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阜新

    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的比較

    格林兄弟和安徒生兄弟其實是同時期不同國家的童話作家。(格林1785~1863,安徒生1805~1875),由於同屬於歐洲國家而安徒生又熱衷於旅行(從1840年開始安徒生共旅行經過29個國家,旅行為安徒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安徒生大部分童話完成於這個時期),所以其實產生這些童話的背景其實是相同的,即法國大革命後民族民主運動高漲併成為浪漫主義思潮產生的基礎,同時民族之情擴大為對本土文化、藝術的儲存與研究。

    此時社會的主要矛盾為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封建統治階級的矛盾,因此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中的主角並不侷限於公主,王子和騎士,其中小資產階級的手工業者如磨房主,裁縫,鞋匠,鐵匠佔據很大比例,此外士兵也成為許多童話中的主角,應該於19世紀初期新興資產階級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大量鬥爭不無關係。

    童話的來源方面,格林兄弟的童話主要來自對民間傳說的蒐集,當時德國文化裡復古思想嚴重,許多學者紛紛加入到對民間故事的挖掘整編中,格林兄弟對此更是不餘遺力。恩格斯曾說過在德國的西北部仍然有一望無際的曠野,雨夜中掠過的閃電等讓人內心憂傷的景象,這都是產生格林童話的地方,並保留了童話中的遺蹟。

    而安徒生則是一個具有高度創造性的國家,他的童話多來源於自己的創作。《安徒生傳》中的說法是有一天安徒生認真地思考誰最需要他為之寫作,他的答案是丹麥的孩子。特別是窮苦的孩子。因為他曾經寂寞過,沒有上學的機會,沒有玩具甚至沒有朋友。為了使這些孩子悽慘的生活有一點溫暖,他要帶給他們美好的東西,使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美和真理。他就要為他們寫些美麗並富有現實意義的作品。他覺得最能表達他的這種意念的文學形式就是童話,並因此開始了童話的創作。

    童話來源的差別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童話內容的區別。《格林童話》源於民間,因而以通俗、質樸見稱,表現了純真的自然美。不少主人公憨態可掬,滑稽可愛。在格林童話中.自然與神奇、現實與浪漫交相輝映,融為一體,使故事既有真實性,又有夢幻感。語言上樸實無華,充滿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讀來令人備感親切。

    而安徒生童話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滲透著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幻想。屬於“人造童話”,而安徒生童話由於文學性和藝術性過強,更多時候看起來並不像是將童話藝術話,而是將文學作品賦予童話的氣息。

    因此這些內容的區別也帶來了意義上的區別:童話主要面向的讀者是兒童,因此質樸的格林童話貼近童話本身併為廣大兒童所喜愛,安徒生的童話也許有一部分不能為兒童所完全領悟,但卻贏得了更多的成人讀者。格林童話裡充滿了喜劇和奇蹟,而安徒生童話則充滿了對信仰和靈魂的讚美。

    格林童話的主人公分為兩類:一類是善的化身諸如:裁縫、磨坊工、士兵、長工等。他們初遭不幸,幾經周折,最後獲得成功;另一類是惡的象徵諸如:巫婆、魔鬼、強盜、繼母等。他們多是一時得逞,最後以失敗而告終。作者總是把二者對立起來描寫,同情、歌頌前者,鞭答、諷刺後者。表達了鮮明的愛惜和美好的願望,揭示了簡單的人生哲理和價值觀念。

    而安徒生童話裡不乏此類作品,但流傳更遠意義更深重的則是一些充滿詩意、幻想和信念的作品,如〈海的女兒〉里人魚公主為了成為人以及對王子的愛卻最終不能陪伴王子,投身大海化作泡沫。整個故事裡蘊藏著的安徒生對人間的愛,對人這種高等動物的熱切希望。醜小鴨最終變成白天鵝則歌頌了對美的追求和嚮往。而《沒有畫的畫冊》和《光榮的荊棘路》則集中地表現出他所歌頌的這種詩情。這實際上是安徒生童話的“靈魂”。在所有安徒生的童話中,人們可以發覺這種詩情,不時忽隱忽現地發出閃光。

    此外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都有一定的消極意義,有取的是在這方面兩者也各不相同。格林童話的消極意義在於過多地誇大在成功中的非努力因素,其中最主要的莫過於美貌和運氣。據說西方許多父母給小孩講格林童話時總要告訴他們美貌並不是決定因素,最後主人公的成功和自己的善良與努力息息相關,可以看出格林童話裡的“以貌取人”相當嚴重。此外格林童話裡許多成功都是靠運氣(靠寶物,魔法等)這與故事的背景(資產階級爆發戶一般的崛起)有關,但終究有著否定努力的消極意義。

    美國有關學者研究了著名童話作家格林兄弟所寫的168個童話,包括《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紅帽》及《糖果屋》,差不多所有童話都提及外表,平均每個童話提及14次,而且每五個童話中,就有一個會將醜陋與邪惡連在一起,醜陋者經常成為被譴責的物件。

    而誇大成功中的運氣成分在格林童話中更是不勝列舉,〈傻瓜漢斯〉,〈三個幸運兒〉,〈好交易〉等童話裡一些缺乏成功基本條件(地位,財產甚至智商!)的主人公不依靠任何努力僅靠運氣便取得巨大成功。

    安徒生童話裡雖然也有類似的缺點,但並不嚴重,安徒生童話的消極意義在於悲劇性的故事不在少數,其中充滿了對理想無法實現的憂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等。這應也與他的生活背景有關。弗蘭克曾寫過〈憂鬱的丹麥人--一個真實的安徒生〉。文中的安徒生一生相貌醜陋不敢談婚論嫁最後被指責為同性戀,他一生夢想著出人頭地但在大部分人眼中他並不是一位文學巨匠,雖然他的童話給是全世界孩子最好的禮物。

    安徒生早期的作品充滿綺麗的幻想、樂觀的精神,體現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特點。(打火匣》、《小意達的花兒》、《拇指姑娘》、《海的女兒》、《野天鵝》、《醜小鴨》等)中期幻想成分減弱,現實成分相對增強。在鞭撻醜惡、歌頌善良中,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憂鬱情緒。(賣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影子》、《一滴水》、《母親的故事》等),而後期晚期童話比中期更加面對現實,著力描寫底層民眾的悲苦命運,揭露社會生活的陰冷、黑暗和人間的不平。作品基調低沉。(《柳樹下的夢》、《她是一個廢物》、《單身漢的睡帽》、《幸運的貝兒》等)。其實也是一個唯美的作家對美產生懷疑並越來越憂鬱的過程。

    而不管他們有著怎樣的區別甚至有一些不足取的消極意義,但人類不能失去童話。這是人類最美好,最純真,最悲傷的藝術。童話不是糧食,童話是撒落在頭頂的音樂,是蒼白心靈的需求, 是那麼一點珍貴的希望和夢幻。童話作者豈不知殘酷的現實,但是童話的意義恰恰在此 。童話的美好不再於是否會實現,而僅僅是存在。童話不能實現,童話也不必實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欠網貸的人,都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