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也無非是這樣……”“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去……”有了這個框架,整個第一部分敘事就顯得很緊湊,讓人覺得素材與素材之間都是有聯絡的。 在一篇文中用簡略的文筆寫到繁多的事情時,最忌無序,所以除了精心選擇之外,還需要我們動動腦子,讓素材與素材關聯起來。 整篇課文也在擴充套件這個框架:“我”在異國他鄉四處求索追求理想,離開東京,去往仙台,又離開仙台,去往別處。藤野先生是“我”在仙台這一站裡,遇到到一位給我鼓勵、使我感激的日本友人。 2 現在我們來看文章第四段的作用。 單從結構上來看,這一段似乎有些累贅,寫“我”在去仙台的路上,看到一個地名,日暮裡,想到一個人,朱舜水。這裡整體上在比較兩個城市,東京和仙台;日暮裡和朱舜水的出現,有點突兀,和這部分的主題似乎無關。 但實際上,這一段非常重要,是寫“我”在日本的精神狀態,只是用了一種巧妙的方法。 一路上的地名,“我”只記得兩個,一個是日暮裡,一個是水戶。 為什麼會記住日暮裡?文中的解釋是“不知怎地”。但我們都知道,“日暮”一詞往往引發華人的愁思,這是深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思維習慣。 看到“日暮”,華人會想到什麼? “日暮途窮”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日暮鄉關何處是” 還有杜甫那首著名的五律《日暮》中的兩句,“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 “日暮裡”一詞出現在這篇文中,至少暗示出了一種身在異國他鄉的愁緒。 而之所以記得水戶,文中解釋道: “這是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這一來,這個愁緒就明確一些了:異國他鄉,國愁家恨。 這就是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調,從第一句開始就將這篇文章籠罩。“我”在日本一直心情低落,離開東京,又離開仙台,都是因為心懷如此愁緒。 接下來的三句,一方面從三個不同角度來簡單介紹仙台,另一方面,有趣的是,處在這個段落裡,每一句都能表達出“我”的失落情緒。 “仙台是一個市鎮,並不大;冬天冷得厲害;還沒有中國的學生。”這裡沒有出現一句直接寫心情的句子,卻把一種深沉的失落情緒帶給了讀者。為什麼不用指示心情的詞直接表達呢? 如果直接表達,可能會有兩個不夠好的點,一個是打斷敘事的流暢,一個是心情傳達得太明確,會限制讀者的感受力。 文中不採用直接表達的方式,而是用敘事來暗示,也相應地有這兩個優點,一是保持連續敘事,更吸引讀者閱讀,二是不採用明說,而是用暗示的方式,可以讓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細膩感受,儘管情感的大致方向是一樣的。 3 好,現在回頭來看第一段。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這一句讓我們覺得,接下來要介紹東京了。 如何寫出對一個城市的印象? 請注意邏輯思維和文學思維的區別。 相對來講,邏輯思維講究全面和客觀,而文學思維講究具體和自我,特別能容納以小見大。 拿我所居住的鄭州市為例。 當我用邏輯思維介紹鄭州,“鄭州”就是我的文章的中心,我會盡可能全面和有重點地寫它的許多方面,比如把三個知名景點按歷史價值先後排列,3500年前的商代亳都遺址,二七紀念塔,鄭東新區CBD。 當我用文學思維介紹鄭州時,“我”才是我的文章的中心,全面與否客觀與否不重要,在我的生活中的、引發我感觸的,就是我眼中的鄭州,比如我的鄰居們,比如我的窗外。寫出的事情,寫出的人,可能並不獨特,別的城市也有,但沒有關係,這就是我的身心感受到的鄭州。 《藤野先生》這篇課文的前兩段,向我們展示瞭如何用文學的思路來寫一個城市,那就是:寫最觸動你的一幕幕就行。東京,在“我”的眼中就是清國留學生的辮子,以及中國留學生會館裡的跳舞。 4 第二段讀起來非常順暢,功勞在於用了兩個片語。 “倘在上午” “但到傍晚” 不只是“上午”和“傍晚”這兩個詞讓這一段的敘事有了層次,更重要的是,“倘在”和“但到”兩個詞讓語言顯得非常順暢,像一條河似的流得很自然。 為了讓句與句之間銜接得順暢,使用連詞是個好方法,比如“但”就是個轉折連詞,這個詞的出現強化了上下句的關係,讓人覺得,上一句之後很應該出現後邊這一句。 不過,是否需要這麼順暢,是個可以選擇的問題,故意不這麼順暢,處理得好的話,有另一種效果。 《藤野先生》這篇課文,很注意地在諸多敘事之間製造順暢的連線,而且效果很好。這個特點,是要在對第二部分敘事的講解中重點講的,在這裡先提一提。