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粉墨兒4
-
2 # 燕子愛奮鬥
肯定要回啊,那是我的老家呀。那裡有我小時候的回憶。有老家的房子。任何一個人不管你走到哪裡,去多麼好的城市。永遠心裡面都會惦記著自己的家鄉。即使年邁的長輩不在了,還有親戚朋友同學,根在哪兒家就在哪兒。
-
3 # 浮生若夢1539
肯定會回去啊,俗話說落葉歸根,走多遠家也不會變,能年紀大了,幹不動了,就回去,種點小院,養點雞鴨,安度晚年。
-
4 # 三農小黃鴨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雖然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看這個問題提出來特別的真實。
如果再過三四十年,村裡的認識老輩陸續都過世了,周圍的人你都不認識了,你還會回去嗎?
讓我來回答,我的觀點認為想回去很難了,想回到從前大家鄰居、爺爺、奶奶、伯伯、叔叔、嬸嬸、大哥、大姐、小弟、小妹、侄兒、侄女一大家庭的感覺就更難了。
我是非常傳統的農民,不知道是多少代了,但是到了我這一代就不想種地了,也就是說種地種田到我爸媽這一代還會種植莊稼後,我是不會回去種田種地的,首先不是我不會種,而是社會在發展,促使我輩無奈的進入城市,在城裡苟且殘踹的為生活奔波。
我從小也是被灌輸躬耕農田,從小從挖豬草開始,到後山來幹樹枝做柴火,再去放牛,插秧、割稻穀、種玉米、瓣玉米、割芝麻、挖紅薯、撿綠豆等等小農活,或者你們也一樣像我經歷的一樣,到後來讀書出社會,再就是很少會農村,農村情結慢慢淡了。如今的我們只會用指尖在手機或者鍵盤上活動,而對於農村的鋤地、挑糞水,就是去菜園採摘點菜都不是很願意。
時代造就了我們這一代,讓我們離開鄉土,來到城市裡,大家分工不同,但是目的一樣,那就是賺錢養家餬口。就是現在農村的親人朋友都還在,一年回去的時間也少了,偶爾還會記起來的在清明節的時候回去祭祖,我現在懷疑,三四年之後,我們回家去祭祖的時候祖墳在哪裡搞不搞得清楚。現在的年輕人要不是父母催著回家祭祖,真心是不想回家的。
所以說,隨著社會發展,城市化程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進入城市裡生活,農村將來學來越空心化,可以預見的將來,農村的人會很少,農村的人情味隨之消失了,這樣的農村你還想回去嗎?
關注農民,一起學三農。
-
5 # 三六五平凡之路
我是農村土生土長的80後,如果再過三四十年,我就是七八十歲的糟老頭了,村裡的我認識的老輩陸續過世了,周圍的人我不認識了,我還會回去嗎?
依我現在的價值觀來說,我是想老了回農村養老的,但是回農村談何容易呢?就像現在去城裡買房一樣,大家都想往城裡跑,都想享受城裡快捷便利的生活條件,完善的醫療教育條件,都想把自己的新生活的起點從城市裡開始,在城市裡買房結婚生子,準備在城裡終老一生。
我也是從農村開城市裡萬千奔波男兒的一員。開始在我們當地小城工作,到了30歲才找到女朋友,後來貸款按揭買房,隨後結婚,再到後來兩個子女的到來,給我們的家庭帶來了歡樂與激情,隨之而來的是種種壓力,這種壓力比農村大多了,有時候在想,當時不買房多好,直接回農村結婚……這是我的一廂情願,沒在城裡安家,或許我現在還是光棍一個吧。
現在每年因為工作原因,很少回家,我爸媽也到我們身邊帶孩子了。家裡就是些叔伯家族的親人,農村家裡的紅白喜事我不會回家,都是爸媽回去應付,我回去一般是在清明節與春節的時候回家,並且回家也只是把事情做完吃箇中午飯就回城。這就是我們這代人的現實。
要說我七八十歲了是否回家,我估計難,我如果還活著,可能就在某個養老院裡和眾位老太頭老太婆一起曬太陽呢!
