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眉州剛哥
-
2 # 國才天都
因為蜀漢的統治從一開始就不得民心。
劉備金成都開始時的政策就是高壓政策,就是大肆收刮民間財富,導致無法團結到益州當地士族,導致鄧艾伐蜀時被當地士族獻了城池
-
3 # 大豆先僧
首先你的觀點就是錯誤的。我們先來說明一點。三國時期是門閥統治集團形式,通俗來講就是地頭蛇。劉備佔領巴蜀之前當地就有很多門閥氏族。劉備作為外來人,一直沒有受到當地門閥的支援,沒有門閥集團的支援自然力量不會很大。東吳的孫氏管理東吳幾代,得到了當地門閥的擁護,蘇氏統治較為順利。再說曹操,大多數人以為他是白手起家。這是很錯誤的觀點,因為曹操本身就是世族出身,他的成功得到了背後門閥力量的支援。所以,蜀國本地的世族是不認同劉備的統治。當劉備戰敗,他們是非常高興的,也非常樂意倒戈的。所以說,劉皇叔為什麼要奪漢中。漢中是正統的象徵的,唯有劉備定都漢中,劉氏血統加皇都象徵的加持,劉備才能真正號召天下的門閥為自己效力。
-
4 # 以史為鑑漫浸生活
三國分庭抗爭,蜀國綜合國力最弱,在治理方向上隨著老臣凋敝,逐漸偏於文弱。蜀中國人口只有魏國的1/10, 吳國的1/3。雖然人口少,但是比較富庶,如果沒有大的戰端,內部自給自足,老百姓能夠豐衣足食。蜀國滅亡的原因也並不太複雜,一是蜀國雖然依託巴蜀險地,暫時偏安一隅,但是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丞相幾次對魏發動戰爭,對國力有相當的消耗,隨著諸葛亮的病逝,政權對國家命脈的控制相對削弱,形成了文人治國,皇權內部也出現了宦官之禍。巴蜀之地自古並不為劉氏政權所控,對於劉氏政權並沒有特別的感情,加上國小力薄,沒有什麼戰略縱深,內耗日益嚴重,從上到下越發沒有鬥志。所以鄧艾出陰平小道,沒費什麼事情就迎來了後主劉禪的獻城之舉。
-
5 # 風雲雷火電
諸葛亮之後,蜀國不是還有蔣琬、費禕和姜維,為何卻最早亡國?
儘管從實力來看,三國中最弱的還是蜀國,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諸葛亮之後,蜀國不是還有蔣琬、費禕和姜維,為何卻最早亡國?
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同性相斥嗎?可能是的,但是,要是能形成合力的話,這個事情說不定還是有挽救的可能。但是,這樣的話,基本上就是死的很快。洪秀全的兄弟們也是這樣的,看來,到什麼時候,權力的誘惑力也是很大的,無論是哪個政權的存在,都難免這個事情!你覺得如何才能避免這樣的事情出現呢?
蜀國因為關羽丟失荊州,被吳國所殺。張飛為關羽報仇,也被部下刺殺。劉備為關羽報仇,在夷陵被火燒連營,喪失了大半精銳部隊。蜀吳兩國結下了深仇大恨,無法實現“隆中對”中的“南結孫吳,北滅曹操”的戰略。蜀國連連北伐,使國家人財物損耗巨大。在三國中實力又最弱,因此最早滅亡。
-
6 # 如椽筆
第一,政治原因
諸葛亮在世時,蜀漢的政治清明,人才輩出。諸葛亮離世後,雖然還有蔣琬、費禕、董允等良才,但是後期卻被朝中宦官黃皓當政。因此,後期的蜀漢政治環境其實已經趨向於黑暗。
第二,軍事原因
第三,經濟原因
第四,人口原因
因此,蜀漢其實並沒有大部分人認為的那麼強,最先滅亡也在這裡情理之中。
-
7 # 我愛隨車吊
主要原因還是實力弱,人口少,國土面積小。前期諸葛亮為復興漢室數次南征北伐,急功近利,以攻為守,導致國力耗損太大;後期宦官讒臣當道,朝廷內部爭權奪利,人才青黃不接,後主昏庸無能只為偏安一隅。各種原因導致蜀國最先滅亡。
-
8 # 夢迴大唐
地盤小,人才少。且基本上未開發的蠻荒之地,人材資源更是區匱乏,蜀中無大將寥化為先鋒就是真實寫照。後主昏庸無能聽信饞言,綜上所以蜀國最先滅亡!
-
9 # 丁一招
蜀國GDP最渣。原因是無法像北方一樣屯田。北方長年戰亂,無主荒地多,土地重新分配,提高了自耕農的積極性,緩解了社會矛盾。
而蜀國遠離戰亂,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裡,政府必須依靠大地主階級,才能鞏固政權。社會矛盾較尖銳。諸葛亮建立的又是一個軍政府,百姓收入的百分之七十要上交,再加上大地主剝削,《三國志》的記載:民有菜色。
諸葛亮任用的多是原劉備集團舊人,其次是原劉璋集團舊部。本地地主階級沒有進入決策層,也不滿意。
多重矛盾,因此鄧艾還沒打到成都,當地士紳就勸誘劉禪投降了。
-
10 # 驃騎御風
跟人物的性格有關。 首先劉備動輒哭泣,這並不是收斂人心,而是真心脆弱,缺乏吞併天下的氣勢,也就是說他連奪取天下的心理準備都不具備。 其次劉備禦下的方式不行。劉備不缺勇士和謀臣。但是他們之間卻是以兄弟和朋友的平等形式相處,弊端極大,難以貫徹統一的思想,人人都是老大,弱化了戰鬥力。 所以說性格決定一切,劉備不是梟雄,可以治理,可以守成,但是在真正的豺狼面前終將暴露!
