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陸凱舟

    老子告訴我們,人是什麼,和宇宙的關係。孔子告訴我們,怎麼做人,強調和其他人的社會關係。一個是宇宙角色,一個是社會角色。

  • 2 # 無話可說一個字服

    老子的辯證即不是唯心也不唯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心物一元。不能定義為某某辯證法,一隻手伸出來就有正反兩面。老子對孔子理論是不贊同的,萬理切不可矯枉過正。缺啥補啥,䃼多了就生病。老子講無為而冶,冶未病而非冶重病。和佛教講的因果很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無為而無所不為。老子不窮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和金剛經基本一致。當然了,如果真的懂了老子的道,就成聖人了。歡迎批評指正。

  • 3 # 清秋一族

    挪威有句諺語:挖得越深,就能找到中國。

    華人也一樣,挖得越深,就能找到孔子,找到易經,找到老子。老子乃集大成者,《道德經》五千言包羅永珍,對中華民族乃至後代子孫影響極其深遠,其貢獻無可替代亦無人可比肩。

    我們說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人類文明的社會階段,但距離高度文明仍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當人類開始普遍重視或普遍高度認同道家思想之時,到那個時候人類可能很大程度上已相當接近高度文明的發展階段了,然這樣的時代恐怕仍需要再過一千年以後。

  • 4 # 鴨梨山大叔

    如果從廣義哲學討論,中國應該有很多哲學名家。如果從狹義哲學討論,唯有老子的《道德經》算是哲學。所謂狹義哲學僅指西方的那一脈哲學,就是起源於古希臘的那一脈學問。它的主要特徵是追究事物的終極原因,也就是第一因或唯一因。那麼,《道德經》有沒有追究過事物的終極因呢?回答是肯定的。

    《道德經》分為“道篇”和“德篇”。“道篇”是對“道”的解釋,說“道”派生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正如古希臘米利都學派的泰勒斯對存在的解釋一樣,說“水乃萬物之原”,甚至還有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將原子作為萬物的本源。他們都闡釋萬物的本源,不管是“水”、“原子”還是“道”都是從物的層面上去追究。到了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才開始在精神層面上追究,比如畢達哥拉斯說“萬物皆數”,柏拉圖說世界只是一個理念。老子的“道”卻僅停留了在物的層面上,因為那時他還沒有想到從精神層面上解釋“道”。

    不管怎樣,老子稱得上是一位與古希臘任何哲學家相匹敵的大人物。老子不光關注自然世界,他還關注人類社會。從而發現人類社會執行一定要遵循一個法則,這個法則就是天道的執行規律,也就是說“人之道”的規定者是“天之道”。他“道篇”的核心是柔弱,“德篇”的核心是無為。

    所以說,僅以狹義哲學論,除了老子以外,中國沒有哲學家,只有哲學家學家,也就是研究哲學家的專家,比如老子專家、康德專家、尼采專家等等。

    西方為什麼對老子評價如此之高?就是因為老子《道德經》所追究的道與西方的哲學思想完全契合。

    從很早開始,西方便翻譯和引進了老子的《道德經》,並對它進行了研究和解讀。可以說《道德經》對現代西方社會的影響僅次於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西方國家所謂小政府大社會的治國理念正是對“柔弱”與“無為”最完美的詮釋,而且從北歐小國到西歐強國正以冰霜融化的速度向全世界擴充套件。

  • 5 # 文字的二三事

    想要客觀地評價老子在哲學上的貢獻,既要看到老子思想在哲學方面積極的一面,又要留意其消極的部分。

    老子思想不僅包含道法自然的自然規律,美學思想的構造和對社會政治的獨到見解,同時還蘊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樸素辯證法作為一種哲學觀點,在老子的作品《道德經》中多有體現。《道德經》充分展現了老子的文學成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樸素辯證法,又稱古代樸素辯證法,是辯證法的最初表現形式,與古代社會的生產力水平相契合。

    矛盾對立面相互包含,相互關聯,相互依存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老子認為美和醜,善和惡,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低,音和聲,先和後是相互依存的。表面上看,相反的兩面是對立的,但事實是兩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包含和滲透,與現代唯物辯證法中的對立面相互關聯和依存相對應。

    矛盾對立面相互作用,相互轉化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認為福和禍是相互作用的,兩者可以互相轉化,它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意思相一致。

    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長時間地保持盈滿甚至超負荷的狀態,不如適當地停下來放鬆片刻;鋒芒盡顯,其銳勢卻難保長久。雖有金玉滿堂,錢財萬貫,卻無法守住這固有的財富;如果恃富貴而驕橫,那麼自己就給自己種下了禍根。獲得了成就,切莫得寸進尺,適時的收斂是極好的選擇,這些都是符合客觀規律的。

    現代的唯物辯證法認為,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要求我們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

    運動是事物的根本屬性

    反者道之動。

    迴圈反覆的運動即是道的運動變化。

    現代的唯物辯證法認為,運動是事物的根本屬性,要求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量變質變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參天大樹來自於細小的苗芽;九層高的樓臺築造於一捧捧的泥土;千里之遙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

    老子的這句話表明了量變和質變的關係。現代的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到一定程度是會發生質變的,告誡我們做事要善於總結積累,並堅持適度的原則。

    以上是老子的哲學觀點,與現代的唯物辯證法有相通之處。然而由於受古代生產力水平的限制,老子的哲學思想存有侷限性。

    老子將“道”視為世界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強調了“道”是一種物質,即物質第一性,但並未明確地表示物質決定意識。

    老子的樸素辯證法認識到了矛盾對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轉化,但並未意識到矛盾對立面之間的依存,包含和轉化是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並且是相對的,暫時的。

    老子的樸素辯證法的侷限性反映了老子對哲學認識的直觀性,片面性和不徹底性,與同時代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 6 # 閒看秋風999

    嚴格說起來,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能夠稱得上哲學家的只有老子一人;或者說在此時的“百家”之中,真正能夠上位到“哲學家”的,只有老子一個人。

    那麼有人可能不服氣了,難道孔子不能算是一位哲學家嗎?《論語》當中孔子不也是大談特談人生哲學、修身養性嗎?

    老子的“道”,以及由此產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觀點,才第一次正面回答了宇宙產生的問題;

    而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更是成哲學高度上試圖解釋宇宙的存在以及發展變化的原因;儘管老子以前就有人提出“陰陽”還有“五元素”(水土金木火)的宇宙形成觀,但是隻有老子提出了“衝氣以為和”的變化以及辯證的觀點。

    毫不誇張的說,沒有老子五千字的那本書,中國古代就沒有哲學,當然也不會有什麼哲學家;而老子的對哲學的貢獻與孔子對社會人文學科的貢獻又可以互補、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

    老子對中國哲學的貢獻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 7 # 楊朱學派

    老子在哲學的上的貢獻是,開創了中國哲學思想之源。包括世界觀、人生觀、辯證法、認識論。

    世界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生觀:生死有命,人不勝天。

    辯證法:柔弱勝剛強和對立統一規律。

    認識論:不知,知,下。知,不知,上。以知為本,以應為末。

    老子的認識論,一言蔽之——實踐越多,越白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裡艾斯是怎樣在頂上戰爭中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