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也會飛
-
2 # 北京好老頭
司馬懿坦然一笑;老夫吃也安然,睡也香甜。羅貫中寫書的時候和老夫溝通過,說要好好騙騙那幫看書的傻子們。老夫覺得甚是有趣,隨他怎麼編吧。於是,羅貫中在成就了大名後,竊喜;這幫傻子,倒是認真了!
-
3 # 五花馬清風劍
司馬懿:你們都不懂哥的心啊!什麼養寇自重爭取時機取代曹魏等等理由哥知道,但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聽一場諸葛孔明的音樂會容易嗎?那琴彈的,出神入化啊!哥深深的沉醉於高山流水的旋律裡,不能自撥。
再說了,無敵的寂寞你們懂嗎?孔明掛了,哥會極度空虛啊!
這是一場完美的演出,是人間的絕唱,是知音之間的交流,誰敢砸場子,哥第一個先廢了他。
-
4 # Crazy灬歷史
題主都說了司馬懿是一個明白人,那怎麼可能他沒識破呢?之所以退兵我覺得是以下兩點原因:
首先是因為司馬懿謹慎的性格,其次是司馬懿也不想早早的除了諸葛亮。諸葛亮當時是發動了北伐戰爭,但是因為馬謖的失誤導致北伐最重要的地方被曹軍搶了過去,司馬懿乘勝追擊,諸葛亮為了保護當地的百姓,自己留在最後做掩護。
-
5 # 草根哥自媒體
空城計,從表面上看,是諸葛亮故佈疑陣,賭司馬懿不敢攻城,實則不然,諸葛亮不會冒這個險,而以司馬懿的才能,看透玄機更不在話下,那為什麼放棄這個機會呢?
其實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位軍事大家,完全吃透了對方。司馬懿雖掌兵權,但卻並未真正得到曹氏信任,兔死狗烹的道理,司馬不會不懂,取得戰績,但又不把對方逼入絕境,讓威脅始終存在,讓自己始終有利用價值,利用敵人保護自己,司馬懿,高
-
6 # 匪無盡夏
個人更傾向於
司馬懿與諸葛亮之間的一場陽謀。
絕頂聰明之人怎麼會不知道對手使的是什麼招,又怎麼會不明白自己在君主眼裡的分量。
-
7 # 小小小百科全書
首先很明確的一點,空城計這個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事實上是虛構的,在歷史上並沒有這回事。空城計是脫胎於“條亮五事”改編得來的一段故事。所謂的“條亮五事”指的就是西晉郭衝所著,裡面記載的是諸葛亮不為人所知的五件事,郭衝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美化諸葛亮,其所寫之事沒有事實理論作為依據。史官陳壽和史家裴松之都把“條亮五事”批駁的一文不值。他們均認為“條亮五事”就是為了歌頌諸葛亮故意捏造出來的故事。並不具備歷史參考性,所以陳壽在著《三國志》的時候並沒有使用“條亮五事”。裴松之在註解《三國志》的時候也逐條駁斥了“條亮五事”。
-
8 # 直立行走的貓咪咕咕
空城計,是真是假誰也不知道,也許是對歷史的渲染!兩個重要的歷史人物,顯得更加飽滿和智慧!