-
6 # 三農的高度
這個提問好,提出了大多數在城市定居農一代的心聲。是啊,我們離開家鄉,出來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這沒有錯,畢竟人往高處走嘛!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有思鄉情節的遊子,都思考過這個問題:“家鄉容不下肉身,他鄉容不下靈魂”是非常中肯的註解!
別說三四十年了,二十年後,村裡就一茬新人換舊人。特別是對定居在外的遊子來說,常年不回去,再回去如同“嫁出去的老姑娘”回孃家,老姑娘還有多少人認識呢?那麼,出去的人,還是會回去看看的。
作為從農村出來的第一代人來說,即便是村裡的人都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根還在那裡。養育我們的土地,如同母親的懷抱,雖然老去,雖然改變了往昔的模樣,滄海桑田無論如何變遷,鄉間的味道已經如同烙印,鐫刻在我的靈魂深處,今生不能也不會忘懷。
記得今年過春節的時候,回家遇到我的堂叔,他帶領兩個孩子,我帶領兩個孩子,我和我堂叔熱絡聊天,小崽子們面面相覷,各玩各的,一時半會兒撮合不到一起去玩。第二天他們在一起就混熟了,哥哥姐姐叫著一起玩兒,讓我想起我了的童年,我的發小。
我的發小如今分佈在大江南北,如今都正值當年,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停歇的拼搏,為了是家人的生活過的好一點,再好一點……。我們在聊天中明白,雖然我沒有忘記來時的路,可是我們距離家鄉越來越遠,有些人,忘記了我們的初衷,也忘記了來時的路。
三十年以後,也許村裡人早已經忘記了我們“童年”的傳說,或者說有些人不在了,有些人離開了村子。當我們回去的時候,熱淚盈眶,回望和感動的只是自己。我們的後代他們無法體會我們戀鄉的感情,他們也許真的不會再回去了。但是,老家是我們的根,我夢牽魂繞的地方,我一定還會回去的!
-
7 # 靈子
假如我能夠再活三四十年,無論村裡的人我是否認識,我還是會回到村裡去看看。如果我從小生活的老屋還在,我是一定會走進去,仔細的用心丈量每一寸空間,哪怕老屋落滿灰塵,我也一定會坐下來,去回憶每一個角落裡曾經發生過的故事。是的,多少年過去以後,曾經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變成了故事。
其實現在我也離開生我養我的村子很多年了,很多人我已經不認識了,我在家時的一些長輩,一些老人都已經過世,現在村裡很多年輕的媳婦和孩子,對我來說都是陌生人。雖然說我老爹還健在,但是我們家早已搬離了老房子,而且我們家的老房子裡面也已經住上了陌生的人。不過每次回家,只要時間來得及,我都會跑到老房子那裡,站在門外看屋子門口我熟悉的一切。現在村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我們家門口的有塊特大的石頭還在那裡。
那塊石頭應該算是一塊巨石,是長方形的,上面有鑿的方格,小時候放學以後,我經常跟鄰居的孩子在上面玩老虎吃小孩,或者是走五止的遊戲。幾十年過去了,村裡發生了很多的改變,好多的老房子都拆了,重新蓋起了新瓦房,但是這塊石頭還在,就像我的童年還在昨天一樣。雖然我們家的老房子住進了陌生的人,經常的我還是會從門縫向裡面看一下,我想看看我們家曾經用過的水井還在不在,院子裡的那棵芍藥花還有沒有了。
偶爾有村裡年輕人經過,會好奇地看我。如果能碰見一個跟我熟悉的老鄰居,我們會坐在那裡嘮一會兒嗑,說一些過去的事情。也許真的是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看著村裡的老鄰居和鄉里鄉親,我總是感覺要比外面的人更親切。有時候我還會跑到村附近的山上去,跑到我們家曾經種過的地裡,看著那一草一木,我都覺得格外的親切。
不管再過多少年,村子還是那個村子,還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即使舊人已去,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起來。或許長大的孩子,都不認識我這個所謂的外鄉人,我也不認識他們,可我依然還會回到村裡去,因為那裡曾經是我的家。走在小村的土地上,我的心裡會特別的踏實。
我永遠眷戀我的故鄉!