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去……”有了這個框架,整個第一部分敘事就顯得很緊湊,讓人覺得素材與素材之間都是有聯絡的。 在一篇文中用簡略的文筆寫到繁多的事情時,最忌無序,所以除了精心選擇之外,還需要我們動動腦子,讓素材與素材關聯起來。 整篇課文也在擴充套件這個框架:“我”在異國他鄉四處求索追求理想,離開東京,去往仙台,又離開仙台,去往別處。藤野先生是“我”在仙台這一站裡,遇到到一位給我鼓勵、使我感激的日本友人。 2 現在我們來看文章第四段的作用。 單從結構上來看,這一段似乎有些累贅,寫“我”在去仙台的路上,看到一個地名,日暮裡,想到一個人,朱舜水。這裡整體上在比較兩個城市,東京和仙台;日暮裡和朱舜水的出現,有點突兀,和這部分的主題似乎無關。 但實際上,這一段非常重要,是寫“我”在日本的精神狀態,只是用了一種巧妙的方法。 一路上的地名,“我”只記得兩個,一個是日暮裡,一個是水戶。 為什麼會記住日暮裡?文中的解釋是“不知怎地”。但我們都知道,“日暮”一詞往往引發華人的愁思,這是深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思維習慣。 看到“日暮”,華人會想到什麼? “日暮途窮”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日暮鄉關何處是” 還有杜甫那首著名的五律《日暮》中的兩句,“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 “日暮裡”一詞出現在這篇文中,至少暗示出了一種身在異國他鄉的愁緒。 而之所以記得水戶,文中解釋道: “這是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這一來,這個愁緒就明確一些了:異國他鄉,國愁家恨。 這就是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調,從第一句開始就將這篇文章籠罩。“我”在日本一直心情低落,離開東京,又離開仙台,都是因為心懷如此愁緒。 接下來的三句,一方面從三個不同角度來簡單介紹仙台,另一方面,有趣的是,處在這個段落裡,每一句都能表達出“我”的失落情緒。 “仙台是一個市鎮,並不大;冬天冷得厲害;還沒有中國的學生。”這裡沒有出現一句直接寫心情的句子,卻把一種深沉的失落情緒帶給了讀者。為什麼不用指示心情的詞直接表達呢? 如果直接表達,可能會有兩個不夠好的點,一個是打斷敘事的流暢,一個是心情傳達得太明確,會限制讀者的感受力。 文中不採用直接表達的方式,而是用敘事來暗示,也相應地有這兩個優點,一是保持連續敘事,更吸引讀者閱讀,二是不採用明說,而是用暗示的方式,可以讓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細膩感受,儘管情感的大致方向是一樣的。 3 好,現在回頭來看第一段。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這一句讓我們覺得,接下來要介紹東京了。 如何寫出對一個城市的印象? 請注意邏輯思維和文學思維的區別。 相對來講,邏輯思維講究全面和客觀,而文學思維講究具體和自我,特別能容納以小見大。 拿我所居住的鄭州市為例。 當我用邏輯思維介紹鄭州,“鄭州”就是我的文章的中心,我會盡可能全面和有重點地寫它的許多方面,比如把三個知名景點按歷史價值先後排列,3500年前的商代亳都遺址,二七紀念塔,鄭東新區CBD。 當我用文學思維介紹鄭州時,“我”才是我的文章的中心,全面與否客觀與否不重要,在我的生活中的、引發我感觸的,就是我眼中的鄭州,比如我的鄰居們,比如我的窗外。寫出的事情,寫出的人,可能並不獨特,別的城市也有,但沒有關係,這就是我的身心感受到的鄭州。 《藤野先生》這篇課文的前兩段,向我們展示瞭如何用文學的思路來寫一個城市,那就是:寫最觸動你的一幕幕就行。東京,在“我”的眼中就是清國留學生的辮子,以及中國留學生會館裡的跳舞。 4 第二段讀起來非常順暢,功勞在於用了兩個片語。 “倘在上午” “但到傍晚” 不只是“上午”和“傍晚”這兩個詞讓這一段的敘事有了層次,更重要的是,“倘在”和“但到”兩個詞讓語言顯得非常順暢,像一條河似的流得很自然。 為了讓句與句之間銜接得順暢,使用連詞是個好方法,比如“但”就是個轉折連詞,這個詞的出現強化了上下句的關係,讓人覺得,上一句之後很應該出現後邊這一句。 不過,是否需要這麼順暢,是個可以選擇的問題,故意不這麼順暢,處理得好的話,有另一種效果。 《藤野先生》這篇課文,很注意地在諸多敘事之間製造順暢的連線,而且效果很好。這個特點,是要在對第二部分敘事的講解中重點講的,在這裡先提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