-
9 # 使用者9891092657085
從羅貫中描述的三國演義來說,司馬懿屬於小心駛得萬年船型別。而諸葛亮有時因困局會兵行險著,前有草船借箭,後有空城撫琴。另一方面,司馬懿其人老成持重,敵我相互制約才有手握大權的仲達,如果孔明隕落,他也會淪為無實權的村夫,這點他太明白,索性留孔明一點破綻,待到來日天時地利都佔得先機,他出手便是無人可擋。倘若當時讓司馬師或者司馬昭領軍自然不會這麼明白。
-
10 # 巨火星說文化
這個事是假的,是三國演義杜撰出來的。
三國演義作者本身比較傾向於正統皇室,自然在寫書的時候就要將蜀漢一方寫的高光偉正,在真正的正史裡沒有這麼一回。
望採納。
-
11 # 現世派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空城計”的出處。
根據《資治通鑑》中有關“空城計”的記載:“太和二年春,正月,司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斬孟達。申儀久在魏興,擅承製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執之,歸於洛陽。”
街亭之戰時作為荊州都督的司馬懿遠在洛陽,攻克孟達後回駐宛城,和發生地點相隔千里,和諸葛亮對戰的是張郃,孔明見街亭敗績,迅速撤回漢中 。所以,此事件在正史中並不存在。
而《三國演義》中空城計原型出自郭衝的“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三國志》這部正史的註解中有引用這個材料,並予以駁斥。
所以,這是一個完全虛構的故事橋段。
司馬懿是如何落入空城計的“圈套”的 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軍,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訊息,盡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從兵力上來看,諸葛亮當時只有2500名兵士,司馬懿有15萬,是他的60倍。如果把這些將士全部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那麼司馬懿的兵丁可以把一整個足球場堆的裡三層外三層,諸葛亮則只有一個角落。
而在戰場上將士是要排兵佈陣的,那麼部隊的佔地面積就要擴大6~10倍,但是諸葛亮這邊受城池的大小限制可就享受不到這種福利了。
因此,司馬懿的兒子見狀便說:“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
司馬懿的兒子此番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很清楚在絕對實力面前縱使你有“七十二計”那也是無用功。所以,他才會對於父親的退兵行為表示不解。
什麼是司馬懿手中的“絕對實力”!
當時,魏、蜀、吳三國的人口數量分別為:
魏:537萬
吳:240萬
蜀:90萬
魏、蜀、吳三國的兵力數量分別為:
魏:80萬
吳:23萬
蜀:10萬
換言之,就算諸葛亮有伏兵最多也不可能超過10萬兵力,而司馬懿在兵力上依然佔據絕對優勢。如果將這場戰役當作大決戰來看,那麼只要在這裡消滅掉諸葛亮蜀國就能直接納入曹魏的版圖,即便承受點大損失又如何呢?
再不濟先派3萬將士入城一探虛實自己也不會吃虧,更何況大軍都已經兵臨城下先讓弓箭手射他一輪亂箭總可以吧!?怎麼招也不至於啥都沒幹就直接路過啊!
狡兔死,走狗烹
基於存在即合理的解釋,既然發生了這種無法令人理解的行為,自然就應該有能夠讓人理解的理由。
於是,許多人解讀《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時,認為司馬懿在魏國不被信任,只是因為沒有人對付的了諸葛亮迫不得已才派他出馬,如果諸葛亮死了他也命不久矣。
關於這段解讀在《三國演義》中的又是如何呢?
第九十一回:曹叡覽畢,大驚失色,急問群臣。太尉華歆奏曰:“司馬懿上表乞守雍、涼,正為此也。
先時太祖武皇帝嘗謂臣曰: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誅之。”
王朗奏曰:“司馬懿深明韜略,善曉兵機,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為禍。”
從書中描述可以看出,在當時的環境下確實給司馬懿留下了很大一塊心病,如果諸葛亮就這麼掛了,自己回去多半也會身首異處。
可是……
