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輕輕江
-
2 # 劉三畝留學遊居日美加
一,西餐和日本料理都價格不菲,有錢了想吃些高價格的吧?!
一分錢一分貨,價格高代表其價值。
二,西餐和日餐與中國料理製作方法、口味、口感、食材選用、營養搭配完全不同,有錢人可能喜歡品嚐新鮮吧?!。
1,日餐食用油使用量較少,原滋原味比價多,雖然也有炸雞肉塊、炸豬排和炸蔬菜(天婦羅)但總體上不是煎炒烹炸料理體系。(日餐講究原滋原味體系的形成是由於古代貧窮,物產不豐富,食物較少,烹飪方法單一,海魚較多,吃生魚成為一種習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本料理的製作方法才逐漸豐富起來,其中也學習借鑑了很多中國菜製作方法,例如日本拉麵就是由中國面演變而來。然而,儘管日本料理有了質的飛躍,但與西餐和中餐的烹飪方法比較起來仍顯單調)
2,西餐製作工藝非常講究,色、型、都非常漂亮,葷素搭配合理,講究營養構成均衡。法式大餐,義大利料理都十分精緻,配以葡萄酒、高腳杯吃起來豪華感、紳士感十足。
三,實事求是地說,在美國和加拿大以及日本,高檔餐廳仍然以西餐廳為主,有錢人見多識廣相信他們一定知道這其中緣由。
綜上所述,日餐和西餐(特別是西餐)確實有很多優點,使得有錢人願意去品嚐,這絕不是有錢顯擺的問題(不排除個別人是這種原因的可能)在全球化的今天,資訊是暢通無阻的,好的東西自然會有市場。然而各位看官請不要擔心有錢人是否會因此丟掉中餐?不會的!絕對不會的!因為中國的有錢人也長著中國胃,讓他頓頓吃西餐或者日餐,不出10天他就受不了,哭著喊著要吃中餐了!不信,可以問問吃西餐的人,也歡迎吃西餐的人多多評論!
-
3 # 三豐食堂
這個問題是不是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有錢人的生活習慣?還是從普通人的角度觀察到的有錢人的生活表象?
首先,我想說吃西餐,日料,喝紅酒,威士忌並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你有這份心情,不用太有錢都可以。
另外,中餐並不low,中國八大菜系各具特色,只不過是一部分華人丟掉了傳統的餐桌禮儀,才把中餐搞得有些low。
中國現今社會中太多的“富人”階層透過網路媒體傳播出來的西餐,可能是其生活中很少的一部分,我們“管中窺豹”自然以為有錢人整天都是西餐,日料,紅酒,威士忌……
那麼為什麼有錢人會喜歡西餐,紅酒呢?西餐是分餐制,西餐的餐桌禮儀很重要,在法國就餐的一舉一動都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甚至從刀叉的使用,餐布的擺放,持杯的姿勢都能看出食客是否出身名門。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有錢人已經滿足了自身生理,安全需求,自然產生得到尊重的需要,而當尊重需要無法得到滿足時,“愛面子”就顯得特別明顯。一部分有錢人當然會透過西餐,洋酒這樣看起來高大上的“外在因素”來提高社會層次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有錢人都是“暴發戶”,真正的有錢人吃西餐日料是因為習慣使然。就好像咱們老百姓早餐喝豆漿,西方人早餐喝牛奶,不能說牛奶一定比豆漿好,一定比豆漿高檔,這是習慣。
我本人因為常年生活在法國,所以對西餐紅酒並不陌生,但是因為習慣問題,大部分時間還是喜歡吃中餐。但是我發現很多國內的朋友丟掉了我們自己的傳統,自己不注重餐桌禮儀反而羨慕西餐的優雅,殊不知我們的老祖宗在餐桌上曾經也很講究!更可笑的是很多人認為一塊牛排加一坨義大利麵就是西餐,拿杯威士忌加點冰塊晃盪晃盪就是紳士……這是土包子電影看多了的後遺症!沒有長年累月的文化沉澱,就算他吃得起世界上最貴的美食,喝得起世界上最貴的酒,也不會被真正的“貴族”高看一眼,還不如吃咱老百姓的家常菜踏實!
以上吐槽純屬個人觀點,
我是生活在法國的葡萄酒業從業者,平時會拍些美食美酒類的影片,有關葡萄酒的問題我有問必答~
-
4 # 飯醉分子閆濤
說到美食,同樣有許多人要不就以為中國的中餐是天下第一,要不就覺得中餐根本就是唐人街裡的農民快餐,這全都是有失公允的。人類的文明從來都是多元頭髮展,有各自的自然環境、宗教背景、社會環境,因而共同鑄造了豐富多彩的多元世界文明。所以,在品嚐美食時,也應更多地瞭解和學習別人的優秀之處和過往經歷,這種相互交流和融合,會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多。
有人說吃西餐、喝紅酒就是在裝模作樣,我倒是,反問一下這些人,什麼是忠誠?現代中餐和古典中餐菜有多少的不一樣呢?坦白說,要不是西方殖民者把辣椒帶過來,華人現在連辣椒都沒有呢!若是非要這樣排外的話,那麼川菜和湘菜幾乎就已經死亡了。
再說喝酒吧,其實是遊牧民族把蒸餾酒傳入中國的,在元代以前,華人連高度白酒都沒有,如果再推理下去,是不是我們華人都只能去喝黃酒,像茅臺和二鍋頭這樣的白酒,都變成了外來的裝模作樣呢?
