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終南望餘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7
回覆列表
  • 1 # 謝小樓

    唐朝詩人祖詠的《終南望餘雪》是一首科場應試詩。清人王士禛在他的《漁洋詩話》裡,把祖詠的這首應試詩,和陶淵明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並列,稱為詠雪的“最佳”作。

    終南望餘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詩題終南望餘雪,即望終南山上的餘雪。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陰嶺,山南為陽,山北為陰,由長安望終南山,看到的是山的北面,故云陰嶺。

    秀麗的終南山北嶺,峰頂的積雪就像飄浮在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林表,樹林上空。明,閃耀光亮,這裡指積雪反光。霽色,雪後初晴的景色。霽,配音指雨停了,《尚書·洪範》:“乃命卜筮,曰雨曰霽。”後凡雨雪停、雲霧散,皆曰霽。

    雪後放晴,殘雪反射日光,照明瞭樹林的上空,日暮的長安城,變得更加寒冷。

    據元辛文房《唐詩紀事》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寫的試帖詩,按照規定,要寫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結果,祖詠只寫了這四句就交卷了。

    有人問他,怎麼只寫了四句?

    他說:“意盡。”

    就是說,這四句詩已經把意思表達完滿了,再接下去,只會畫蛇添足。

    應試詩,首先要切題,這首詩詩題《終南望餘雪》,題眼就在一個“餘”字,餘雪,就是殘雪。

    終南陰嶺秀,這一句首先點了詩題中的地點,陰嶺二字,看似隨口而來,卻別有匠心,從長安望終南,看到的自然是陰嶺(此嶺),而也正因為是陰嶺,所以峰頂的積雪化得更慢,故有殘雪。首句道出餘雪之因。

    積雪浮雲端,積雪在雲端之上,言山之高偉,這一句從上一句秀字來,又點出了詩題中的望餘雪之意。

    這兩句點完題意,接下來,詩的重點就在“餘雪”這個題眼上了。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殘雪反射的寒光在樹林的上空閃耀,讓人有一種寒光凜凜的感覺。下雪不冷化雪冷,殘雪正在融化,整個長安城都變得更加寒冷。

    霽色添明,暮寒加劇,分別從視覺上和感覺上寫殘雪的凜凜寒色,中有殘雪之魂在。

    這首詩,如月吐層雲,光明漸現,寫得縹渺森秀,不愧是詠雪的最佳之作。

  • 2 # 風雲看北

    祖詠的《終南望餘雪》是不是唐詩中的“最佳”,先放在一邊。先來看看他這首詩是不是真像他自己所說的,“意盡”了吧。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緊扣一個“望”字,視野遼闊,僅兩句便極盡終南殘雪的柔美。高山積雪讓中南陰嶺更加秀美、壯觀,把高山積雪的景觀,呼來紙上。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第三句為高山積雪增添了一抹暖色的Sunny,使終南雪景更加秀麗、壯美:“紅妝素裹,分外妖嬈”!第四句由景觀轉到了現實,表達出了人文的關懷,或者是抒發了對現實的感慨。往下、往下,在突然的轉折中已見新意,的確沒什麼好寫的了。再往下寫,就是現在的人在寫“唐詩”了,就不是唐朝人祖詠在寫了。

    “城中增暮寒”,意有盡,意未盡,才讓人讀著有意味悠長深遠之感。畫完龍,點上睛,適可而止,絕句之絕,大約就在這裡吧!

    都說中國的詩歌,讓唐朝人給寫絕了,其實唐朝人並沒把詩給絕,只是後人難以理解而已。

  • 3 # 萬卷縱橫眼欲枯

    祖詠是唐代詩人,雖然在年輕時就有詩名,但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他只能算是一顆很少被人注意的小星。他常被後人談論到,是因為一次破格錄取的科舉考試。

    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年)的冬天,祖詠到京城參加科舉考試。這次考試的題目叫《終南望餘雪》,按照唐朝進士考試的慣例,舉子們要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詩。

    考生們都在冥思苦想,祖詠抬起頭,雄偉綿延的終南山似乎就在眼前,它離長安城是那麼近。此時此刻,他坐在還算溫暖的場屋裡,想到終南山那還沒有融化的積雪,不禁感到一股來自內心的寒冷,而城裡城外那些貧寒交迫的百姓又會如何呢?想到這裡,他抓起筆,一首詩一揮而就。寫完,他就站起來對主考官說:“試官大人,我現在可以出場了嗎?”