-
11 # 西江夜行
封建王朝的滅亡都不外乎內憂外患兩個原因。蜀漢治理好只是表面,內在的原因才是決定滅亡的根本。
蜀漢的內鬥是直接原因那時候的蜀國因為諸葛亮在世時候還好,朝廷內外大事都有丞相精心輔佐,用人也都是各方面能力比較突出。後主劉禪也非常信任諸葛亮,讓他能夠放開手腳治理朝政,並且支援諸葛亮北伐事業。
到諸葛亮去世後,很多問題就陸續暴露出來了。劉禪寵信宦官,不理朝政,國力開始走向衰弱。蜀漢政權建立後長期存在以諸葛亮帶來的荊州派和蜀地本地派益州的明爭暗鬥,諸葛亮在世時候荊州派和益州派表面上和氣沒有什麼大的分歧,但是當諸葛亮去世後,問題就來了。因為以本地人為主的益州派長期得不到重要職位和權力,朝政主要管理者都是在荊州派手裡,兩派有諸葛亮在世不至於出大問題,但是諸葛亮一旦不在,各方既得利益者就會為了各自利益開始鬥爭了。
蜀漢的重要軍政職位自建國以來便以“原班人馬”為絕對主導,而劉璋舊部與益州本地世族則難以受到重用。即使到了政權後期,掌權的大臣蔣琬、費禕等仍是外地人才,甚至像姜維一樣的魏國降將。加上蜀漢中期和後期均爆發了嚴重的人才斷層問題。以至於後來竟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尷尬局面。雖說蔣琬、費禕、董允等都繼續諸葛亮的政策。但後來朝中宦官黃皓當政,後主劉禪也受其蠱惑,開始相信鬼神之說。劉禪這種荒行為嚴重擾亂了蜀漢內政,令原本清明的政治環境趨向於黑暗。
經濟原因是內在根本原因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中國的經濟中心一直是在北方,也就是曹魏的地盤裡面。而那時候的蜀地經濟基礎遠遠落後於其他對手。劉備從開始入主蜀地就伴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他和劉璋的益州三年之戰導致蜀地經濟嚴重破壞。戰爭是一場巨大的消耗戰,沒有繁榮穩定的經濟作基礎是不能長久支撐下來,國力會被消耗掉。從當時的經濟狀況來看,蜀國的經濟實力遠遠不及於曹魏。所以失敗滅亡是必然的。諸葛亮幾次北伐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拖垮了蜀國的經濟,戰爭是需要錢的,需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後盾。連續的北伐消耗了不堪重負的經濟,也造成國庫空虛,加重了蜀中百姓負擔。到姜維北伐中原時,已出現了“經其野民皆菜色”的景象。可見過早和過度的北伐耗盡了蜀漢國力,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
12 # 豹眼看歷史
不清楚題主是從哪裡淘換來的這個問題,蜀漢居然是三國中治理最好的,這也太奇葩了
吧。
據《三國志·張飛傳》記載:
益州既平,賜諸葛亮、法正、飛及關羽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其餘頒賜各有差,以飛領巴西太守。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平定了益州,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各黃金五百斤,白銀一千斤,錢五千萬,錦一千匹,其餘將領文臣各有賞賜。
原益州牧劉璋父子辛苦經營益州二十多年,所積攢的財富為之一空。
這個事是史實,也沒必要再引經據典,以其它史料佐證了。
這還不算,當時有人還提出來把成都的房屋以及城外園地桑田一股腦兒分賜諸將。
所有人都眼巴巴地等待著分一杯羹,或狠狠地挖上一勺。
可趙雲不識趣,這時候站出來說話了。
據《雲別傳》記載:
雲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
趙雲反駁說:“霍去病曾經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現在的國賊不只像匈奴只有一個,還不是安定下來,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時候。等到天下平定以後,再使眾人返回家鄉去耕種田地,這才是最好的決定。益州百姓,剛剛遭遇戰禍,現在應該將田宅房產歸還百姓,先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後可以使他們服兵役、納戶稅,這樣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
劉備採納了趙雲的建議。
趙雲提出這個建議很好,劉備當即採納也很好。
但令豹眼奇怪的是,這麼簡單的道理,居然諸葛亮、關羽、張飛、法正等等一干大員,沒有一人提出。而且都想積極打土豪、分田地。
這就令趙雲處在很尷尬的位置,你這不是阻擋了兄弟們的財路嗎?諸位跟著劉大帥圖的是個啥,不就是等的這一天嗎?可想而知,趙雲不很受待見,也符合人之常情。
《雲別傳》是裴松之為《三國志》作註解,專門為趙雲作的傳記補記,可信度比較高。
再仔細分析,趙雲的建議,又好比是把豬養肥了再宰殺一樣。
這是不是劉備能夠聽得進去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據裴松之《三國志·董劉馬陳董呂傳》注引《零陵先賢傳》記載:
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巿。」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沒有軍費,可把劉備愁壞了,劉巴就說:“這事簡單的很,小菜一碟。只要用一百文的錢代替一文錢,以此來平準物價,設定專門的官吏管理,有不從者就辦他。”
意思就是以大錢替代小錢,本來一文錢,弄成一百文。百姓肯定不願意,就設定國營超市,由專職官員管理,有不聽招呼的,直接抓起來。
劉備聽從了,數月之間,府庫充盈。
這一招夠狠哦,其中的道道就不必多說了。
劉備得到益州之後,先是湘水劃界,繼而是漢中之戰,接著就是襄樊之戰、夷陵之戰。幾乎就沒停止過。特別是漢中之戰,直接到了男兵女運的地步。
劉備駕崩後,諸葛亮主政,先平南中,接著就是五次北伐,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就蜀漢這些行為,在豹眼看來,哪裡有一點顧及百姓的利益。就算是益州的世族,也沒有籠絡好。僅以大錢換小錢這一招,就讓他們的財富縮水一百倍,有誰樂意呢?
