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下史觀
-
2 # 筱原123
幸福的定義是什麼?每個人理解不同,定義不同,追求不同,世間大多女子的希望都是能夠與心上人花前月下,朝朝暮暮,養兒育女,然而,能夠稱心如願者又有幾人?
王昭君名嬙,應召入宮後,因不願奉承賄賂畫工毛延壽而在漢宮備受冷遇。如無意外,此生她只能在漢宮秋月中打發那寂寥的歲月,如無數寂寂無名的宮女一樣,默默做著自己的卑微的工作,在休止的瑣碎當中枯萎凋謝,然而歷史給昭君一次機會,給她展現了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成了昭君一生最大的轉折。
漢元帝竟寧元年,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來長安求婚,漢元帝決定從宮女中擇一人和親匈奴。由於異國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的迥然不同以及語言的差異,當時遠嫁異國的生活是十分悲苦的。西漢和親烏孫的細君公主,就曾作過一首《悲秋歌》來抒發自己的悲苦的心情: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託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牆,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 願為黃鶴兮歸故鄉。
因此宮女們大都不願遠嫁他鄉,此時王昭君卻站出來,自請遠嫁匈奴。
當昭君跨上馬背,最後一次回首遙望長安時,想必也經過細細考量,悲苦異常,既然宮牆如此的高,宮門又如此的狹窄,為何還死死地依戀著它,大漠的天更廣,塞外的地更闊。
大漠深處,塵土飛揚。歷史在繼張騫的勇敢、蘇武的忠貞之後,又送來了一位女子的美麗大氣。中國歷史前行的通道也因此而疏通。 呼韓邪單于娶到王昭君這樣一位美麗的妻子後,自然十分高興,將她封為“寧胡閼氏”。此後,王昭君以她的人格魅力給這個曾經飽受戰亂和苦難的民族帶來安詳和幸福。以後的六十年裡,匈奴人畜兩旺,漢族與匈奴也沒有了戰爭,呈現出了一片和平的景象。
她用自己的人生換來了國家的平安,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一輩子昏昏碌碌又有什麼意思?昭君逝後,被葬在塞外郊野,相傳她墓上的草色四季獨青,與大漠的黃草不同,被呼之為“青冢”。傳說雖然或虛或實,但可以肯定的是昭君風采和魅力千年不散。
-
3 # 老百姓8281
王昭君出塞和親,遠離親人肯定不幸福,幸福不光是物質享受,但為了國家和平安寧終結戰爭,揹負著漢朝社稷江山重託,王昭君忍辱負重,強顏歡笑,以身事君,是我華夏以大局為重的優秀兒女。
-
4 # 女人三十不易
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于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王昭君出生於長江三峽中,一個叫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的地方普通的民家。漢元帝建昭元年,徵集天下美女進後宮,王昭君就被選入宮。當時的皇帝漢元帝已經40多歲了,由於縱慾身體衰弱不堪。王昭君雖然是錦衣玉食,住的是綺窗朱戶,但不過是籠中之鳥,池中之魚而已。皇帝后宮佳麗三千,按理要輪到王昭君不知什麼時候,而且即使輪到了又能怎樣?王昭君可能也就這樣湮沒於後宮之中。
漢宣帝時,匈奴發生內亂,五個單于分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個呼韓邪單于,被別的單于打敗,逃到漢朝來,親自朝見漢宣帝。呼韓邪單于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一住就是一個多月。等到他回去的時候,漢宣帝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人護送他到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糧食,漢宣帝送去了三萬四千石糧食。呼韓邪單于非常感激。漢宣帝駕崩後,他的兒子劉奭即位,也就是召王昭君入宮的漢元帝,此時呼韓邪單于跟漢朝的關係已經很好 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一次到長安,這次他提出了和親的要求。漢元帝決定挑一個宮女給他。原因可能是漢元帝時已經漢強匈奴弱,沒必要一定挑皇親國戚的女兒,皇親國戚的女兒們畢竟不多,宮女則多的是;再者,呼韓邪單于此時就在長安,讓宗親的女兒冒充公主,這麼的大事情怎麼可能瞞得過他。話說,漢元帝派人到後宮傳話,宮女們在皇宮猶如鳥兒在樊籠,都爭著想出去,但一聽是去荒漠遙遠的匈奴,一個個起勁的勁頭頓時就沒了,不甘心做白頭宮女的王昭君毅然請命,自願去匈奴。
王昭君抵達匈奴後,與呼韓邪單于非常恩愛,被封為“寧胡閼氏”,併為呼韓邪單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師,封為右日逐王。婚後的第三年,即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逝世,他的長子復株累繼位。由於和王昭君沒有血緣關係,按照當時匈奴的收繼婚制的傳統,王昭君又嫁給了這位復株累為妻。這時,王昭君的內心是拒絕的,畢竟對漢人來說,一生伺候兩夫,還是父子,這是很難接受的一件事情。於是上書漢朝想回到家鄉,卻被漢朝皇帝駁回,王昭君無可奈何只能嫁給復株累。復株累對年輕的王昭君很少憐愛,此後接連生下兩個女兒。好景不長,和復株累一起生活了十一年後,這個第二人丈夫也去世了。但此時的王昭君還是不能回到家鄉。
由於對家鄉的長期思念和對連嫁兩任丈夫的怨恨,在匈奴生活了40年,最後孤獨終老。兩個女兒最後也分別嫁於匈奴貴族。對於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竟是這樣的結局,不知有多少人感到惋惜?
