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順數73976211

    車輛向一個目標運動時為行駛,人在徒步運動時叫走動。連起來說就是徒步向目標運動時,叫做行走。不知老師給多少分?入定是指精神自然專一,不是高度聚中,更不是積中,也不是極中,來達到直至無我無它的境界,叫入定。行走入定是遁術裡的一種功法,仿忽記得叫什麼,陸地飛行法。也有冥想於自我神境之中,置行走為自然習貫之下,無意識的反應自行,也可能是一種行走入定的方法。本人才疏學淺,望高人多多指教!不能算著回答,目的在於求師指教!拜謝五內!

  • 2 # 來去的修行

    為了用更多時間訓練自己的專注,我試著在走路、拜佛、打太極拳、練易筋經的時候都進行和打坐時一樣的呼吸放鬆訓練,沒想到感覺挺好的。比如我走路時會把注意力放在我的每一步上,虛領頂勁,肩膀放鬆,腰背挺直,下巴微微內收,舌抵上頜,步伐平穩,吸氣時走三步,呼氣時再走三步或五步,有時也會配合著每一步默唸六字大明咒。堅持一段時間就會越來越自然,走著的時候也能體會到打坐時的那種感覺。

    我還把這個方法用在拜佛時或其它日常的活動中,我覺得這個方法還不錯,至少對我來說能讓我隨時隨地保持正念的修習。

  • 3 # Xc173629171

    道家有一門行走入定的法門。聽名似佛家法門但卻是道家法門。行禪是一種步行姿勢練靜功法,見於《性命圭旨》。其附文說。“行亦能禪坐亦禪,聖可如斯凡不然。論人步履之間,不可趨奔太急,急則動息傷胎,必須安祥緩慢而行,乃得氣和心定,或往或來,往復行圈,時行時止,眼視於下,心藏於淵(指下丹田),即王重陽所謂“兩腳任從行處來,一靈常與氣相隨,有時四大熏熏醉,借問青天我是誰”。

  • 4 # 如來藏4

    想要在定中,先來了定性。我們先從「如來」二字下手,什麼叫「如」啊?“如”就是空如來藏;表阿彌陀佛的“阿”;也就是表“真心”(真心它是不變隨緣為生,隨緣不變為滅;也就是我們的第七識,它是不生不滅的。)它就是一個念在變現而已。 那麼「來」呢? “來”就是表「有」就是指一切的有形有相,耳聞目睹的萬法萬相;也叫不空如來藏;也叫「彌陀」。「如來」二字放在一起,就是指空不空如來藏;也叫阿彌陀。 你明白了以上法理,你就是「佛」。你明理當下即 阿彌陀佛。 我們再回到你所問的問題上來加深理解,如你所問的“行走怎麼入定?”這句話吧!當這句話在沒有想問之前,是不是在你心裡?如果你心裡沒有的話,你就發不出這個所問來,是不是啊?也就是說你腦中在沒有想之前,這句話它本來就存在,這個就是表「阿」就是 空如來藏;這句話如果不存在的話,你無論如何也想不出這句話的。我來打個比方吧,比方說你口袋裡面是空的話,你無論怎麼去掏,也掏不出錢來,是不是呀?如果你口袋中有硬幣、有100元的、有50元的、有鑰匙啊等等你隨便挑一個都能出來!是不是啊?這是表你腦袋裡有無量問題、無量的詞語、無量的念,這些妙有,它隨時可以顯現的;你不想的時候它什麼也沒有,只要你一念妄動,即刻顯現;這叫「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也叫「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當你頭腦裡形成這句話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成了「來」也叫「彌陀」;當你明白了「阿」與「彌陀」來龍去脈的時候,這時呢就叫明理即「佛」,也叫見道。 如同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第六卷裡所說那樣:【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 這裡講到「妙妙聞心」第一個‘妙’觀照為我們的本覺智;第二個‘妙’呢?對應為始覺智,觀照為妙智妙理;‘妙妙’就是本覺智啟發了始覺智,成就了始覺智,然後再有始覺智迴光返照來觀照我們的本來面目,觀照我們的本覺智。後面的‘聞心’是指觀照圓融,本覺智與始覺智相互之間圓融的意思!本覺智對應為妙理;始覺智呢?對應為妙智。妙理啟妙智,本覺智成就了始覺智,然後呢妙智返過來再觀照妙理,也就是說始覺智這時迴光返照再觀照本覺智,啊,相互的圓融!在觀照妙智的這個由淺入深的過程當中,越能使我能圓滿!妙智越觀照妙理就越真實,這叫妙妙聞心。你在平日裡,能夠實時地這樣提起觀照啊,你越觀照你對法的理解越加深,越觀照境界越提升,定力越深厚,從中你會有很多的感悟。「心精遺聞」‘心精’觀照為一精之明,觀照為我們的第七識。‘遺聞’怎麼叫遺聞呢?是指我們明白了一心三藏法理之後,已經不執著六根對外面的六塵境界去攀緣了,不再沉溺於外面的名聞利養當中,因為不攀緣外面的境界相了,啊,自然就回光返照轉為佛知佛見了!叫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我們在沒有明理之前本來第七識又能見又能嘗又能聞功能集於一身,自從第七識被侷限在六根當中以後啊,我們就成了凡夫了,這時六根各自為政,眼睛向外攀緣色塵,耳朵呢?向外攀緣聲塵,六根各自為政了;現在明白了道理,知道了第七識是一個東西在分開使用,使我們硬生生把它拆散的,現在要回歸本位了,明白了六根是可以圓滿的互用的不想分隔。「成一圓融」這就是在講六亡一亡啊,前面已經解釋過,六根有一根解脫了,其他的五根同時解脫,這叫六亡一亡。其實啊連一都沒有,一是對六而說的,是相對而言的,這是從橫向看啊一個解脫了其他五根同時解脫;如果從縱向看,前五識,以及第六種意識心,加上第七識、第八識其實都是一個心,是一個本體。你現在明白了原來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都是一個心,這叫成一圓融。注意這裡講“成一”都是方便說,我們的本來面目你不能叫它是一,你講它是一就著相了,在這句經文不妨方便說為一。「清淨寶覺」清淨寶覺就是在講一心三藏的妙用,大至佛剎,小至微塵國土,你眼前看到的任何一樣東西,任何一個人都是諸佛,你明白這個道理,叫清淨寶覺。用一句偈來概括叫「六動一時法眼明」。所謂「六動」~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明白「如來藏」道理之後,當下震動!震動什麼?把我們的無明煩惱、邪知邪見震動為菩提,震動為佛知佛見,「法眼明」就是「明心見性」;懂得了一心三藏的法理。這些是佛在《法華經》、《楞嚴經》反反覆覆的金口語言啊! 這時你即在定中,也叫如來大定,因為你這時已經知道耳聞目睹一切萬法,都是當人當下一念心之所變現;然後煩惱習氣現前的時候呢,“哎呀,誰是誰啊,誰不是誰啊”——你心裡始終保持清淨平等,由此念在生時、走路、吃飯任何活動,病時、死時,它都是這一念,靈明不昧,多自在!這叫定,叫性定,叫自性本定。 萬法如一,一如萬法。“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正來源於此。當下即是“如”,當下即是“來”。 一見一切見,從性看到相,由相看到性,從‘如’看到來,從‘來’看到如。《楞嚴經》講得很清楚,我們的肉團身是無明殼,我們無量劫以來的習氣仍發作,只有在中陰身其間,無明殼肉團身解體,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妄想心、粗心、濁心自然消亡,這時候你的佛心(如),輪到它當家作主,一切的比量功德,“現量”現前(你以前學佛修行種下的種子在這時候起作用),你就成佛了。 願諸位吉祥如意!

