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淋雨Jasman

    針對離異的孩子是否還相信愛情的問題上面,我個人的看法是因人而異,主要還是要看孩子的父母在離異之後對於孩子的教育與影響,以及給予孩子一個如何的成長環境與氛圍。雖然大多數父母離異的孩子在性格上都比較偏孤僻與冷漠,但也有部分的孩子卻一樣生活得很Sunny很開朗,這就是與父母離異之後的生活環境以及父母給予的關愛與關懷有關。我樓下住的就是一戶離異的家庭,一個小男生跟著他的母親一起生活,平日裡他有一些學習上的問題就常常會跑上樓來敲門,找我的老婆來幫助他解答,後來我們才瞭解到他是生活在離異的家庭,母親在一家公司上班,父親在外地工作,而他們夫妻倆為什麼離婚我們不敢去問,只是這個小男生每當遇到了功課上的問題,我老婆就會很熱心的幫助他解答與講解,他的母親也會動不動的讓孩子帶一些自已家制作的點心什麼的過來表示一下感謝,漸漸的熟悉了之後,有時候孩子的母親晚上公司加班,孩子也會跑上來在我家裡做功課,等他母親回來接他回去。孩子一直都很Sunny很開朗,父母的離異似乎並沒有給他帶來什麼影響,或許他的父親長期在外地工作以至於他從小就習慣了跟隨著母親的生活模式,想想我的孩子也一樣,我們夫妻倆長期的異地工作生活,孩子的心裡或許早就已經習慣了單親的生活模式吧!因此,我認為離異的父母只要可以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健康成長的環境,並不會給孩子的心靈上帶來多大的創傷,最可怕的就是父母整天的吵架不休,歇斯底里的責罵,這給予孩子的心靈才是真正造成了創傷,我認為這種的家庭氛圍永遠壞過於離異家庭,一個孩子的心靈健康其實並不在於父母是否離異,而是在於家庭是否和諧,家庭的氛圍是否溫暖溫馨,孩子的讀書教育成長是否有人去關心與關愛,如果孩子在成長的歲月裡可以得到這些的關懷,無論父母是否離異都不會對於孩子的內心世界造成了創傷,對於愛情他依然會嚮往與渴望,因為他還是相信人間的情感是美好的……

  • 2 # 明媚13

    首先,離異家庭的孩子不要把自己和別人區分開,孩子沒有錯。其次,大人選擇離開,也是她們的權利,天天家暴,天天爭吵,天天詆譭壞脾氣的家庭,更可怕。

    沒有什麼就會渴望什麼,渴望,未嘗不是把一份美好存在心底。

    我有一個女朋友,她離婚的時候很不愉快。前夫出車禍,她去借的錢,買車,她去借的錢,賣車的錢,前夫沒拿回來,給別的女人買了車,抓姦在自己家的床上,在現場,為了放那個女人走,還對她動了手,開始打離婚官司,男方不承認,說不是為他借的錢,她的父親也被前夫打了,她負擔了大部分債務,哪一條拿出來都是不能原諒的。

    為了不離婚,孩子不給她,她還是選擇了離婚。

    離婚後每個星期都去看,每次都會帶禮物過去,孩子的,爺爺奶奶的。

    給爺爺奶奶買禮物是想他們能對孩子好一點,能讓她看孩子。

    不久,對方看她不會復婚,把孩子扔在她單位的樓下就走了。

    孩子和她在一起生活的很幸福。

    她一直讓孩子和爺爺奶奶爸爸有聯絡,甚至會鼓勵孩子對那邊經常問候,而且她還和孩子爸爸再婚的妻子處的也很好。

    她覺得,不管那個家庭對她有多不堪,那都是大人的事情,和孩子無關。她不想讓孩子缺少爸爸,爺爺奶奶的關懷,即使偶爾的關懷。多一個人關心自己的孩子總是好的,何況,那些人是孩子的血緣親人。錯誤的婚姻已經無法挽回,離開是為了重新開始,妥善的安排孩子以後的生活,才能安心的重新開始。

    在她的努力下,那邊的爸爸,爺爺奶奶對孩子越來越親近了,還自動的增加了孩子的撫養費。

    讓她欣慰的是曾經和她對簿公堂的那家人,也閃閃爍爍的表示了,當年,真的對不起她。

    她說,她不是聖母,她只是一個媽媽。

    做父母的,儘量保護孩子應有的權益,是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離婚家庭的孩子一定要相信愛情,前車之鑑,也沒什麼不好的。

  • 3 # 用心愛你40

    這個問題,我有靠譜的答案。如果別人的答案與我不同,請以我的答案為準。

    任何人對待愛情,最好的態度都是“相信、而不迷信”,無論TA出自雙親還是離異家庭。

    我們先分析一下,提問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呢?這裡的邏輯應該是這樣的:如果愛情值得相信,那麼父母就不應該離婚,TA就不會成為離異家庭的孩子。所以,愛情是不可信的。但是,現在TA自己正在面對婚姻問題,而讓TA接受婚姻的前提,正是“愛情可信”。換句話說,TA需要的是那種“愛情的力量足以保證牢不可破的婚姻”。如果愛情的力量無法保證這點,那麼TA將失去安全感,這段婚姻對TA也就缺乏價值。所以,“愛情是否可信”的答案將決定TA對婚姻的態度。

    作為一名長期研究心理與情感問題的諮詢師,可以基本確定提問者是女性,因為這是在女性群體中具有普遍性的問題。那麼,下面就不妨把TA改成她,然後一起探討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

