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諸葛亮有三篇文章名垂千古,分別是隆中對,前後出師表。這三篇文章為諸葛亮帶來不少好處。但從興復漢室大業來說,這是否合適。如果曹魏拿到文章。不是洩露了蜀漢的戰略意圖了嗎。
7
回覆列表
  • 1 # 且聽風吟品鑑歷史

    諸葛亮的《出師表》千古傳誦,備受推崇。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字裡行間的真情實感緩緩流淌,全文倡導的“忠君憂國”思想讓人動容。諸葛亮身為蜀國的丞相,高屋建瓴,先天下之憂而憂,對後主劉禪循循善誘,勸勉其廣開言路、親賢遠佞。諸葛亮為自己代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這句話中“立德”是指為人的德行,“立功”是指建功立業,“立言”是做學問、真知灼見,這也是先賢古人流芳百世的三大硬體,一項達標即名垂青史。而諸葛亮無疑是佼佼者,三者皆備。他深知北伐征途兇險,仍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抱著必死之心報國報恩的。也就是說,《出師表》是他留給劉禪的遺作,也是他最後一次陳情。

    《出師表》作為上書的表章,兼具了政治性和文學性。陸游盛讚“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白居易的讀後感“託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文天祥《正氣歌》,“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這篇作品比起文人墨客的吟風詠月、兒女情長更真摯,也更有情懷。

    一篇好的文章和作品,必定直指人心,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出師表》全文鏗鏘有力、言之鑿鑿,實屬不可多得的佳作。在我印象當中,上學時這篇《出師表》,是要求全文背誦的。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這八個字是最好的註解。諸葛亮出仕前對弟弟諸葛均曾經說過,“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吾功成之日,即當歸隱。”此等節操和情懷,就足以讓我等後輩高山仰止了。

  • 2 # 醉仙一品聊天下

    《出師表》有前後之分,《出師表》(前篇)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227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 奪取長安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後出師表》,載於三國時期吳國張儼的《默記》。歷史上,《出師表》(前篇)作為忠君愛國的典範流傳於世,諸葛亮更是成為忠君愛國的道德楷模受到後人敬仰,唐朝大詩人 杜甫在《蜀相》一詩中由衷讚歎:“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那麼諸葛亮撰寫《出師表》的目的又是什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解讀《出師表》(前篇) 來探尋諸葛亮內心的真是想法:

    一、貶損劉氏

    文章開宗明義貶損劉備:“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意為:(劉禪)你爹創業到半路就掛了,現在天下分成魏蜀吳三家,咱的根據地益州民不聊生,現在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了啊!(文中暗指:造成如此局面都是你爹不聽我的勸阻攻打東吳損兵折將造成的)

    接下來貶損劉禪:“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大意為:雖然你爹造成了如此不堪的的局面,但是作為侍奉的臣子內心不應當鬆懈,忠於志向的人不等顧慮自身,這是為了報答你爹的知遇之恩,才會想著報答你個瓜娃子啊!你個瓜娃子要聽我的話才能繼承你爹的德行,光大你爹的事業,不要聽信謠言,失去判斷能力,堵塞了我的建議,無論是宮中的還是我相府的事務都是一回事兒,獎懲的尺度不應當不一樣,如果有小人或者忠臣,一定要交給我管理的有司衙門進行賞罰!以你瓜娃子的智商,一定會把事情搞亂,造成有法不依的後果。

    二、一手遮天

    諸葛亮在貶損了劉氏父子一番後意猶未盡僅需寫到:“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大意為: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都是忠厚的人,他們是以你爹選拔出來侍奉你的。我雖然愚笨但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你都要向他們諮詢,然後才能施行,這樣才不會有偏差,這樣你和我之間才能和諧相處。向寵將軍是個性格穩重、懂軍事的人,試用期的時候,你爹說他是個人才!所以大家推薦他做中領軍職務,我覺得軍中的事務和他討論付諸實施後都能得到好的效果(你瓜娃子,別以為我培植私黨,任用他可是民意哦)。親賢臣,遠小人,是西漢興盛的原因;親小人,遠賢臣,是東漢頹廢的原因。你爹還活著的時候,每次和我討論這些國家興衰的道理無不嘆息、痛恨桓帝、靈帝的昏庸。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我提拔的忠臣,希望你瓜娃子要親近相信他們,如此興復漢室就可以掰著手指頭計算日期了。

    三、自我誇耀

    干涉完宮中事務、用人政策之後,諸葛亮為了表達自己的權威是怎麼來的又做了一番提醒:“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大意是說:你大叔我本來是個沒有功名的人,在南陽種地,只想在在亂世中生存,從來沒想過揚名立萬,你爹沒有嫌棄我出身貧寒,不惜像個猥瑣的小人一樣,三次到我家求我,想我請教治理天下的辦法,我可憐你爹才答應幫助他,你爹不怎麼聰明所以經常打敗仗,我是在危難的時候接受的任命,幫助你爹佔據了荊州、益州,算起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你瓜娃子有什麼不服氣的?

