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5行6外
-
2 # 東方仙閣
蝶戀花
《悼詠》
晴空響雷悲耗報
秋意蕭蕭,金葉隨風掉
獨樹一新創意巧
只為世界增添笑
壯志未酬身卒早
笑貌音容,民眾忘不掉
多少淚花多少悼
天堂從此多歡笑
-
3 # 大師兄89
真不知道中國現在怎麼了,一個美華人死了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有些人就像死了爹孃的似的,而國內那些為國捐軀的科學家,軍人,警察等等就是該死的嗎?
-
4 # 真弘
緬懷??
有些人配得上緬懷,
稱得上影響。
有些人,
就是有些人。
-
5 # 文財個人撰寫文章平臺
究竟要如何面對生死之痛,離別之情,總有多番滋味在心頭上。
瀟灑走一回,仰或痛苦面對,都有不同的詮釋!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將死,其言亦善。刻骨銘心的一席話。
對於信仰堅守的一群人,難免也會為情緒所困,欲了卻對家人一生的誓言,愛戴,奈何時日無多的限制,舉旗不定的環境下,心情也會墜入愁殤之境,並難於接受在衰傷情感中渡過。
反而對於眾多,一生勞勞碌碌的群眾,更加不能接受在片刻中,這種剝奪至親生命的生死之別的現實!
只有處在無為而作的少數人,方知目標使命已達成,是時侯放下,生命總該有不斷的生命歷程的,才能勇於面對。
雖然這些話中,詮釋中,只是筆者生活歷練中的一種感受,全然是為尋覓到自己的方向,能坦然,能經受風浪中的衝擊,能經起生命之死推殘下,而獲得另一層次生命體的體會而已!
-
6 # 張文禪
李詠中央臺前主持人,以插科打渾擅長。特別是主持"非常6十1"節目以來,收視頗高,粉絲眾多,是一個有"觀眾緣"的主持人,不幸在2018年10月25日凌晨5點20分與世長辭。過五天後,武俠小說一代宗師金庸先生揮袖而去,金庸先生已成為中國文化一個符號。金庸小說的讀者群體之廣.對現實生活影響之大,很難可被後人超越。因為,金庸的一生,也是中國現代文化史上波瀾壯闊的一個世紀,他的離去會讓人產生"大師遠去,再無大師"的感慨,也會讓人對過去中國武俠小說以及通俗文學的發展,有一個蓋棺論定式的評價!
我們對待死亡,要順其自然,也就得到了自由。死亡與生命都是自然的產物,甚至嬰兒出生比死亡更加痛苦。而且人之一生與人類歷史或者宇宙歷史相比,更加渺小至極。正所謂"蝸牛角上爭何事;電光石火寄此生"。
綜上所述,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死亡產生恐懼,並由此惶惶不可終日。丹麥童話小說家安徒生說過:"在人間的歡樂中,在完成了對人間任務之後,沒有苦痛絲毫地結束一生,死,也是幸運的。用此話與大家共勉!
-
7 # 略懂的奶狗鴨
之所以再次提到我們大家熟悉的金庸先生和李詠先生,自我感覺主要是因為太過於突然,大家意想不到,死亡,自主以來就是一個十分沉重的話題,我認為,面對死亡很少有人可以做到自然,我認為,面對死亡時,我們一定要有以下心態:
1.爭取可以做到鎮定大家都在畏懼死亡,我感覺,之所以畏懼死亡,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源於我們對未知的恐懼,如果大家知道死後,自己的子女可以幸福美滿,知道自己死後會發生什麼,我想,大家的恐懼應該是會減少,面對死亡時,我們要儘量做到鎮定,兒孫自有兒孫福。
2.正確的心態面對死亡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疾病,我身邊有一位朋友,在我們吃飯談論疾病和死亡時,他曾經這樣說到:“要是我得了不治之症,我不會選擇住院,受罪還花錢,我會選擇我自己喜歡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面對死亡時,我們一定要有正確的心態。
3.珍惜眼前人面對死亡時,我們大家都是無力的,面對死亡時,我們一定要少些遺憾,珍惜眼前人,我們真的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誰先來,面對死亡,我們一定要振作精神,一定要珍惜眼前人,好好地對待自己的身邊的人,別讓自己有太多的遺憾。
-
8 # jinxitang
掙華人的錢,在美國消費,坑爹坑國家,網民天天吹捧,愚昧無知。生在中國,死在美國,美國真是天堂嗎?
多緬懷過去的科學家吧!同志們,醒醒吧!