-
8 # 惠農圈
在古代,那些官員當官幾十年後都要告老還鄉,按題主這個說法,幾十年後老輩的人都走了,那就不回去了嗎?顯然不是這麼理解的,如果是一個村莊的話,周圍的人不可能不認識,因為都是老一輩的後代,不像在城市裡都是五湖四海的人。
很多人都有安土重遷的情懷,即便離開了家鄉,依舊會想著記憶中的那片故土,村子裡的點點滴滴也會浮現在腦海中。而農村人對故鄉的情感,並不是以認識不認識什麼人為標準,這裡的親戚都沒有斷過,且三四十年的時間並不長,斷親也是不大可能的。
還有就是,老一輩過世了,還有同齡的夥伴啊,這怎麼會不認識?畢竟農村流動性不強,很多人年齡大了還是會回家鄉,到時候村子裡依舊是熟悉的面孔。不可能說一個村子裡只有年輕人而沒有老人,這太扯了。說白了,這句話問的就有點莫名其妙。 就算是在城市裡定居生活,但實際上農村人還是會回到家鄉掃墓祭祖,相信每個人都不會忘記這個使命,特別是年齡大的,他們的內心也都有回家掃墓的觀念。因此農村的老輩離開了,年輕人依舊會在這片故土中繼續駐守下去。
當然現在很多人已經去城市裡生活了,和家鄉似乎是越來越遠,一年也來不了幾次,但在老年時不少人還是會選擇在農村中定居生活。 當然如果村子裡已經拆遷,從事新農村建設的話,過去的記憶不復存在,可能很多人只是每年回家裡掃墓,並不會在其中長久居住,畢竟鄉土情結不是那麼嚴重了。不過在農村中有農田有宅基地,這些都會讓農民再回到家鄉,並不會因都是生人就不回去,大家怎麼看?
-
9 # 灰太狼238494748
我家在浙江五六七八線的一個縣級市——江山市,從傳統的農村走出來,也帶了個傳統的腦袋出來,從小在大家族積聚的鄉下長大,小時候有太爺,二太爺,爺爺,二爺三爺四爺小爺,大媽,大嬸二嬸和……五六七八嬸,還有大伯,一大群的叔叔,再就是可以成立一個加強排我輩,雖然小時候家族內部難免會有爭吵但是見了還是親人。從這種環境里長大的我思維裡的小農經濟也根深蒂固。但是也經歷過也經歷著大視野大格局大變局。我們這代七零後經歷著中國幾千年歷史以來的最大的變革——工業化。從傳統的農業大國轉變成工業大國。傳統被打破。我輩之後的孩子之間基本都形同陌路。我跟我老婆說過,將來老了,我不死在醫院裡,快死的時候要把我弄回家,我要死在老家,骨灰要埋在老家,雖然現在都是公墓但是那也是我熟悉的地方,那有我所有兒時的玩伴,所有我老老少少最熟悉的面孔。我不想在我不熟悉的地方成為孤魂野鬼。所以,我重修了漂亮的老宅,也在按部就班地把所有屬於我的田地置換到離家近點的地方,等老了退休和老婆回老家養老。至於孩子他們有他們的天地,但是我和她們媽媽在哪裡那裡就是他們的家。
-
10 # 家有柯基塘大乖
離開村裡四十多年了,很多老人不在了,很多年輕人不認識了,但說起老家還是很親切。
上個週末,在老家的鎮上吃飯,因為是田記飯莊,問門口的師傅,為什麼叫田記,師傅說是姓田的開的。順口問老闆叫什麼名字,老闆告訴我們,立刻想到是鄰居的孩子。
因為鎮上姓田的多數都是我們村的。
果然上菜的服務員是妹妹的同學,是老闆的姐姐,那個門口的師傅也是我的小學同學。幾十年不見,當年長相兇狠的調皮孩子,已經成了和善的爺爺。
沒有回老家,但見到了老鄉!
