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請叫福子

    伊麗莎白的童年經歷和成長曆程影響的,其父親亨利八世三次殺妻,六娶皇后,使伊麗莎白從小蒙上了一層心理陰影,不信任男人和家庭。

    伊麗莎白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女兒,1533年9月7日出生在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宮。她的母親安妮*博琳原來是亨利八世的宮女,這樁婚姻也沒有得到天主教會的承認,而亨利和博琳結婚才三個月,她便來到了人世間。因此,伊麗莎白被認為是私生女。

    1578年時,仍待字閨中的伊麗莎白差點就結婚了。當時,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的四弟、年僅23歲的安休公爵到英國做客,年齡相差近一倍的兩人一見鍾情,手拉手地在御花園裡嬉笑調情,甚至當眾擁抱。

    據說伊麗莎白還答應了安休公爵的求婚,但後來似乎是考慮到英、法、西班牙之間複雜的國際關係,在將要舉行婚禮的前幾天,女王突然變卦。她鄭重宣佈解除婚約,並表示會一輩子獨身。

    同時她向國民發表了一番這樣的談話:“我無須再選佳婿結婚,因為我在舉行加冕典禮時,已將結婚戒指戴與中國臣民的手指上,意即我與全體臣民為伴,將我的生命與貞節獻於英國。感動的英華人民也常用“貞潔女王”的美名來稱呼伊麗莎白女王。

  • 2 # 看不見的角落

    “我嫁給了我的帝國。”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是英國中世紀時期最優秀的君主,她繼承王位以後,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維護了國內的宗教改革,使英國的政治與經濟達到巔峰狀態。她在位五十餘年,一直未婚,用她自己的話描述就是“我嫁給了我的帝國”,她不結婚的原因一直眾說紛紜。

    1、為了避免歐洲王室透過婚姻染指英國的王位繼承。

    眾所周知,中世紀的歐洲,為了保持血統的純粹,一直是近親結婚。一個國家的國王甚至可以和整個歐洲的王室存在親戚關係。由此引發的繼承矛盾此起彼伏,甚至一度引發了戰爭。在伊麗莎白一世眾多的求婚者中,很多都是歐洲王室的國王或王子。一旦雙方結婚,那就會對英國本身的整體安全造成影響。同時,在基督教世界中,婚姻與宗教密不可分,在天主教羅馬教廷的統治下,所有的婚姻都在教會的掌握下。但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為了與自己的妻子離婚,自行創立英國國教,進行宗教改革,與羅馬教廷徹底翻臉。從這時開始,英國國內就存在著天主教勢力與英國國教勢力的較量。伊麗莎白一世採取了相對寬鬆的宗教政策,但是歐洲大陸仍然是天主教的勢力範圍,如果她與一個天主教徒結婚,在推行宗教政策上就會遇到很多方面的問題(他的姐姐瑪麗一世就是因為強力推行天主教,才得到了“血腥瑪麗”的稱呼)。中世紀歐洲王位

    2、她利用婚姻周旋於歐洲各個國家之間,為英國攫取利益。

    在伊麗莎白一世執政時期,她對於求婚者的態度是若即若離,既不同意也不拒絕。婚姻成為了一種政治砝碼,為伊麗莎白一世增加了許多的話語權。先後向她求婚的有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兒子查理大公、瑞典王儲埃裡克等。這些人要麼是國王,要麼是王子,都是對於國家的大政方針具有決策力的人物,而伊麗莎白一世很明顯的利用了這一點。她藉由婚姻抵禦了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對與英國政治和英國宗教的壓力,成功捍衛了英格蘭。

    綜上可知,在伊麗莎白一世的眼中,帝國的命運和自身的權勢要遠遠勝於愛情與婚姻的價值。她聲稱自己嫁給了英國也是因為她的心中只有對於英國王權的愛。中國有句古話“無情最是帝王家”,這個情字也許是親情,也許是愛情。但總之在帝王家庭中,權力才是佔據第一位的。

