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蒞羚養生
-
2 # 星星HYZ
主要看看你是風寒溼還是熱溼,艾炙的部位是有一定講究的。艾炙祛溼的穴位分別是:豐隆穴、足三裡穴、中脘穴和曲池穴。艾炙祛溼的注意事項有:一開始艾炙的時候要天天進行,等艾炙發生效果,就可以減少艾炙的時間。艾炙的時間與部位都需要根據身體的實際狀況來決定。溼氣重的人會懶得活動,還有頭腦不清楚等症狀的存在。除了這戲餓,還可以觀察食慾和大便等。我們知道艾炙可以祛除溼氣的,但是一定要找準穴位,這樣在相應的穴位進行艾炙,才有比較好的祛除溼氣的效果,這些穴位主要是:豐隆穴、足三裡穴、中脘穴和曲池穴。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艾炙的時間與部位,一定要根據身體的狀況來決定。
-
3 # 博一諮詢
溼氣是生活中很常見的現象,可以說很多人的體內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溼氣,一旦溼氣比較重,就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影響。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方面來了解溼氣的程度,看人的形體,一般來說虛胖的人有水溼的症狀的存在。看人的狀態,溼氣重的人會懶得活動,還有頭腦不清楚等症狀的存在。除了這戲餓,還可以觀察食慾和大便等。
祛溼艾炙哪個部位最好呢?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艾炙是一種非常好的祛除溼氣的方法,但是在艾炙的時候,艾炙的部位是有一定講究的。
想要祛溼最好是艾炙身體的四處穴位,這四處分別是:豐隆穴,這個位置在小腿前外側的部位,艾炙這個部位可以祛除溼氣,還有一定的化痰作用。
足三裡穴,在外膝眼下的三寸位置,艾炙這個部位,可以疏風化溼,還可以起到一定的調理脾胃的功能。
中脘穴,在肚臍上面的位置,有健脾胃的作用。曲池穴,在我們手肘處,可以幫助排洩大腸的溼熱。
-
4 # 愛支灸的天籟
脾虛生溼,不論是寒溼還是溼熱都和脾虛有關,溼性下流,所以它侵襲的多是下焦和足三陰三陽經脈:脾胃經首當其衝,溼氣鬱而化熱,又會有大腸溼熱、膀胱經溼熱,肝膽溼熱。溼熱以溼為可灸。
艾灸祛溼一般取陰陵泉、足三裡,三陰交。可加灸水泉激發腎氣,大腸溼熱加曲池,膀胱經溼熱加膀胱俞,次髎。肝膽溼熱加蠡溝、足臨泣。
希望可以幫到你。
-
5 # 張雅琴律師
祛溼要選對穴位才能效果顯著。可以取以下穴位:足三裡、豐隆穴、關元穴、中脘穴。
-
6 # 孟山奇
想要祛溼最好是艾炙身體的四處穴位,這四處分別是:
豐隆穴,這個位置在小腿前外側的部位,艾炙這個部位可以祛除溼氣,還有一定的化痰作用。
足三裡穴,在外膝眼下的三寸位置,艾炙這個部位,可以疏風化溼,還可以起到一定的調理脾胃的功能。
中脘穴,在肚臍上面的位置,有健脾胃的作用。
曲池穴,在我們手肘處,可以幫助排洩大腸的溼熱
-
7 # 廣州汝元
溼氣重可以分為寒溼和溼熱兩種情況
一般寒溼是適合做艾灸,溼熱因為有熱在內
而艾灸是種溫熱的刺激,一般主張是不用艾灸
寒溼的患者一般會有四肢肥胖、睏乏無力
女性還會出現白帶多而稀,男性可能出現陰囊潮溼
艾灸的部位可以選擇三個大的部位,背部、腹部還有下肢部位
背部可以艾灸腎俞和命門穴
而腹部可以選擇關元、氣海、神闕,都有補腎壯陽、健脾祛溼的功效
下肢可以選擇陰陵泉,陰陵泉是個祛溼的要穴,還可以選擇足三裡健脾化溼
對於寒溼比較重的患者
可以選取腹部的關元、氣海
腰部的腎俞、命門
下肢的陰陵泉、足三裡進行艾灸
-
8 # 使用者笑看落花
溼氣重,可以艾灸的穴位比較多,如豐隆穴、足三裡穴、中脘穴、合谷穴、承山穴、陰陵泉穴、委中穴、外關穴、曲池穴、血海穴等。溼氣重主要是由於脾失健運或陽氣不足,不能運化和溫煦水溼形成的,所以治療上可以應用上述脾經、胃經、膀胱經、腎經等經脈上的穴位,以助去除人體溼氣。日常生活中,應當少吃生冷、辛辣、刺激脾胃的食物,避免損傷脾胃,應多吃一些溫熱、好消化的食物和健脾胃的食物,如山藥、薏米、冬瓜、大棗、玉米鬚等。平時可增加運動,促進氣血暢達,有利於祛除溼氣。
-
9 # 太陽之翼382
祛溼只是手段,目的是剷除生溼的根源,那就得知道溼是怎麼產生的,脾虛就會溼氣大。脾虛就是胃弱,暴飲暴食,生冷油膩,飲食不節導致消化不良代謝不好因此祛溼就要健脾,穴位是內關,合谷,足三裡,中脘健脾。豐隆穴是祛溼穴位。關鍵還是要管住嘴,邁開腿,吃的對,才有好脾胃,健康活百歲!