當然,曹魏和孫吳也是連年征戰,勞民傷財,但蜀漢絕對稱不上是治理最好的。
反倒是最不受人待見,認為窩囊無能的劉禪,主動投降,避免了蜀漢更大的災難。
豹眼是不認可蜀漢的統治,蜀漢之所以走不太遠,也是歷史的必然。
百姓不管你姓啥,他需要的僅僅是安定的生活。蜀漢不最先滅亡,那應當誰先滅亡呢?
否則,沒有天理哦。
-
13 # 馨晨復語
三國的先後滅亡順序是蜀漢、曹魏、東吳。
公元263年,蜀漢被魏國所滅。
公元265年,司馬家族篡魏,建立西晉。
公元280年,西晉滅吳,三國統一。
在三國統一的歷史步伐中,蜀國是最先被滅亡的。究其所以然,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263年,魏國的人口數量在443萬多人,吳國有256萬多人,而此時的蜀國卻僅有100來萬人口。相比較之下,蜀國是當時三國之中人口最少的國家。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科技不發達,作為冷兵器時代。人口數量是立國之本,對軍隊的數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口少就註定軍隊數量不會有別人的多。只有人口多了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經濟生產才能得到發展。這也就不難理解,諸葛亮北伐為什麼都是非常的小心翼翼,生怕打了敗仗,即使無功而返也會垂頭喪氣。國家人口少,一旦有大的傷亡,就會造成軍隊數量很難再短時間內恢復上來。
1、曹魏
曹魏,在曹操初期就已經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曹丕稱帝建國後基本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統治面積區域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 ;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 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
2、蜀漢
蜀漢的疆域範圍: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重鎮;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為重鎮;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於益州下設庲降都督,治味縣,專轄益州南部。不僅如此,蜀漢除了四川平原之外,大部分地區都是山區。而且蜀漢地區的關係非常的混亂,南部的地區只是名義上屬於蜀漢,蜀漢真正的統治區域只是在北部地區蜀漢僅僅是佔領了一個州的土地。
3、東吳
東吳的疆域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吳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建業、江陵為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西陵為重鎮;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南達越南的中部。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荊州、揚州、交州。於226年設定廣州,後併入交州。至264年復設,共增加一州。
從三國統治的地域面積上來講曹魏的統治區域最大,東吳次之,而蜀漢的國土面積最小。小國的國力狀況和經濟狀況遠不如大國。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從春秋戰國以來,歷來兼併戰都是大國兼併小國,而且最先滅亡的都是最小的國家。畢竟柿子要撿軟的捏嘛!三國歸於一統,蜀國的滅亡毫無疑問是首當其衝。
在當時,曹魏的中央軍,分中軍和外軍。留屯各地的外軍,開始編制很不一致,統帥往往臨時由中央委派和更換。曹魏的總兵力達四十三萬之眾。
東吳的中央軍與曹魏相同,有前、後、左、右、中五路軍,軍中將領亦有護軍、領軍、典軍、軍司馬等。一旦進行戰爭置大都督總領五軍,各軍置部督等。孫權稱帝,有吏三萬餘,舉國兵力在二十三萬左右。
蜀漢中央軍置軍師將軍一至二人,為全國最高軍事統帥。蜀漢的基層軍隊,有許多不同的稱號。大量以外族為兵,組成飛軍、青羌、白毦、賨叟、夷兵等外族軍隊。劉備稱帝,有吏四萬,兵力僅十萬有餘。
前面講過,蜀漢的人口最少,所以蜀國的兵力也是最少的。這就導致蜀國在戰略上始終都處於劣勢地位,一旦魏國對蜀國發動大規模的戰爭,蜀國肯定是吃不消的。
另外從客觀上來講,諸葛亮在世時窮兵黷武,六出祁山伐魏也大大的消耗了蜀國原本就弱小的國力。同時,蜀國和吳國並沒有從根本上採取有效的合縱連橫抗曹政策,以至於在危難來臨時,並沒有意識到脣亡齒寒的深刻道理。
-
14 # 風落客前花
1. 利益分配不均。如果我們看看蜀漢人,就會明白他們都是土豪。對於信任劉備的人來說,“五老虎”是將軍。鄭和米須不是荊州集團,就是東州集團,與益州毫無關係。雖然劉備和諸葛亮也曾在益州提拔和聘用人才,但益州本土集團作為三流的利益是不爭的事實。曹偉來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陳群設定的九年級中央制度是為了保護士紳的特權。後來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2. 諸葛亮對蜀國的統治過於嚴厲。在法治方面,諸葛亮和曹操非常相似。他只關注人才。這是上等乳酪。一切都是公平的,但一旦他們死了,就不可避免地會死,而舒警官自然會想要放鬆。
3.戰爭頻繁。諸葛亮來自岐山,姜維位於中原中部。這不是益州集團想要做的。這個國家很大,有很多人。因為諸葛亮不願意讓百姓不談論生活,他自然會減輕家庭的負擔,比如徵召佃戶參軍,多交稅,在軍統之下,諸葛亮會更容易收拾他們。
4. 人民的負擔太重了。劉禪投降時,蜀漢人口近90萬,軍隊有10萬,軍隊有4萬。加上田賦和勞役,底層官員的苛捐雜稅仍然可以容忍。普通人先吃,然後再吃。他們不會為所謂的理想付出代價。