更不用說今天風靡中國的三文魚、小龍蝦、非洲鯽等等外來食材了,還有包括解決中國肉食問題的來含雞、烏克蘭白豬等等外來物種,以及挽救了華人大饑荒的土豆、玉米和番薯。
無論是西餐還是日餐,他們有一些飲食的習慣和內涵其實相當值得中餐去借鑑學習的,比如說均衡營養理念、低溫烹飪手法,以及分子料理等等手法。這只是一種生活美學和生產技術的互通,並沒有什麼高下優劣之分。如果動不動就給外來文明貼上標籤,要堅決打倒,上綱上線成愛不愛國,那麼我覺得這些人要麼就是智商有問題,要麼就是別有用心。
-
5 # 惡老納
吃膩了中國菜,換換口味不也挺好的嗎?飲食也是文化,只要是文化就會越來越多元化,真正懂得欣賞品嚐的就好了。但是堅決抵制土鱉裝犢子。反過來看,外華人不是也高價吃中餐嗎?去年那張40多萬的選單就可以證明啊。
-
6 # 西餐劉顯琨
有些片面了,西餐餐飲業在中國也是近幾年快速發展起來的,而且成本會比較貴,原材料很多也是需要進口的,價格自然就貴了!
而且為了追求最純正的口味與口感,基礎熬煮的一大鍋燒汁,會濃縮成一小鍋,一鍋需要三四盒阿根廷牛骨。成本在千元以上。。。
但是綜合來看,北京頂級西餐吃一頓也不過幾千,但是中餐的某些菜,可不是有錢就能吃到的!
回覆列表
這個題目問的是有些有錢人為什麼喜歡吃日料、西餐,喜歡喝紅酒、威 士忌?這一口我亦所欲也,但是真的算不上是有錢人。這些飲食在我們這些“五零”後來說是“要想愛它不容易”,好在有了改革開放40年的預熱和薰陶。我們的上一輩人他們其實都是在這些洋玩意兒重返大陸的拓荒者。1980年,我們的城市破天荒的來了一條環遊世界的豪華郵輪一一伊麗莎白二世號,遊客們在岸上要參觀一系列的視窗單位,晚上船方舉辦了答謝冷餐會,從市長到各部門主官都應邀參加了。一位我們系統的老總(入城老幹部,剛從某區委書記任上換崗)對我說了昨天晚上那些令人難以下嚥的生冷食物,想起生魚就想吐,那些酒也沒有勁兒(此公每天回家都要半斤白酒,半夜醒來要喝不然無法再次入睡,群眾運動留下的病根。)他最喜歡的是船上贈送的香菸盒大小的收音機,還從口袋裡掏出來炫耀了一下。將近40年了,這是當初的權貴們對洋餐、洋酒的真實評價,我們這些“奔七”的人對它們也肯定是不咋的!我們的下一代當年因為有考試成績好了就去吃肯德基麥當勞的誘惑,所以他們對西式快餐並不反感,當然他們並非都是有錢人。飲食習慣的形成主要是在18歲以前。過了這個“視窗”期,則很難再去重新接受一種新的口味了。
西餐講究的是就餐的環境和禮儀,因為是分餐,所以西餐更衛生,更少感染消化系統疾病的機率,這種就餐方式值得推廣。至於日餐它的精緻、圖1⃣️2⃣️3⃣️ 食材的新鮮、清淡是其他餐系無法比擬的,平日裡帶著小孩子吃日料就是一種很好的選擇,那麼多的花樣總有一款適合他們的。圖4⃣️是法餐焗蝸牛,圖5⃣️是玉米片與水果的一個混搭的主盤,類似於我們的菠蘿飯。圖6⃣️是一款蝦肉沙拉,紅色的調味醬是老美風格的“千島醬”,一百多年前老美鐵路大亨的家廚發明的一種調味醬,因為是在聖勞倫斯河上的千島旅遊區的別墅裡面誕生的所以叫做“千島醬”。圖7⃣️是布丁,屬於餐後的甜點。老外的西餐館都是可以“泡”的,一頓飯吃上兩三個小時很正常的,吃頓法餐沒有三、四個小時根本就別去了。上海的紅房子我去年慕名去吃過飯,點了羅宋湯(已經成了西紅柿牛腩湯)炸豬排,這是上海特色的了。烤蛤蜊(這是那個四人幫中間的王某偶爾去嘗試的法國菜)焗蝸牛,白水煮蝸牛,除了夾子和叉子“世界第一”以外,精氣神兒全無了。在歐美吃蝸牛是沒有這套行頭的。中午基本滿座,七十多歲的老上海佔了多半,他們吃的很省,悄悄地說著話……其實就是一種情懷了,真的不一定很有錢啊!吃西餐、點蠟燭當然少不了紅酒了……這個場合如果來上一瓶“二鍋頭”是不是有點兒不搭了?年輕人如果有條件可以嘗試一下西餐或者日餐,領略一下異域的飲食文化,所以先不忙打上有錢人的標籤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