在第104回中,諸葛亮七星燈續命失敗,病死於公元234年,而司馬懿直到第108回嘉平三年才壽終正寢,也就是公元251年。這其中間隔了整整17年時間,作者似乎完全忘記“把司馬懿給處理掉這事”的樣子。
因此,在書中客觀條件和政治背景都不支援這種論調的情況下,所謂的司馬懿在城下聽懂諸葛亮的琴音“殺我等於殺自己”,這完全在作者的主觀暗示下讀者的一種自行解讀。
“空城計”所對應的時代背景“空城計”作為小說中的一種表現手法,很明顯的在拔高諸葛亮在讀者心中形象的同時,也在譏諷作為諸葛亮對手的司馬懿。
在三國一貫強調“漢室正統”的環境下,諸葛亮一族為了蜀國的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後世傳頌的楷模。無論是歷代君王,還是布衣百姓無不稱讚其功績。
而反觀司馬懿一族,不僅這位高祖發動政變謀朝篡位逼死正主在先,其後代也不是省油的燈,不僅上演八王之亂,緊接著又搞了個五胡亂華,致使中原亂世持續了百餘年。所以,在這種種劣跡的加持下,要有多少文人墨客恨他恨得牙根發癢都不奇怪了。
-
12 # 使用者一丁
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未出隆中,三分天下。是蜀國重臣。連吳罰魏,赤壁之戰,奠定三國鼎立。六出祁山。病逝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司馬懿是與諸葛亮齊名軍事家。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講述諸葛亮六出祁山,奪得祁山大寨,魏主曹睿派司馬懿迎戰諸葛亮。孟達被司馬懿所敗。諸葛亮知道司馬懿一定會取街亭,就派馬謖王平去守街亭。結果馬謖不聽王平建議,當道下寨,致使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然而於事無補,街亭既失,大事已去。無奈只能安排退兵了。安排妥當後,自己帶領五千軍兵去西城運糧。結果司馬懿引兵十五萬攻打西城,這時候諸葛亮,身邊已沒有大將可以禦敵。所帶五千人馬,有一半運糧去了。
諸葛亮無奈之下,隱藏城上軍旗,大開四門,每門派二十士兵扮演百姓,若無其事,灑掃街道。
諸葛亮穿戴齊整,帶二童子攜琴一張,登上城樓,憑欄而坐,擺案焚香,開始撫琴。司馬懿來到城下,遠遠望見諸葛亮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而城門內外,只有二十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於是就下令退兵了。當司馬昭問:“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時,司馬懿就說:“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表面看上去,是司馬懿怕中諸葛亮的埋伏,嚇得退兵了。其實不然,司馬懿是何等精明,他是“一路走來,沒有敵人”的人,做什麼事總是留有餘地,心胸開闊的智者,豈能看不出來,這是諸葛亮在唱空城計?那為什麼不抓諸葛亮呢?這就要討論一下了,抓諸葛亮對司馬懿自身有何利弊了。
先說抓了諸葛亮,蜀軍必敗,魏國威脅也就解除了,司馬懿也就沒利用價值了,所謂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踐打敗吳國之後,范蠡逃走保得一條性命,范蠡給
文仲留下一封信,讓文仲也逃走,文仲不聽,結果被勾踐殺了,還有韓信,幫助劉邦奪得漢朝天下,韓信失去作用了,也被呂后棒殺。有這些先例,司馬懿怎麼會不知道這其中的厲害關係,何況曹魏早就提防著司馬懿,曹操早就告訴他的後人司馬懿“乃虎狼也”不可重用,這要不是現在沒有人可以抵擋諸葛亮,他司馬懿還不是在一邊晾著呢。從這點上看諸葛亮還是司馬懿的貴人呢。抓了諸葛亮,司馬懿必然會再次被奪去兵權,也就沒出頭之日了。可是留著諸葛亮呢,那就不一樣了,曹魏除了司馬懿,沒人能抵擋諸葛亮,只要諸葛亮在,司馬懿就不能失寵,就有機會。其實諸葛亮也明白司馬懿的處境,才敢唱這出空城計,這兩個人互相太瞭解對方了。司馬懿怕中計,退兵不過是個藉口,是掩人耳目罷了,否則如何向曹瑞交待。事實證明,後來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果然又被奪去了兵權,又被晾一邊去了。下圖:三國演義電視劇劇照。
-
13 # 史海擷英
“空城計”又叫“撫琴退兵”,是小說《三國演義》中最經典的橋段之一。其具體情節為魏蜀交戰之際,街亭失守, 司馬懿大軍直逼西城,諸葛亮苦於無兵禦敵,故而大開城門,並在城樓上撫琴, 司馬懿率兵追及城門,見諸葛亮神情悠然自得,疑有埋伏,遂退兵。