    考官很是驚訝:“這麼快就寫完了?把你的考卷拿來我看!”祖詠就把他的考卷呈了上去: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考官看了一眼試卷,就更加驚訝了:“噫,你怎麼才寫了四句?你不知道嗎,按規定得寫六韻十二句呀!”祖詠向前施了一禮,認真而堅決地說到:“大人所言不差!但小生覺得已經把題目中的意義寫完了,再寫就是多餘的了!”考官聽了,細看祖詠的詩作,再三吟詠體味,覺得這首詩含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這是一位詩人所應具備的也是極難具備的素質,不由地含笑點了點頭。

    後來,祖詠憑藉這首不合規格的詩考中了進士。他這種敢於冒險打破常規的精神,而主考也能夠破格錄取人才,在古代都是極為難得的,所以被後人傳為美談。

    清代大詩人王士稹把他的這首詠雪詩,和陶淵明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以及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閒”相提並論,認為它們都是詠雪的“最佳”之作。這首詩詠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練含蓄,意境清幽,能夠給人以清新之美,確是優秀之作。

  • 4 # 隨手談詩

    有人問,詩歌的巔峰為什麼會在唐朝?這首詩就是答案。說出來你可能不會信,但這首詩確實是一首應試詩,就跟現在的高考作文一樣。考試要考,劃重點,自然詩歌在唐朝就會得到迅猛的發展咯。

    終南望餘雪唐·祖詠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考生祖詠,是個有個性的同學,那年的科舉,作文題目是《終南望餘雪》,寫作要求是“作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長律”。

    祖詠同學認真地審完題,望向遠方,似乎身體已經飛到了終南山腳,經歷了一個冬的積雪還沒有融化,祖詠同學眼前,看到了一幅畫,於是,他提起筆,在畫上寫下了四句詩,然後交卷了。未按要求寫作,自然拿不到好成績,但這並不妨礙這首詩成為佳作。

    大約1000年以後,清朝有個叫王士禛的人,寫了一本書《漁洋詩話》,書中評價這首詩,說他和陶淵明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是有史以來詠雪最佳之作。

    終南陰嶺秀:首句寫望,望到了“陰嶺”的“秀”,詩人所在地是長安,終南山在長安城以南,望到的自然是山北,北為陰,所以叫陰嶺。必須是向陰嘛,如果向陽,怎麼可能有積雪呢!

    積雪浮雲端:這句詩就是“秀”的具體內容,說積雪是漂浮在雲端的。雪當然不可能真的飄在雲端了,這句詩是說啊,終南山陰嶺高聳入雲,遠遠望去,雪就像飄在雲端一樣。

    林表明霽色:這句詩進一步說明了雪在雲端的動態。“霽色”,指的是雨過天晴後的Sunny。原來,是Sunny給“林表”染上了一層色彩,在Sunny的照耀下,入雲的積雪就給人“浮”的錯覺。

    城中增暮寒:這句是望後所感。生活常識告訴我們,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是化雪之時。望著終南山上的積雪,讓詩人想到了化雪時候的寒冷,加之此時已經日暮,含義更增。

    祖詠在考場中,靈魂早已飛到了終南山下,他把眼前的雪景變成了一幅畫,又給這幅畫題了一首詩,這首詩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大概是因為祖詠跟王維是好友,彼此影響所致吧!

    詩到這裡就已經完美了,又何必非要被做題要求束縛,去畫蛇添腳呢?