綜上所述,蜀漢和東吳這兩個外國政府的滅亡,是註定要滅亡的。諸葛亮死後,蜀漢也死了,呂康死後,東吳也死了。
-
15 # 明離子
劉備、諸葛亮等人佔據了四川,對"殷盛豐樂"、"國富民強、戶口百萬"的蜀地來說,可以用“災難”二字形容,他們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卻讓川地從富庶之地,逐漸跌入衰敗的黑洞,以至於在蜀漢滅亡後的四五百年,蜀地到了隋唐時期,才恢復了往日繁榮。
以仁義著稱的劉備,有"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之稱的諸葛亮,在進入蜀地後,舉國皆兵,把四川整個百姓拉入了戰爭的軌跡,在每次戰役時基本上都是全民皆兵。
但是即使這樣,劉備死後的實際掌舵者諸葛亮卻並沒有休養生息,而是用他的才幹繼續榨取著蜀漢政權的每一滴社會財富,服務於他的北伐大業。
那為何他治下的社會沒有立馬分崩離析呢?這也許就是諸葛亮高明的地方,因為在他的治理下,整個蜀漢社會的貧富差距出奇的小,也就是說,上到太守將軍,下到貧民百姓,大家都是窮人,中中國人就講究“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蜀漢沒有那麼快垮掉,這一個觀念很重要。
所以從歷史角度來看,我們曾經在演義裡罵的那些不願意北伐的人不一定是壞人,而在蜀漢老百姓的眼中,諸葛亮也不一定完全就是好人。
-
16 # 史海鉤沉者小王
說下個人看法,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重心——“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治國的重點都放在富民惠民、穩固政權。蜀國治理的好,僅僅是前中期國家政局穩定、百姓比原先富庶,不代表蜀國與魏國和吳國的綜合國力、或者說其他的各項條件能處於同一水平。
打個比方,魔獸一礦打七礦,就算髮展環節上調整到最優,奈何實力懸殊過大,只要七礦不傻,被滅不過板上釘釘。
看當時三個國家情況來說,蜀國的穩定政局對行政治理起到了助推作用曹魏這邊人才濟濟,結果內鬥不休,遼東之亂、正始之變、淮南三叛,後面曹氏被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孫吳兩宮之爭、士族互鬥,孫亮被廢、孫皓暴虐。倒是蜀漢除了南蠻叛亂外,一直較為穩定,每任掌權者過渡較為平穩,直到董允去世之後,黃皓開始弄權,內部消耗、蜀中百姓開始面有菜色。
諸葛亮的治國才能使蜀國國力提升在《三國志蜀志》中,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很高,是“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再到賈詡的“諸葛亮善治國”,司馬懿的“天下奇才”,晉袁淮“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等評論,可以體會到蜀國的日常運轉是不錯的,使益州變得更強大。不過這強大隻是相對原先的狀況,對於曹魏而言,仍然相差甚遠。
對蜀國來說,伐魏找死、不伐魏等死,伐魏不過以攻代守、尋找契機,主動作為總比被動等待要好得多。
加上後期黃皓擅權,更是雪上加霜,當時裴松之引漢晉春秋,“孫休時,珝為五宮中郎將,遣至蜀求馬。及還,休問蜀政得失,對曰:“主闇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臣聞燕雀處堂,子母相樂,自以為安也,突決棟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使本有增強的國力再次過度消耗。
綜上,治理的好是較原先有變好,但奈何綜合國力相差太大,後期沒有轉折點,被滅不過時間問題。
-
17 # 曹阿瞞四川分瞞
一、資源嚴重不足
資源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擁有的全部物質要素的總和。農耕文明時期,人口與土地是國家最重要的資源。蜀漢所在的益州乃天府之國,物阜民豐,農耕條件得天獨厚,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稱這一地區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且益州在東漢末年的大動亂中基本屬於穩定地區,社會生活比較安定,經濟開發狀況較好,與同期飽受戰爭蹂躪的曹魏地區和尚處於刀耕火種,蠻夷雜處的東吳地區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 但益州的優勢是建立在北方中原腹地長期戰亂的基礎之上,一旦中原政權穩定,社會生產恢復,益州資源總量不足的劣勢就體現出來了。
從土地面積看,蜀漢在丟失荊州後,實際只擁有東漢十三州中的益州,而魏國擁有中原腹地且經濟最為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冀州、豫州、青州、徐州等九州,吳國也擁有揚州、荊州以及交州。蜀漢國土面積最小,不僅導致其農業總產量最少,也使得其防禦沒有戰略縱深,一旦敵軍深入四川盆地,就沒有迴旋之餘地。
二、人才匱乏
劉備是個極富人格魅力,善於招賢納士的豪傑。史書稱早年的劉備“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劉備在戎馬征戰中逐步形成的人才班底,為其實現三足鼎立的戰略構想,立下了汗馬功勞。與曹操、孫權相比,劉備起家的條件最差,既無家族勢力,也無父兄傳承,但劉備依然能從無到有,獨霸一方,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於劉備的人才戰略。甚至有評論認為三國得以鼎立的主要原因是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而劉備得人和。然而,劉備死後,隨著老一代人才的自然凋零,蜀漢政權的人才匱乏,以至於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尷尬局面。再對比同期的魏、吳兩國,後起之秀卻不斷湧現,如司馬兄弟、鄧艾、鍾會、陸遜、諸葛恪等等。蜀漢因何從一個人才強國忽然淪落為人才窪地呢?
