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麻衣冢
-
2 # 看遍山川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傳世畫作中的瑰寶,主要表現北宋時期的民俗風情,反映了當時東京汴梁的城市生活面貌。
自打這幅畫問世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畫中描繪的季節是清明時節,很自然的事情,因為畫卷作題有“清明”,但這幅畫描繪的到底是春天還是秋天,以前普遍認為的春季也只是前人對古人的認同。
上世紀80年代後,有學者對《清明上河圖》是描寫清明時節產生了質疑,認為此畫描繪的是汴梁秋天景象。
學者的質疑當然還是從畫作本身入手。有小毛驢馱著木炭從遠處走來,是準備過冬禦寒用的,河邊一家酒館門前招幡上有“新酒”二字,據考證《東京夢華錄》裡記載中秋節前,酒家才賣“新酒”,學者認為《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只是指《東京夢華錄》裡“清明坊”這個地名。
類似這種畫作細節證據還有很多,甚至有認為“清明”也可能一詞多意,本身並非一定作清明節解釋,也有太平盛世,政治清明的意思(當然畫作要御覽),只是今人誤解了古人的意思。這也不奇怪,東昏侯的“昏”,劉嫖的“嫖”都不能用現代漢語習慣去理解。
至於到底哪個結論是正確的,更符合作者的真實意圖,筆者認為倒不是最重要了。就如同《紅樓夢》裡有恩怨情仇,詩詞歌賦,也有生活百科,政治暗鬥,角度不同,爭論永恆而各取所得。
《清明上河圖》也一樣,它同樣是一座文化寶庫,建築藝術,商業活動,人文景觀,甚至軍備潛力,仁者見仁發掘其中更多的資訊也不愧對這幅傳世之作。
-
3 # 桃夭談情
《清明上河圖》,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中國十大傳世古畫之一,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畫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 其以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
目前針對《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一詞主要有三種觀點:
一、即“清明時節”之意。在明代的《味水軒日記》中有記載,這幅畫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體題簽、雙龍小印,並且還有宋徽宗的題詩;詩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由此可看出此圖應描述的是為春景。而清明上河又為當時的風俗集會,街面上熙熙攘攘,遠處的禾苗正在茁壯成長,農夫正在辛勤的灌溉,河邊綠柳成蔭,這些無不表示此畫描繪的是春季清明時節的景象。近代及當代美術史家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說。
二、清明即為“清明坊“之意。根據是當時東京城劃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東郊區共劃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在《清明上河圖》中很多酒肆的酒旗上都標有“新酒”的字樣,而以當時的社會生產水平,新酒多產於秋收後,新谷下來要釀醪酒喜慶豐收。河岸中小販的販桌上擺的切開的西瓜也表明了此圖不應描述的是春景,而西瓜在宋時的汴梁多為暑季成熟。
三、清明即代表太平盛世,政治清明。圖中百姓安居樂業,集市上各路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路兩旁店鋪林立,無不表現一副太平盛世之景。而“清明”一詞,在《後漢書》中同樣有"固幸得生"清明之世"……"之語,從此處也可看出“清明”在古時同樣有政治開明之意。
對今人來說《清明上河圖》中“清明”兩字在當時具體代表了什麼,都不影響其做為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瑰寶而存在的巨大意義,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
-
4 # 生態三農
這個問題,內涵很深,可以說是“千人千面”,不同文化修養的人,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清明上河圖》是宋代大畫家張擇端的作品。該圖不僅有美學價值,而且有很高的史學價值,例如圖上顯示出大量的古代飲食文化、商鋪的形成氣息、軍事設施、社會安保設施等,後世視為珍品。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 ,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清明上河圖》只有常見的那一版或者幾版嗎?事實上,不是的。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以及美國和西歐幾國有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
傳世的《清明上河圖》,不只有一幅,而是有,好多好多好多幅!!
哈哈~是不是有好多個版本的《清明上河圖》?
