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煮酒君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參與叛亂的是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故又稱七王之亂。所以說按照題主的補充說明的選項來說,平定七國之亂的是漢景帝。但是實際上在平定七國之亂的過程中,皇帝是不可能出征平叛的,真正平叛的是以周亞夫、梁王為首的諸將、藩王。

    漢景帝繼位之初,中央政府與地方諸侯的矛盾日益加劇。漢景帝二年,晁錯上疏《削藩策》提議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諸侯勢力。漢景帝採納了晁錯的建議,下令削藩。正是這一舉動激起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諸侯的不滿,在吳王的暗中聯絡下,七位諸侯王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發起叛變。漢景帝隨即派出了周亞夫、竇嬰、欒布、酈寄參與平叛,作為景帝的親弟弟梁王劉武則是堅守自己的封地梁國(梁國為進攻長安必經之地),拖著了叛軍、避免叛軍直逼長安。

    漢景帝平叛七國之亂的第一階段,主要是靠梁王劉武與吳楚聯軍在梁國的僵持。由於梁王的奮力抵抗,吳楚叛軍久攻梁國不下,轉而進攻周亞夫。戰爭也在這時候進入第二階段,周亞夫看吳楚叛軍進攻自己,並沒有立即選擇與之正面交鋒,而是堅守壁壘,秘密派出一支軍隊南下,切斷吳楚聯軍的補給糧道。斷糧、飢餓的吳楚聯軍最終被周亞夫擊敗,戰敗的吳王劉濞逃到東越、依附東越。在漢景帝的引誘下,東越用矛戟刺死吳王,獻其頭於漢朝。吳王死後,楚王自知死罪難逃亦自殺身亡。自此七國之亂中,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先後被覆滅。

    早在周亞夫征伐吳楚聯軍之初,就已經派出漢將酈寄、欒布分別進攻趙國、齊地諸叛國,並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隨時協助酈寄、欒布二將。在吳楚聯軍失敗後,齊地的膠東王、膠西王、濟南王、淄川王也因不敵欒布而伏法被誅,自此齊地諸國的叛亂也正式宣告失敗。隨後欒布還軍與酈寄會師,水淹邯鄲城,邯鄲城破,趙王劉遂自殺。

    最終在周亞夫、梁王等人的指揮下,七國之亂均以失敗告終。七國之亂的平定和諸侯王權力的削弱,沉重地打擊了分裂割據勢力,標誌著諸侯王勢力威脅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強了漢朝中央集權。

  • 2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西漢的七國之亂是因為晁錯的"削藩令"引起的。御史大夫晁錯是漢景帝的寵臣,他眼看各大諸侯的勢日益壯大,便向漢景帝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漢景帝採用了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引起了各大諸侯的不滿和騷動。野心勃勃的吳王劉濞以"清君側"為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發起了叛亂,史稱七國叛亂。

    眼看事情鬧大了,漢景帝找晁錯問計,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而由他鎮守首城。這引起漢景帝強烈不滿,逼於各方壓力,他忍痛處死了晁錯,以平息叛亂。

    結果劉濞等人依然不撤軍,無奈之下,漢景帝只好派虎將周亞夫掛帥出征。周亞夫是漢朝開國功臣周勃的兒子,勇猛而懂兵法,嚴於治軍,被漢文帝視為"國之棟才"。

    周亞夫率眾出征後,當時七國聯軍正東進圍攻漢帝的弟弟梁王劉武所在的梁國都城商丘。梁王劉武向朝廷告急,周亞夫認為吳楚聯軍勢大,不宜強攻,只能智取。於是乘梁王的軍隊拖住叛軍的主力時,周亞夫釆用"曲徑通幽"的策略,率軍繞道藍田,西出武關,直搗雒陽,很快斬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叛軍久攻梁國不下,又被斷了糧道,無奈之下從梁地撤軍,轉攻周亞夫的大軍。周亞夫堅守不戰,叛軍三番五次挑戰未果,於是夜裡襲擊周亞夫軍營,佯攻東南面。結果中了周亞夫的"埋伏"而大敗。