首要原因是,蜀漢政權外外來統治與益州土著官員之爭。劉備帶到益州的人才班底,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一是劉備麾下舊將,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 另一部分是荊州劉表的舊將,如黃忠、馬良、魏延等。這兩部分人馬對劉備的忠誠度很高,也是劉備最信賴的人,而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非益州人。在消滅劉璋,佔據益州後,益州土著人士雖然也被納入蜀漢政權系統,但他們的歸屬感始終不強,只有許靖因為年高望重而被任命為太傅,但也是在法正勸說之下授予的虛職( “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 ,其餘獲得實權要職者極少( 蜀漢後期,益州土著獲得實權要職者增加,但也因此導致在魏國進攻之時不加抵抗,舉城投降者的增加,可見益州土著對劉備政權的歸屬感始終沒有確立) 。蜀漢政權為了增強國力,擴充軍隊,勢必採取打擊豪強,抑制兼併等措施,這就自然侵犯了土著士人的切身利益。外來政權與土著勢力之間的矛盾,雖然在劉備與諸葛亮的盡力調和下有所緩解,但不可能完全消除,蜀漢政權與土著人士之間始終互相保持戒心,因此也就不能指望從眾多的益州土著士人中尋找到什麼人才。
其次原因是,諸葛亮的人才觀也制約了蜀漢人才的發展。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不世出的治國之才,自比管仲、樂毅,是劉備集團的肱骨之臣。但諸葛亮的個人能力太強,這使得他事無鉅細,都要親躬,於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部下的發展。由於對益州土著的不信任,諸葛亮只能把後備人才的挑選目光落在外來人士身上,可是諸葛亮親自挑選的兩位接班人馬謖和姜維,一個只會紙上談兵,落得兵敗身死,另一個雖有才能卻獨木難支,無法挽回蜀漢衰落直至滅亡的命運。
三、地緣政治先天不足
荊州的喪失,使蜀漢政權失去了實現兩路出兵的可能。劉備集團的發展,在諸葛亮出山後,基本上是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來實施的。《隆中對》是蜀漢立國的總綱領,其核心思想是跨有荊、益,兩路出兵,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要同時佔有益州、荊州,其中荊州的重要性甚至在益州之上,特別是襄陽和樊城,是進攻中原的重要戰略據點( 從漢中出兵,不僅因為要越過秦嶺而導致運糧不便,即使軍事勝利,也不過威脅關中地區,而不是直接面對曹魏的中原核心地帶) 。《荊州記》雲: “襄陽者,舊楚之北津。從襄陽渡漢,經南陽出方關,是周、鄭、晉、衛之道; 其東津經江夏,出平靖關,是通陳、蔡、齊、宋之道。”
但劉備佔領的荊州,卻是沒有襄陽和樊城的荊州,已經先天不足。為了獲取對中原曹魏政權的戰略優勢,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圍呂常於襄陽,圍曹仁於樊城,一度造成曹魏上下震恐,甚至有遷都之議。然而關羽始終沒有攻下襄陽與樊城,卻被吳國抄了老家,把蜀漢佔據的荊州部分也全部丟失。沒有了荊州,兩路出兵就成了泡影,蜀漢政權在總實力弱於曹魏的條件下,如果不能獲取地緣優勢,以兩路出兵威脅中原,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弱勢的蜀漢抗衡強勢曹魏的可能性將更小。
蜀漢佔據長江上游,必定是首先被曹魏攻取的物件。在古代北方勢力統一中國的戰爭歷史上,面對西南割據政權和江南割據政權,無一例外是先取巴蜀,後下江南,如此後的隋統一之戰,宋統一之戰,元滅宋之戰等等。究其原因,從漢中入蜀的道路雖然險要,但並不是無路可走,軍事上的優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蜀道難行的劣勢; 而長江天險對於沒有水軍優勢的北方政權而言,卻是無法逾越的天塹。要想突破長江防線,必須要佔據長江上游,方可順流而下,統一江南。由此可見,在三國後期,北方中原的曹魏政權經過休養生息,恢復實力後,面對已經衰弱的蜀漢與孫吳政權,必定先取蜀漢,後下江南。
蜀漢政權的滅亡,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蜀漢政權綜合國力處於弱勢地位,與劉禪沒有直接的關係,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劉禪的個人能力不高,也是由於諸葛亮的個人能力太強所導致的。當然,實力的強弱並非勝利與否的唯一原因,否則人類的歷史只怕也要無趣很多。但是縱觀中外歷史,勝利的一方即使沒有必然勝利的條件,失敗的一方卻是必定擁有失敗的因素。蜀漢政權在資源、人才和地緣政治方面,相對於曹魏,都處於絕對的劣勢,因此必敗; 而曹魏方面,雖然有司馬氏篡權,但國力沒有受到影響,尤其在三國前期大規模混戰局面結束之後,北方中原地區進入平穩的休養階段,積蓄了龐大的戰爭潛力,從而使其立於不敗之地。
-
18 # 真君解歷史
我是真君,我來系統的回答一下。
劉備歷盡滄桑艱難創立的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政權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其實從歷史資料和文獻上來看,蜀漢政權相對東吳政權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閉塞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著名的政治家諸葛亮善於治國也是歷史上大家所公認的,所以在三國之中蜀漢政權也是相對治理得最有條理的。在複雜的對峙紛爭中似乎不應該在東吳政權之前滅亡,所以我們有必要在這裡討論和分析一下蜀漢政權在三國之中最先滅亡的各種深層次的原因。