  • 5 # 想象一陣風

    未若“未若柳絮因分起”。

    古人也有湊熱鬧不嫌事大的標題黨,經常搞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點評,論起詩詞點評最專業、最權威、最具說服力、最有欣賞性的當屬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和鍾嶸的《詩品》以及嚴羽的《滄浪詩話》。至於王士禛的《漁洋詩話》和他們比起來就連“唯馬首是瞻”的資格都沒有。

    王士禛在《漁洋詩話》裡把祖詠《終南望餘雪》“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並列稱為詠雪的“最佳”之作,就是古達湊熱鬧不嫌事大的標題黨,不要當真。

    王士禛和錢謙益之流都是清朝漢人官迷心竅的典型代表。同時代的袁枚稱王士禛的詩作“不過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屬清雅,又能加宮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香,取人碎金,成其風格。” ,“然稍放縱,不加檢點,便蓬頭垢面,風姿全無。”

    今天的文人也沒有給王士禛什麼好臉色,錢鍾書就說王士禛的詩善於掩飾天賦之不足。在《談藝錄》中評王漁洋:“一鱗半爪,不是真龍”,又說“漁洋天賦不厚,才力頗薄,乃遁而言神韻妙悟,以自掩飾。”

    祖詠當年應試的時候就是看圖說話寫的這首《終南望餘雪》,結果是榜上無名的,可見也沒有多麼的驚豔。我只能說詩的確好,離“最佳”還有距離。就是鄭板橋的《詠雪》“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總不見。”,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也是不及,甚至未若謝道韞的“未若柳絮因分起”。

    不過王士禎送給蒲松齡的:“姑妄言之妄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倒是為《聊齋志異》增色不少。

  • 6 # 一往文學

    在《漁洋詩話》捲上裡,把這首詩和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並列,稱為詠雪的"最佳"之作。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學過了許多描寫雪景的詩作,如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高適的"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歐陽修的"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等等。那麼為什麼這些詩沒有被稱為詠雪"最佳",而獨《終南望餘雪》能在"最佳"處佔得一席之位呢?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首先,我們從詩歌本身來分析:題意是望終南餘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做"陰");而且,只有在"陰嶺",才會有"餘雪"。"陰"字用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讚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十分生動。當然,積雪不可能浮在雲端。這裡的真實含義是:終南山的陰嶺高出雲端,積雪未化。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Sunny照耀下寒光閃閃,正給人以"浮"的感覺。正所謂著一"浮"字,而境界全出。

    讀到這裡,也許有人會疑惑,因為沒有見到Sunny啊,這就要看第三句了,第三句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餘雪的情景。"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就是雨雪初晴後Sunny為山野披上的色彩。終南山距離長安城南約六十華里,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在晴天時候,一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濛濛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的《望山》詩云:"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一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慾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一面新嶄嶄的屏風,非常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餘雪而不用一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餘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餘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雲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就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最後一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場雪後,只有終南陰嶺尚餘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餘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其次,讓我們結合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來看看:《全唐詩》此詩題下有小字注:"有司試此題,詠賦四句即納,或詰之,曰"意盡"。"在考官要求他重寫時,作者依然堅定自己的看法,境界已出,再加不免有畫蛇添足之感。

    在中國古代,科舉是關乎一輩子的事情,很多人抱著"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理念默默奮鬥,祖詠能為了保持詩的完整性,可以"不汲汲於功名富貴",這是他人格的勝利。

    最後,讓我們結合作者祖詠來談這首詩:王維在濟州贈詩云:"結交二十載,不得一日展。貧病子既深,契闊餘不淺。"(《贈祖三詠》)其流落不遇的情況由此可知。

    開元九年,他赴長安參加考試卻沒有考中,考中者進尚書省,落第者自省門散去。祖詠離開尚書省時寫下了《尚書省門吟》:落去他,兩兩三三戴帽子。日暮祖侯吟一聲,長安竹柏皆枯死。

