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M166159327
-
2 # 王一安工筆老虎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
3 # 小濱書法工作室
詩人余光中我認為詩人余光中他的書法總能表現著他對祖國淡淡地鄉愁思念。他的書法,有隸書的悠悠,用筆樸拙,像是童年的寫作,優稚多情,與他的詩意詩情相融合。
這就聯絡到了余光中的童年,在文化和傳統的薰陶下,他受到傳統教育的培養,血液裡流的都是祖國的書韻。他用詩意用書法尋找根源,他的作品裡,是屬於書法意義上對祖國思念。
余光中他的書法中含著淡淡的鄉愁與濃濃的鄉音。我們在大陸這頭,他在海角的另一邊,他的書法有型,醞釀成音,看到他的書法,就像能聽到了熟悉的鄉音,就像父母在呼喊:兒子,快點回家來。
讓我們感受到了祖國與臺灣兩岸之間那不可分割的情懷。每次讀到余光中先生的詩時,思念又沸騰了~
-
4 # 李源樂
詩人余光中走了,九十高齡,人生正果,修得圓滿。余光中走了,帶著他的鄉愁走了,同時也把所有人的鄉悉從心底泛起,讓所有人有明白了根的價值。
一首鄉愁,緊扣的是華人的歸根文化基因。一生有一首鄉愁,作為一名詩人,就足夠偉大。余光中的鄉愁不是今日的鄉愁,而是千秋不絕的文化延續,所以他鄉愁不朽,余光中也不朽。
詩人余光中寫鄉愁,他的書法裡也總是淡淡地隱喻鄉愁。余光中的書法,切隸書帖碑的悠悠,用筆樸拙,似乎是童年所作,幼稚多情。
是的,余光中的童年,在文化的源頭,在傳統的根基。他飽得傳統教育滋養,血液裡流動的全是中國字的氣韻,也是中國文的原汁。他用書法尋根探源,他的書法作品,是書法意義上的淡淡鄉愁。
余光中的書法,筆墨裡總不缺少童年的味道,還有家鄉有風景。他有書法行筆的時候,想必腦海裡出現的是家鄉的碑刻,還有老先生的戒尺。《三味書屋》裡墨香,屬於魯迅先生,也屬於余光中老人,因為,他們都能那個年代裡成長,並走過。
余光中的書法,是淡淡的鄉愁,也是濃濃的鄉音。我們在中原,他在天涯,他最想聽到的是鄉音,書法有型,醞釀成音,伴著書法看日出,一直到日落,余光中心海里揮 之不去的,是永遠的鄉音。所以,看余光中的書法,就如聽到了熟悉的久遠的鄉音,似乎是母親,或是父親在喊:娃,回家嘍,回家吃飯。
余光中走了,他不會遠離我們的精神世界,他的鄉愁因為他的離去,忽然就擊中的每個人的心坎。我們都明白,從來沒有對鄉愁如此強烈的感受,一個人的離去,掀起了文化輕波,帶著淡淡的憂傷,帶著淡淡的思念,一直在我們心頭回蕩。留下了鄉愁,留下了用書法寫成的形態鄉愁。我們,可以在他的書法結體,與筆勢裡,找到鄉愁的根,看到未來……
-
5 # 壹家堅果
鄉愁,它是余光中21歲時寫的。那是他經歷了我們這個社會不可能經歷的,但要談起書法恐怕還是差一點。鄉愁那是他當時在臺灣時寫的,餘先生一生漂泊,從江南到四川,從大陸到臺灣,求學於美國,任教於香港,最終落腳於臺灣高雄的西子灣畔,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藝術的薰陶研習,讓餘先生在中西文學界享有盛譽,往返於兩岸多國,卻依然從未有過“歸屬感”。他詩文的主題,多離不開“離鄉”“鄉愁”“孤獨”“死亡”,讀他的詩,迎面而來的是一種入骨的蒼涼與頑強。
-
6 # 文化指路人
《鄉愁》是一首好詩,我也從中體會出了作為一個常年漂泊海外的遊子,“鄉愁”便是我心中永恆的思念。 讀了好多遍《鄉愁》,遊子的那顆火熱赤誠的心便會呈現於心裡,遊子的鄉愁是渴盼祖國統一,與親人早日團聚,思念家鄉,親人和祖國。 詩人余光中寫《鄉愁》,從他的書法裡能看出他淡淡地隱喻鄉愁,書法採用隸書帖碑,用筆樸拙,好像是詩人在童年時期所作,顯得幼稚多情,從余光中的書法看出淡淡的鄉愁,還有濃厚的鄉音,他的書法有型,醞釀成音,體現了詩人揮之不去的永遠的鄉音。 《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頭;後來啊,鄉愁是一坊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雖然這首詩不長,但是卻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期盼,這首詩描繪了祖國了變化,表達了思鄉之情。 詩人從對故鄉、母親、愛人的熱愛,最後把感情昇華為到對祖國母親的熱愛,其中一部分早日迴歸祖國的期盼,這也是詩人寫寫這首詩的深意。
回覆列表
字為心畫,字同其人,余光中硬筆書法恰如詩人清瘦身材,天真樸實,瘦勁挺拔,如同縷縷蠶絲,織出了另一種鄉愁。願詩人在天安好,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