5、蜀漢政權在戰前的軍事上和心理上的準備都很不充分。自從公元244年蜀漢大將王平在漢中擊退曹魏大將軍曹爽之後,曹魏已經快20年沒有進攻蜀漢的邊境了。而且曹魏政權一直以來的戰略方針都是先吳後蜀,所以蜀漢君臣上下對於曹魏的入侵確實是沒有做很認真的準備。當時在曹魏在準備討伐蜀漢之前,很多大臣包括曹魏名將鄧艾都上書表示了反對的意見,只有鍾會一個人極力支援討伐蜀漢,最後在曹魏掌握實際權力的司馬昭力排眾議調整了戰略方針,決定了先滅蜀後滅吳的正確方案。並且在出兵蜀漢之前曹魏大肆的製造準備攻打東吳的聲勢和假象。連蜀漢的名將姜維都被假象所欺騙了,沒有及時的做好迎接大戰的準備。後來等姜維發覺之後雖然也做了一些補救和調整,但由於蜀漢政權政治上的腐敗而反應得很遲緩,所以漢中地區很快就淪陷失守了,而姜維也險些被鄧艾困在了西北的沓中。
6、蜀漢後期在政治上已經趨於腐敗了,尤其是在後期的賢臣蔣琬、董允和費禕先後去世之後,姜維又長期帶兵在外主持北伐曹魏的事宜,朝廷中已經沒有賢臣能夠管得住劉禪了。劉禪也是慢慢的長大了,自主權也越來越大了,也就逐步開始信任一些庸臣甚至是奸臣,最後形成了大家知道的劉禪愚闇、黃皓竊權的局面。連掌握著蜀漢軍政大權的大將軍姜維都害怕的不敢隨便入朝,最後率軍隊跑到西北的沓中去屯田避禍了。其實即便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雖然後來也得到了劉禪的提拔,人品估計也不會很差,但也是個十足的庸才。在抗擊鄧艾大軍入侵的時候,曾經就有人正確的建議他守住險要的地方,等待姜維主力部隊的回援,那樣鄧艾的孤軍被兩面夾擊就很危險了。可惜諸葛瞻當時報國建功心切,貿然出兵迎戰,結果是父子戰死全軍覆沒。自這一戰後鄧艾就毫無阻擋長驅直入的打到了成都城下。大家都知道劉禪在投降曹魏之後有個著名的“樂不思蜀”的典故,由此足可見劉禪昏庸愚昧的程度。
7、到了蜀漢政權的後期,蜀漢政權內部的政治矛盾已經非常激烈了,尤其是益州土著勢力和外來勢力之間的歷史矛盾一直就很深。劉備在巧取豪奪益州的時候,起主要作用的就是荊州帶來的軍隊和人才,所以很自然的就形成了外來勢力集團。雖然以前劉備和諸葛亮在平定益州後為了籠絡當地的人心,也起用了一些益州名望很高的土著人士,但大多是一些清職或者地方官員,實際上是難以進入蜀漢的中樞權力機構。到了蜀漢後期的時候,由於外來勢力集團人才的逐步凋零,益州土著勢力開始上升和強大起來,這個矛盾就進一步加劇了。所以當鄧艾的大軍攻打到成都城下時,其實蜀漢政權還遠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至少還有一定的力量可以進行抵抗,完全可以等待姜維的主力部隊回來增援和解圍。但蜀漢政權的內部到處都充滿了投降的論調,益州本地土著勢力竟然無人願意為蜀漢政權拼死一戰啊。這裡需要再補充說明一個情況,司馬昭在蜀漢政權滅亡之後,把所有的外來勢力都遷出了益州,以鞏固對益州地區的統治,這說明他是清楚的看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的。
8、公元234年諸葛亮北伐在五丈原去世之後,名將姜維就一直是蜀漢中後期的中流砥柱。尤其是在公元253年費禕遇刺身亡後,就再也沒有人可以制約他了,所以他的軍政權力就開始逐步擴大,並且當上了蜀漢政權的大將軍。他以前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投奔蜀漢的曹魏降將,諸葛亮一直都非常欣賞他的才幹,並且也一直在極力的培養他,同時他自己也有相當的能力和才華。他非常感激諸葛亮的知遇之恩,並且繼承了諸葛亮的北伐遺志,連年主持出兵北伐曹魏。從公元247年到公元263年先後就有九次之多,但是收效甚微,反而損耗了蜀漢有限的國力,造成兵疲民困的局面,加速了蜀漢的滅亡程序。其實這中間的道理是很簡單的,小國與大國去拼消耗,從大局的角度上看肯定是得不償失的。
9、姜維在漢中地區的戰術佈置上出現了嚴重的失誤。漢中地區是益州北方最重要門戶,自古就有“無漢中就無益州”的說法。本來漢中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當年的曹操和劉備都是花了很大氣力才艱難拿下來的。自公元219年劉備留下大將魏延鎮守漢中以來,蜀漢政權在戰略部署上都是把重兵佈置在外圍的據點進行禦敵,而不把敵人放進平原的腹地。公元244年,曹魏大將軍曹爽曾經親自率領十多萬大軍攻打漢中,蜀漢大將王平當時以不滿三萬守兵採取這種方法成功的守衛了漢中。可是在姜維掌握了蜀漢的軍政大權之後,他認為以前的方法是可以禦敵,但卻不能取得更大的勝利戰果。如果把敵人引入到漢中的腹地,然後四面據點人馬出動以夾擊和騷擾之,就可以達到全殲敵軍的目的。其實一個相對弱小的國家是經不起任何大的錯誤和閃失的,而應該採取更為穩妥的防守方針,不應該採取如此賭博性質的冒險戰術。他的這種戰術方法遇到實力不強的敵人尚可以應付,但若遇到強大數倍的敵人,無異於是在放虎出山啊。而且姜維長期以來積極組織北伐,他的戰略思路就是典型的重攻不重守,並沒有把重兵屯集在漢中,最後反而把大部隊拉到西北的沓中去屯田,結果是由於在漢中雙方兵力懸殊城門大開,所以鍾會就迅速的佔領了漢中,造成了蜀漢政權在這次戰役中從一開始就陷入很大的被動。
10、東吳方面沒有全力和及時的救援蜀漢政權。其實在這裡面也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曹魏在出徵蜀漢之前大造聲勢要出兵東吳,使得東吳方面也不敢隨便輕舉妄動。另一方面東吳屯駐重兵在蜀吳的邊境,其真實意圖是在觀望形勢和想趁亂吞併一部分蜀漢益州的土地,而不是真心的來幫助蜀漢抗敵,所以蜀漢將領羅憲看出了他們的企圖,也一直拒絕他們入境參戰。其實這個時候即使東吳全力出兵淮南來牽制曹魏,也意義不是很大了。因為曹魏在北方休生養息經營了多年,現在的國家實力相對東吳和蜀漢來說已經是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了,它完全可以應付兩線作戰。東吳沒有救援雖然是蜀漢滅亡的一個因素,但已經不是非常重要了,所以我就把它放在了最後一條。
-
19 # 忠山學書