    開元十一年底,祖詠第二次進京赴試,途遊華山作《觀華嶽》詩:"西入秦關口,南瞻驛路連。彩雲生闕下,松樹到祠邊。作鎮當官道,雄都俯大川。蓮峰徑上處,彷彿有神仙。"詩中可見祖詠再次赴試前的自信、豪放,大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之氣概。

    開元十二年正月,《終南望餘雪》是他中進士前的一次雖不成功卻飲譽千載的嘗試。唐人的試帖詩(即考試答卷)十之八九不傳於今,祖詠這首小詩卻獨能傳誦千載,正說明了後人對他這種勇氣和瀟灑的肯定。

    因此,這首小詩,是作者才能的展現,人格的魅力,以及大唐盛世之音的傳世,所以,說它是詠雪的"最佳"之作,這是值得肯定的。

  • 7 # 好玩的國學

    祖詠的高考滿分作文《終南望餘雪》到底好在哪裡?

    祖詠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和王維的關係很鐵。人家王維長得帥,精通音樂,寫詩寫的也好,再加上有玉真公主的門路,就被內定為狀元,從此一生悠悠富貴。而祖詠的人生要差一些,但人家祖詠也是考進士時的滿分作文獲得者,當然,這篇作文祖詠認為絕對滿分了,但是實際上得了零分,因為,他的考場作文竟然沒有按照要求寫完,就交卷了,看起來有點自暴自棄的意思,其實不然,祖詠覺得自己用最簡短最凝練的句子,已經把考試題目最完美的表達出來了,所謂多一個字都是浪費!

    當考官提醒他,按照規定,要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你這個卷子字數不夠的時候,祖詠相當自信地回答:意盡也!不肯再多寫一個字!在其他考生的羨慕嫉妒恨中,交卷翩然而去!這首詩後來廣為流傳,就是他的《終南望餘雪》。但因為不合要求,最終被判了零分作文而名落孫山。

    但是從祖詠的這首詩來說,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滿分作文,祖詠也因為這首詩而名動天下。

    這首詩的題目是終南望餘雪。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要認真審題,從題目中找到文眼。

    第一,是終南山。這座山是隱士們的聖地,唐朝好多詩人和達官顯貴都在這裡隱居過。一方面是因為終南山確實漂亮,整個一仙風道骨的樣子,適合隱居。第二,終南山距離長安不遠,朝廷中的一舉一動都盡在眼中。所以那些假裝隱居的人都喜歡隱居在這裡,一旦有個什麼提拔官員或者考公務員的訊息,這些隱士立馬下山。所以有人說這是終南捷徑。像李白這些懷抱當官夢想的人,都在這裡假裝隱居過。所以你寫雪,你得寫終南山的雪,你寫別的山的雪,不得分。

    第二,要寫望,而不是說你去終南山玩雪滑雪。望必然是高遠的視角,所以應該寫遠望的景色。

    第三,是餘,這就點明瞭季節。這應該是早春季節,山上的雪已經有些融化了,而不是隆冬季節大雪封山滿山蒼茫的樣子。你要是那樣寫,也是不得分。

    終南望餘雪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那麼,祖詠哪裡來的自信呢。我們來看看這首詩。先看題目,叫終南山餘雪。祖詠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應該在農曆二月,這個時候應該也是早春時節。樹木開始發芽,但是仍有餘雪存在。作者看見終南山的北坡樹木蔥蘢,但有少量的雪覆蓋,這是說到了餘雪。而後兩句則更加妙不可言了,傍晚的時候,天氣放晴,在暮色四合之時,有一束Sunny掃過來,照亮了浮在雲端的積雪,這個時候讓人倍感涼意。詩歌的味道就在於含蓄,在於聯想,你閉上眼睛就能想到的意象。所以,不必多說!

