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股票清風
-
2 # 行在路上8
從哲學角度考慮,生產關係與生產力該如何理解?答:首先大家都知道,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他們是矛盾的統一體,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一定要適用生命力性質發展的規律。他們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其中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也稱社會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主要包括三個要素,簡單說就是,人、產品、工具。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物質標誌,科學發展對生產力有重大作用,勞動資料是一定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晶,現代化的勞動資料如電子產品裝置等在生產中大量應用,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隨著科技發展創新,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越來越強大。生產力的表現為主要的決定作用,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發展的規律就越發重要。生產關係也稱社會生產關係。是生產方式的一個方面,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相互結成的社會關係。馬克思說:“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絡和關係;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絡和社會關係的範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係,才會有生產。”生產力是基礎,比如手推磨產生封建制生產關係,蒸汽機產生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這是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一定的生產關係,反過來又促進或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是生產的社會形式,較之生產力相對穩定,好的生產關係能大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帶來社會的騰飛。他們之間是矛盾的統一體,相互促進,互相適應和變化 ,推動人類社會向更高階前進。行在路上,見諒。
-
3 # 洛陽艾農
什麼是生產力?什麼是生產關係?如果這兩個概念都不清楚,對於兩者的關係就更說不清了。那麼什麼是生產力呢?生產力三要素即有一定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勞動物件,勞動工具。科學技術只有融入生產力三要素才能發揮起作用。在三要素中,勞動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決定性的因素。
什麼是生產關係呢?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是生產方式的一個方面。
生產關係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由此產生的各種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以及他們的相互關係;完全以它們為轉移的產品分配形式。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是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是對立的統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簡單的說就是當生產力的提高要求生產關係與之相適應的時候,生產關係落後於生產力的發展就會束縛生產力。這時候調整生產關係就勢在必行了。例如解放初期中國的生產關係是一家一戶的私有制,不調整生產關係,就會導致新的兩極分化。國家及時出面號召農業實行合作化,這就避免了兩極分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毛主席說農業的出路在於機械化,集體耕地連成片有利於機械化的作業。使的農業走出了幾千年刀耕火種的落後模式,獲得了高速發展的機遇,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
4 # 三里屯路一號的老楊樹
從哲學角度解釋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只有一句話,物質決定意識,而構成生產力的三大要素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的物件主要反映生產資料這個物質基礎上,而生產關係,是勞動者與勞動的物件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關係,然後再按照政治經濟學的原理討論其二者的關係相輔相承,辯證的統一關係,由此我認為從哲學的角度講,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就是物質決定意識,二者是相互作用,辯證統一的關係,是一個決定社會發展的主要的矛盾關係!
-
5 # 大河流
生產力,生產關係,是兩個不同概念。生產力,是指勞動人與勞動工具,還有生產資料。今天,又加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至於科技,不能算算第一生產力。為什麼,因為,沒有人去操控,科技啥也不是!這種提法,既不妥當也不合邏輯。
關於生產關係,這是經濟學與社會學的事。經濟學研究生產關係,是為找到產生經濟的動力,與經濟發展過程中矛盾與鮮決策略;社會學研究生產關係,是為探究社會分配問題,與它對生產力的推動與扯肘向題。但是,搞思想的,拍學的,也會涉及之。不管你怎麼講,生產力生產關係不是孤立存在的。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相剋相生,相附相依的………
-
6 # 通往智慧之門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
1、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係。
首先,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和形式。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建立什麼樣的生產關係,最終取決於生產力發展的狀況,即有什麼樣的生產力,最終就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不同歷史階段上的生產關係的區別,是由生產力發展的不同狀況決定的。離開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需要,任何新的生產關係都難以建立。例如,石器對應的只能是原始公社的生產關係。青銅器對應的是奴隸制生產關係。鐵器對應的是封建制的生產關係。大機器生產對應的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任何一種生產方式,都以一定的生產力為內容,而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則是生產力賴以發展的社會形式。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必須適應於內容。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生產關係。
