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川北山豬姐

    讓我說我們這獨有的農具,這還不止一件,多了去啊!首先,犁頭,用牛耕地少不了,松地第一程式就用它。犁耙,給犁過的地耙細了,就少不了它!還有風車,吹掉糧食裡面的浮殼用它!鏈架,用來給油菜脫粒,麥子脫粒!豌豆胡豆,都可以!糞桶,裝滿農家糞水用扁擔挑上澆農作物!

  • 2 # 廚哥阿謝

    我們湖南農村裡有古代人傳下來的蓑衣,還有斗笠,這些東西其實在我們農村都是很普通的一種農具了吧!各位朋友們家鄉不知道有沒有這些東西?

  • 3 # 苗族阿美

    我這裡是山區,獨有的農具是揹簍。

    山路艱險崎嶇。有些路甚至是懸崖峭壁,要走一個人都不容易,別說還要種莊家。走在不平的山路,人們可以利用背上的揹簍可以把雙手,眼睛,雙腳都釋放出來!一個是好走山路,同時還用雙手去幹活。一點平地都難得,所以人們會充分利用,那怕是一塊幾分大的地都會種植起來。那時是農耕社會,你不種可能連飯都吃不飽。

    居住在山區的人們,有著千年歷史的揹簍記憶,幾乎可以把揹簍的用途發揮得淋淋盡致。用來上坡的揹簍,竹片粗糙,結實耐用,用途最廣。基本上可以用來做所有的農活,上山背肥料,種子,搬運秧苗等等,女人山上都要背的,小到去地裡摘個菜,大到十月豐收,也都是用揹簍揹回來的。有用來揹小孩的揹簍,有一種是腰身形的,差不多有80,90公分,外面都是用精細的竹篾編織而成。還有一種是簡單的可以坐小孩的,通風夏天用的。女人用來趕集的揹簍,比上坡的揹簍樣式好看些,五天一集,大大小小的東西塞滿揹簍。

    揹簍成了湘西民族的標誌,就像那首《小揹簍》唱的一樣

    小揹簍 晃悠悠

    笑聲中媽媽把我背下了吊腳樓  

    頭一回幽幽深山中 嘗野果喲  

    頭一回清清溪水邊 洗呀小手喲  

    頭一回趕場逛了 山裡的大世界   

    頭一回下到河灘裡 我看了賽龍舟  

    這就是我們特有的,而且很實用的農具,大家覺得呢?

  • 4 # 泥糖小丫

    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舊東西必然被新東西代替,就說這耕地的牛吧!在以前可是農村人的稀罕之物,有牛就多了一個勞力,可以說缺一不可。

    可是現在照樣被淘汰了,替而代之的是方便經濟 ,實用省力的鐵牛,拖拉機頭,只要你給它喂上一點柴油,跑得快,效率高,比牛實用多了。

    所以以前用的有一些農具,現在都少見了,要是誰家還有,定會成為稀罕之物,被搶著收藏。

    我故鄉在雲南邊遠山區的一個小村莊,在以前是不通公路的,連電燈都沒有,到後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才通了路有了電。