一、《三國演義》有明顯的“褒劉貶曹”傾向,羅貫中先生借“空城計”神化諸葛亮,黑化司馬懿。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是有很明顯的“褒劉貶曹”傾向的。諸葛亮屬於劉備一方,羅先生愛屋及烏,所以在小說裡不斷地對諸葛亮加以神化,而司馬懿屬於曹操一方,所謂恨屋及烏,因而在小說裡對司馬懿百般黑化。
故而,在《三國演義》中我們能看到,諸葛亮那可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不說,甚至還能呼風喚雨。司馬懿呢,在小說中處處都只能低上諸葛亮一頭。
換句說話,“空城計”大家就當作是一個經典橋段來看就行了,不用深究,否則大家不妨想想,司馬懿大兵都到城門了,就不能派一隊小兵進城去看看或者派幾名神箭手遠遠地朝諸葛亮射幾箭嗎?這樣的話,諸葛亮肯定就露餡兒。
-
14 # 北辰飛雪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裡的事,正史中並沒有如此記載。但《三國演義》之所以這樣寫,也並非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史實依據。司馬懿之所以會配合諸葛亮上演空城計,其背後是血淋淋的政治鬥爭。
我們知道,自從漢武帝之後,舉孝廉成為入仕的主要途徑。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推舉的權利,必須是太守或者三公九卿那樣的高官才可以。長此以往,誰想做官,便要人身依附於這些高官,才會被舉薦。如此一來,便逐漸形成了豪門世家,他們把持了做官的權力。
在這種背景下,便有了寒士和儒家豪門的區別。寒門之士再優秀,沒有被舉薦為孝廉,依舊不能為官。而儒家豪門子弟,即使不通文墨,依舊可以得以成為高官。
曹操之所以能被舉薦為孝廉,是因為東漢宦官專權的原因,曹操的祖父是大宦官曹騰。但這樣的出身,在儒家豪門眼中,卻是極為低賤的。因為儒家認為,宦官不應該有政治地位。所以,曹操在袁紹、司馬懿這樣儒家豪門眼中,仍舊屬於寒門階級。
而司馬懿祖上,自秦末漢初便登上歷史舞臺,一直得以出任西漢、東漢的高官,自然也成長為儒家豪門的代表人物。所以,當初曹操多次徵召,司馬懿就是裝病不出,因為兩者的階級不同,各自代表的利益也不同。儒家豪門支援土地兼併,注重享樂。寒門則抑制土地兼併,注重節儉。兩者之間的矛盾,根本不可調和。
直到最後,曹操以殺死司馬懿為威脅,才使得司馬懿出山擔任曹操屬官。但兩者的階級矛盾,卻從未調和。在官渡之戰後,以曹操為代表的寒門,打敗了以袁紹為代表的儒家豪門。因此,儒家豪門不得不暫時屈服,但暗地裡,他們卻支援同樣是儒家豪門出身的司馬氏,奪取曹魏的權力。
所以,從根子上,曹魏政權的歷代統治者,都有對司馬懿防備的動機。而司馬懿為了保命,除了隱忍偽裝之外,就需要曹魏政權離不開自己。“養寇自重”,無疑是司馬懿極好的選擇。
只有諸葛亮好好的活著,才最符合司馬懿的利益。因為諸葛亮活一天,曹魏政權便需要倚重司馬懿一天,諸葛亮就是司馬懿最好的護身符。
因此,當諸葛亮上演空城計的時候,司馬懿一眼就看破,但卻二話不說直接退兵。至於為什麼司馬懿不派小股士兵前去試探,為什麼不用弓箭射殺諸葛亮,明白了司馬懿的處境,便知道了答案。
放到《三國演義》的框架下,空城計是兩個頂尖智力的一次無聲爭鬥,也是兩人心照不宣的“默契”。兩人都明白,司馬懿前一刻活捉或殺死諸葛亮,下一刻便是司馬懿的死期。因為那時的司馬懿,對於曹魏政權來說,已經沒有絲毫意義。
一個對曹魏政權沒有意義的人,一個和曹魏統治者不是一個階級的人,甚至有可能取而代之的人,其下場如何悽慘,都在情理之中。
-
15 # 雲淡輕靈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個中高手,其中兩人也有過多次對決。司馬懿為什麼會中空城計,真實的原因又是什麼?今天就給大家分析一下。
當時的背景是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辛辛苦苦建立的北伐防線全部瓦解,甚至都有全軍覆滅的可能。諸葛亮已經到了背水一戰的地步,如果不保全大部隊安全撤退,很可能會一蹶不振,所以諸葛亮不惜親身犯險。
當時司馬懿親自率領十幾萬大軍,來追擊諸葛亮僅剩的一點殘軍,準備一舉殲滅。但是司馬懿到了西城時,看到的不是守兵,而是諸葛亮在樓上優雅的彈琴,看不出突然的慌張,城門也是大開,只有幾個老兵在掃地。
並且司馬懿完全可以派一小部分人前去探個究竟,然後在派大部分部隊進攻。其實司馬懿考慮的早已不是軍事問題了,而是做人的問題。
