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呂長治律師事務所

    道光皇帝算是長壽皇帝,在位30年,育有皇子九人。但皇長子病亡,皇二子、皇三子早夭,皇五子過繼給兄弟恪親王為子。雖在道光晚年,琳貴妃陸續生產皇七、八、九子,但均年幼,不堪大任。所以可供道光選擇立儲的,也只有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了。

    關於為何奕詝可以謀得大位,流傳最廣的三個段子,或者說兩個原因:一是奕詝出生高貴,是中宮皇后所生,二是奕詝聽從老師杜受田妙計,狩獵時以“不忍傷生以幹天和”為名不發一矢,又在道光病榻前伏地涕流不陳一言,兩件事令道光認定此子“仁孝”。筆者認為這兩個原因都說不過去。大清立儲以賢不以長,比如乾隆皇帝的生母,僅僅是一個四品典儀的女兒,並非天潢貴胄,所以奕詝以長以貴繼承大統,實在說不通。還有就是這兩個聽從杜受田搏“仁孝”之名的段子,俗話說知子莫若父,況且道光重視的就這倆兒子,奕詝那拙劣又破綻百出的演技確定能瞞過御極二十多年的老皇帝?再說道光僅以兩件小事就定立儲位是不是也太草率了?所以,“杜受田妙計悅龍顏”這個理由比前一個還不靠譜。那麼究竟是為什麼能力明顯強於奕詝的奕訢,為何會輸掉競爭呢?筆者認為,奕訢輸給奕詝,恰恰是因為他太強了。

    道光和他的爺爺乾隆一樣,都是“好聖孫”,都在幼年時被皇祖重視,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文治武功在同輩阿哥中脫穎而出,尤其在“癸酉之變”中的表現堪稱完美。所以道光也算個弓馬皇帝,所以他對弓馬見識明顯優於奕詝的奕訢也是寵愛有加,這一點從奕詝作為皇位競爭者,總給人一種弱勢的、不被待見的感覺,也可以略見端倪。那麼道光為何選擇了能力一般而且還是個跛子的奕詝,而不是頗具乃父之風的奕訢?最根本的原因,是“華夏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眾所周知道光是保守派,對於糜爛的吏治和叢發的社會矛盾束手無策,又創造了多個恥辱的第一(他是大清朝第一個簽定不平等條約並割地賠款的皇帝),他對於變化莫測的世界潮流迷茫無解,卻執著的迷信祖宗成法,他無法放下華夷尊序,寧肯站著輸也不能稍作改變。而奕訢卻是個維新派,他喜歡洋玩意兒,樂於瞭解西洋事物,他不贊成一成不變,主張師夷長技,這在守成保守的道光看來簡直是天馬行空大逆不道,所以道光覺得將江山社稷交給同樣迷惑但是敬天法祖的奕詝更為妥當。所以就算奕訢弓馬在再嫻熟,見識再卓越,只要你有變更祖宗大法的可能,就會被決絕的排除在儲君的選項之外了。

    綜上,道光排除奕訢,說到底還是對世界潮流認識上的差別和治國理念的不同。

  • 2 # 歷史大學堂

    道光二十六年,道光皇帝經過反覆思索最終定立遺詔於橘匣之內,之後道光皇帝沒有再對這份遺詔加以更改。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在送走了皇太后(非親孃勝似親孃)之後,自己也燈盡油枯。道光皇帝緊急召見了所有王公大臣以及近枝宗室親王,與自己臥榻之前,當然也有他的兩個愛子奕詝和奕訢。由軍機大臣文慶當眾開啟橘匣宣讀遺詔:皇六子奕訢(此時全場一片寂靜)封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落款道光二十六年,還有老皇帝的親筆簽名。據說遺詔宣讀之後,奕訢生母皇貴妃當即暈倒,被太監抬了出去。

    圖 孝全成皇后與幼年咸豐《璇宮春靄圖》

    為什麼道光皇帝最終會放棄奕訢而選擇奕詝?

    關於當時道光皇帝的心內獨白不可能留在紙面上。但是我想,道光皇帝在選擇繼承人首先考慮的一定是大清江山,其次作為父親也要考慮將來兄弟相處。奕詝作為嫡子且年長為兄,倘若奕訢當了皇帝會怎麼對待自己的哥哥?當然,奕詝上位之後,對待自己這位弟弟也是嚴厲打壓,但是果真要是二人角色顛倒,對於奕詝面臨的恐怕不是用不用的問題了。而且,就算哥倆撕破臉,別忘了靜貴妃是奕訢的生母,也是奕詝的養母,奕詝再怎麼不待見奕訢,奕訢還有這個保護傘,關鍵時候不至於丟了性命,而奕詝他沒有啊!而且,縱觀大清歷史,還是弟輔兄能“安全著陸”居多,兄輔弟能善始善終者聊聊。另外,再審視一下自己的親身經歷,這就是實際例子。道光皇帝這個抉擇真正是用心良苦!