    沒有電不方便,外界接觸少,做什麼都靠原始的方法來完成,搬運穀物,糧食用頭背,用扁擔挑,又累又慢。

    特別是脫粒,沒有打穀機時在在田裡墊一塊塑膠,搬一塊大石頭就在石頭上摔打抖落。

    我記得有一種打豆子專用的農具在當時比較實用,我們當地人叫連蓋。兩根粗細一樣的小竹子,一長一短,在頂端弄一個孔,用棕繩連線起來。

    豆莢,菜籽,麥子等物曬脆以後,就用這種神器打,打的時候,小的一頭甩起來,利用慣性在頭上甩一圈然後摔打在豆莢上,啪的一下接著一下,豆子就打出來了。

    然後再用一種用竹子編的“攬篩”篩一下, 豆子就落到地上了,最後再用細篩再篩一下,那麼豆子就乾乾淨淨的了。

    你別小看這只是很簡單的兩根竹子,只要你用不合,不懂技巧,別說甩起來了,還會打到自己的頭。

    在我們小的時候,家裡的大人都給自家孩子做上一個小連蓋,當大人打豆子,打豆糠的時候,小連蓋也能派上用場。

    現在這種東西就沒人用了,取而代之的是打糠機,只要把豆秸稈塞進去,一邊出豆子,一邊出糠,非常乾淨,篩都不用篩。

    除了連蓋這種農具,象皮挑,背板,匝籮,背攏這種東西也見不到了,人們的智慧是無窮的,這些東西雖然不能省多大的力,但是在當時也是非常實用的一種農具。

  • 5 # C位小哥

    像我們老家的特有農具的話應該就是背架了,不知道官方語怎麼說,我們那兒的土話就是這麼叫的,它的形狀就像是縮小版本的梯子,但不同之處在於它上半部分像梯子的踏腳比較多,有三根間隔較小,下半部分的話只有兩根,而且間隔比較上部分較寬,中間的話用不用的肥料袋子做上一個套,裡面填充上曬乾的麥草,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磨背,以前沒有農肥袋子的時候用的樹皮撕成大小等寬的條狀手工編織。完了及上揹帶,最上部分拴上繩子,下部分拴上“鹿拐兒”(這也是我們農村土話),再配上一根一頭有叉的棍兒,就是我們那兒的特有農具啦,以前交通不方便,用來背麥,背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6 # 嚴樹峰

    西安高陵區有個‘場畔農耕博物館’,那裡收集著黃河流域從古到今的所有農耕、務作、碾打清揚、貯存加工、熟食製作等相關的各種農具,是難得的農耕文化物質遺產大倉。

  • 7 # 老王頭4743

    公分,直徑約8公分的長圓形木頭,上面轉圈釘著門形鐵片,兩端有小鐵棍伸出,穿進一個U形鐵架子上兩邊有孔,用於那小鐵棍穿進去,U形鐵架子連線一根T形木把子,操作時兩手握著T形木把的兩端,把前面的釘有門形鐵片的園形“滾耙”向前推,目的是給稻田裡的禾苗除草,由於滾耙轉動,可以把一層泥土轉松,把草帶出來了,漂在水面上,然後就會死掉。泥土轉翻了,對禾苗的生長也有利,就這樣在插好秧的稻田一行接一行滾動前進,達到松泥除草的目的,這就是用“滾耙”耙田。

    隨著推廣秧盤育秧,插秧改成拋秧,禾苗不成行了,拋秧都是密密麻麻的亂拋一氣,所以“滾耙”就沒有了用武之地了,不知道這滾耙是不是我們當地獨有的?

  • 8 # 明南曲

    大家好!下面分享一下我們家鄉的部分農具。

    1,打穀機

    打穀機在收割機出現前或者偏遠山區在農忙時節充當了重要角色。在稻穀成熟後準備收割時運到田間,靠腳踩讓滾輪連續轉動,將收割好的稻穗放到滾輪上使穀子從禾苗上掉落。記得那時候,我們幾兄妹爭先恐後的抱著割好的稻穗送到踩打穀機大人手裡的那幅畫面彷彿就在昨天。

    2,耙

      耙是配合犁使用的農具,犁完田後再用耙把地耙平耙碎,一般都是用水牛牽引。

    3,碓。

    舂米的工具。用腳連續踏動木槓後端,前端石頭一起一落,舂砸下面石臼中的米糧(使谷成米或使米成粉)。

    隨著社會發展,部分傳統農具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被現代化機械替代。

    在兒時的記憶裡,朝陽和晚霞總是在不經意間就勾勒出一幅幅動人的農耕畫面。

    或許只有那些已經作古的農具還能喚醒你曾經的記憶。

  • 9 # 亳州孫元禮

    拖車,就是用幾根木棍搭建成四方形,底座前方有安裝幾個鐵勾子供牲畜拉動之用,底下有兩個方木代替輪子,只不過,方木前方接觸地面處削成斜形減輕前進阻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魯濱孫漂流記內容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