幾十年後會不會回去?如果還有一磚一瓦,會回去!如果什麼都沒了,估計不會回去了!
曾經的家,只剩下記憶!
-
11 # 老年非老人
這正好是我現在的境況。我客居外地謀生五十多年,今年元月特底丟了工作謀生的權利,無單位要一個80歲的老頭幹活,於是與老伴雙雙把老家還。在外期間也偶爾會回家看看,雖無親兄弟,也無堂兄弟等近親,但有個老房子,回去也算有個家門可進。有個放叫化袋子的地方。其實我從未想過終老外鄉,所以除下鍋碗我無任何家業在外。回來也是一些破爛細軟和幾千冊書(我曾在外讀書教書寫書)。回來後,並非全都不認識。鄉親有一種骨子裡的親情,長我的確實沒有幾個,同年班輩仍有不少,大都可呼名字,談往事。至於晚一輩或兩輩,則先問其長輩之名,馬上知其根本,自然也不漠生。回老家與老家人事變化關係不大,要緊的是那種死也思念的老家之根本。似乎那裡有一抔黃土才屬於我。當然我這是老傳統思想。現在有些人連家都不要,還會要家鄉麼?再親的人也招不回一個忘本的心。
-
12 # 茫茫長夜
回去
回去看看那個傻子說的話還現不現實
傻子怎麼說的呀
當年呀,那個傻子是這麼說的:人人都想富,個個都是窮鬼
現在不一樣了吧?等俺回去看看再說哈
-
13 # 如心薏米
我是從農村考上大學分配到大連工作的,我大學剛畢業時父母還算年輕,我差不多兩個月回老家一趟,後來父母七十多歲了,我就一個月回老家一趟,2016年之後父母都不在了,大哥一家人還在老家,我就半年回老家一趟了,上個月大哥還來我家住十多天,至於十年二十年以後我是否還回老家,我覺得只要我大哥一家人還在老家,我還會回去的,這種親情越老越珍惜。
-
14 # 一犁膏雨
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屈指算來,我離開家三十多年了,現在回家去除了老年人,年輕人幾乎全不認識了。
這正應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那首詩。
可是,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人過六十鄉愁日濃,更何況家鄉有長眠地下的前輩,又怎麼能不回去呢。
更何況賀老有云:“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銷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一句話,不管家鄉的人熟不熟,只要自己還能行動,每年清明節和春節都是要回家去的。
但願我那張舊船票還能渡過回家的客船。但願父母給我的這雙腿還能直立行走五十年!
-
15 # 夢裡花落知多少668
那時候我也老了,應該會回去轉轉吧。
如果能活到那時候,我可能會回去轉轉,雖然沒有熟悉的人。
但家鄉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入耳的鄉音,仍會讓我感到親切。
少小離家時,是抱著對未來無限的憧憬,充滿了對外面世界的嚮往與好奇。
當義無反顧踏上征程那刻起,便再已沒有了回頭路。
在異鄉的日子無論多麼艱難困苦,我們咬著牙也要堅持下去。因為當初那麼決絕的離開,怎能灰頭土臉的回去?
都想衣錦還鄉,可成功哪那麼容易?
奮鬥半生,也無非是在異鄉有立足之地,有溫馨的家而已。
老家成了偶爾回去轉轉的所在,每次來去匆匆,兒時走過的田間小路都沒功夫去再走走。
哪有什麼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在歲月的打磨下,那曾經稚嫩的少年早已面目全非,白髮早已爬上鬢角,意氣風發早已消散於歲月的長河中!