    首先,女性朋友們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呢?我認為原因有三點:一、母性;二、女人自身能力與“她對婚姻的態度”之間的關係;三、傳統的影響。下面展開說明。

    由於十月懷胎的經歷,母性天然無法割捨孩子。可以認為,母親有獨享孩子的傾向。假如有獨自撫養孩子的能力,那麼她是不樂意和任何人分享孩子的,哪怕是孩子的父親。所以,婚姻對女性的最主要意義,是“在缺乏獨自撫養能力的前提下,以分享孩子為代價,換取男人提供撫養支援”。

    但是,女性對婚姻的態度,是隨自身獲得物質的能力而變化的。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科技不發達,獲得物資保障嚴重依賴體力。而且沒有避孕措施,只要不能拒絕性行為,就會導致懷孕生子。這種情況下,女性必然十分依賴婚姻的保護,也缺乏和男人進行討價還價的能力。這就是幾千年來,女性要忍受“男人和封建制度壓迫”的原因。現在女性有了與男人相差無幾的掙錢能力,避孕措施又使她有了生與不生的選擇權。這種情況下,她對婚姻的依賴大幅降低。如果男人不能給予足夠的好處,她會對“允許男人分享孩子”持牴觸的態度。

    再就是傳統文化的影響。按照傳統,傳宗接代是男人的使命,那麼婚姻就意味著女人幫助男人完成使命。在從前,男人要為此付出養活女人後半生的代價。幾千年來,中國女性習慣認為“花男人的錢,靠男人養活是天經地義的事”。她也很喜歡“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分工,把掙錢養家的責任全部推給男人,自己則變相地“獨享”孩子。前面說過,這十分符合母性。

    但是,現在社會是允許離婚的。如果女人要恪守“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將面臨一個很大的風險,那就是一旦發生婚變,作為母親既要爭奪孩子的撫養權,又缺乏獨立的經濟能力,因此會陷入困境。所以相比男性,女性會更加崇尚甚至迷信愛情,因為她們理解的愛情是“男人心甘情願地為我們母子提供物質和安全保障,永遠不離不棄”。

    以上是對問題根源的分析,下面就要探討應對之策。要想解決問題,首先要正視現實而不能幻想。什麼是現實呢?那就是和“大清早亡”之前相比,當今的變化不僅在於女性獲得了平等的權利,也有了離婚的權利。法律允許離婚的意義是什麼?那就是“面對當初可能的選擇錯誤,以及後來形勢變化導致當事人不再對婚姻感到滿意”的情況,提供一種糾錯的方式。這對女性而言,是不是一種權利呢?按說是,因為不久前有資料顯示,現在的離婚多數由女方提出。離婚的原因,當然是當事人對婚姻的狀態感到不滿,認為離婚後的生活會更好。你能說離婚不是一種權利嗎?

    但是,讓當事人認為“離婚是權利”需要前提,即她是一個獨立的女性,因此不會畏懼離婚的前景。反之,如果她是一個如前所述的、深度依賴婚姻的女性,那麼離婚對她來說則意味著失去安全感,所以不會認為離婚是權利。當然,她也不是什麼情況下都不想離婚,而是幻想男人既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愛情的力量又能夠讓他對自己和孩子不離不棄,以保證自己安心的獨享孩子。這就是問題中“相信愛情”的含義。

    這種想法的問題在哪裡?首先,男女平等意味著雙方都有糾錯權,你不能幻想自己在婚姻中獲利,而對方無論感到獲利還是受損、都要對你不離不棄,何況法律還不支援;其次,孩子是屬於兩個人的。如果按一些女人的設想,“孩子是我私人的,男人則只管為我和孩子提供物質和安全保障”,對男人是一種極大的不尊重,他也不樂意接受。

    所以,我對女性的建議是“不要放棄經濟獨立、不要把孩子當作私產”。夫妻雙方都是經濟和精神獨立的個體,分享對孩子的權利和義務。如果發生婚變,孩子由誰撫養要根據“孩子跟誰最有利”,而非必須由女方撫養。如此一來,離婚也沒那麼可怕,也就不必過度迷信和依賴愛情的力量了。

    引用我今天釋出的內容作為結束語——由於十月懷胎的經歷,母親有獨享孩子的天性。所以,婚姻對女性的意義是“在缺乏獨自撫養能力的前提下,以分享孩子為代價,換取男人提供撫養支援”。女性在婚姻中犯的錯誤,一是真把生孩子當作為了男人,從而過於依賴男人;二是不顧自身能力,一味把孩子當作私產。這是不幸的兩大根源。

  • 4 # 一米陽光119554501

    我的父母在我6歲的時候就離婚了,今年我31了,結婚6年了,有了2個閨女,我覺得對我而言會特別缺乏安全感,各方面的安全感,而且會特別缺愛,就是別人給顆糖就跟別人走了那種,對於其他的不會考慮太多,比如物質那些,老公就是我初戀,當初讀書的時候,我身體不好,老是生病,他就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後來的後來就結婚了,現在的婚煙生活一地雞毛,他也沒有了當初的溫暖和無微不至,甚至有時候生病的時候,他都可以完全漠視,很多時候都特別累,特別崩潰,這就是來自離異家庭的親身感受!

  • 5 # JianglaiStar

    1、離異家庭的小孩與相信愛情沒有必然因果,要說有關係那也只是有影響而已;

    2、要相信世上還是好人多,總會遇到一個對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老師(有編)那麼辛苦,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要進入這個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