-
5 # 改變koui
應該不幸福,剛聽的野史,據說因為不得君王召見自薦和親,但凡有一點希望哪個女子喜歡和親呢。和親之後一年呼顏邪死了之後曾上書請求回中原,結果被皇帝拒絕了,之後嫁給了呼顏邪的兒子付珠雷,很遺憾的是11年後,公元前二十年付珠雷死了,嫁給了付珠雷長子,最後王昭君實在受不了服毒自殺,那年她只有33歲
-
6 # 遺城孤影
幸福這件事本來就是件很主觀的事情,誰又能說自己一生幸福呢?“一生一世一雙人”嗎?生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王昭君抵達匈奴後,與呼韓邪單于非常恩愛,被封為“寧胡閼氏”,併為呼韓邪單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師,封為右日逐王。婚後的第三年,即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逝世,他的長子復株累繼位。由於和王昭君沒有血緣關係,按照當時匈奴的收繼婚制的傳統,王昭君又嫁給了這位復株累為妻。這時,王昭君的內心是拒絕的,畢竟對漢人來說,一生伺候兩夫,還是父子,這是很難接受的一件事情。於是上書漢朝想回到家鄉,卻被漢朝皇帝駁回,王昭君無可奈何只能嫁給復株累。復株累對年輕的王昭君很少憐愛,此後接連生下兩個女兒。好景不長,和復株累一起生活了十一年後,這個第二人丈夫也去世了。但此時的王昭君還是不能回到家鄉。由於對家鄉的長期思念和對連嫁兩任丈夫的怨恨,在匈奴生活了40年,最後孤獨終老。兩個女兒最後也分別嫁於匈奴貴族。對於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竟是這樣的結局,不知有多少人感到惋惜?
-
7 # 浩銘國鈞
背景介紹:
王昭君是古代歷史上最出色最美的四大美女之一,“沉魚落雁”這一成語中的落雁就是在說她,漢元帝時期的王昭君被招進宮中當了宮女。在當時的時候,她不是漢元帝的女人,而是一個並不出名的宮女。
匈奴提親:
在竟寧三年時期,匈奴連續三次向當時的漢朝來提親,可是在當時又有哪個公主願意嫁給一個匈奴人。可是王昭君卻是自己想嫁出去,漢元帝就高興的答應了她的請求,裡面的原因是不清楚的,說什麼的都有,在之後就要嫁出去的時候,漢元帝發現王昭君是生的如此漂亮,漢元帝就後悔了,可是已經答應了匈奴人,不能反悔了。於是漢元帝是真的難受了一陣子。坎坷婚姻:
嫁入匈奴那邊的王昭君,似乎過得不錯,就在公元31年,她的老公就因為病死了。留下了一個孩子。就在當時的漢朝漢元帝也是因為病死了很多年了,然後漢成帝就繼位了,然後王昭君剛死了丈夫請求歸漢,然而漢成帝則是拒絕了她的請求。在此之後,王昭君又嫁給了她的第二任丈夫。那就是上個的兒子,兩人在一起十一年,又生下了兩個女兒,不過遺憾的是,這個匈奴人也是先離王昭君而去了。因為匈奴人有規定,就是新上任的人能夠娶先人的老婆,所以第二任丈夫死後,她又嫁給了她的第三任丈夫,王昭君再也忍受不了了,從此一病就不起了。所以沒有撐過多少時間就去世了。她去世的時候僅僅只有33歲的年齡啊!