那麼“清明”二字作何解釋?意思是古代人在清明節的時候,用繪畫來記錄清明節的景象麼?我們來剖析一下。這個是北京故宮博物院館珍藏的《清明上河圖》張擇端版本。
畫卷較長,手機橫過來看。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1101年由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繪畫,現在屬於國寶級文物,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如果一提起《清明上河圖》的“清明”二字,大家恐怕馬上就會想到的是清明節,這個時節要去祖先墳前掃墓,天氣也應該是陰雨紛紛的樣子。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看這幅畫的話,實際上就會發現這幅畫上根本沒有表現出任何清明時節的氣息,仔細看畫面的細節:商業資訊濃厚、街上、市場上、飯店裡,江河旁,人群都很多。甚至還有在飯店裡喝酒的、打架的、“警察”在抓小偷的、河邊有遊玩的等等。因此不像是記錄清明節的樣子。下圖:有人準備下船喝酒,有人在船上做飯,有人在飯館裡微醺,有人偷摸著打盹。
那麼,《清明上河圖》之中的“清明”二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它畫的不是清明節氣,那麼這幅畫又是在描述哪個時節的“盛世”呢?
我們看下目前學術界、史學界的幾個觀點:1,是秋天的民間面貌。實際上,對於《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季節,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學術界前輩,如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楊伯達等人,皆主“清明時節說”。不過,在1981年,學者孔憲易首先發表《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對“清明節”這一傳統觀點進行挑戰,認為畫中所繪應該是秋景,很快就在整個書畫界掀起了一陣驚濤駭浪。
2,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民間面貌。作為迴應,周寶珠在專著《<清明上河圖>與清明上河學》中論證“清明時節說”的合理性,駁斥了“秋景說”,他們各執己見,爭論不休。而關於《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景色,海外學者瓦萊麗·韓森及劉和平還創造性的提出了“四季景色說”,指出該畫不能歸結於某一個具體季節,而是描繪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3,清明是行政地方名稱,是歌頌宋徽宗。那麼,如果“清明”沒有清明時節的含義,那它指的是什麼呢?對此,浙江大學教授鄒身城認為,此畫之中的“清明”在這裡應該理解為“清明之世”的意思,是作者對太平盛世的稱頌之辭;而最早提出“秋景說”的孔憲易提出了另外一種觀點,他認為“清明”應作地名“清明坊”解,根據是當時東京城劃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東郊區共劃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4,清明上河,意思是:
“清明”是個地區名稱,“河”是市場、商業街,”上“意思是”上街“的意思。
清明上河意思是:"在清明這個地方,去(上)商業街(河)“的濃厚商業繁榮氣息的圖畫。因此“清明”研究者有許多說法,研究者對“上河”的解釋也是眾說紛紜。周寶珠等人認為,“上”有“去、到”的意思,“上河”即上河市,與今天我們說的上街是同義,這種解釋與畫中所表現的繁華沿河街市相吻合。而包柏成等人則認為“上”是一種尊稱,如同古代稱京都為上京,圖中所繪既然為汴河,那麼“上河”二字即為汴河之尊稱。