-
10 # 積金分享
溼氣進入我們身體的5個主要通道是:
①肩頸部的“大椎穴”,從“大椎穴”進入的“溼氣”容易引起我們的“肩頸痠痛,肩周炎,頸椎病,頭暈頭痛,失眠多夢;
②前胸的"膻中穴",從"膻中穴"進入的"溼氣"容易引起我們的"乳腺腫痛,乳腺管道阻塞,小葉增生乳腺纖維瘤等症狀”;
③肚臍部位的“神闕穴”,從“神闕穴”進入的“溼氣”容易存積在我們盆腔,特別是女性,當盆腔內的“寒溼氣”重時,就容易引起我們婦科各種疾病,比如:婦科炎症,月經不調,經血不暢,痛經,血塊,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不孕不育症等”。
④腰部的“命門穴”,從“命門穴”進入的“溼氣”容易引起我們腰痠背痛,腰膝痠軟,各種腎虛,性功能下降等症狀;
⑤腳底的“湧泉穴”; 從“湧泉穴”進入的“溼氣”容易往上流動,容易引起膝關節痠痛,風溼關節炎等症狀。
-
11 # 正骨手法
首先,可以在曲池、合谷、解溪、關元、三陰交、中脘等穴位進行艾灸祛溼。
1、曲池穴 取穴:曲池位於屈肘成直角,肘橫紋橈側端與肱骨外上踝連線中點。
2、合谷穴 取穴:合谷在手背1、2掌骨間,約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
3、解溪穴 取穴:解溪位於足背踝關節橫紋中點,當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4、關元穴 取穴:關元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
5、三陰交穴 取穴:三陰交位於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後緣。
6、中脘穴 取穴:中脘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
其次,艾灸時主要以下2點:1、根據醫師指導做艾灸祛溼
艾葉是溫熱型藥材,使用艾葉做成的艾灸條具有溫補陽氣、散寒除溼等功效,適宜用來調理身體、治療慢性疾病,做艾灸一般是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的,醫生會根據個人情況進行療程調理。
2、 最好不要超過11點。
艾灸是中醫療法,在我們傳統觀念中,子時,也就是晚上11-1點左右的時間,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間,而艾灸是溫補陽氣的療法,與之相沖突,而且晚上11點艾灸,之後洗漱一番也比較晚了,身體得不到很好的休養,不符合中醫養生理念,因此,去做艾灸最好是選擇在陽氣最盛的白天進行。
最後,艾灸腹部出一層水是正常的現象。1、艾葉性溫熱,做艾灸是進行溫熱性刺激,會導致區域性代謝加快,區域性出點汗、水氣都是正常的,只要沒有出現面板瘙癢等問題就行。
2、艾灸後腹部出水還有可能是體內溼氣重導致的,溼氣重的人群平時作息一定要規律,注意飲食的均衡,並且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來進行體質的改善。
-
12 # 甘肅張若楠
艾灸的作用有很多,在生活中適時的艾灸能夠達到開鬱、祛溼的作用,而且還能補陽氣。
1
取關元穴
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20~30分鐘或艾鍼灸一貼。
2
取命門穴
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20~30分鐘或艾鍼灸一貼。
3
取中脘穴
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有疏肝養胃、消食導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作用,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用艾條灸20~30分鐘或艾鍼灸一貼。
4
取足三裡穴
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足三裡穴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之功能。用艾條灸20~30分鐘或艾鍼灸一貼。
回覆列表
中醫方面認為,有六個部位袪溼效果較好 ,關元穴,中脘穴、豐隆穴,解溪穴、足三裡穴、合谷穴,時間方面,用艾條,時間在10-15分鐘;用艾灸儀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