出塞貢獻:
王昭君的一生,波折不斷,她的出嫁給漢朝帶來了結束200多年的戰爭。給兩國百姓帶來的是六十年之久的和平盛世。還促進了漢人和匈奴的民族融合力。王昭君扭轉了當時的歷史,在她身上看到了愛國的精神。可是就在第一任丈夫死後,王昭君就一直想要回去,只有這一個心願是沒有完成的。所以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
8 # 蘑菇頭
在很多人眼裡王昭君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之一,這一點是我們後人對於王昭君這個嫁給匈奴的女人的很高評價。她出塞的故事也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故事。
對於王昭君,嫁給匈奴父子之後過得幸不幸福?我們應該從多方面的句子分析。
漢元帝時期,匈奴的呼韓邪單于來到了長安城,他懇請漢元帝把公主嫁給自己以此進行和親。
那時候漢元帝想啊!“這不是趁機敲詐勒索嗎”?公主是多麼高貴啊?怎麼能夠下嫁於匈奴人?不過漢元帝最後還是想了想說:“只要能夠帶來邊境的和平,這事情就好談了”。
呼韓邪單于也同意了,只要將公主下嫁於他,他就能夠保證,在他的維護之下絕不讓匈奴人犯境。
漢元帝心想可以和親的目的,一方面來維護匈奴,另一方面暗自發展。再說了,我後宮有那麼多美女,隨便選一個給你不就是嗎?
後來,我們公認的大美女王昭君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迫出塞。日後,漢元帝就宴請呼韓邪漢元帝就下令招見公主。
這時,一群宮女出來。而王昭君就在這群宮女當中,在場的人都對王薔目瞪口呆。當時漢文帝和呼韓邪的都同時注意到了王昭君,你說巧不巧?在此時,漢元帝的心裡後悔了,想把王薔留下,換另一個人給呼韓邪,可是又擔心他對於和親不守信用。
最後,他為了大局著想,只能心有不甘的將讓王薔讓給呼韓邪單于。
後來漢元帝還特地的查了一下,自己是怎麼錯過這種美人的?才知道,有個宮廷畫師故意把王薔畫得特別的醜陋。
民間還是這樣流傳,當時的王薔由於出身貧寒,沒有錢去行賄,再加上天性有孤傲,不肯行賄那個宮廷畫師,才導致這樣的結果。
對於昭君出塞後,過得幸不幸福?我個人認為她是幸福的,因為在昭君出塞前,他懇請漢元帝善待他的家人,後漢元帝也做到了。呼韓邪在娶了王薔後,也對王薔很好。
不過由於匈奴王位繼承製度的原因,之後她又嫁給了呼韓邪的大兒子。雕陶莫皋單于,對王昭君也很好。王薔在那個年代過得挺幸福,你們說呢?
-
9 # 小山1z
1.昭君初衷,當然是嫁給當朝皇帝啦,可惜沒有出錢賄賂畫師,畫蛇添足一顆痣害了昭君,皇帝后來見到昭君人後悔恨不已,但是大國有尊嚴,不了言而無信。畫師被咔嚓了,從這我們可以看出昭君是花容月貌,閉月羞花之資。古代當是美女配英雄,本是心之所向,奈何被畫師算計,獨處閨房。後來自己主動出塞,可以看出昭君是心灰意冷,對當朝皇帝和後宮的黑暗是不抱有幻想的了。換位思考,你是這麼漂亮的女人你願意去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嗎?若不是絕望,怎麼會去。所以,由此可見,昭君出塞,已是無奈之舉,但是至少是自己選擇的路。人美嘛,選擇就多點,而人醜就多讀書給自己多製造機會。。總之,先天優勢,心灰意冷下昭君最後選擇了出塞和親。其實綜合各方面來看,不得不說昭君在那個年代已是很好了,至少可汗會對她很好,畢竟物以稀為貴,你懂得。但是她又是不幸的,因為被畫師害了。如果站在她角度來看,被害後也無其他選擇,不然她的美貌就會無人知曉,選擇出塞也是很好的選擇,從當前形式看是幸福的。
第二階段:到了西域,不用想是人都會水土不服。但是還是那句話:物以稀為貴,人人當寶供奉,換了你是可汗,那麼稀有且漂亮的老婆(當朝皇帝都羨慕)你能不喜歡嗎。不喜歡有鬼咯。那肯定對她很好嘛,人之常情。這第二階段,雖要一段時間適應,鄉愁肯定也會有,但是可汗對她好,那就好啦,肯定也算幸福咯。
第三階段:古代人壽命短,第一任老公去世的比你早,那也沒辦法。對昭君很好他去世了肯定很傷心,這大家肯定能理解。但重點是那邊風俗是弟娶其嫂,其實最早中國也有,後來被禁止,西域落後嘛,沒辦法。漢朝的文化詩書禮義大家是明白的,昭君自小就受薰陶,面對落後的西域文化肯定無法接受。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你不得不接受。最後事實就是被迫屈服。心理上肯定是很不幸福。但是還是物以稀為貴,史料記載,新可汗對昭君還是很好,也算是補償。但是我們可以從昭君多次申請回漢朝來看,這一時期綜合上來說是不幸福。
從三個階段給親們分析,綜上所述:第一,第二階段是幸福的,第三階段是不幸福的。雖遭畫師暗算,至少人家有的選。事實證明,人醜還是多努力多讀書吧。。
-
10 # 八弓塬
王昭君,她被尊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有"落雁"之譽。