5,宋徽宗自戀題字取名為:清明
張擇端系御用文人,供職於國畫院。因此有觀點認為:他是歌頌宋徽宗的。說他作此畫意在表“政治清明,百姓安居,商業繁榮”。然後宋徽宗一看,樂壞了,這是誇我治國英明啊,來奉承我“政治清明”啊,就大筆一揮,親筆題字“清明上河”。
6,文人用作畫寓意,暗示皇帝民間百姓有疾苦。
而同時,還有一種觀點,卻認為:這是供職於國畫院的張擇端,本是文人,去民間採風,看到了百姓的疾苦、民不聊生、軍隊官兵懶散稅務重。因為,雖然畫面裡,看上去,彙集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樑、城樓、軍事,安保、警察等各有特色,雖然場面熱鬧,但表現的並非是繁榮市景,而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裡面包含了許多”憂患畫面,如:有乞丐,有官兵,用鞭子抽打工人幹活,還有官兵強行抓人帶去船上幹活,收取苛稅等。而作者又不敢進言,怕殺頭,直接提醒,而只好用作畫寓意,皇帝你這樣”清明“暗示皇帝要整頓市場、官兵了。
7,最後我談下,我的看法。不是清明節,是夏天。我認為:清明上河圖,最起碼不像是清明節。倒像是夏天?端午節?因為橋下河裡,有划船比賽,橋上聚集許多人在看。另外,畫中提到的“西瓜”和“蒲扇”乘涼等訊息顯示,應該是夏天。當然,我比較支援,上面的第4個觀點:
在清明這個地方,去(上)商業街(河)畫的圖。記錄了清明這個地方的實際真實面貌,有繁榮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
-
5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清明上河圖》被視作是國寶級的作品。但是,這幅畫本身既沒有名字,也沒有作者署名。還是張著在卷後的提字,說這幅畫是翰林張擇端所作,並說到《清明上河圖》和《西湖爭標圖》都是張擇端所創作,因此後世人才得知此畫之名。
一直以來,因為畫上有宋徽宗所題的“如在上河春”之句,人們普通認為此圖所描繪的就是清明時節的景象,清明上河圖之名正是由此而來。但是,現在這種看法卻漸漸引起了懷疑。因為圖中並沒有插柳、掃墓踏青、郊遊等清明時節特有的風俗活動。
(上河圖中赤膊男子)
相反,圖中有馱著木炭的驢隊,光著上身的兒童,拿著扇子或帶著竹笠的人物,以及切開的西瓜和酒館酒招上的“新酒”字樣等內容。這樣的場景明顯不是清明節的時節,而應該是接近中秋。有人根據畫中的城門樓推測,認為圖畫中描繪的應該是自“清明坊”到汴河口這一段的繁華景象,《清明上河圖》的“清明”指的是清明坊,是地名。但是這種說法也只是臆測,同樣找不到證據。
第三種說法認為“清明”二字,既非指時間,也不是指地名,而是一種美好的寓意。因為所謂的“清明之世”,清明也是“治平”的意思,意味著天下大治。聯絡到張擇端的身份是皇家御用畫院待詔,圖畫中所描繪的是國泰民安。汴水向以汴水秋風為汴城第一景,所以作者選擇了當時汴城最為繁華的汴水兩岸入畫。特別是圖中店鋪林立,茶館中人來人往,而紙馬店前卻是門庭冷落,無人光顧,正意味著時當盛世,世界清平。作為進獻給皇帝之物,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而鼓吹“歌舞昇平”,這就比較符合情理了。
所以,“清明”二字,並非指的時節和地點,不是老郭調侃的《清明(節)上墳圖》,而是意指清明盛世,天下太平(JL)。
-
6 # 六甲番人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張擇端所畫,描繪了當時都城東京的自然風光和繁華景象,這幅畫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畫中人物至少超過500人,還有房屋樓閣三十多棟,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車轎有二十多件,內容極其豐富。
