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中國戰國時代孟子的言論彙編。體裁與《論語》大致相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孟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每篇分上下,以開頭數字作篇名。司馬遷認為《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學生共同編纂而成的。 《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11篇,除 7篇之外,尚有外書 4篇。東漢經學家趙岐(約108~201)認為“似非孟子本真,後世依敬而託之者也”,現存的《孟子外書》又非《漢書》所載,更是偽中之偽,不可靠。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一書發展了孔子關於“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張和“民貴”“君輕”的民本主義思想,發揮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和性善論的倫理觀,記載了孟子游說諸侯以推行仁政的事蹟。 《孟子》在 《漢書·藝文志》中列於諸子略。 在《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中均列於子部,地位在經書之下。韓愈把孟子看作儒家“道統”的真正繼承者,說“道統”因“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孟子》的地位才開始提高。北宋時,《孟子》上升為經,被列於《九經》。但《孟子》的地位並不鞏固。李覯等的《常語》、司馬光的《疑孟》都批判孟子,直到南宋朱熹把《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並稱《四書》、《孟子》的經典地位才真正確立。元、明、清三代,定《四書》為科舉考試的科目,成了學者必讀之書。 《孟子》的註釋,主要有趙岐的《孟子注》,南宋朱熹的《孟子集註》和清人焦循(1763~1820)的《孟子正義》。《十三經注疏》採用趙岐注,其疏則舊本題宋孫奭 (962~1033)撰。朱熹認為疏乃邵武士人假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作了進一步考訂,認為“其不出於奭手,確然可信”。朱熹的《孟子集註》偏重義理,反映了宋代理學對《孟子》的看法。清人焦循的《孟子正義》仍用趙岐注,其疏則總結了清代學者研究《孟子》的成果,考釋詳博,是一部較好的參考書。近人楊伯峻著有《孟子譯註》,可供參考。
《孟子》是中國戰國時代孟子的言論彙編。體裁與《論語》大致相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孟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每篇分上下,以開頭數字作篇名。司馬遷認為《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學生共同編纂而成的。 《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11篇,除 7篇之外,尚有外書 4篇。東漢經學家趙岐(約108~201)認為“似非孟子本真,後世依敬而託之者也”,現存的《孟子外書》又非《漢書》所載,更是偽中之偽,不可靠。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一書發展了孔子關於“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張和“民貴”“君輕”的民本主義思想,發揮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和性善論的倫理觀,記載了孟子游說諸侯以推行仁政的事蹟。 《孟子》在 《漢書·藝文志》中列於諸子略。 在《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中均列於子部,地位在經書之下。韓愈把孟子看作儒家“道統”的真正繼承者,說“道統”因“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孟子》的地位才開始提高。北宋時,《孟子》上升為經,被列於《九經》。但《孟子》的地位並不鞏固。李覯等的《常語》、司馬光的《疑孟》都批判孟子,直到南宋朱熹把《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並稱《四書》、《孟子》的經典地位才真正確立。元、明、清三代,定《四書》為科舉考試的科目,成了學者必讀之書。 《孟子》的註釋,主要有趙岐的《孟子注》,南宋朱熹的《孟子集註》和清人焦循(1763~1820)的《孟子正義》。《十三經注疏》採用趙岐注,其疏則舊本題宋孫奭 (962~1033)撰。朱熹認為疏乃邵武士人假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作了進一步考訂,認為“其不出於奭手,確然可信”。朱熹的《孟子集註》偏重義理,反映了宋代理學對《孟子》的看法。清人焦循的《孟子正義》仍用趙岐注,其疏則總結了清代學者研究《孟子》的成果,考釋詳博,是一部較好的參考書。近人楊伯峻著有《孟子譯註》,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