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未來可期_487

    下面結合耳機系統的整體來說說耳機放大器的作用。

    一、耳機系統音箱系統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都要從整個系統的角度考慮問題,抓住最薄弱的環節才能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改善。

    很多網友使用的音源檔次都不高,在這樣的前提下,耳放的作用會被明顯縮小。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以前我強調過很多次音源的重要性,民用音效卡以及隨身聽和入門級臺式CD差距也是很大的。

    音效卡和隨身聽+耳放的搭配無論出於什麼原因,我都認為只能是一種臨時過渡措施,音源不上檔次總體效果不會上個臺階。

    再說說什麼樣的耳機需要上耳放,有些人總是很籠統的提出耳放有用或者無用的觀點,其實不同耳機對耳放的要求千差萬別。對於低端耳機,大部分是不需要耳放的,直接用隨身聽、音效卡搞定,典型的如:PX200、100,DT231、KOSS35/PP/SP,SR60/80, K240S K66 AD7/AD5等等,這些耳機本身素質有限,雖然配上臺機和耳放也有一定的提升,但意義不大。

    “需要耳放”的耳機大多是中高階,如K501/K240M/240DF/K1000/HD600/HD580/DT831/DT931等等, 以HD600為例,是出名的對耳放要求高的耳機,高頻細膩,延伸好,前端的音源和耳放甚至是CD碟片的問題都會暴露無疑,同時其低頻有肥慢的缺點,必須要透過耳放加以控制,使低頻的層次感和彈性發揮出來,耳放要做到這兩點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音效卡和隨身聽以及CD機、功放所帶的耳機輸出其實都是個簡單耳放,前兩者受音源本身的限制不可能有什麼好的表現(音效卡指民用音效卡),CD機所帶的耳機輸出也是個附設功能,我聽過的萬元級的產品也無法把HD600推好,低頻問題最明顯,這並不需要什麼金耳朵,只要不是泥耳朵有現場對比就能聽出來。這個問題我也提過很多次,不再細說。

    另有些耳機對耳放要求則不算高,如DT831,有的音效卡也能推出個樣子,不過即使是這類耳機用耳放才能徹底發揮出他的本色。

    二、人對聲音的敏感程度不同,自然對器材的要求不同,我們不能拿少部分聽覺不敏感的人的標準來進行推廣,這部分人其實挺幸福的,可以用很少的花費得到滿足,我們不會歧視他們,但不能以他們的觀點為標準來看待HIFI器材,其實這麼多人實際的聽音經驗已經告訴了我們耳放在整個系統中的重要性,這並不需要什麼“金耳朵”,沒有這個經驗或者目前還聽不出來的,不妨慢慢培養,找機會去聽聽更好的搭配下的效果,聽音的敏感性是可以逐步提高的。

    還是那句話,需不需要耳放要看系統、看耳機,用臺式CD+耳放即使是聽MX500也能聽出比直接用音效卡推的有明顯的提高,但我們從來不會建議網友去這麼搭配,因為系統配置不合理,同樣如果你有了中高檔耳機,而不配耳放,那是浪費了耳機資源,沒有有效的發揮,這個系統同樣是不合理的。

    三、並不是一臺耳放可以適用於所有耳機,耳放要做到100%無失真和音染是不可能的,只能儘量接近這個目標,越接近付出的代價越高,而耳機本色也不是頻響完全平直毫無失真,這也就有了不同風格的耳機,這反而滿足了人們不同的喜好,所以在推響的前提下如何讓耳機充分發揮出來他的特色和部分彌補其缺點是耳放的一個重要功能。舉個例子A250,很好推,接音效卡也很響,但中高頻比較毛,不耐聽,我專門做過六款DIY耳放推A250的測試(見精華版),SXT -1的搭配就比其他耳放好聽,比音效卡強得多。

    artist 有些觀點是很正確的:一個爛耳放還不如不加,多了一道汙染源,會劣化音質。比如部分組合音響和功放的耳機輸出(都算內建耳放),大多是有音量沒音質,只能暫時滿足聽“響”的要求。

    四、耳放的保真是在“放大”的前提下的保真,不然就不叫耳機“放大器”,沒有這個放大,很多耳機是在”吃不飽“的條件下工作的,所以會影響其發揮。並不是耳放去創造了聲音。

    耳放的作用不是“提高音質”,而是讓耳機在充分的驅動下表現其真正的音色。我說過音效卡+HD600也就是HD600發揮4成的水準,有了一個入門級CD+千元級耳放,可能就有8成水平,想到95%?那個代價就要翻跟頭上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為什麼要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