    文:經典守望者

  • 3 # 春秋風雲

    1533年9月7日,伊麗莎白出生於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宮。父親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母親安麗.博林。父母結婚三個月生下她,因此不被天主教承認,稱為私生子,這使她今後更傾向於新教。伊麗莎白3歲時,她的母親因為被指控與亨利的弟弟通奷,以叛逆罪處死,伊麗莎白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憂鬱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爾後,亨利八世又娶了第三任王后--簡.西摩,生子愛德華,舉國歡慶。不久,簡.西摩不幸患產褥熱去世。亨利八世傷心不已。第4位皇后是安妮公主,因為其長相不討喜歡被休。第5位凱瑟琳.霍華德,不守婦道,與大臣通奷。到年邁的父親娶第6位皇后凱瑟琳.帕爾時,她的生活才充滿了Sunny。凱瑟琳.帕爾以前結過兩次婚,把晚年的亨利照顧得很好,對伊麗莎白充滿母愛,給她玩伴,培養她讀書。她對繼母充滿感激,學習刻苦,至成年時,已能熟練掌握法蘭西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愛德華王子9歲繼位,親政之前因肺病去世。伊麗莎白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在樞密院的支援下,發動政變,簒奪了王位。瑪麗是個狂熱的天主教徒,她一上臺就恢復天主教,對亨利八世和愛德華推行的新教進行殘酷打壓,有“血腥瑪麗”之稱。。伊麗莎白沒有參與其中,基於她的皇室身份,新教貴族打著擁立她的旗號,四處暴亂,直到被鎮壓才平息。惹得瑪麗對她恨之入骨,將其囚禁在倫敦塔內。瑪麗的身體並不好,1558年3月,她病入膏肓,生前未有子女。按照王室繼承製,伊麗沙白將接替其位置。1559年初,瑪麗去世,伊麗沙白登上王位。在加冕典禮上,她慎重地給自己戴上結婚戒指,表示自已從此嫁給國家,不會再有丈夫。伊麗沙白長相漂亮、嫻雅文靜,身體也好,為什麼不喜歡丈夫呢?伊麗沙白拒絕嫁夫,是有原因的。亨利八世先後娶有6個妻子,伊麗沙白的母親,是第二個妻子。亨利八世除了對妻子虐待之外,還殺死了3個,死亡率百分之五十,傷害率百分百。父親的所作所為,給伊麗沙白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陰影。

    伊麗莎白上臺後,重新推行新教。天主教在瑪麗執政期間,發展迅猛,現在新人上臺,改弦易張,他們怎能善罷甘休,時刻準備顛覆政權。伊麗莎白不敢掉以輕心,經常要應付天主教徒的挑戰,因此,無暇顧及個人婚姻。

    伊麗莎白在王位上,面臨來自多方的壓力。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對女王的不信任。瑪麗在位期間,擅作主張,將英國拖入戰爭泥潭,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大眾對繼任女王的懷疑,迫使她把全部精力用於治國之上,因此,也不能顧及個人婚姻。

    伊麗莎白婚姻倍受國內外關注,大臣們紛紛催她早擇夫婿,以便傳宗接代。伊麗莎白基於瑪麗王后與西班牙腓力二世結婚,給英國造成被動的後果考慮,拒絕了結婚。另外一個方面,歷代君王的婚姻,都是一種政治交換,根本沒有愛情可言。與其這樣,不如獨善其身。伊麗莎白天生麗質,氣韻優雅,尤其喜歡華美的衣飾。其香,其色,其地位吸引國內外顯貴的青睞,紛紛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所言情話之熱烈,有如沖天的烈焰,所獻殷勤之媚俗,有如搖尾乞憐之狗。例如,這些人中有前姐夫--瑪麗皇后的夫婿腓力二世,自瑪麗死後,他就對姨妹展開了激烈的愛情攻勢。腓力二世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國力強盛,影響巨大。伊麗莎白儘管不會與他結婚,但還是虛以委蛇,維持著表面的戀情,有了腓力二世未婚妻這張王牌,在國際事務中,都很給面子,談判如魚得水,遊刃有餘。談情歸談情,她從不承諾要跟誰結婚。面對其它囯家的求愛者,伊麗莎白來者不拒。這些國家的求愛者,都是皇室貴胄,為了既得江山,又得美女,紛紛在在外交上作出犧牲、讓歩,使英國爭取了很大利益。常言道:“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女人不多情?伊麗莎白也是凡人,在眾多的追求者中,確實有人打動了她的芳心,並且差一點跟他結婚。1578年,法國國王享利二世的四弟,年方23歲的安休公爵來倫敦作客。儘管兩人年齡相差一倍,仍然擋不住愛情的魔力,雙方一見鍾情,彷彿前世修定。伊麗莎白為安休的英俊蕭灑所吸引,看見他,有如見到青山的翠竹,令人鍾愛,只不過這“竹子”在人世間僅有一顆,過了這村,就再沒這店。安休公爵為伊麗莎白女王的成熟嫵媚所吸引,感覺她是世上最美的鮮花,而且這鮮花開得正豔,錯過了,便是神仙也會後悔。於是雙方委婉地享受著愛情:御花園裡嬉戲逗鬧,金漢宮裡縱情擁抱。

    然而看到那枚戒指,她又清醒了許多,理智戰勝了愛情,儘管這愛情是那樣甜蜜,足以令人奮不顧身地死去。考慮到英、法、西班牙之間的複雜國際關係,伊麗莎白痛苦地作出不嫁的決定。人們不明白,為什麼她在婚禮前幾天突然變卦,要取消結婚?

    在與國民的談話中,她是這樣說的:“我無須再選佳婿結婚,因為在加冕典禮上,我將戒指戴與中國臣民手上,意即我與臣民為伴,將我的生命與貞潔奉獻於英國。”,伊麗莎白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她積極支援造船和航海業的發展,努力融和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放寬文化政策,大膽拓展海外業務,使英國國力空前提高,文藝界也出現了莎士比亞、培根等人才。伊麗莎白逝世後,人們十分悲痛,為紀念她為國家所作的犧牲,都稱她為“童貞女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讓我知道什麼叫放不下這是哪首歌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