    阿彌陀佛!

  • 5 # 洋蔥圈之體

    發呆是入定,而達摩的定不是定於自己而是定於芸芸眾生,忘我的定,現在的人修行,只是為自己平靜而修行,恰恰相反,為了一切事物而瘋狂,之後才可入聖人之境,在多說一句吧,任督二脈通後,自然入定行人間事,這種境界叫做“體知”,而不經過靈魂,大腦也是身體的一部分,大腦無的狀態,達摩覺醒前,和我們無二,他想了解這世間的一切的根本,會睡不著,會很累,但還是無法入睡,極致的瘋狂的過程,這就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也是“涅槃”之意,但是涅槃是這無數因果中的特殊的因果,而一個人居然能從有生之年覺醒,只能感嘆這世界的寬容和慈悲,或者用《侏羅紀世界》裡的一句臺詞比較恰當“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很神奇,這條出路就在任脈督脈之間的斷脈上,去上網查查,通督之人斷脈會鼓起來,此人將不染這世間因果,瞭然生死,橫行天下

  • 6 # 國土耳其

    建議你看下南懷謹的周易參同契,從初禪到四禪,六根大定的心理身體表現都不同,瑜伽師弟論也看看,南師講有好多修定方法,修行人不是行走中入定,而是心境福報夠了,隨時入定,是定來找你,可真入定,會關閉五感,比如聲音聽不到了但什麼都能知道,沒有呼吸但仍能正常生活,南老師,虛雲老和尚都是證果者,為了弘法反而要阻止自己入定,南師吸菸喝茶傷害自己為了與大家一樣,所以真入定到修出身外身,你都不在這裡了,初期陰神出竅,後期練就陽神,書裡都有,多看各路大德的開示,印光大師 宣化上人 虛雲老和尚既其弟子的開示,都有。關鍵要選擇離你家近的師傅,佛門道門前輩做指導,練不出倒還好,真練出了,會有極大身體改變,看到各道眾生,會嚇到自己。