其次,生產力的發展和變化決定生產關係的發展和變化。人們常把生產力比作兒童身體,把生產關係比作衣服。當衣服大小還足以保護身體發育時,身體就可以繼續發育,當衣服窄小到束縛身體、影響發育時,就得換成大號的了。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對立統一中,生產力作為主要方面,既是決定的因素,又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它總是處於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歷史上不同生產關係的交替,都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所決定的。馬克思說:“各個人藉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係,即社會生產關係,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45頁)。例如,在使用簡陋的石器工具的情況下,個人無力單獨同自然界相抗衡,只能共同勞動,產生集體的原始公社的生產關係。以金屬工具為主的較為進步的生產力,導致了有限的剩餘產品的出現,使剝削他人的勞動成為可能,決定了奴隸制生產關係的產生。由於金屬工具的改進,特別是冶鐵技術的進步,奴隸制的生產關係就為封建制的生產關係所代替。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力得到了更大的發展,使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的農民比在棍棒監督下進行集體勞動的奴隸,能提供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從使用手工工具逐步過渡到機器生產,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最終戰勝封建主義生產關係的標誌。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係變革的過程往往表現出某種階段性和層次性。往往先是部分地改變生產關係,如在封建社會末期,出現了小規模的、個別行業的手工工場、商品交換、少量僱傭勞動等,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和成長,然後才是機器大生產的出現,要求整個社會生產關係發生全面的根本變革,使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得以代替封建主義生產關係而確立起來。新生產關係一經形成,就在一定歷史時期內表現為相對穩定的狀態。當生產力由於其內在動力而向前發展到更高水平時,與相對穩定的原有生產關係的矛盾就會尖銳起來,這時,生產力便要求衝破舊的生產關係的束縛,用一種適合新生產力發展狀況的新生產關係取而代之。這就是說,舊生產關係的滅亡和新生產關係的產生,都是由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所決定的。在階級社會里,這種生產關係的變革,是透過代表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革命階級所進行的革命鬥爭實現的。保守的或反動的勢力即使在一定時期採取各種手段阻礙生產關係的變革,這種情況也只能是暫時的,生產力的發展所引起的生產關係的變革是必然的,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
2、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但生產關係對生產力不是消極的、被動的。生產關係作為生產力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社會形式,它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具體表現為:
首先,當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的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因為適合生產力的生產關係能提供一個使生產力諸要素較好地結合起來的社會形式,能把當時各種潛在的、可能的生產力變為現實的生產力,使勞動者的積極性、生產工具和勞動物件的作用都得到較佳發揮,這無疑是對生產力的一次解放。在歷史上,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往往都是在某種新的生產關係取代舊的生產關係之後取得的。
其次,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的狀況時,就會阻礙以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這是因為不適合生產力的生產關係,已不能把生產力諸要素較好地結合起來,這時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壓抑,生產工具和勞動物件得不到合理利用,由此阻礙和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這時,人們雖然可透過對生產關係某些環節和方面的調節和改良而使矛盾有所緩和,甚至在某一階段還可以使生產力仍取得較快發展速度,但卻不能消除矛盾。只有當舊生產關係獲得根本變革,適合生產力狀況的新生產關係建立起來後,才能使矛盾解決。
應該看到,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反作用的情況較為複雜。
一種新的生產關係從總體上講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但也並不排除因個別環節有缺陷而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內使生產力的發展受到阻礙;
一種舊的生產關係從總體上講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但也並不排除由於對生產關係某些環節的調整而暫時地、區域性地對生產力的發展有某些刺激作用;同時,不但落後於生產力發展狀況的生產關係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而且當生產關係的變革超過了生產力的實際水平,也會阻礙和破壞生產力的發展。
所以說,只有生產關係不但在性質上而且在形式上,不但在總體上而且在區域性環節上都適合生產力的實際狀況時,才能真正使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這種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它能提高實際經濟效益,創造出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廣大勞動者的生活水平,而這也就是衡量生產關係是否適合生產力的基本標誌。
第三,分工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互作用的重要的中間環節。
A、分工具有生產力屬性:勞動者與勞動工具;
B、分工具有生產關係屬性:人與人的結合方式
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反作用的實際過程和情形是十分複雜的。新的生產關係總體上基本適合生產力發展,但並不排除它的某些環節或方面不適合生產力狀況而阻礙其發展;舊的生產關係總體上基本不適合生產力發展,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環節或方面的調整和改變,能夠暫時地、區域性地對生產力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生產關係落後於生產力固然會阻礙其發展;而由於人為的原因使某種生產關係“超越”生產力水平,這種“拔高”了的生產關係也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回覆列表
人造就自己的生產力,決定著生產關係,最終生產關係也由人類自己造就。無論是什麼樣的社會,有什麼樣的生產能力就有什麼樣的物質生產的關係和生活關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是生產力發展的形式,生產關係會反作用於生產力。
生產關係,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係。它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產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決定作用的。
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如果對稱,生產力發展速度就快;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如果不對稱,生產力發展速度就慢。生產力系統結構的對稱程度決定生產力的發展速度,所以生產力發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資源再生的結果,是社會系統的整體功能。生產力發展是增長向發展轉化的中間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