司馬懿不動一兵一卒,扭頭就走,並不是他太笨了,而是他太聰明瞭。因為司馬懿知道,他和諸葛亮是相鋪相成的,可以互相牽制,如果諸葛亮被抓或死了,自己也離死期不遠了。
曹操對司馬懿是很糾結的,可謂又愛又怕,愛因為才華,怕也是因為司馬懿才華太高,威脅自己地位,所以曹操一直沒有給司馬懿兵權。到了曹睿上臺後,更是將司馬懿關到大牢裡。
這件事可以看出司馬懿的大局觀有多麼的強!
-
16 # 山經海紀
這個問題首先空城計這個歷史事件就不是真的,類似的故事孫堅面對董卓時有過一次空城計,趙雲也有過一次"空營計",在史書中是沒有諸葛亮空城計的記載的。但如果以這件事真實出現過為前提談這件事的話,我的觀點如下:
正因為司馬懿聰穎過人,所以必然是看出來諸葛亮使的是空城計,當時西城那屁大點地方,就算滿城兵司馬懿帶的人數踩也踩過去了,還怕他空城不成?但是司馬懿不能那麼做。原因就是司馬懿的最終目標是自己奪取天下,而不是幫助魏國奪取天下。
有一句話交卸磨殺驢,司馬懿不想當被殺的驢,所以他必須留著蜀國這個磨,蜀國國力羸弱,想要滅掉什麼時候都可以,司馬懿看得出來諸葛亮帶不動豬隊友的,所以司馬懿首要任務是搞垮魏國內部,如果蜀國消失,魏國沒有外患就必定會對司馬懿這個內憂下手,因為曹操在世時沒有重用司馬懿,而臨終遺言也是不到萬不得已不能給司馬懿大全,所以魏國內部大多數人還是明白情況的,蜀國存在司馬懿就必須也存在,不然沒人對抗諸葛亮,而蜀國一倒司馬懿沒有利用價值自然就要被針對。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
-
17 # 歷史渣渣Genswell
諸葛亮的空城計,在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發生過,是存有爭議的,經過多方論證,現在業界一般認為空城計是《三國演義》的虛構故事,並沒有發生過,或者說沒有發生在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
不過,《三國演義》如此精彩的演義,當然也值得我們認真分析這個故事的合理性。
一、智謀相當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這是歷來公認的,雖然有不同意見認為,劉備自從得了諸葛亮以後,並沒有巨大而實在的勝利,但是,我們還是普遍認為,他有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本事,對這種質疑,其實諸葛亮本人在舌戰群儒之時的答辯,還是滿分通過了。
司馬懿其人,以世故圓滑沉穩持重見長,老謀深算,韜光養晦,在亂世善於四兩撥千斤,借力打力,用魏武帝曹操的產業,完成了自己稱王稱霸的目標,可謂是三國裡笑到最後的人。
從諸葛亮一邊來看,當時,諸葛亮誤用馬謖,致使街亭失守,諸葛亮駐守西城準備撤退,一切安排妥當之後,忽聞司馬懿15萬大軍壓境,而諸葛亮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身邊的5000名軍士,已分一半去運糧草,只剩下2500名軍士在城中,眾官盡皆失色。
從司馬懿一邊來分析,諸葛亮一出祁山不斷地取得勝利,魏國君主對諸葛亮束手無策,幾經周折後魏國君主才請出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來對付諸葛亮,司馬懿也不辱使命,街亭一戰大敗了蜀軍。對於司馬懿來說,他剛受到君主的重用,一旦自己活捉了諸葛亮,那麼他在魏國的利用價值也就不大了,魏國君主必定削其兵權,自己終會落得個兔死狗烹的下場。
司馬懿也極力配合,在面對部下及次子的疑惑時,只搪塞說諸葛亮一生謹慎從不冒險,怕是內有伏兵。這個司馬懿既沒有試探性進攻,也沒有堅持圍城,居然是選擇了退兵。這就明擺著是演技派的大咖,忽悠魏國國君呢啊。
知識補充: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曾反駁空城計認為:諸葛亮屯兵陽平的時候,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節宛城,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在陽平戰場,哪來的什麼空城計?另外,易中天先生也認為:這個故事不是事實,也不合邏輯。
易中天先生認為:第一,司馬懿不敢進攻,無非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麼,派一隊偵察兵進去看看,行不行?