-
9 # 土鱉君說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稼軒·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寒潮又起,大地一片蕭瑟,著名電視主持人李詠去世的噩耗,伴隨著凜冽的寒風在網路上流傳開來,讓人惋惜十足、唏噓不已。李君好像已經從公眾的視野中消失了很久,土鱉君腦海中的他彷彿還是那一個亦莊亦諧、痞笑滿滿的模樣。沒成想再次知道他的訊息竟然是與世長辭。當土鱉君聽聞訊息的時候,除了震驚,竟然還滋生了一種恨時光荏苒的感覺。
突然發現,土鱉君已經開始變老了,突然發現死亡離自己並不遙遠,突然發現兩鬢已生華髮,皺紋已經爬上眼角,頭髮彷彿也不那麼牢固和直挺了。在這一刻,竟然沒有了“男兒何不帶吳鉤”的銳氣、沒了“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的銳氣,滿腦子全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憂傷和“別時容易見時難”的頹廢。像一個頓悟的高僧那般,瞬間看到了世界的真諦。安靜的活下去,也許才是生活的意義。
當你像土鱉君一樣,開始在意《黃帝內經》的因天之序而不是酩酊大醉、夜夜笙歌的時候;當你越來越喜歡回家面對父母、妻兒而越來越討厭與狐朋狗友對酒當歌的時候;當圍繞在你身邊的狐朋狗友越來越少而志同道合的兄弟越來越親的時候。你也跟土鱉君一樣已經開始變老了。
開始變老了就要有變老了的思維,要從貪功冒進過渡到化繁為簡、力求穩健的方法論上。在這種思緒下,土鱉君又拿起了已經翻爛的《道德經》,突然發現原本快要倒背如流的五千來個字竟然又要讀不懂了,彷彿一篇更高深的文字從背後浮現出來。這也許就是老子說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道理。以前每讀到這一句,我總以為,老子是在故弄玄虛,買弄道的高深。而此刻竟然讀到的是,“越平凡越平淡,才是越高深的道理。”真正的智慧原來就是平淡。
古人喜歡把“和光同塵”高懸於內書房之上,越是大富大貴之家越是如此。和光同塵的字面意思好像是:與世無爭、隨波逐流。從字面看來好像富貴的古人比較矯情,在外面驕奢淫逸、鮮衣怒馬之後,裝出與世無爭的樣子給別人看。
其實不然,這是古人釋壓方式:暫時將繁務、功利、急躁放下,迴歸家庭,享受桃李芳園、骨肉相親、兒孫繞膝、紅袖添香的天倫之樂。其實家庭並不是事業的羈絆,古人的智慧就是把外面的壓力關在二門以外。哪怕你在外面再威風八面或再卑躬屈膝,退入內堂你就應該是一個與家庭融為一體的人。《紅樓夢》中賈政再怎麼假道學,推入家中也是約了一群文人騷客同遊大觀園。所以古人更崇尚“家和萬事興”。
反觀今人,很多人弄不清楚家庭跟事業的辯證關係,把事業當成自身價值的體現,而忽略了家的意義。寧肯將壓力寄予推杯換盞、寄予聲嘶力竭,用身體的壓力去宣洩精神的壓力,也不願意退回去去享受一下內心的幸福和寧靜,換來的只能是身體越來越衰弱,也許事業登上了巔峰,卻只能換回親人的一句“永失我愛”。
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並不是頹廢、也不是隨波逐流、放縱自我。而是一種遵循自然、釋放壓力、輕裝上陣的精進,更是一種韜光養晦、休養生息的策略,更是一種站的更高、看得更遠的智慧。這是一種因果,與《易經》的大道至簡,以及西方經濟學的奧卡姆剃刀理論相契合的。鄧公第三次起復的時候以其超人的智慧避開鋒芒,轉而去主管別人眼裡不怎麼重要的“科教文衛”,此舉看似無為,而後面的事情就不需要土鱉君再陳述了。
道德經還講“功遂身退,天之道。”土鱉君前幾天的感悟還大致與主流思想一樣,大功告成之後要馬上退隱於江湖,以面出現跟沈萬三同志一樣的悲劇。感覺這個道理好像跟一事無成的土鱉君關係不大,好像只有馬雲之流才合用。今天突然發現了另一種隱藏的內涵,其實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放下”和“捨得”。原來此“功”既可以是功成名就的“功”,也可以是做功的“功”。當你拼勁精力、絞盡腦汁,為之努力之後卻得不到你想要的結果,與其提刀再戰,拼個頭破血流、你死我活。不如風輕雲淡、一笑了之,再另闢蹊徑,集中優勢兵力開拓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當這片天地你打造的爐火純青的時候必將成為你成功的革命根據地。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思想就是這個道理。
退思之後,土鱉君發現,最容易犯得錯誤,是用自己換取功名利祿;最大的心賊,是過眼雲煙帶來的煩惱;最大的耗費,是終其一生去解決由自己製造的繁雜。其實,沒有任何東西比得上自己。保護好自己,珍惜好擁有。
急就而成,不知所云。籍以此文,願逝者安息,生者安好,歲月靜美,現世安穩。
2018年10月29日晨,著名主持人李詠的妻子哈文在微博發文宣佈李詠去世:“在美國,經過17個月的抗癌治療,2018年10月25日凌晨5點20分,永失我愛…。”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
回覆列表
緬懷金庸是因為他給人們留下了精神食糧,緬懷李詠是什麼呢?要是緬懷他那就該緬懷的戲子們太多了,我還是緬懷下小魚小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