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比十哥愛木目姐

    見賢思齊,有什麼錯呢?

    錯的是表達方式,用對比來貶低自己的孩子,造成很多問題。正確的方式是鼓勵與引導才對。

  • 2 # 漁夫198172399

    錯了

    人不能和人比

    孩子也一樣

    人和人不一樣

    孩子和孩子也不一樣

    要多鼓勵孩子進步

  • 3 # 同城自媒體創業

    沒有錯,但是,比較的方法和話語要適度。

    例如這次考試不理想,你可以這樣問孩子,你的競爭對手考的好嗎?為什麼比你考的好?你發現她超過你的秘密是什麼嗎?

    例如:作業沒做完,你應該問孩子你的競爭對手寫完了嗎?你發個影片問問他?他為什麼寫完了?為什麼寫的那麼快那麼好?

    例如:熊孩子在家不乖了,惹你生氣了,這是家長最喜歡比較的,可以這樣和別的孩子比較?你還記得電視上哪個人物嗎,他在家是怎麼做的,他從來不亂來,而且他做錯了還會趕緊改正。你是不是應該學學他呢。

    把對比換成疑問?換一種語氣,孩子會順著你的意思去做,而且不傷孩子自尊!

  • 4 # 雙北大旗永不倒

    要是孩子跟爸爸說,你看看胡錦濤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王健林馬雲等人,他們多優秀!你就不能向他們學學?對媽媽說,你看看人家宋慶齡楊絳屠奶奶郎平朱婷董明珠,人家多成功,你呢?一個月幾千塊錢的工資,連個補習班都上不起!我同學他爸一個月好幾十萬,一有空就上補習班一有空就上補習班,我呢?只能在家裡自己學習!

    我敢保證,孩子只要說出上面的話,肯定有人說這孩子就會攀比。那家長拿別人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孩子比,就不是攀比了嗎?

  • 5 # 小木易兒

    大家好,我是愛答問題的木一羊。

    總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比,父母錯了嗎?

    我的觀點認為是錯的,但看看現在的社會,這個比較卻似乎又沒什麼錯。

    在很多父母的眼裡,自家的孩子永遠比不上別人的孩子。

    比如同為青春好少年,自家的孩子永遠比不上舞臺上風光無限的三石弟弟和那三小隻。

    放低一下要求,自家的孩子比不上同學校的學霸,同班的第一名,所以每天逼著孩子拼命的學學學,不由想起年少時看過的一本童話,一種可以吃的書,吃過之後,所有的知識就都存在腦子裡了,如果這個童話能實現,我想現在的孩子幾乎都是大胖子,直吃到不能吃下為止。

    學習上比較,工作,工資,物件什麼的也都要比上一比。

    彷彿不比,父母生孩子的意義就不存在了一樣。

    不過話也說回來,父母的比較大多數還是想讓自己的孩子更優秀一些,有比較才有上進的動力。

    學習上,孩子累,父母更累,孩子會的,父母也要拼了老命再去學,每天不亮起床做飯,送孩子上學,晚上再接回家,陪著孩子寫作業到半夜,孩子睡了,父母還要再替他們收拾好第二天需要的東西。

    而成年後,父母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砸鍋賣鐵的滿足孩子一切的需求,儘管別人的孩子如此優秀,但他們最愛的還是自己的孩子!

    換個角度想想,父母的這種比較又何嘗不是一種良苦用心。

  • 6 # 英語老師Minnie

    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父母大錯特錯了。

    我就是在“別人家的孩子”陰影下長大的孩子,被比較的後遺症,即使自己已經能自立,即使已經做了媽媽,還是影響很大。

    在阿德勒的《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這本書裡說,來自原生家庭的溝通對孩子有著終身的影響。除了看待感情的態度,家長的溝通會塑造子女對待其他事物的態度。比如說,孩子的成長期間聽到的有關學業的資訊,會影響他們在中學堅持完成學業或者退學。

    我小時候學習成績不錯,他們倒是沒有在學習上拿別人和我比較。我被比較的,是另外一件事:我不愛跟長輩們打招呼。

    其實我不是不打招呼,而是聲音比較小。當時覺得自己是小孩,別人不會注意到我,怕叫了人以後沒人答應。其實這就是沒有存在感的一種心理。

    他們經常給我強調的是,誰誰誰家的孩子,嘴特別甜,見了熟人老遠就喊叔叔阿姨好。那個時候,我就覺得我特別不好,不懂事。後來跟別人打招呼的時候,聲音更小了。再經過他們這樣一說,就更不願主動叫別人了。

    記得初中有一次,爸爸的哥哥,也就是我的大伯從城裡回來,我害怕與他見面打招呼說聲“伯伯回來了”,居然躲到了小夥伴家裡。

    我估算著時間他已經走了,就回家了。那時都要天黑了,當我回到家,發現伯伯還在,我心裡是恐慌的。我只好硬著頭皮小聲地叫了一聲伯伯。興許是大人們說話聲音太大,他們沒有聽到我叫人,媽媽就說:“你怎麼不叫人(我們那兒的話是打招呼的意思),真是越大越呆了。”

    對於一個已經有自尊心的女孩來說,那種尷尬就恨不得找個洞鑽進去,另一方面,對自己深深的自責,為什麼不能像其他人一樣大大方方地喊人。

    小時候到大學,這件事,像一顆刺,紮在我的心上。

    成家後,慢慢養育自己的孩子,讀了一些育兒書,和心理學的書籍,才對這個問題有所釋然。

    我女兒四歲多時,有一次在超市見了我的同事,她很大方地說:“阿姨好!”當時我可驚呆了,那是她第一次見這個阿姨,就有這樣的表現,真的比我強百倍。

    女兒小時候,我一直沒有給她強調這方面的事,也從來刻意讓她去叫人。只是每一次,我會熱情地跟別人聊天,打招呼。

    可能,父母的示範,是最好的教材。

    不要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教育自己的孩子,那樣不會讓他變得更好,只會讓他變得不自信,甚至逆反。這兩個結果我們都不願意出現。

    所以,安心地養育自己的孩子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一些電腦軟體怎麼那麼“吃記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