遙想當年,風華絕代的王昭君在宮中並沒有得到皇帝的寵幸,以致沉寂多年,自然落寞和悲傷。萬般無奈之中,她主動要求充當和親者。但遠離故土和親人,心裡的矛盾和悲苦只有她本人最清楚。
就是這樣一位看似柔弱、嬌美的女子,卻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王昭君赴匈奴後,做了單于的皇后,受到了單于族人的敬重,漢朝和匈奴也沒再發生過戰爭,而是友好相處,一直持續到西漢結束。
應該說,當時漢朝與匈奴之所以有長時間的和平與交流,王昭君功不可沒。
當呼韓邪單于去世後,王昭君深明大義,以非凡的氣度,入鄉隨俗,再嫁呼韓邪單于的長子。王昭君宛若一名和平天使,為當時的民族團結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回到問題上,王昭君出塞後先後嫁給匈奴父子,可以說她"有喜有悲":喜的是她看到了西漢和匈奴的和睦相處,人民免遭了生靈塗炭;悲的是遠離故土,幾十年一直生活在西域,再也沒有回來過。止於改嫁,從另一個層面講,她也是迫不得已,犧性自己而換取了雙方的長久和平。
"昭君出塞"早已成為歷史,但其非凡的壯舉和不滅的歷史功績卻為中華民族所牢記,將會世代傳頌。
-
11 # 君山話史
王昭君出塞,肯定比不出塞要幸福得多。
王昭君,名嬙,出生於湖北秭歸。漢元帝選秀,王昭君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選掖庭,成為一名宮女。她天生麗質,可是在美女如雲的後宮中,要脫穎而出不僅要美麗,也需要機遇。據說宮廷中有位畫師,名為毛延壽,專門為宮女們畫像,然後再把畫像交給皇帝過目。宮女們都希望自己能被畫得漂亮點,紛紛給毛延壽送禮。王昭君不肯行賄,毛延壽心裡不高興,便將王昭君畫得醜了,她自然沒能引起皇帝的注意。在宮中呆了幾年,王昭君連皇帝的面都沒有見過。後宮就像一座監獄,王昭君如同戴著枷鎖生活,看著年老的宮女在寂寞中死去,她看不到腳下的路會延伸向何方。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向大漢帝國提出和親,漢元帝答應挑選五名宮中女子嫁到塞外,可匈奴地處荒寒之地,誰願意去呢?別的女子躲之猶恐不及,王昭君卻自願前往,她在封閉的囚室中看到一條窄窄的縫,通向外面的自由之地。與其老死紅牆,何不與命運賭上一局!
當王昭君出現在漢元帝與呼韓邪單于面前時,如女神降臨,帶著傾城傾國的美麗與光輝。史書用十六個字描述:“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史書中還有一句非常精彩的點睛之筆:“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於失信,遂與匈奴。”見慣後宮美女的漢元帝,他的表情是大吃一驚,悔青了腸子。
王昭君追隨呼韓邪單于出塞,以自己的勇氣改變了命運。半年後,漢元帝死了,如果她仍在深處皇宮之中,高牆深院將永遠埋沒她的天生麗質。嫁到匈奴後,王昭君被封為“寧胡閼氏”。她與呼韓邪單于生有一子,名為智牙師,封為右日逐王。兩年後(前31年),呼韓邪單于去世,根據匈奴的習俗,王昭君嫁給新的單于,生育有兩個女兒。
王昭君在匈奴的生活紀錄,很遺憾,沒有留下什麼史料。因為沒有史料,所以引發後世文人豐富的想象力,留下大量與王昭君有關的詩詞文章。其中,以杜工部的《詠懷古蹟》與王安石的《明妃曲》最為有名。
杜甫把王昭君出塞想象得很悽婉悲涼。他在詩中寫道:“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王安石則有不同的看法,他寫的《明妃曲》:“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含情慾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黃金千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貴在相知心。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把王昭君寫得灑脫、有主見、有追求,更加貼近歷史上真實的王昭君。
昭君出塞絕對是個正確的選擇,她逃離皇宮監獄般的生活,並且成為千年流傳的不朽神話,成為文學史上永恆的題材。值得一提的是,王昭君的女兒伊墨次居雲非常出色,在王莽當權時,她為漢匈和平四處奔走,做出很大的努力。昭君出塞,對漢匈兩大民族的融合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數百年後,匈奴徹底漢化,其後裔多數融入漢人之中。
-
12 # 火束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
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謁昭君墓》腰桿不硬,美人不幸!