    吳王劉濞東渡淮河逃至丹徒,東越王以"慰問"為誘刺死吳王,將其頭獻於漢朝。走投無路的楚王劉戊自殺,隨後,叛軍殘部也被周亞夫平定。

    因此,七國叛亂的功臣是周亞夫。

  • 3 # 珠峰154961906

    平定七國之亂的最大功臣是周亞夫,但是平定七國之亂也給周亞夫的結局埋下來悲劇的伏筆,當時,周亞夫採取的戰略是堅守以待,消耗叛軍後勤補給,所以叛軍瘋狂進攻梁國時,梁孝王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請周亞夫救援,周亞夫認為時機未到拒絕了。七國之亂以後,梁孝王耿耿於懷,在景帝面前說了不少周亞夫的壞話,結果周亞夫被下獄,絕食而死。另一個功臣魏其候竇嬰結局也不好,捲入了立儲之爭,被誅族。

  • 4 # 以史為鑑

    七國之亂是漢景帝時期劉姓諸侯國爆發的一次叛亂。

    主要人物有,建議削藩的大臣晁錯,著名將領周亞夫,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

    漢文帝時期,陸陸續續就爆發了中央和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有許多諸侯國都走上過造反的道路,只不過沒有形成聯合造反的局面,被中央一一平定。

    等到漢景帝繼位後,御史大夫晁錯提出著名的《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在一片反對聲中,漢景帝和晁錯下達了削藩的政策:削奪趙王的常山郡、膠西王的六個縣、楚王的東海郡和薛郡、吳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

    政令下達才十多天,吳楚等七國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聯兵反叛,因為叛軍準備已久,反叛開始時一路高歌猛進。

    此時,中央的部分大臣因為和晁錯有私仇,建議漢景帝犧牲晁錯,認為這樣可以讓強大的叛軍停下進攻的腳步。當時朝廷的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漢景帝批准後,腰斬晁錯於市。

    漢景帝的退讓讓叛軍看到了朝廷的軟弱,吳王劉濞自稱東帝。另一方面,漢景帝雖然誅殺了晁錯,顯示了軟弱的一面,但晁錯的死也讓七國失去了叛亂的正義藉口,吳王劉濞自立為帝更是不得人心。而晁錯死後,中央大臣也不再爭執,開始團結一心平叛。

    就在這樣的局面下,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位將軍領兵抵禦吳楚聯軍,派曲周侯酈寄領兵攻打趙國、欒布攻擊齊地諸叛國,並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視齊、趙的動向。

    齊心協力的大漢中央部隊,經過短短三個月就平定了七國之亂!從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開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參加叛亂的七國,除儲存楚國另立新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除。

    這次平叛的大功臣周亞夫還有個小故事

  • 5 # 山野論史

    吳楚七國之亂的平定,周亞夫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但如此聲勢浩大的反叛,光靠一個人的能力還是不夠的,酈寄、欒布、竇嬰都參加了平定七國的戰鬥。在七國之亂中還有很多人在戰略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位置,其中表現最好的就是梁王劉武,而他所倚重的人就是韓安國。所以粱王不進排名。

    如果給七國之亂的功臣排排名,周亞夫的位置無人能夠取代,排第一。

    第二位的話,應該是竇嬰,吳楚七國之亂以吳國和楚國力量最為強大,周亞夫和梁王劉武兩股力量基本上就是在和吳楚周旋,而竇嬰封大將軍,鎮守榮陽,以一人之力帶領非主力部隊,牽制齊趙。七國平定後,竇嬰和周亞夫所得賞賜不相上下,兩人在朝中的地位立刻飆升到無人能及的地步。可見竇嬰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第三位的話,我個人認為應該給韓安國,表面上是粱王抵抗吳楚,實際上指揮者是韓安國。所以第三位應該是韓安國。

    欒布平定齊地諸國,又幫酈寄滅趙,功勞也算不少排第四,就這樣了,再排意義不大了。

  • 6 # 阿金大哥

    劉邦建立西漢後對有功之臣進行分封包括八個異性王分別是:趙王張敖,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韓王為韓襄王的後代,長沙王吳芮,燕王是盧綰。

    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籠絡人心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可是,可是事與願違,這樣做不僅沒有籠絡了人心,還差點把自己的小命搭上,自此劉邦再也不相信所謂的異姓諸侯王,轉而大封特封劉姓子弟為諸侯王,可是,可是這幫劉姓子弟也不是省油的燈。

    在劉邦掌舵的時候這些人都安分守己,不敢有篡逆之心,等過了呂后之後,到了漢景帝時期,劉邦所謂的同性分封靠譜的弊端就更加顯現出來了,有點實力的諸侯王就開始蠢蠢欲動了,為什麼這些王能有這個膽量敢跟中央政府作對呢?

