他一次性打大臣屁股死傷上百人。差評第一非他莫屬。

    第二,明世宗朱厚熜:年號嘉靖,執政45年,最得意的事是在“大禮儀之爭”中獲勝。嘉靖一朝,出了一個最大的奸相嚴嵩,但也出了一個清官海瑞。嘉靖後期相當懶政,他取締了全國各地的私創書院,崇尚道教,熱衷青詞,黑袍道僧滿大街亂躥,倭寇侵犯東南沿海,最後服丹中毒而死。差評可以第四。

    第三,明穆宗朱載重:年號隆慶,執政6年,最得意的事是俺答封貢,海上開禁,他仁弱寬厚,由於內閣班子太強勢,徐階、高拱、譚龍、張居正……個個都是人精,於是他放寬心縱情聲色,在位不久。不過他啟用了海瑞巡撫應天震懾江南,貪官嚇得發抖。他的差評是第六。

    第四,明神宗朱翊鈞:年號萬曆,執政48年,有30年不上朝不見大臣,圈在紫禁城裡做遊戲數銀子。他在清算張居正與馮保的熱浪尖上激情得瑟了四五年。雖有萬曆三大徵的政績亮點,但張居正改革收穫的1700萬兩白銀花了個乾乾淨淨,用在修建自己定陵的就800多萬兩。最痛心的事是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從此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成為大明真正的外患敵人。有人說,明實亡於萬曆十五年,不知原因何在。萬曆帝毀壞了全國64所書院,為讀書人所詬病。他的差評排第三。

    第五,明光宗朱常洛,年號泰昌,執政一個月,屁股在龍椅上還沒坐熱就掛了,點評不夠票數。但子女眾多,枝繁葉茂。與他有關的名詞是:鄭貴妃、紅丸親、移宮案等等。他的差評排為零。

    第六,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天啟,執政7年,最得意的事是做出巧奪天工的木戲玩具,特長是土木工程。天啟一朝,培養壯大了魏忠賢閹黨集團專權,客氏亂後宮,朝政烏煙瘴氣,滅了東林黨(曠古奇冤東林案了),黑與白基本顛倒,紅與黃基本不清。比他太爺武宗朝好不到那兒去。他當之無愧排差評第二。

    第七,明思宗朱由檢:年號崇禎,執政17年,內憂外患,山河破碎,他雖剛愎多疑自負,用人拙劣,缺乏擔當,但勤政刻苦。他時運不濟,內斂自省,能以國事為重。亡國不是他的錯。他做了兩件牛事:一件是以霹靂手段除掉了魏忠賢集團;另一件是自殺節烈殉國,骨氣凜冽,踐行了“君王死社稷”。他的差評報名第五。

    結論:崇禎帝縱比祖宗六代,雖不是個很好的皇帝,但是有明一代最有骨氣(氣節)的皇帝。

  • 10 # 北洋海軍炮手

    如果按你傳統道德對皇帝勤政的要求來看,崇禎確實做到了,所以從傳統道德上,說他是好皇帝也不為過。

    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勤政不代表就有能力,畢竟好心也有辦錯事的時候。崇禎可以說空有大志卻沒有能力,性格上也有極大的缺陷,所以綜合來看,他連平庸都算不上。如果他處於天下太平的時代,他還可以做一個守成皇帝,但是他身處明末,他沒有任何翻盤的機會。

    他生活中確實勤儉,處理國事也能做到事必躬親,但是他卻把資源投入到了無底洞般的遼東戰場,一直最後喪失一切資本。

    他沒有處理政務的能力,也沒有革除弊政的魄力,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矛盾激化的問題,導致破產的老百姓源源不斷的投入到起義軍麾下。

    他性格猜忌多疑,17年換了50多個首輔。也沒有識人之明,所用之人皆是敷衍了事之人。而且他也懦弱沒有擔當,不管什麼事都是下屬的責任,把自己摘個乾淨,使得臣屬只能敷衍了之,導致最後眾叛親離。

    他也沒有捍衛自家產業的勇氣,最後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沒有勇氣去保衛自家產業,而是砍了老婆孩子以後像個娘們一樣上吊。雖然打足了悲情牌,但是歷史不會給他任何同情。

    所以,他的結局純屬他自找的,他自己把自己給作死了。

    全文完

  • 11 # 九月鷹飛220170390

    個人節操不錯,個人能力不行。德不配位!也是天意弄人。當皇帝是個專業能力要求很高的技術活。一般手段駕駑不了。何況又碰到一個江河日下的局面。駕狂馬而韁破車!入猛藥而攻急症!加速敗亡罷了。為改朝換待做出了供獻,所以清史上還給了個不太差的諡號。