    圖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1861年),即咸豐皇帝

    不管怎麼樣,一切都塵埃落定,最後奕詝登基為皇帝,次年改元“咸豐”,在兩年之後正式頒佈聖旨,正式落實父皇遺旨,封奕訢親王爵位,賜名號為“恭”,這個名號可謂是寓意深長啊……

    文:王金百

  • 3 # 人文之光

    一、倒黴的道光天子

    道光皇帝,算得上清朝歷史上最不幸的皇帝之一。

    因為道光皇帝登基初年,大清帝國在腐朽的吏治下,已經千瘡百孔了,而此時的帝國,剛好經過白蓮教(天理教)起義的衝擊,清帝國處於搖搖欲墜的邊緣。

    和道光皇帝的父親嘉慶皇帝不同,嘉慶皇帝親政以後,還可以殺和珅,來彌補大清國國庫的虧空,而道光皇帝接盤以後,嘉慶皇帝連個像樣的和珅都沒留給他。

    以至於道光皇帝想找個嘉慶朝的和珅來殺殺,都沒得殺。

    這還不算,偏偏道光帝在位期間,英華人打上門了,此前大清帝國打遍四周無敵手的歷史,也到此告吹:大清國被英國打翻在地,又是割地又是賠款,以至於至今提起近代屈辱史開端,人們總會想起道光帝。

    其實道光帝是真冤枉,即便是秦始皇漢武帝放在道光帝那個時代,在那個環境下,也打不贏鴉片戰爭。

    二、道光帝的繼位者問題

    道光帝晚年,具備繼承皇位的皇子,有兩個(其餘的不是死了就是還太小),一個,是後來的咸豐皇帝奕詝,一個,就是後來的恭親王奕訢。

    在這兩個皇子裡面,奕詝為人平庸,而奕訢則精明強幹。

    而道光帝偏偏選擇了讓奕詝繼位,個人感覺,原因無非這些:

    1、道光帝也算是一位平庸的皇帝,身為平庸也甘於平庸的道光帝,會在咸豐帝身上看到、發現另一個自己,當年漢高祖劉邦打算立劉如意當太子,原因就是覺得劉如意像自己,而太子劉盈不像自己;

    2、大清國此時已經風雨飄搖:國內,大規模農民起義處於醞釀狀態(比如太平天國運動,就是道光帝晚年醞釀的),而國外,西洋勢力也開始向大清國滲透。此時道光帝覺得,咸豐帝可能會成為一個守成之主(平庸的皇帝多半守成),而守成的皇帝,即便不能振作大清國,但讓大清帝國苟延殘喘還是可以的,而精明強幹的奕訢如果當了皇帝,難保不成為清朝版的崇禎帝:崇禎帝如果不折騰,明朝或許還能苟延殘喘十多年甚至更長久,而在崇禎帝的努力折騰下,大明朝垮了。

    三、帝國福禍?

    道光帝估計的,對了一半。

    那就是咸豐帝確實想做一個守成庸主,但是,咸豐帝沒那個福分了。

    咸豐帝時代,大清國可以說進入了空前的危機狀態:沙俄蠶食土地,太平天國運動爆發、陝甘民變、雲南民變。

    整個大清帝國,幾乎找不到一處太平的地方。

    而咸豐帝自己,也被英法聯軍,趕到了熱河,並且客死熱河。

    之後的爛攤子,還是恭親王——他的那個和皇位失之交臂的弟弟,在慈禧太后的支援下,開啟洋務運動,然後,逐步平息的。

    如果沒有恭親王的積極發起、參與、推動改革,而一味抱殘守缺,或許,清朝在同治時期,已經滅亡了。

    不知道九泉之下的道光帝,看到這一切,做何感想。

  • 4 # 世界第一爺

    恭親王奕訢,是道光帝的第六子,跟咸豐帝就差一歲,咸豐帝是四子。咸豐帝的母親在他十歲的時候就死了,所以道光帝很心疼他的這個兒子,就委託奕訢的母親來照養咸豐帝,所以奕訢的母親,真的就像對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來照顧道光帝,哥倆就差一歲,所以兩個人相處特別好,共同學習,共同練武藝。在道光帝晚年的時候能夠適合作為王儲人選的只有兩個也就是四子咸豐帝和六子奕訢,這個時候哥倆的感情是真的好。但是這兩個人有不同的老師,兩個老師都希望,他所教的學生能夠當上皇帝,繼承大業。四子的老師杜受田,這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他在反覆的揣摩這個時候道光帝不能夠痛下決心來覺得誰可以繼承王位。他覺得恭親王奕訢很有希望,因為奕訢長得壯,學武學得好,詩歌也寫得比咸豐帝好。而咸豐帝長得不好,在外的表達也不好。我有一次,道光帝決定在南苑的獵場,舉行一次打獵比賽。哥倆都去了,老師告訴咸豐帝,說你今天千萬別發一槍一劍。咸豐帝問為什麼啊。杜受田說,如果皇阿瑪問你,你就是說,春天到了,我不忍傷害動物。於是打獵開始了,奕訢爭強好勝,打了很多很多,凱旋而歸。而咸豐帝站在那裡一動不動。等大家站在一起,比誰的獵物打的多的時候,道光帝一看,咸豐帝什麼也沒打,就問他,你為什麼不開弓。咸豐帝說適逢春天,正是萬物始生,天地媾和的時候,我不忍傷生,不忍干預整個自然的規律。道光帝一看,這不是仁者嗎?這不是道德的楷模嗎?他不是皇帝誰是皇帝?於是道光帝在這一刻,在兩個皇子很難抉擇的時候,把遠皇位繼承人的天平就傾向了四子,也就是後來的咸豐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內飾後擋風位置的灰塵怎麼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