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分享時代H

    宰相是中國古代對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的一種俗稱,不是具體的官名。史傳商代有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皆為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利的官員,太宰與相就合稱為宰相。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漢代的丞相可以稱為宰相,很長時間就是一個人,魏晉南北朝的錄尚書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長官,甚至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官員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

    丞相與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後,正式設定丞相。西漢承襲秦制,設定有丞相,至哀帝元壽二年改丞相為大司徒,這段時間有220年,是歷史上丞相這一官職設定最久的時期。

    自哀帝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這200餘年間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復設並任丞相,但時間很短。魏晉南北朝370年間,除東晉初年、北朝較短時間外,不設丞相,隋朝也不設丞相,唐宋時期也基本不設丞相,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元朝於中書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廢丞相的1600年間,丞相的設定斷斷續續。

  • 2 # 鴨梨山大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連稱始於戰國。……當時的所謂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當於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個習慣用語,而不是一個正式官名。材料二 中國帝制時代的政治體制兩千多年間似無實質性的重大變化,但在國家權力的運作方式上,卻因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運作機制。……唐代“在三省體制下,決策不再是單純的皇帝個人行為,皇帝的最後決定權包含在政務執行的程式中”。

    ——劉後濱《唐代中書門下體制下的三省機構與職權》

    材料三元朝開始,宰相制度便進入衰亡期。元朝開始是一省多相制,後改為兩省多相制,又以中書省取代尚書省。明朝從廢丞相到實行內閣制,使中國傳統社會的中央官制發生了最重要的變革。(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先秦時期的“宰相”與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 3 # 雙倍經驗卷軸

    丞相在秦、西漢是具體官職。

    宰相是對有相權的官員的統稱,即執政者。這在不同朝代(甚至一個朝代的不同時期)對應不同的官職。以唐中後期為例,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為宰相。

  • 4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來作答。

    相與丞相所以?相與丞相有啥別?相與丞相所以,實多不明之事。

    01.先言宰相,在中國歷史上,真者,以宰相為官者不多,在我能中惟遼蓋有以宰相之官職名。然,宰相則在中國歷史上普也。則相為何?宰相實政治。帝為元首,此皆明甚。而帝不能徑上臺,其一人縱三牓六臂亦管不來,遂有了宰相以為政首助皇帝治天下。然,於異之歷史時,宰相之稱異之。

    則我自秦始皇立制度之言起矣。秦之宰相名為丞相,丞相可以有多人,如左丞相、右丞。至於漢興,宰相亦以丞相為名。蕭、曹等,蓋以殊效,其又為相。漢之丞相亦可多人出,如周勃、陳則嘗同位。而其在二人後,漢朝的丞相率皆是一人為。至於西漢末,漢哀帝以丞相孔光之名改為大司徒。後至漢末,則無復丞相也。而非謂自後漢則無相。漢王立後,以三公為宰相,三公者,:太尉、司徒、司空。太尉為百官之首。

    02.至於漢末,見了些權,其權皆以丞相以制政。如曹操之地,漢丞相,諸葛亮亦漢之丞相。非此權外,他時,三國魏晉時朝廷猶以太尉、司徒、司空為相。同時並,自漢始,當帝秘書性之臺兵漸進。至於魏、晉,太尉、司徒、司空雖名義上是宰相,實已無權。反,尚書令、中書令等則成其事上之相。遂至於晉、南北朝之時三公就成了名性職,而尚書令、中書令則發而為真宰相。

    03.隋置三省六部制矣,此皆大熟之矣。三省長官,尚書令、尚書右僕射、尚書左僕射、侍中、中書令共為相矣班底。其制在唐得之延。但後以太宗嘗歷令,乃於其為帝而廢其令一職,而以左右僕射為尚書省也。至唐太宗時,又與其他者“同中書門下三品者名,使與到官斷中,其亦成了相踵之,及其後,至三省長官若無“同中書門下三品”之名,亦非真相。

    04.至於北宋末,以平章政事、參知政事等官為相部。其平章政事,正相,參知政事為副相。至元豐改制後,宋又始置了丞相之官。此至南宋亡不變。金主之後,亦於原宋、遼等國制度之基上立起了身之制。金熙宗天眷改,頒於金之三省六部制。元則於頗上得金之制,但其在三省中,但存於中書省。元以中書令、左丞、右丞相、平章政事二人、參知政事二人、左丞、右丞為宰相踵矣。其中,中書令、左丞、右丞相、平章政事為正宰相,參知政事、左丞、右丞為副貳。中書令一職非常,眾皆以太子為令。

    05.太祖建大明後,初之本上修了元制,但廢之中書令。起了胡惟庸黨後,命永廢相制,今不設丞相,所議置丞相必死。太祖真之至於帝而兼宰相!不過,太祖亦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忙的上一。後來,己亦不堪矣,決定求諸人也。遂使諸人以內閣學士以助其草書。此帝之秘書。自永樂皇帝初,內閣學士之位不遷。後漸成了明之內閣制。明之內閣,從官上言,不為宰相。而其所之相之也。內閣設大學士數人,其首輔大學士位最為要。內閣首輔為事實上之相。