    四、威脅

    自我誇耀了一番之後,諸葛亮威脅到:“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大意為:你爹知道我是個思慮周密、謹慎的人,所以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不是你瓜娃子哦),接受囑託以來我市晝夜睡不著覺,憂慮國家前途,唯恐實現不了你爹的遺願,而讓人說你爹不會用人,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不毛替你攻打蠻夷,現在南方已經安定,士兵和鎧甲已經齊備,應當獎勵軍士,北定中原,雖然我很平庸,但是願意剷除霍亂天下的叛亂分子,興復漢室,把都城遷回到長安。這是我報答你爹忠於你的職責!至於處理日常事務、提出建設性意見則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希望瓜娃子你把討伐叛賊興復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如果不能達到目的,你可以治我得罪以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如果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沒有對國家的建設提出好的建議,那麼就把他們的劣跡公佈出來作為鞭策後來人勤勉工作的示例,你瓜娃子如果能分辨是非,擅於聽取忠言,才能不負你爹的遺願啊,你大叔我對你瓜娃子也就這麼點要求了。現在我就要幫你打天下去了,臨走前含著淚寫這份《表》給你,由於思緒萬千,我都不知道說了些什麼。

    諸葛亮(181年-234年)201年劉備依附劉表,屯兵新野經司馬微介紹,二人結識。諸葛亮以一篇《隆中對》打動劉備,223年6月10日劉備兵敗亡故於白帝城,諸葛亮獨攬朝政十一年連年興兵,225年3月諸葛亮統兵攻打四川南部少數民族, 228年春第一次北伐,228年年冬二次北伐,229年三次北伐,231年四次北伐,234年五次北伐,同年10月8日病逝於陝西寶雞五丈原,享年54歲。諸葛亮的五次北伐非但沒有興復漢室,反而在他死後留下了一個百業凋敝的國家。

    《出師表》全篇充斥著對劉氏父子的貶損,對自我才能的炫耀以及捨我其誰的霸道。無論行文多麼華麗、陳詞多麼慷慨都無法掩蓋諸葛亮貪圖歷史功績,實現個人大權獨攬的自私本質。有道是:“三顧頻煩天下亂,兩朝專權貳臣心。勞民傷財幸身死,長使百姓淚滿襟。”

    關注醉仙一品,與您暢聊天下大事

  • 3 # 青言論史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是南宋詩人陸游對於諸葛亮《出師表》的評價。平心而論,這個評價公正客觀,至少符合我對於《出師表》的看法。

    需要指出的是,《隆中對》並不是一篇文章,它是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裡頭的一段文字,被節選出來,稱之為《隆中對》。在當時,是沒有一個文字記錄的,諸葛亮也沒有寫什麼出來。

    而《出師表》,則毫無疑問的,是諸葛亮之忠誠、智謀、韜略的體現。在《出師表》之中,諸葛亮系統地總結了此時蜀漢的情況,並且提出了一個近乎不可能實現的政治口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這個目標基本屬於不可能任務,但是諸葛亮還是做了,這並非他愚蠢,也不是他一味地窮兵黷武,而是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報答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以飛蛾撲火一樣的勇氣,將不可能努力化為可能。

    至於說什麼曹魏拿到文章之類的,就有點無稽之談了。這種國家級別的總體戰略意圖,從來就不是秘密,因為即使不公開,你的動作也會明白無誤地展示你到底想做什麼。所以,根本不需要掩飾,也沒有辦法掩飾。與其如此,不如直接公開的好些,其實現在也是如此。

  • 4 # 麻辣一加一

    《出師表》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臨行前給後主劉禪的奏表。“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出師表》集中反映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為王者師的理想,情辭懇切、肝膽照人,感動並激勵無數後世的仁人志士以身報國。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實際上,北伐是諸葛亮不可為而為的舉措,因此北伐最終失敗,充滿了悲壯的氣息。

    劉備於公元221年在成都開國稱帝,與北方之曹魏和佔有江東的孫吳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當時,曹魏已統一北方,至魏文帝曹丕時國勢漸強。佔據長江中下游的吳國,至孫權時已歷三代,根基牢固。蜀國雖據“天府之國”,但人口稀少,地處僻遠,經濟比較落後,三國之中,蜀國最弱小。

    公元222年,劉備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伐吳,在彝陵遭遇陸遜火攻,40餘營同時瓦解。第二年,劉備病死於白帝城。時後主劉禪年僅17歲,且庸碌無能,諸葛亮受劉備託孤之重,統領軍國大事。當時蜀國面臨的形勢是:既要對付北方的強敵曹魏,又要聯合吳國,使之中立。政治和軍事的形勢決定了蜀國必須採取以攻為守的策略,在夾縫中求生存。

    到了227年,諸葛亮決定出師北伐,於是寫下這篇《出師表》。《出師表》前半部勸誡後主劉禪,希望他兼聽廣納,嚴明賞罰,親賢遠佞,勵精圖治;後半部是追述際遇,剖白忠心,表明自己興復漢室的決心。

