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曹元娃
-
2 # 12醫生
Suler 提出過“網路無忌效應”( the 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這一效應是指,由於網路空間具有匿名性、隱藏性、非同步性等特點,人們在網路空間的自我表露和意見表達比現實社會中更頻繁和激烈。其帶來的結果可能是良性的( 表現為“超乎異常的善意和慷慨行為”,比如“聖母”) ,也可能為惡性的( 表現為“粗俗的言語、嚴厲的批評、憤怒、仇恨甚至威脅”,比如“噴子”)。
隨著網路易用性的提高和使用方式的多樣化,網路逐漸變為了更為私人和自由的互動空間,人們可以肆無忌憚地選擇發表攻擊性、極端和低俗的言論而基本上不必擔心被追責,甚至很多時候他們並不認為他們的言論和行為表現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並且應該為行為的後果負責。
網路空間具有的平等性、去個性化、即時性、隱蔽性和匿名性等特性,使之成為了一個理想的自我表現平臺,使用者可以在這個虛擬世界中隨心所欲地扮演自己想要的角色——這種行為通常是無意識的和去抑制性的。
網路世界中的自我是一種“虛擬自我”。“虛擬自我”有兩種突出的表現模式:一是每個使用者在虛擬世界中的網名;二是虛擬化身,是現實世界中的個體與虛擬世界中的個體化身的集合體。依靠虛擬化身,個體可以任意選擇、改變自我的人口學特徵( 比如性別、種族、年齡等) 、身體屬性( 包括如身高、膚色、體行) 及外部特徵( 如面部器官的形狀、衣著等)。
因為網路只是文字交流,也就是說你所面對是一臺計算機而已。計算機是沒有情感的,不會對你的神情啊,動作呀作出表示,就是你以裸體面對它(脫光了坐在計算機面前)也不有任何不自在的感覺(僅僅是因為對方看不到你)。由此可見,我們還是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只是內向型別的人和外向型別的所表現出來的程度不同而已。
-
3 # 小玲瓏AA
我就屬於這一種,由於自己的思想比較單純,生活中還是不要與陌生人說話。而在網路中則不同,網路中可暢所欲言,心隨著想法走。
-
4 # Judy讀書
不夠自信但渴望更好的時候,最容易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和陌生人不敢講話卻在網上很活潑的情況。
有時候人們還會有一個詞“Virtual world”來代表網路,它點意思是虛擬世界。在現實生活當中難以得到的事物,就會想要找一個寄託讓自己的內心稍微得到一些滿足,這,也是網路的一種力量。
在看不見摸不著的網路裡,我們可以隨意地變換自己的角色。現實生活中文靜的人在網路裡可以是很活潑開朗幽默的人,甚至男人在網路裡可以扮女人,女人在網路裡可以扮男人,因為我們隔著螢幕這一堵厚厚的牆,誰也看不見牆的另一邊是怎樣的人。而最近幾年出現的網路詐騙的人也是因為把網路當成了顯示,相信了網路這堵牆是透明的,牆的另一頭的真人和網路裡的一樣。
回到題目中的現實生活中不敢和陌生人交流,在網路裡卻很活潑,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不夠自信。
在網路中能做到比較活潑的樣子,相信這類人會比較享受這種隨意交流的狀態,但回到現在生活中又會有點苦惱為何我還是不知道該聊啥。想一下是不是這樣?
一種情況是給別人長期的印象是文靜,那麼就不敢邁出改變的那一步。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直呈現給別人的狀態就是較少和人聊天、偏文靜,那麼他本人也已經習慣了在人群中的定位,就會不敢邁出改變的那一步,就好像一隻一直以為自己是雞的老鷹是飛不高的一樣。
另一種情況是,遇到比自己優秀的人,由於不夠自信讓自己不敢和對方講話。這類人在遇到比自己優秀的人的時侯就會想,我說的話對方會不會覺得很幼稚,對方會不會覺得我很差勁等等,由於這些心裡就會讓他們不敢和對方交流。
而在網路上他們可以隨意的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東西,盡情的展現自己更想展現的那一面,因為在這個虛擬的網路上,即使別人不喜歡自己也沒關係,因為對方並不知道你到底是誰。這就是很多人喜歡網路的原因。
虛擬的網路帶給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缺乏的感受,但最後還是需要面對這個真實的社會,努力讓自己一點點去接受這個社會,其實也沒那麼可怕。
-
5 # cgjijj
釋放自己壓力,要不然會的抑鬱症,畢竟在外面混不開,你如果不強 ,沒利用價值,是交不到什麼朋友的,社交使我心累
回覆列表
答,現在社會,不敢和陌生人交流,卻在網路裡活潑開朗,
都是哪些結過婚的少婦,有人供養著,沒有什麼家庭負擔,一吃三打扮,半夜三更,在手裡網路裡,亂聊天,快手,內面,給人看她肉,刷牙洗臉,上廁所,都要表示一下,說話做事都要佔便宜,花言巧語,各種手段,吸引男人給她消費,整晚整晚不睡覺,有這樣的精神,進工廠上班,何必,三更半夜,沒酸沒甜,手機是打電話,不是讓你和不三不四的人,拉弄關係的?男人在外辛辛苦苦,拼搏,你卻在家整天嘻嘻哈哈,沒有做人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