宋徽宗趙佶曾在《清明上河圖》卷首題五籤,詩中有一句“水在上河春”,後世因此公認這幅畫描繪的是春天景色,然而1981年《美術》雜誌第二期開封市教師孔憲易先生髮表的《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卻認為是秋天景色,理由大致有:1、畫卷右首有馱負10簍木炭的驢子,為農曆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2、從畫中細節,比如人物拿扇、孩童赤身嬉戲追逐、出現草帽、竹笠、“口暑飲子”、切開的西瓜,都可見並非春天。
同時,此畫本為進獻給宋徽宗,那麼當然不會取秋景,而春天萬物生長生意盎然,象徵祥瑞和吉兆,立意最好,雖也有人認為張擇端欲透過此畫展現一些社會頑疾,但整體氣象首先必須讓皇帝欣悅,然後才能深入體會畫中深意。
《清明上河圖》確定在春天是無須爭議的,但“清明”二字則歷來有爭議,大部分人認為是指“清明節”,但也有人認為是“清明”既非節令,亦非地名,而是指“清明之世”,也就是政治開明。
當然,“清明”二字還有“清淨明潔”之意,這正是清明節期間天氣景象的特點,而《清明上河圖》的畫面處理給人的感覺也是清朗雅緻的,由此聯想到“清明之世”也並無不可,但前提還是“清明節”。
-
7 # 坐古談今
《清明上河圖》身上的迷很多,例如作者是否為張擇端、畫作完成時間從神宗到金國各種觀點都有,一直在爭論中。由此,才有了專門的“清明上河圖學”。主流認可的作者張擇端,曾供職於畫院,後來,回家以賣畫為生。
(1)《清明上河圖》命運多舛的同時,該畫之名也是爭論焦點
《清明上河圖》畫出後被作為貢品進獻宋徽宗,“靖康之恥”後流入民間。賈似道將其收藏後,南宋滅亡被元廷收藏,元順帝(元惠宗)至正年間(1341-1368)再次流入民間。嚴嵩倒臺後,發現了該畫被明廷收藏,馮保將其偷出。湖廣總督畢沅在嘉慶四年(1799年)被抄家(其人與1797年病死)後發現了該畫,又被收入宮中。
清亡後被溥儀盜出藏在家中,抗戰勝利後被藏於故宮。目前,北京故宮、臺北故宮各有一個藏本。
千年來該畫的命運很複雜,但他的名字也很複雜。關鍵就是“清明”二字和解。可以說,這幅畫的名稱其實與作者無關。
(2)宋徽宗提名“清明”有何用意?兼論《清明上河圖》的“清明”三種含義
宋徽宗將此畫定名為《清明上河圖》,直到今天,主體學者也認為此畫是描述“清明節”後的開封近郊地區的場景,此為清明含義一。如果,果真是是宋徽宗的提名,那麼,該畫藉助雙關語很明顯。一者,清明節;二者,自己政治清明,天下興盛之意。此為清明含義二。
對於上述觀點,1981年,孔憲易先生提出了“秋景說”,之後諸多先生也支援之。之後,“春景說”(清明節)“秋景說”(中秋節)爭論至今也沒有分出子醜寅某。同時,國外學者也開始對此進行爭論。不過,周寶珠先生作為“春景說”支持者,與孔先生的初期論戰是二者的集大成者。後面的爭論似乎都只是二人的補充或助攻而已。
作為外行人,我是如此認為:僅憑畫作是爭論不出“氣候”的,因為,春秋正是冷熱變化時節,再加上比如“是西瓜”還是“冬瓜”,瓜子兒大小等其實畫作已經千年,已經很難辨認了。同時,扇子兒問題也是如此,“秋景說”認為是“秋老虎”;“春景說”認為是畫中扇子商販在賣扇子兒。同時,日本學者說船上有貢品所以是“清明”,但也有人說,出海必祭祀,什麼時候都行。
人嘴兩張皮,各家都有自己的道理。依我看,像我這種字畫學不懂、社會學不懂、民俗學不懂、氣候學不懂的俗人,也就不插話了。等有了結果,告訴我們一聲就行了。既然,“春景說”還是主流,我覺得還是依從“清明”一說比較牢靠。
最後一種含義就是“清明坊”了。清明坊是東京第一廂第一坊,被稱為“東京第一坊”,且畫作重點表現地區虹橋附近屬於清明坊,因此,此畫的“清明”其實指的就是清明坊。
(3)我對三種含義的基本看法
綜上所述,我認為“清明”是主流,姑且儲存。
“秋景說”雖有一些意見值得尊重,但是,如果研究《清明上河圖》屬於“綜合學科”,包括各種相關學科的綜合論證才能推翻“秋景說”。