  • 7 # 悟緣人生

    這個問題,我已經練習了幾年,算是有些經驗了。每天早上必須打坐2小時,已經行成了習慣。近期又閉方便關(每天打坐6-8小時,但是與外界聯絡)大概有8個月,現在走路基本在定中。

    要想行走入定,必須與打坐結合或有一定的禪定功夫。平常不打坐,就練行走入定比較難。

    剛開始可以帶上耳機放上舒緩的音樂,迴圈播放,聲音要大壓過外界的雜音。然後盯住遠方的一個物體 比如路牌、車等,走到近處再換遠點的。要領是挺胸抬頭,目光平視,速度不要太快,盯住前方一個點。要長期並不斷的練習。內在的能量或者說氣升起來了。就感覺腳下好像踩在棉花團上,腿腳輕飄飄的,如同騰雲駕霧,就有那種飄忽的感覺。

    下一步就是與打坐合一,也就是打坐觀想什麼,走路是也要觀想什麼。只要堅持不斷的練,就能達到不跟念頭走,觀著念頭來來去去,成為第三者。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點經驗,僅供大家參考。

  • 8 # 東華禪寺

    走路時,思想不放在任何地方,把心拋到虛空中,“譁”一下就放開了。

    真正的無住就是全住,全住就是無住。把心放到整個虛空中,身體就像個機器人,只知道走,像一陣旋風似地走。

    這種感覺只有透過慢慢訓練才能感受到。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走路,或者在紛亂的環境中走動,思想不住在任何地方,按這樣去訓練就能入定。

    ......(此處省略其他內容)

    走路的時候不要養成思考問題的習慣,應該全身放鬆,把思想完全投入到虛空中,哪個地方也不住。如果能這樣,你就不會感覺到在走路。

    有時產生一點妄想,會感覺兩隻腳像踩在地毯上一樣。這樣一天走上100里路都沒有問題,也不會覺得累。

    上次來的那個洛桑求傑胖活佛經常一天走100公里。這對他而言是輕而易舉的事,算不了什麼。但對今天的人而言,已經很了不起了。

    他並沒有感覺到自己在走路。你問他走路有什麼感覺,他說就像踩在雲端上一樣。

    通常大家對聖者的精力那麼充沛無法理解,實際上就是因為他們一心不亂。如果你們做事一心不亂,也不會疲勞。但從一心不亂中出來後,會感到有些疲勞。

    訓練入定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路,我個人就經常採用這種方法。掌握這個方法後,做任何事情都能入定。

    拖地板,洗衣服,哪一件事不能入定?但我們養成了一種習慣,拖地板,洗衣服的時候,都是在思考問題,或者胡思亂想。因為無始劫以來,沒有人教我們利用擦地板、洗衣服來入定。

    ——摘自《萬行開示:怎樣正確地住定》

  • 9 # 小太極猴劉永明

    個人感覺,普通的行走方法不是很好入定。一般需選一個空氣清新的泥土

    地上,畫一塊直徑三米的圓圈,在圓圈內隨著緩慢悠揚的音樂練好我自編的轉心舞。一般舞練熟了,人體中心就找到了,入定就有了基礎。時間練久了,感覺就像在水中游泳,在太空中漫步。這個時候,只要常聽的音樂響起,人隨著音樂漫步,人也很自然地入定了。練這個舞如果不把心神定在人體中心,就算舞練得很熟,因為動作緩慢人也很容易失去平衡,這個舞就跳不下去。所以行走中的入定是一種如太空漫步的行走,入定就能保持平衡姿式,沒入定就會失去平衡姿式。

  • 10 # 逍遙遊天地外

    別聽那些人忽悠,行走入不了定。入定的三要素:一,身體不動,二,思維不動,三,念頭不動。三要素缺其一,絕對入不了定。

    定分二種,大定小定,大定短則七天長則一劫;小定,幾小時到幾天不等。

  • 11 # 馬振廷1

    入定如閉關,或庭院,或湖邊,或廣野,或山前,或林間,選車斷人稀氣場有靈感處。行走入定步天罡,視目不見,聽耳不聞,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心空一切。氣足而動,氣先後動隨氣行。我修行十年才剛悟到這一點。世上缺證道者,不缺神經蛋。走路開車入定,視之不見聽而不聞入定,不被車撞死呀?步行走路入定,除非人煙稀少行一天不見人的地方,再者幾天幾夜沒睡覺走著打瞌睡啦,類似入定。別把入定看成是玩遊戲。別把命玩丟了。

  • 12 # 鷹擊長空93530926

    很容易的,閉上眼睛走盲道。走著走著就忘了自己了,就定了。

    五色令人眼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掠獵令人心發狂。。。。。。

    五色五音五味。。。。。。都在運動的聚精會神中關閉了。進入五蘊皆空的舒爽,哪就是入定狀態吧?

    書本理論不懂也說不出來,習慣了走盲道,不知何時起就經常五蘊皆空了。

    所以認為行走入定很容易,也簡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趙雲的真實死因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