    《出師表》自問世以來,備受推崇。文天祥借《出師表》自勉:“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王維屏評價:“明白剴切中,百轉千回,盡去《離騷》幽隱詭幻之跡而得其情。”吳增祺說:“一字一句,都從肺腑中流出,不假修飾,而自為文章之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評價:“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表之英也。”吳楚材、吳調侯在《古文觀止》中說:“勤勤懇懇,皆根極至誠之言。”

    客觀來說,諸葛亮的才能在《三國演義》中是被誇大甚至神話的,可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格力量透過《出師表》表露無遺,當我們從蜀漢的格局所限,諸葛亮的能力所限的角度去品讀《出師表》時,或許更能理解其中雖不可為而吾往矣的精神所在,這是它最動人的地方。

  • 5 # 王曉東中醫院長

    一封牛頭不對馬嘴的奏摺,盡顯諸葛亮愚蠢湖塗自負驕橫獨斷專行到令人髮指地步。如果按這個路子寫奏章,不知多少人會成刀下之鬼……

  • 6 # 影視通天下

    出師表》是諸葛亮分析時局,把握戰機向蜀後主劉禪提出的出師攻魏的意見書.作者在表中反覆勸戒劉禪要繼承先主遺志,勵精圖治,嚴明法紀,以完成興復漢室、統一中原的大業,表現了他偉大的抱負和忠於蜀漢的決心.

    諸葛亮知道,獎罰應該一致,否則人心不服.他寫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對於蜀國的人才,這位蜀相也很有了“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諮之……有所廣益”進行了廣泛的推薦.這突出表現了他一心為國毫無私心的磊落胸懷.“親賢臣、遠小人……”諸葛亮已經洞察了這一點,力諫君王不要親近小人,因為親近小人會給國家帶來禍患.聯絡實際,親近小人而疏遠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單位的領導人喜愛聽身邊心術不正的下屬講恭維的話,拍他的馬屁;面對逆耳忠言,卻置之不理,甚至會找莫須有的“罪名”,把講正氣的同志“調離”.我實在想不出他們面對古人“親賢疏佞”勸戒的心理狀態,也許這些所謂的“領導”根本就沒有讀過《出師表》吧!

    諸葛亮率兵出戰,甘願立下軍令狀,“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多麼豪爽耿直.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聲聲說什麼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則……”“一定要以廠為家”.可是廠子倒閉了,他卻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禮行賄的手段,異地為官,另謀高就,繼續揮霍、攫取.這比起蜀相諸葛亮,怎不汗顏?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諸葛亮的高風亮節,至今令人懷念,讓人敬仰.我讀《出師表》更加深切地體會到,唯心中裝著國家和人民的人,歷史才不會忘記他.

  • 7 # 體哥6

    《出師表》是諸葛亮即將準備北伐中原,給後主劉禪上的一道奏章,言及天下時局,國內重臣評價,警惕內臣干政及北伐中原的必要等四個方面。其目的有三:一是安內,淨化後方朝局,免除北伐後顧之憂;二是提示後主謹慎用人;三是強調北伐中原是先帝遺志;綜上三條最終就是隱含一條~擔心後主新立,忱於安樂,懈怠敵存,近侫遠賢,忘卻先帝遺願。起到給後主敲響警鐘的作用又能為攘外而先安內的作用。

  • 8 # 斷鷹攀崖

    諸葛亮《出師表》讓某地恨了1800年——

    只因諸葛亮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諸葛亮說的“南陽”,不是其他

  • 9 # 蝸牛老楊

    “諸葛大名垂宇宙”,這是杜甫對諸葛亮的評價,絕大多數人也奉孔明先生為萬世楷模。對於諸葛亮的光輝一面已經為華人熟知,但從《出師表》還能發現另一面。

    《出師表》是227年46歲的蜀國丞相諸葛亮寫給20歲的蜀國皇帝劉禪的奏表。

    開篇先講了時局的危急,然後告訴劉禪應該怎麼做一個好皇帝。要知道丞相是總經理,皇帝是董事長,總經理居然安排董事長的工作。

    接下來諸葛亮又推薦了文官費禕、董允等,又打著皇帝父親的旗號舉薦武將向寵。他告訴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也要丞相幫皇帝把關嗎?

    話題一轉,諸葛亮開始幫皇帝評價他這個丞相。他說開始並不想做官,後來皇帝的父親三次請他,而他受任也在蜀國創業最低谷的時候,可見自己的偉大。

    最後他提出北定中原,攻打國力強大於蜀國數倍的曹魏,更打出“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個不容置疑的理由。要知道一個小企業盲目擴張的後果是多麼可怕,作為總經理既不考慮老闆的利益,也不在乎員工的命運。

    蜀國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後繼人才的匱乏。試想,哪個有能力的人願意去加入一個一人獨大的團隊呢?

    我知道我理解的《出師表》也很片面,請大家多批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港亞冠小組賽已提前出線,本屆亞冠有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