  • 12 # 二曲人

    什麼皇帝才叫好皇帝?這是一個歷來有爭議的問題。秦始皇是好皇帝還是不好的皇帝?現在說他是好皇帝,主要是說他奠定了中國的皇帝制度,為社會進步做出了貢獻。以前說他是不好的皇帝,是說他殘暴,不惜民力修長城,焚書坑儒,殺人很多。到了崇禎這兒同樣是這個 問題,說崇禎是好皇帝的,認為他是一個勤政、勤儉、不近聲色、為大明江山社稷出盡最後一絲力氣的皇帝。看看明朝遺民對崇禎的評價,更說明了這一點。“上英斷天挺,承神、熹廟之後,反前弊,黜邪黨,勵精謀治,勤勤然有中興之思。然疆事日警,中原內虛,加以饑饉薦至,寇攘橫出,拮据天下十七年,而神器遽覆,遂死社稷。嗚呼!英睿獻猷,宵衣旰食,曾不一舒其懷,其留憾何及耶。”分明是非常好的一位皇帝!但是,當崇禎之世,是否具備了這些品德就夠一個好皇帝了,值得商榷。當是時也,朝有宦官專權、東林黨逞強,東有後金虎視眈眈,西北有農民頻繁造反。而一個二百六十年的朝廷,毫無積蓄,一貧如洗,政權的運作靠現收現支,而且是收不抵支。此非常時期登基,艱難險阻非同一般。歷來公認,崇禎登基伊始,對進朝中宦官專權處置得當,符合當時大多數人的願望。但在後來對農民造反、後金入侵及朝廷黨爭方面的處置,卻不能取得大家認可。問題主要在於,崇禎的多疑與剛愎自用,用人時傾心,而一用便疑,一 疑便聽讒言,聽了讒言更疑,遂棄之或殺之。這在崇禎朝幾乎成了對待重臣的固定公式。剛愎自用,聽不進不同意見,大將(督師)在外的奏章,不如他派出監軍太監的報告,而監軍太監就是摸著他的脈搏上報告。大將(督師)帶兵不能戰守自決,往往軍事行動與實際相去甚遠。面對當時複雜的局面,需要的是切合實際的處置方案,需要的是人言不足謂、祖宗不足法的變通進取氣魄,而崇禎思想僵化,在封建禮教上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想承擔變通後帶來的指責與失敗後果,以致因循者招搖朝堂,變革者輕聲暗語,眼睜睜看著大明朝一步一步走向深淵。如此來說,崇禎不能挽狂瀾於既倒,自己煤山自縊,成了亡國之君,雖然有諸多原因,但不能算是一個好皇帝。

  • 13 # 洛水清風

    朱由檢算不上一個好皇帝,不管怎麼說,大明滅亡在他手裡。但不可否認,朱由檢是一個讓人同情,讓人尊重的一個有骨氣的皇帝。

    朱由檢在位十七年,外有後金虎視眈眈,內有李自成揭竿而起,真可謂內憂外患,國無寧日。崇禎即位之初,也是雄心勃勃,欲重現大明輝煌。因此,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除掉一手遮天大宦官魏忠賢,隨後,啟用閒置在家的袁崇煥,並在平臺召見,賜尚方寶劍,大膽的放權。足顯其英明過人之處。

    無奈此時大明已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百病纏身,積重難返。況且崇禎並不是一個能力挽狂瀾雄主,他已竭盡全力掌舵大明這隻即將沉沒的大船,十七年間,他不近女色,不怠工懶政,全身心投入到大明的復興之中,怎奈,萬曆、天啟留下的爛攤子,實在太大了。崇禎進了力,但並沒能扭轉乾坤。

    在城破之時,崇禎並未苟且偷生,而是選擇了自殺殉國,看看歷代的亡國之君,有幾個像崇禎如此血性。臨死前,他還留下遺書:任賊分朕屍,勿傷百姓一人。一個皇帝在從容赴死的時候,心中還惦記著自己的百姓,歷史上除了崇禎恐怕再無一人。

    亡國之君自古以來都受人詬病,唯有崇禎讓人同情敬重,因為他是一個有骨氣的皇帝,一個心中裝著億萬蒼生的皇帝。

  • 14 # 中囯昌盛

    從客觀和史實上看崇禎是一個積極上進,非常勤奮的皇帝,可以給他一個好字的評價,但他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英主,是一"個沒有洪福的皇帝,在位期間天災人禍,兵禍連綿,大明朝氣息奄奄,己無回天之力註定要滅亡,改朝換代,命運和不可逆轉的現實注了崇禎這個好皇帝的可悲結局

  • 15 # 汐於子

    算是吧,相比之前的幾位皇帝來說,崇禎帝是很有作為的,但是隻能說是“無力迴天”當時的明朝就像是爛根的大樹,內憂外患,再者朝堂之上盤庚錯雜,即便是有心想要治理,也是能力有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馬不吃回頭草,職場中該不該吃回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