第二,司馬懿“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距離應該不算太遠,那麼,派一個神箭手把諸葛亮射下城樓,來他個“擒賊先擒王”,行不行?
第三,按照郭衝的說法,當時司馬懿的軍隊有二十萬人,諸葛亮只有一萬人;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當時司馬懿的軍隊有十五萬人,諸葛亮只有二千五百人。總之是敵眾我寡。那麼,圍他三天,圍而不打,行不行?何至於掉頭就走呢?
所以,空城計是靠不住的。 -
18 # 公明淏
所謂兵不厭詐是也。豈止是司馬懿,曹操、呂布都遇到過這種難題而選擇撤退。
興平二年(195年),呂布再次從東緡出發,與陳宮率領一萬餘人來進攻曹操。當時,曹操部下的士兵全都出去收割麥子了,在營中的不到一千人,難以守住營寨。曹操於是下令婦人們上城寨的矮牆守禦,營中不足一千的士兵們全都在營壘邊擺出了無所畏懼的樣子。曹操營寨的西邊有一條大堤,南邊有一片茂密深廣的樹林。呂布懷疑曹操有伏兵,於是說:“曹操多詭詐,我們不要進入伏擊圈。”於是,呂布引軍屯南十餘裡;
此一時彼一時!今日的曹操驟變成昔日的呂布。連諸葛、劉備都稱讚曹操用兵:”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他能不知道趙雲的厲害?
況且司馬懿用兵不如曹操;再者,司馬懿是勝者,撐德勝之師。當然沒必要為了冒險而造成前功盡棄了。
因此,面對神出鬼沒的諸葛,還是小心為妙!正如諸葛所說:難於判斷的,是戰事。凡是戰事都是這樣,難以預料。曹操面對趙雲的空營尚且不敢進攻,司馬懿還親眼目睹了諸葛“妖”在鎮定自若地彈著琴,萬一他驅兵前進,遇到趙雲?