至於“清明坊”一說,我個人認為純屬文字巧合而已。但對於反對者說,五分之一的畫面都是鄉間,怎麼表現的是“清明坊”呢的反駁觀點,我也不能認可。因為這點,完全可以從“作者”“起標題”者的角度去說明:為了畫作的完整性、主體表現內容完全可以決定標題、完整表現盛世繁華的創作意圖等都可以說清楚。
-
8 # 圖文繪歷史
《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的名字是宋徽宗趙佶取的,他題上了瘦金體的清明上河圖,再蓋上了自己的雙龍小印,作者是北宋畫家張擇端,以上資訊來源於清明上河圖背後的金人張著跋文內容。因為張擇端只有一件存世孤品,宋朝翰林畫師名錄裡又沒有張擇端,如果沒有這個人對這幅畫的描述,後人將永遠不知道此畫名字、作者、年代,此畫將成為無名之作。
圖中衛兵開道,女眷坐轎,丈夫騎馬,僕人手裡還提著打獵的兩隻野雞。
而後人對此畫為何取《清明上河圖》,比較簡單的解釋就是清明節,畫中主僕一行人去河邊,畫裡還有王家紙馬店,賣掃墓祭品的,畫中風景也是清明時節的味道,在宋朝清明節是個很大的節日,又稱寒食節,全國放假7天,畫中汴京因清明節放假而非常熱鬧,明朝內閣李東陽在其文獻內記載,上河就是上墳的意思,而李東陽曾給《清明上河圖》寫過題跋詩,如果“清明”二字真是清明節的意思,那為何畫景如此豐富,沒有一座墳,幾百個人物沒一個是拜墳祭祀的表現,圖中雖有春意,但也有不少人穿著短袖、光著膀子,也可能是秋天,“清明”與清明節相關有點牽強。
圖中坐轎的和騎馬的狹路相逢,驚了馬和路人不說,敗壞社會治安。
按照清明上河圖的格局,不應該只畫到進開封城就完了,後面肯定要畫金明池,但現在沒有了,畫的前畫應該有宋徽宗趙佶的籤題和印章,開頭也沒了,有人說因為宋徽宗的真跡和印章太值錢被割成二幅畫賣了,猜想眾多,也只能說畫有缺失,無法全面印證清明上河圖之含義。但有一番比較深刻的解釋,就是“清明”一詞有天下太平的意思,東漢劉秀在位30年,曾用過清明一詞誇自己,說百娃家給,政教清明,於是宋徽宗引用此句的“清明”二字,自我吹捧也是清明之世,而“上河”,當時汴京百萬人口,全靠南方糧食透過汴河漕運,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汴河在北邊,也叫上河,既然寫汴河兩岸風光,合起來就是“清明上河圖”,意思是太平盛世之下汴河兩岸的繁華風景,如果參照這個聯想,還有點靠譜。
圖中望火樓是空的,正常情況下應該屯兵駐守。
但是細細品味《清明上河圖》,畫中人物如此生動,除了盛世之下也有很多社會問題在裡面展現,比如在橋上坐轎文官和騎馬的武官在爭道,互不相讓,驚了馬也嚇著行人;城門口沒有士兵防守,城樓上沒有當兵的看守,就連望火樓上也空無一人,等於說城的防守形同虛設,街上幾處軍事重地全變成了飯館、酒鋪,商船滿滿大量囤積糧食,但沒有朝廷官員看守,整幅畫裡計程車兵有幾十個,但沒有一個有當兵的精氣神,都是歪歪垮垮的,能看出汴京繁華的背後,北宋軍紀松馳,戰略防備非常差。這幅畫張擇端在獻給宋徽宗時,也在用自己的方式進諫,在外有強患,社會又出現大的危機前題下,希望皇帝整治國家軍事、治安等方面問題。
-
9 # 想象一陣風
河清海晏明君當道是為《清明上河圖》
如果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孤篇壓全唐”,那麼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孤卷壓唐宋元明清”。
清明上河圖氣勢恢宏大氣磅礴,全景式地展現了當時北宋京城的繁華似錦國泰民安,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畫中男女老少人物計500餘。
畫作呈上宋徽宗歎為觀止愛不釋手,即刻用他特有的瘦金體書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在畫上,並鈴上貼身的雙龍小印,小心翼翼收藏在大內皇宮。“清明上河圖”五字就是喻意河清海晏,明君當道。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畫花鳥蟲的宋徽宗對自己治下難得糊塗的自我陶醉!