回覆列表
王昭君,16歲就被選進長安城,等待皇帝寵幸;一差二錯,她並未睡進漢元帝懷裡,反倒和很多少女相同,幽禁在“掖庭”。其實,掖庭就是一座暫時“看守所”。假使走運,被皇帝弄進宮,當小老婆;假如倒黴,就耗在青燈之下,“朝如青絲暮成雪”。苦等了三年,自我感覺良好的王昭君,既不屑跟當官的搭訕,也沒和小姐妹處好聯絡。《後漢書》裡說她:“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
鬧性質,想回家,可不成。最終,白白廉價了那位入朝晉見的匈奴呼韓邪單于。後人誇耀王昭君怎麼以大局為重,怎麼愛國忠君。其實,遠嫁漠北,是小姑娘萬不得已的“下下策”。皇帝不跟我玩,再不能一棵樹上吊死了,機會來了,總得把自己處理出去——在那個時代,做這種挑選,實在是特立獨行,有幾分性情。
還好,不是小老婆,是正印夫人。呼韓邪單于的前妻死了,剛好,迎請這位如花似玉的漢朝少女做新娘。後世對她的婚後日子做出種種猜想,說來說去,就是慘痛,不幸。
其一:思鄉。
原本是南郡秭歸人。湖北,膏腴之地,每到初春,遍地菜花盛開,金燦燦的。匈奴則是天壤之別的景物,黃沙蕩蕩,風吹草低見牛羊。想吃大米飯,有嗎?想喝明前茶,有嗎?剛成婚,她只是20歲,歷來不曾回孃家,當然撕心裂肺地思鄉。聽說,昭君的兄弟沾了姐姐的光,他被漢室封為“侯爵”——這是多少邊關戰將“渴飲刀頭血,睡臥馬鞍心”的政治抱負啊!王家小哥變成了大漢使節。他屢次跑到匈奴,和遠嫁的姐姐聚會。越是如此,越是思鄉啊。
其二:喪夫。
昭君好像找到了美好,她剛和呼韓邪單于恩愛了十幾個月,40多歲的老公就死了。新婚燕爾,一年左右,被窩兒還沒暖熱乎,就守了活寡。身邊只要出生不久的小男孩兒——伊圖智伢師。孤兒寡母,離鄉背井,這個日子怎麼過?
其三:再嫁。
王昭君確實想回華夏,她上了一道本章,此刻,漢元帝死了,漢成帝當國。他冷淡地拒絕了昭君的懇求。《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成帝赦令從胡俗。”短短几個字,葬送了王昭君。“胡俗”是什麼呢?“父死,妻其後母。”呼韓邪單于一死,他與前妻的兒子“復株累單于”即位。這個小夥子和王昭君年紀好像,天然甘願娶過門來。可是,深受華夏文明浸潤的王昭君能承受這種“亂倫”的婚姻嗎?當然,不甘願。惋惜,聖旨在,胡俗在,情勢所迫,不得不痛苦地承受。
其四:守“連環寡”。
嫁給沒有血緣聯絡的“兒子”吧,兒子便成了“第二任老公”。他們又生下了兩個女兒,爾後11年,總算相對安靖。邊庭也由於王昭君太平了不少年,“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這樣的好日子一向保持到王莽篡政。
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于”又死了。這回,沒人迫使王昭君改嫁了。朝廷好像把她忘了。昭君又寡居了一年,放手西去。那年,她只要33歲。這個美貌絕倫而又多災多難的奇女子,斗膽地挑選了自己的命運,即便遠嫁,也比當漢朝皇帝的小老婆強。在蒼茫漠北,她像耐旱的野草相同紮根,生兒育女,一嫁再嫁,景況遠比人們的幻想更蒼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