人越是成長,心越是歷盡滄桑,越是懷念小時候無憂無慮的生活,懷念心中那片淨土。
所以,越老越思鄉,不止說是家鄉的人,而是那片承載著兒時夢想的土地。
和留在那片土地上的兒時的那些過往!
-
16 # 樺樺木
如果是那樣,我想老輩都離世了,新輩也成了陌路,我還會倦戀那生我養我的故土,老了也會去看看家鄉的變化,雖然以前的痕跡全無,也會構起從前的記憶,一生也抹不去我倦戀的故土。
-
17 # 夢想實施者
回,必須回,落葉歸根,老家永遠是我的根據地,無論再過多少年,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我都不會捨棄。
我的老家在四川,雖然我只在老家生活了二十年,但是家鄉的一草一木已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裡。
剛來廣東汕頭時,交通不便,每次回家都要搶票轉車,回家一趟簡直是受罪。
儘管這樣,回家的願望還是很強烈,那時候最大的理想就是,爭取多存點錢,結婚後就不要出來打工了。
談了2年戀愛,2人合在一起存了1萬多,回家修房結婚把錢花得光光的。
還是出門打工吧!不出門打工,在老家也沒事可幹。這樣一年又一年,隨著2個孩子出生,開支越來越大。雖然人在廣東,回家的打算卻始終在心頭。
後來孩子也來廣東讀書,為了孩子讀書把戶口也移來廣東。孩子剛來時比較小,有幾年我們沒有回老家。
直到有一年放暑假,孩子們回家後雖然有很多人不認識,但回家後那興奮的樣子,還是熟悉的。
其實孩子們在老家也沒有生活幾年,當年的小夥伴也有很多不記得了,但是回家那親切的感覺,那熟悉的味道始終是不會變的。
題主問:再過三四十年,村裡認識的老輩陸續過世,周圍的人都不認識,你還會回去嗎?
人再怎麼變,感情是不會變的,家鄉情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他們的子孫從小生活在國外,即使家鄉沒有一個認識的人,但只要有機會,他們還是會想要回國來走一走看一看。
現在國家政策好,讓我們普通老百姓有機會進城下海,故土難離,將來農村的發展比城市更有吸引力。
家裡有塊地,農村有套房,已經成了人們嚮往的生活。60後70後回鄉養老的人越來越多。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不改鬢毛衰。回家後即使是不認識的人,說幾句家鄉話立馬就會變得很親熱。
-
18 # 閒看花落3927
老家肯定要回的,不過回去的次數要少了。父母在人生還有來路,父母不在了只剩下歸途了。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再過三四十年,現在的農村應該大多數是空心村了。
華人骨子裡的落葉歸根可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消退。70後的意識就在逐漸淡薄,更何況80後90後。隨著越來越多的子女出外安家落戶,家中的老人不得不離家跟隨子女生活。既有現實的無奈,也與現代年輕人隨遇而安的觀念有關。
當你一身了無牽掛,偶爾回趟老家,聽聽鄉音,也很愜意吧。
回覆列表
悟空好,我的老家沒有村,是街道,高樓林立,老一輩的人都離開人世,離開家鄉時,全是磚瓦結構的平房,幾十年後,全變樣了,從親人的影片中讓我驚呆了,看見火車汽車全從房頂房中穿越,哇塞,為家鄉巨大變化猶為驚喜。但我IL時的鄰居分散,小夥伴們至今全無訊息,但我還記得她們的名字,方平,唐光軍,彭玲,劉兆玲,胡麗,彭家華,湯獻民,李自霞,冉從英等等,勿知她們還記得我嗎?當有一天回去時,那句詩可以貼近我,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哈哈哈哈家鄉等著我歸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