街亭一戰的大勝仗,頃刻化為泡影……
-
19 # 夢話春秋
在《三國演義》裡寫的最精彩的描寫,就是空城計這個章回。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孔明乃披鶴氅……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過去小的時候每當聽到這段評書,心情就會緊張,害怕與司馬懿識破孔明先生的空城計,抓住諸葛亮。
其實到了今天才算明白空城計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就叫諸葛亮在那兒演空城計呢。我們分析一下。
一,害怕真中埋伏。在《三國演義》書中寫道,司馬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可見最直接的理由,是司馬懿怕中埋伏。因冷兵器時代,交戰雙方最擔心的進入埋伏圈。他也不能確定城樓上就是諸葛亮本人,大家都是道聽途說的長相。萬一進城真中埋伏,那可兵無退路,將無生地。況諸葛亮謹慎出名,他在前出師表就寫道: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二,兔死狗烹。司馬懿這個道理是懂得了,他在魏,朝內加官進爵,朝外領兵打仗。如果沒有諸葛亮的配合,那麼大家都別想在朝廷混了。假若,他真的進城抓住了諸葛孔明先生,會怎麼。朝廷會怎麼嘉獎自己呢。此時魏文帝封他為河津亭侯,又升丞相長史,後又升驃騎將軍。朝庭很多人都對自己非議了。諸葛亮活著,是對自己最大的利益。現在自己羽毛還不豐滿,還需要忍耐。同樣,諸葛亮也瞭解司馬懿的處境,所以他才敢冒險走一步空城計,大家都是明白人。
三,為自己留條後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勝敗乃兵常事,今天的勝利,明天就可能慘敗。所以任何事都不能做的太絕。當年曹操愛關羽之才,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護送劉備的老婆歸隊。火燒赤壁後,關羽華容道義放曹操。假若曹操當年做的太絕,傷了關羽的心,那麼華容道,關羽會放曹操嗎。
所以關鍵時刻就要掉一下鏈子,我今天放你一馬,明日你饒我一次。司馬懿當然明白這個道理,睜一眼閉一眼地在西城縣放了孔明,後來諸葛亮在祁山的上方谷火燒魏軍時,司馬懿父子三人差一點燒死了,突然天空下大雨把火滅了,爺仨才逃跑的。我相信,其實還有一個原圖,就是諸葛亮還禮了。以諸葛丞相呼風喚雨的,怎麼能讓司馬懿跑了。中國都講一個理數,你在空城計放我一馬,那我就在上方谷放你一次,大家都不說明,都是明白人。
以上幾點是個人分析,關於空城計的真實情況,我們無從查詢,在《三國志》《晉書》中都沒有查到。沒有查到不代表沒有發生過,我們喜歡《三國演義》的精彩。但是,個人認為,空城計,司馬懿真是故意讓諸葛亮演的。為什麼呢,假如若司馬懿怕中埋伏,用二十萬大軍一小部分進城不行嗎,或者光圍而不打總可以吧。諸葛亮才四千人,還是老弱兵殘。司馬懿所性將計就計,先放了再說。其實《三國演義》為什麼這麼寫,主要是神話諸葛亮,無所不能,戰無不勝。我們讀諸葛亮的《出師表》一點也沒有神話自己,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我們更喜歡真實的諸葛亮,這就是歷史。
參考書目《三國演義》
-
20 # 油茶歷史絲語
公元231年春,西北乾旱,雍涼魏軍缺糧,諸葛亮製造了木牛流馬運糧,趁機出祁山北伐,在祁山堡東北修建了蜀軍大本營滷城,形成對魏軍隴西大營祁山堡的合圍之勢。司馬懿聞訊後,拒絕了張郃分兵駐防雍城和郿城的建議,只給四千精兵由費耀和戴陵駐守上邽,自己親率張郃,郭淮,費耀等將領前去增援祁山堡。司馬懿如此用兵,說好聽了是對諸葛亮的重視,認為不用全力不足已和諸葛亮抗衡;說難聽了就是膽怯,在諸葛亮面前底氣不足。
司馬懿出戰,可以說正中諸葛亮下懷,他一面命王平固守南營抵禦張郃,一面兵分三路分別由大將魏延、高翔和吳班依計迎戰司馬懿大軍。對於此戰的勝負,史書記載結果不同,其中《三國志》的記載極其簡略,《漢晉春秋》上是諸葛亮大勝,而《晉書》的記載正好相反,是司馬懿獲得大勝。
因此,空城計其實就是諸葛亮根據司馬懿害怕交戰的心理及其性格特點,特意為他設下的計謀,並以此給司馬懿好好地上了一課!
回覆列表
司馬懿更多的是養寇自重吧!當時司馬家最大的政治目的是取曹代之。諸葛亮和蜀漢在他眼中只是增加自己軍事政治實力的砝碼。所謂的在三個雞蛋上跳舞就是這麼個情況。跳得好的,叫長袖善舞,跳的醜的叫自取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