    所以說,寫詩的最高境界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要給人以聯想的空間,不能一下子寫完。當然你也可以直抒胸臆,這個得是高手寫才行。比如李白就說燕山雪花大如席,要不是李白寫的,我們還以為是哪個無名詩人寫的打油詩呢。再比如李白寫的,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要不是李白寫的,我們也有可能認為是打油詩。

    祖詠這首詩就是審題很準,而且很有神韻,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的空間,這就像是畫畫中的留白,音樂中的漸漸淡去,雖然音樂已經停止,還能讓我們感覺到語音繞樑三日不絕的效果。

    這種寫法,也曾經得到過滿分。這個作者是錢起,大曆十才子的領袖,他在參加高考的時候,寫的一首詩叫省試湘靈鼓瑟,絕對堪稱神來之筆。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我們閉上眼睛,認真品味一下這首詩的最後一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是不是有種仙樂飄飄的味道?這就是詩歌中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妙處。

  • 8 # 一朵芙蓉著秋雨

    祖詠,字“和生”,洛陽人士。祖詠善作詩,詩作多描繪山水風光與歸隱生活(遭貶官,歸隱汝水)。與王維交好,王維曾寄詩言道“結交二十載,不得一日展。貧病子既深,契闊餘不淺。”

    終南望餘雪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註釋:(1)終南指終南山:秦嶺山脈之一,在長安城南。(2)陰嶺:北面的山嶺。古把山北面背陽稱陰。(3)林表:林梢。(4)霽色:雨雪後初晴時的Sunny。(5)增暮寒:積雪融化又值傍晚氣溫下降,故寒氣倍增。應證俗語“下雪不冷融雪冷”。賞析:這是一首作者祖詠參加唐代科舉考試的“試帖詩”。據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載:祖詠在長安應試時,題限作五言六韻十二句,而祖詠只寫啦此篇兩韻四句便交卷了,考官問之何如,答曰“意盡”。也正是這種意盡而止言,使得本詩流傳至今長盛不衰。

    從長安街遠望終南山,滿眼山嶺清朗秀潤,山巔積雪尚未完全融化,一抹寒光冽冽,彷彿在雲端浮動。一個“浮”字看似遠望的錯覺,其實生動寫出積雪侵潤的終南山更俊秀挺拔。

    後兩句透過霽後日光,雪融寒氣,從視覺和感覺著力,把“林梢霽色明,雪融寒氣生”天光一色,嶺雪同輝寫盡了。所以詩人寫了兩韻四句便輟筆,不再庚續。讀之詠之悟之,真真是一首洗練而豐盈的好詩。是故祖詠言道“意盡”也

  • 9 # 漢子詩人

    《……盼雪……恨雪……告雪……暗戀雪……幻想……北京終於一一如願下大雪……《2019*北京*初雪四首》

    《2019北京*初雪*》

    長城天壇皚皚身   銀紗疊嶂鋪白雲

    誰把北京須臾改   滿街染成白玉身

    〈李恭覺~2019年2月12日*臘月初八*1O點O5分於北京〉

    《陡把天花化雪紛》

    山胖樹肥道路沒   樓矮橋短天蒙灰

    誰把天地混一色   陡把天花化雪紛

    〈李恭覺~2019年2月12曰*臘月初八*10時22分於北京〉

    《梅花桃花情竇開  》

    風流飛雪天上來   山川大地攬進懷

    茫茫紅塵被染白   梅花桃花情竇開

    〈李恭覺~2019年2月12日*臘月初八*1O時32於北京〉

    《銀中紅光天安門   》

    千朵萬朵花紛紛   塌天鵝毛蓋凡塵

    萬丈高樓末了頂   滿街路上雪裹人

    天壇只露圓凸尖   長城無腰白熊身

    銀中紅光天安門   六條白龍環城飛

    <李恭覺~2019年2月12日*臘月初八*1O時39分於北京>

  • 10 # 青鵬1978

    《霧凇》

    山下為雨嶺上雪,霧裡逢寒枝外凇,

    一夜琱就千萬樹,望遍江山盡玲瓏。

    青鵬2019黃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傳說中的鏡泊湖.的形成的原因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