首先因為蜀國在三國裡實力最弱。
263年8月,魏國實際領袖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主力。
魏軍具體進軍路線是:西路鄧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維,中路諸葛緒負責切斷姜維後路,東路鍾會軍則主攻漢中諸城。姜維在沓中與鄧艾交戰後,晃飛諸葛緒,直奔東路抵擋魏軍主力。而鍾會大軍在佔領漢中大部分據點後,前進到劍門關外時 被回援的蜀軍阻攔,僵持不下。
鄧艾則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在魏蜀兩軍主力對峙於劍閣之時,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里荒無人煙的地區,鑿山開路,奇襲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佔涪城(今四川綿陽),進逼成都。後主劉禪因鄧艾兵臨城下,向魏軍投降。
263年11月,蜀漢正式滅亡,開始了三國時代統一的序幕。
擴充套件資料
蜀漢後期,姜維的北伐使得蜀漢國力耗損巨大,宦官黃皓、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老臣張翼都開始反對姜維北伐,姜維感到壓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儲備軍資,繼續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黃皓,但因劉禪十分寵信黃皓而無能為力。
景耀六年(263年),姜維得到鍾會治兵關中的訊息,上表劉禪調遣張翼、廖化駐守險要,但黃皓聽信鬼神之說,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蜀漢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軍五路伐蜀,攻入漢中,劉禪才派張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為時已晚。
姜維將鍾會大軍阻擋在劍閣,卻沒想到鄧艾從景谷道偷渡,進兵至綿竹,殺敗諸葛瞻,劉禪一方面調閻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議。譙周力排眾議,勸劉禪投降。
而姜維接到劉禪的敕令後,試圖借鍾會之手復國,但是計劃洩漏,姜維、鄧艾、鍾會全部被殺,自此,蜀漢徹底滅亡
其次
諸葛亮雖然有才能,但在用人方面不及劉備
諸葛亮晚年的時候,凡事親力親為,打二十軍棍以上的懲罰措施都要親自盯著,有時候他甚至自己親自上去打。
一個企業家這樣管理團隊,到最後肯定要累死。
諸葛亮解釋他這種行為時說,我不是不知道這樣做的弊端,但是因為先帝對我太好了,我接受了先帝託孤的重任,就不容許自己出差錯。
其實正是因為諸葛亮太小心謹慎了,所以,他不能放手讓他人去做事,因為他唯恐別人做不好。
他不相信別人,不能放手讓別人去做,手下的人就得不到鍛鍊和施展,自然很難出人才。
因為就算有人才,你不給他機會,他也被埋沒了。
所以劉備在的時候,蜀國有五虎上將。劉備死後,姜維北伐時,蜀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只得讓原來在關公帳下做書記的廖化(做過山賊,歸順關羽)做先鋒。
這就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典故。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就是因為諸葛亮沒有去培養年輕人。
-
20 # 阿沐傳語
摘要:公元263年,存在了43年的蜀漢王朝被魏將鄧艾、鍾會所滅,成為了三國之中最早滅亡的國家。諸多史學家筆下政治清明、百姓富足、人才濟濟的“天府之國”為何落得如此下場呢?本文中筆者將通過政治、軍事、經濟、人口等多個方面來全面分析解讀蜀漢衰亡之因。
蜀漢(221~263),又稱季漢。為三國時期誕生於西南方的強大政權。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後主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國力強盛。但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之後元氣大傷。後諸葛亮治國,恢復生產,使之能與魏吳抗衡。後進行多次北伐,但均告失敗⑴。蜀漢四相相繼去世後,朝中宦官開始亂政,前方戰事漸不為劉禪所知,最終遭致魏國入侵,蜀漢就此滅亡。
那麼,具體是何原因令蜀漢為強敵所滅呢?主要是以下五方面的原因導致了蜀漢的衰亡:
1.政治之因
蜀漢政律《蜀科》由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伊籍所編列。後為輔佐後主劉禪與保障朝廷的正常運作,孔明又先後制定八務、七戒、六恐、五懼,訓誡大臣⑵;令朝廷內外風氣清廉,法家思想治蜀地,人心不亂,使蜀中政事、民事都能成功進行。雖然行政嚴峻,但都無人怨恨⑶。
諸葛亮離世後,蔣琬、費禕、董允等都繼續諸葛亮的政策。但後來朝中宦官黃皓當政,後主劉禪也受其蠱惑,開始相信鬼神之說。“阿斗”這種荒誕行為嚴重擾亂了蜀漢內政,也令原本清明的政治環境趨向於黑暗。
一直以來,蜀漢政權並未有效解決劉備的“原班人馬”和長期居住於益州的本土勢力之間的軍事利益衝突。蜀漢的重要軍政職位自建國以來便以“原班人馬”為絕對主導,而劉璋舊部與益州本地世族則難以受到重用。即使到了政權後期,掌權的大臣蔣琬、費禕等仍是外地人才,甚至像姜維一樣的魏國降將。加之諸葛孔明的事事親力親為,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年輕有為之人的上升空間和積極性。就這樣,蜀漢中期和後期均爆發了嚴重的人才斷層問題。以至於後來竟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尷尬局面。反觀曹魏,人才來源一直很充足,對蜀漢形成了壓倒性優勢。
