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48年老農民
-
2 # 畫扇秋風
提到這個觀點,首先得提提宮體詩。從梁陳到隋唐,百餘年間,宮體詩主宰文壇,南朝士族生活優裕,偷安成習,以能作五言詩作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會作詩就會被人鄙視、不能參加社會活動,詩歌完全成了荒淫腐朽生活的點綴。
唐前期的詩歌創作沿襲了南朝文風,詩歌萎靡不振,建安氣質、魏晉風骨早已蕩然無存。包括唐太宗也沒有幸免,他雖然喜歡張昌齡的詞藻,卻也因為主考官說其“浮糜”而未得中用。
至初唐四傑王、楊、盧、駱四人步入詩壇,風靡一時,卻又被裴行儉等人冷嘲熱罵,說其人難堪重用。當時宋之問、閻朝隱等宮廷倖臣成了詩壇上一夥把頭式人物。盧照鄰和駱賓王始終在齊梁餘風裡打轉,王勃和楊炯又一個早死、一個遠宦,因此初唐四傑的成就並不大。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過給我們留下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之類的好詩句。初唐四傑也只是在詩歌的過度中起到一點推動作用。
《春江花月夜》既富於南方民歌的色彩與風調,又較成功地運用了經過齊梁到唐初百年醞釀接近完成的新詩格律,還首次探索了七言詩中以小組轉韻結合長篇的技巧,三者給後來的詩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
其中的名句,耳熟能詳?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讀者在詩篇中看到江與月這兩個主題中的主題被反覆拓展。詩人沒有侷限於一輪江月,而是把一種複雜的人類情感貫穿始終。
此詩的出現,就像一盞明燈,照亮大唐詩歌的前進之路,給來者指明方向,也將黑暗慢慢驅散,才有了大唐詩歌的盛世。
謝謝,個人認為,人們看唐詩,就象品嚐蒙漢全席一樣。雖然大部分都是上等的好東兩,但總有一兩道好菜突出來,符合多數人口味的。象春江花月夜,長安古意,,,,,個人感覺,它好在不象四句八句的小盤炒菜,還沒等解饞,就吃光了。春江花月夜這道少見的美味大餐,可以把你撐死,吃不了你都捨不得扔,還得打包把它帶回家,慢慢咀嚼享受。它語言樸素,優美,沒有誨澀的字詞,沒有刻意雕琢的痕跡,就象美麗恬靜的小溪,歡快地流向那個幽深令人神往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