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老外二三事

    北魏在北方邊境設諸多邊鎮,除了六鎮還有沃野、薄骨律(有考證認為是蒙古文巴音郭勒,意為富饒的河流,今天旁邊就有銀川,意思也差不多哈)、高平等鎮,鎮民平時耕牧,戰時為兵。什麼族無所謂,有鮮卑本部、有掛靠的匈奴烏桓、有投降的高車柔然、有因罪流放的漢人、有戰敗被遷徙的其他各路部落,反正下一代人都講鮮卑話了。花木蘭他們的後人就是建立北齊北周和隋唐的代北六鎮那幫人。

    其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那一段,我們可以看出後世府兵制的做法,士兵出征自備物資。《魏書·蠕蠕傳》:"可汗"猶魏言皇帝也。柔然始祖木骨閭就是北魏的逃亡者,從小講鮮卑話,子孫也就是柔然的貴族階層至少“文言文”或者“官方語言”用的是鮮卑話,自己建年號,和南朝通使,當然也得有個夠格的名號,所以自稱可汗,表示和魏主平起平坐。而單于的名號在當時已經貶值了。個人猜測,北魏對漢地用漢字,對北方邊境用漢字轉寫鮮卑語,以此來傳達各種詔令,在北魏前期,漢地漢語稱魏主為皇帝,北地鮮卑語就稱魏主為可汗。

  • 2 # 傲骨詩奴

    《木蘭詩》中的“可汗大點兵”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可汗是中國某些少數民族,對最高統治者的叫法,兵可理解為“徵兵”。

    “可汗大點兵”也就是為皇帝大規模徵兵的意思。

  • 3 # 使用者春風得意

    北魏時期那時代國家較小。實行的是君王制。每個家庭都有服兵疫的義務。而且當時也是戰爭不斷。有反對君王暴政的。有部落之間的戰爭。有王朝之間的戰爭。有邊境之間的戰爭。每年要死很多人。所以君王每年都要到老百姓中間徵兵。作為補充。木蘭詩中的可汗就是君王的意思。當時正遇到可汗大徵兵的一年。就把木蘭家列入了徵兵之中。由於木蘭家沒有男人。木蘭又不想年邁的老父親出服兵疫。就有了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一幕。

  • 4 # 陶然忘機

    可汗是少數民族對君王的稱號,在木蘭辭中出現,這也不奇怪。因為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故事中的人物。木蘭所在的部落可能是少數民族,因為少數民族部落稱呼漢族的皇帝時也稱可汗。可汗,實際上是阿爾泰語系民族對首領的尊稱,鮮卑族屬於阿爾泰語系。另一種說法是可汗為遊牧民族最高首領的名稱,據說源自於柔然語,後被遊牧民族廣泛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家或外面如何自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