解釋完了”清明“二字,再說一說張擇端畫《清明上河圖》得到李師師幫助的傳奇故事。
一日,傾國傾城的李師師遇宮中畫師張擇端拜訪,面談之時張擇端欲言又止吞吞吐吐。李師師只當他有什麼生活上的難處,便道:”公子有何事儘管開口,師師定當竭盡全力。“。張擇端張口結舌面紅耳赤,李師師以為他有什麼齷齪的要求,不由又羞又惱,心中暗道:“我當他是個品行端正的書生,卻也是個登徒子。”。於是準備端茶送客。張擇端知道李師師有所誤會,若是不解釋清楚,日後只怕是百口莫辯。
心一橫眼一閉說到:“姐姐有所不知,小生苦心孤詣作得一幅圖畫,奈何這畫中的女子總是看起來只得其表未得其裡,只得其形未得其神。只因小生家中貧寒不曾婚配,又不屑去那花街柳巷眠花宿柳,因此......因此......”。
李師師何等冰雪聰明的女子,琴棋書畫本就無所不知。立刻明白這個潔身自好的窮書生還是個不識女子”廬山真面目“的男兒,遇到了女性人體創作上的瓶頸。心下不覺對他又是憐惜又是愛慕,於是大大方方的輕解羅衫,將一幅粉雕玉琢、玲瓏曼妙的女兒家山水畫展現在張擇端面前。
張擇端趕緊屏聲靜氣收斂心神,細細的用眼睛觀摩,慢慢的在心裡描畫,終於對女性的身體有了撥開雲霧見月明的真切感知。於是《清明上河圖》畫中的女子都形神兼備,這幅舉世聞名的現實主義風俗畫卷得以順利完成。
-
10 # 化凡居
這裡所說的“清明”,應該是畫家向統治者示好的言辭。在《後漢書》中就有“固幸得生名家於清明之世”的話,“清明”即意味著“治平”。而張擇端身為皇家御用畫院待詔,創作這幅鼓吹“歌舞昇平”的作品來迎合統治者的心意,是很有可能的。
這種國泰民安的太平景象,畫家用“清明”一詞來加強歌功頌德,那麼張擇端為什麼選擇秋色而不繪春景呢?這大概是因為《汴水秋風》是“汴城”的第一景。汴水以“秋風為勝”,而汴城又以汴水兩岸最為繁華作者選取汴河秋景入畫,來顯示汴京的繁榮盛世,可謂是匠心獨運。正因為如此,《清明上河圖》中才店鋪林立,茶館裡的顧客來來往往,而紙馬店前卻門庭冷落,沒有一個顧客光臨…這正透露出張擇端的立意:此畫描繪的是汴河的昇平景象。
因此,把它看成是北宋一般的都市生活的典型寫照還是比較合理的。
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畫壇的一幅偉大傑作。但是此畫原來並無畫名,更旡畫家署名,後來金人張著在卷後題跋,認為此畫為“翰林張擇端"所作,從那以後到20世紀80年代,都認為畫卷畫的是清明時節的景物,未有異議。
而今,學術界卻對“清明”一詞,頗有爭議,你怎麼看?
回覆列表
清明上河圖,為北宋著名的風俗畫,為畫家張擇端所繪,描述的是北宋東京汴梁城的繁華景象。這幅畫屬於國寶級的文物。現今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這幅畫的“清明”二字現在主要有三種解釋:清明節之意
清明節之意很好理解,即畫中的所繪之景,是清明節人們外出掃墓的那一天,所以取名清明上河圖。持此觀點的專家學者主要有:文物鑑定專家鄭振鐸、書畫鑑定專家徐邦達等。
政治清明之意
張擇端作為宮廷畫家,所畫之景應該政治意味明顯。所以人們提出“清明”是指政治清明之意。用來歌頌當時的太平盛世。持此觀點的有著名的鑑定專家史樹青先生。
清明坊之意
第三種解釋“清明坊”,當時的東京汴梁城劃分為一百三十六坊,第一坊便是清明坊。所以“清明”二字指代清明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