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一、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準備不足。二、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三、信奉“武器決定論”。四、放棄和喪失制海權。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北韓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而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Sino-Japanese War)。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而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透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老大帝國,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援。1894年,北韓爆發東學黨起義,北韓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北韓,蓄意挑起戰爭。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確實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一、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準備不足。二、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三、信奉“武器決定論”。四、放棄和喪失制海權。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北韓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而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Sino-Japanese War)。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而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透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老大帝國,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援。1894年,北韓爆發東學黨起義,北韓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北韓,蓄意挑起戰爭。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確實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