    主要是諸侯國疆域廣大,人口眾多並位於經濟發達地區,還自行徵收賦稅、鑄造錢幣;諸侯王擁有強大的武裝,自己可以隨意調遣,成為實際上的獨立王國;在封大陸諸侯王獨攬大權,其地位僅次於皇帝,專制一方,這些最終成為中央集權的最大障礙。

    漢文帝作為劉邦的庶子,能坐上皇位可以說是老天的眷顧,有些人肯定不服,所以地位不是很穩固。這個時候漢初所封的同性諸侯王,已經經歷了兩三代的更替,與漢文帝的血統關係就沒有那麼近,政治上已不再那麼可靠。漢文帝上位之後也意識到這些藩王的危險,就開始削減藩王的勢力,採用賈誼提出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大的諸侯國拆分為幾個小國,這些只是小打小鬧,並沒有動真格的。

    漢景帝坐上皇帝之後,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不斷激化,說白了就是漢景帝說話不怎麼好使了,一些藩王跟劉啟玩藏貓貓,這漢景帝心裡肯定不好受來氣,剛好御史大夫晁錯向漢景帝上《削藩策》,上述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這正和漢景帝的意思,於是開始削藩。

    實力最強,勢力最大的吳王劉濞擔心削地會沒完沒了對自己不利,就聯合其它六王進行謀反。便著手準備:他徵募了封國內14歲以上,60歲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眾30餘萬人,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以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的名義,舉兵西向,從而開始了西漢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

    因為劉濞早有準備,所以七國軍隊在叛亂之初進展順利勢如破竹,這可把漢景帝嚇壞了,便採納了袁盎的計策,把晁錯腰斬於東市,家人也被滿門抄斬,之後派人主動向叛亂之軍示好。

    劉啟的示好沒有讓七國軍隊停下進攻的腳步,叛軍反而認為漢景帝軟弱無能,劉濞便自己做起了皇帝打起了旗號,劉啟一看這幫人是跟自己玩真格的啊,壓根就沒有把自己放在眼裡,他沒有辦法便硬著頭皮下定決心開始鎮壓。

    漢景帝便升周亞夫為太尉,領兵平叛。周亞夫率三十六位將軍領兵抵禦吳楚聯軍,派曲周侯酈寄領兵攻打趙國、欒布攻擊齊地諸叛國,並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視齊、趙的動向。周亞夫採取了“先暫時放棄梁國,而從背後斷其糧道,然後伺機再擊潰叛軍”的策略,大破吳楚聯軍,後吳王被殺,楚王自殺。

    吳楚聯軍失敗也基本上預示著七國之亂基本上快結束,因為其它諸侯的實力要弱得多,還有一些在臨陣打退堂鼓。來勢洶洶的七國之亂經過三個月被平定,七王都死,參加叛亂的七國除了楚國另立新王外,其它六國都被廢除。

  • 7 # 生說

    漢景帝和周亞夫。

    七國之亂是漢初分封制埋下的禍根,漢高祖剪除異姓王后,大封宗室,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但同姓諸侯的壯大終於在漢景帝時發動叛亂,所幸漢景帝堪稱明君,中央政府尚有實力,名將周亞夫指揮得當,所以能夠短時間平定叛亂。

  • 8 # 使用者5068167100

    漢景帝在位時期,任用晁錯為御史大夫,大行削蕃之策。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家諸侯王不甘心既得利益遭到中央政府的打壓,遂聯合起來以清君側為名向中央軍發難,史稱七國之亂。平定七國之亂的社稷之臣是誰呢?你猜猜!A周伯通。B周立波。C周亞夫。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景帝當時還派出了竇嬰去山東抵擋另外五國,竇嬰的對手雖然不如吳楚兩軍實力雄厚,但其威懾效果卻令其他首鼠兩端的諸侯王們放棄了幻想,選擇了中立立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女人喜歡穿絲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