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亞洲食學論壇

    抻面,又叫拉麵,雖是北方為主要發源地,但在今天已經是全國大小城鎮普及化,遍地開著蘭州拉麵館(有的也不知真假)。我覺得吸引人們除了它易於接受的風味, “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特色,還有拉麵師傅那高超的技藝。一個碩大面團在優秀的抻面師傅手中經過拉、扣、拉、拋轉、扣等過程,會迅速地由粗變細,最終成為上萬根粗細均勻的細絲,令人眼花繚亂,讚歎不已,外國有人看到這種表揚都覺得稱他們為“藝術家、魔術師”,所以帶有藝術性、技術行的蘭州拉麵才能延續200多年依舊昌盛。

    就說抻面技術,早期的麵條中有一個品種是將活好的麵糰託在手中,然後拉扯成條狀或薄片兒下鍋煮成的(古人還是聰明的,要不一個麵糰也不好煮熟),不過喝抻面技術還差得遠。魏晉南北朝時期,麵條品種增多,如《齊民要術》中的“水引、餺飥”有拉扯的工序。大概到宋代,才出現和抻面比較接近的品種,那就是浦江吳氏《中饋錄》中的“水化面”:一斤作十數塊,放在水內。候其面性發得十分滿足,逐塊抽拽,下湯煮熟。抽拽得闊薄乃好。“逐塊抽拽”有點意思了。

    至遲明代,出現一種“扯麵”和抻面有點類似了,“漸以兩手扯長,纏絡於直指、將指、無名指之間,為細條……”這動作比之前的複雜了些,想必扯開的條兒也精細些。

    清代的抻面技術已達較高水平,據清末陝西人薛寶辰《素食說略》記載,當時在山西、陝西一帶流行一種“楨條面”(楨就是扯),“薄如韭菜,細比於掛麵,可以成三稜之形,可以成中空之形,耐煮不斷,柔而能韌,真妙手也。”可見技術已經不錯。

    早在1995年,在北京五大洲酒店丁香廳裡,24歲的黎長新表演了一次抻面技術,兩分鐘麵糰變成32768根細發如絲的龍鬚麵,創造了世界紀錄。

    文/GSN

  • 2 # 楊鵬兵A

    要點:1、麵粉的質量2、配比3、和麵、醒發。

    1、麵粉質量:高筋粉,溼麵筋含量33-35%,優質蛋白質含量要高,即麥心粉含量要高(配比達到25%以上)灰分小於0.3%最佳,篩分100目

    2、麵粉、食鹽、鹼水,食鹽增加麵筋力度,鹼水提高延展性,綜合酸鹼度

    3、和麵:加水溫度(冬天約50度溫水、夏天冰水)確保麵糰溫度始終約20-28度最好,和麵至麵糰光滑並有光澤,手拉有彈性並有延伸感(能拉原來的2倍),延展至半透面薄膜並無氣泡感。

    4、醒發:即靜置,一般30分鐘,麵糰分塊繃緊後靜置到極易

  • 3 # 2021好好生活

    不要說回答這個問題,就只是說這個“抻”面的字,怎麼讀我都不知道?

    我猜,應該是生活富足的時候,人們沒事幹,就想換著花樣吃吧,所以就演變出來這麼多面食的做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藤野先生》閱讀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