2.軍事之因
蜀漢將士,在劉備在位的最盛期間(未失荊州時)約廠土16萬~17萬間。至蜀亡時,仍有將士102000人⑷。
蜀漢發起的對外戰爭多面向曹魏。諸葛亮五次北伐,姜維十一伐中原。然而這並沒有實現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⑸”的夢想,由於種種原因,數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這些極度透支國庫卻收效甚微的戰爭,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負擔,而且使部分重要關口據點無兵把守。後期,軍中厭戰情緒高漲,逃兵數量與日俱增。有資料表明,由於孔明連年揮師北伐,兵員不足,遂調各郡兵補充。然而各郡指揮官卻以各種藉口為由不予發兵,形成“多不相救”的局面。作為地方長官的呂乂,數年中僅在蜀郡一帶便發現了萬餘名逃避兵役者。姜維北伐中原時,已出現了“經其野民皆菜色”的景象。可見過早和過度的北伐耗盡了蜀漢國力,成了壓垮駱駝的一根稻草。
3.經濟之因
蜀漢的經濟實力遠遠比不上它的對手。益州之戰中,劉備與劉璋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戰爭,使得益州百姓“飢膏草野”。劉備攻佔成都後,又縱兵搶掠,令府庫之一空,這下連軍費開支都成了大問題。於是,無可奈何的劉備採用了發行大面額紙幣的方法轉嫁經濟危機,以充實府庫。但這種方法並非長久之計,它固然可以聚財斂富,解決暫時的困難,但勢必經濟產生一定的破壞,並造成極其惡劣的負面影響。隨後的連年征戰,又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以至劉備白帝城託孤後出現了很大的經濟問題。諸葛亮為解決蜀漢的經濟問題,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大力提倡小農經濟的發展模式,並設定督農官一職,用以保障百姓溫飽與軍糧供應。同時,他也大力提倡鹽業、紡織業、工商業的發展,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積蓄饒。”)公元227年,諸葛亮為完成先帝遺志,開始領兵北伐,準備一統天下。但數次北伐,無一成功。連年征戰致使十餘年來發展所得的充盈國庫重新耗之一空,從客觀意義上來說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其實諸葛亮並未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問題。雖前期採用休生養息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蜀漢經濟基礎還是顯得異常薄弱,與魏吳相比就更是“小巫見大巫”了。而連年北伐所產生的龐大軍事開支又迫使孔明繼續發行大面額紙幣,導致物價飛漲、通貨膨脹,百姓苦不堪言。之前經濟危機的洞不但沒補上,反而被挖得更大了。最後引得蜀漢政權從內部崩潰。
4.人口之因
章武元年(221年),蜀漢在籍戶數二十萬,人口九十萬⑹。經諸葛亮治蜀後,人口達1082000人,其中戶數二十八萬,民數數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⑺。其中蜀郡擁有戶口最多。
儘管如此,蜀漢的人口仍為三國中最少。這使得蜀漢在整體生產力上一直遜於魏吳兩國。同時稀少的人口也無法為蜀漢提供足夠的兵源,這是導致魏蜀軍事力量懸殊的重要原因。(當時魏中國人口440萬,軍隊約60萬)加之連年征戰的需要,政府又不得不從原本就稀少的人口中大量徵發壯丁以應戰事。至蜀亡時,國內僅有戶28萬,人口94萬,軍隊約10萬⑻。稀少的人口是使蜀漢衰亡的致命因素。
5.其它原因
就魏國方面而言,其佔領了已開發的中原地區,人口眾多,經濟發達,且民心所向。在成立初期,魏以“攜天子以令諸侯”的方法,確保了戰略方針的正確性,使得大批人才流向曹魏。較於“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中原地區地勢平穩,可快速調動軍隊支援與運送糧食。而後期司馬家族的強勢出現,更是一再打破蜀漢一統中原的願望,令前後十六次北伐接連失敗,無一成功。
另一方面,由於曹魏政權的成功統治,中原人對於漢室的留戀已經趨零。外加劉禪的“昏君”形象,使得中原人民的立場更為堅定,這使蜀漢失去長久以來的對外宣傳優勢。還是應了那句老話:“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也必然失天下。
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共同導致了蜀漢的衰亡,雄據一時的“天府之國”終究還是被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漸漸遠去,無人問津。
回覆列表
我的觀點:諸葛亮是歷史上最差的謀士。1、知道關羽弱點而沒有做相應安排,是蜀漢最致命的安排。2、關羽死後沒做好善後,導致張飛遇難,劉備報仇!3、六出岐山窮兵黷武,而沒有長遠規劃,人力、財力,天勢。所謂天、地、人一樣不佔優導致失敗 !4、沒有提拔優秀人才、文無優秀謀士,武成為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峰局面!而自己什麼都親歷親為累死五丈原!5、沒有采納合理建議:魏延子午谷奇謀,而鄧艾卻成功,有力證明可行!6、死後安排,文武不合,魏延的死加速了蜀漢滅亡。綜上所述證明諸葛亮比三國中所有謀士差,辜負了劉備三顧茅廬之情,所有戰例沒有大戰役的取勝,只有小戰鬥取勝!沒有一例突出的戰役體現軍事家的風範!政治、軍事、經濟都是失敗的!這是本人觀點!請大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