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明之道
-
2 # Pai老子行動
“半部《論語》治天下”,取材於北宋初年宰相趙普的故事,卻是在元朝的雜劇《好酒趙元遇上皇》裡首次出現,並由此流傳開來。
半部《論語》治天下,不是讚美《論語》由孔子弟子整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這本書,其主要目的確實就是治國理政。
但是,作為半部《論語》治天下故事原型的趙普,卻只是在當了宰相之後,在宋太祖趙匡胤的勸說之下,才補學《論語》。
《宋史·列傳·卷十五》說,“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而儒家的地位,在元朝是極低的,“九儒十丐”,說的是儒生的地位僅僅比乞丐高那麼一點。在這樣的大環境裡,誰還願意為美化儒家經典?
因此,半部《論證》治天下,更多的是對儒生及儒家的調侃。
孔子治天下都不用《論語》孔子在世的時候,《論證》還沒有出現 ,當然不可能用《論證》來治理天下了。我這樣說,想表達的意思是,孔子都不用自己提出的主張來治理天下。
《論語》的治國主張,就是德治。孔子認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教育,則是德治的重要內容。不對百姓進行教育引導,如何讓百姓知道道德要求的內容?不知道道德要求,又如何按照道德要求去做?因此,他認為“不教而殺謂之虐” (《論語·堯曰第二十》),屬於四大惡行之首。
但是,在對待競爭對手少正卯的時候,孔子卻全然忘記了自己的主張。
少正卯既是魯國的大夫,也跟孔子一樣開辦私學,因此,他不僅僅是孔子在政治上的競爭對手,也是生意上的競爭對手。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就任魯國大司寇,上任後七日就把少正卯殺死在兩觀的東觀之下,暴屍三日。
太平盛世,從來都與《論語》無關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三次公認的太平盛世,它們是治天下治理得最好的典範。
第一次是西漢文帝和景帝時期的文景之治,第二次是唐太宗貞觀年間的貞觀之治,第三次是唐玄宗開元年間的開元盛世。
這三次盛世都跟道家有關,都是老子清靜無為的治國思想帶來的結果。
特別是開元盛世的主導者唐玄宗李隆基,更是研究《老子》的大家,留下了至今都還存在的《御注道德經》。
一本正經地吹牛,是儒生的祖傳《論語》雖然沒有帶來太平盛世這樣的典範,但在治理天下的過程中確實起了作用的。
我們知道,自從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漢武帝採納之後,儒家思想在絕大數朝代都深受官家重視,連帶的孔子的後世子孫也地位尊崇。
儒家思想受到官家重視,並不等於官家治理國家就只用儒家思想,更不可能只用《論語》來治理天下。外儒內法,骨子裡是道家,這是很多人都認可的對中國古代治國思想的總結。儒家思想只是官家用來裝點門面,糊弄老百姓的東西。
誇大其詞,是儒生們從孔子開始就擁有的德性。
孔子一生的努力都只是為了禮,他說,“克己復禮為仁”,並嚴格按照禮的要求來規範自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第十二》)。
按照常理,孔子提出這樣的主張,應當是建立對禮的全面瞭解和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孔子也確實說過,他對禮的認識非常全面,“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 為政第二》)如果信了,那就上當了。
孔子不遠千里,到東周的都城洛邑去向老子請教禮的故事,不僅僅司馬遷的《史記》有記載,孔子自家的《孔子家語》也有記載,真實性很大,這說明孔子別說對夏禮、殷禮的認識不足,對周禮的認識也嚴重不足。這可以在《論語·八佾第三》得到印證,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孔子興辦私學,不但迅速擴充了儒生的隊伍,也為儒生找到了求生之道。但是,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的政治主張不受重視,儒生的社會地位也很低下。為了提高儒生的社會地位,荀況臉不紅心不跳地把儒生跟帝王相提並論,《荀子·禮論》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
不僅僅儒生們應該好好感謝荀子,所有的老師都得好好感謝荀子。沒有荀子,誰家會把老師掛在自家的神龕上,跟自家祖宗一樣天天祭拜?
回覆列表
“半步論語治天下”語出宋初趙普。這個梗是這麼回事:
當時,他再次出任宰相,人們說他山東人,所讀只有《論語》而已。太宗因此問他,他回答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見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後比喻未出全力就能辦好事情。
那麼趙普到底是何許人也呢?他真的憑藉半部論語治好了天下嗎?讓我們來看一下他的生平。
趙普,字則平,幽州薊縣(今天津市薊縣)人,後遷居洛陽,北宋宰相。 後周時為趙匡胤幕僚,掌書記,曾參加策劃陳橋兵變。964年任宰相,協助太祖籌劃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太宗時又兩次為相。992年因病辭退,封魏國公,死後諡忠獻。
從上邊我們可以看出,此人生平實在不簡單,可以說在軍事政治皆有建樹,而且是太祖趙匡胤的黃袍加身的參與者,此後仍得太宗信任,兩度為相,死後殊榮不淺,不論是諡號還是爵位可以是到了人臣的顛峰。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他一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