    06.至於滿清入關以後,其亦略盡矣明制,以內閣以行相也。但到了雍正皇帝后,漸設了軍機處,一代之內閣也。軍機處設軍機大臣幹,其位最重者元機臣。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共成矣今之相踵。此局面,至清季行新政始有所轉變。

    總之,自秦至本朝,宰相為政首輔治。然,宰相之名而在世裡異。在漢、宋、元等為數不多之朝代裡,宰相之官為丞相。而在他的朝代裡,宰相之名而狼籍。真立丞相者不多,然世裡皆有程官來行宰相之職。

  • 5 # 淡看雲捲雲舒之善者

    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不是一個概念無法比較。

    宰相和丞相的區別:

    1、定義不同,丞相是中國古代官名,三國以後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

    2、官職不同。史傳商代有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皆為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太宰與相就合稱為宰相。

    宰相

    地位的具體名稱多達幾十種。歷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東漢)、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明朝)、軍機大臣、總理(清朝末期)等等。

    丞相

    丞相是相國的副手,相國在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國秦惠王在公元前334年設定相邦。呂不韋免職後,沒有人擔任相邦,但丞相一職得到保留。

  • 6 # 長河泱泱訪古今

    丞相、宰相不是一回事,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它是絕對不會打上等號。

    1、丞相

    丞相一職設立的時候,他就不是封建王朝的二號人物。秦朝時代,相國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被稱為相邦。從字面的意思看就是看守國家之人,必然是帝王身邊的大管家。

    因為工作過於繁複雜亂,僅憑相國一人應付不來,於是乎設立丞相一職來輔助相國。還是從字面上理解,丞是幫助、輔佐之意,丞相意思就是輔佐相國之人。秦始皇在位時的相國是呂不韋,權利之大無人能出其右,直到呂不韋去世後,嬴政覺得相國掌握的權利太大了,因此就暫停了相國一職,反而丞相則躍升為第二號人物,譬如丞相李斯。

    東漢末年,漢獻帝把司徒改為丞相,曹操出任丞相,他也是歷史上最有權利的丞相。三國時期,丞相官職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真正是各自帝國的第二號人物,甚至能與帝王共同享有權利,曹操、諸葛亮均是如此。

    歷史上,相權一直在消減,相反帝權不斷增加。三國之後,許多朝代取消了丞相,有的即使設立過,但時間和影響力是非常短暫的,比如唐玄宗就曾經把左右僕射改為左右丞相。但總體上,丞相只是偶爾出現了,至於相國,更是早早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

    朱元璋建立大明的時候設立了丞相,朱元璋從來都是擔心別人謀圖他的權力,丞相胡惟庸案發後,也就把丞相一直廢除了,胡惟庸也是歷史上的最後一位丞相。

    2、宰相

    再來看看宰相,這個官職在歷史上是從沒有過的。我們熟知的劉墉、長孫無忌、房玄齡、張居正等等名相,其實只是民間俗稱為宰相,而歷朝歷代就沒有這一官職授予他們。

    所謂的宰相,只是對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利的官員的稱謂。歷史當中每個朝代的第二號人物,也可以說是百官之首,在不同的朝代的官職也不一樣,比如尚書令(李世民曾任職)、同平章事(狄仁傑曾任職)、內閣大學士(劉墉曾任職)等等,相國、丞相也包括在內,這些都可以稱為宰相,可見宰相不是一個具體官職,而是一個稱謂。

    以上可知道,宰相的範圍比丞相大得多,丞相可以稱呼宰相,宰相卻不能稱呼丞相。

    泱泱文脈承古今,不復繁華五千年!

  • 7 # 趣談秘聞野史

    在中國古代, 有很多官職聽起來都很類似,比如縣令和知縣、知府和知州、通判和判官等,現在的影視劇也經常出現,甚至亂用,但實際上這些聽起來一樣的官職實際上是不同的,甚至差之千里。今天秘聞君就跟大家分享下這類官職中最有分量的兩個概念:宰相和丞相。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碼事

    事實上,丞相和宰相併不是並列關係,而是包含關係。

    丞相是古代輔佐君主的最高官職名。丞相制度,起源於春秋戰國。公元前334年秦國秦惠王設定相邦,統率秦國百官,後自秦武王開始,設左丞相、右丞相,作為相邦的副手,此後相邦與丞相一直同時存在,歷史上魏冉、呂不韋等都曾居相邦之職。

    而大一統朝代的丞相制度,從秦代秦始皇開始設定,丞相掌握行政權,統領百官,西漢時與太尉、御史大夫合稱三公,往後的朝代時設時廢,而且官職名稱常變,如漢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為大司徒,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復設並任丞相,魏晉南北朝期間,除東晉初年、北朝在較短時間內設定丞相外,其他時間也基本不置丞相。唐代也只是在唐玄宗也只在開元元年(713年)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宋代只是在南宋乾道8年(1172年)亦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明初太祖朱元璋沿置,但他認為皇權被相權嚴重威脅,遂在明洪武十三年殺掉了中書省丞相胡惟庸,廢掉了延續一千五百多年的丞相制度。

    而宰相是對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只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那些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相權的官職都被泛稱為宰相,比如漢代的三公(丞相、大司馬、御史大夫,後期為太尉、司徒、司空)、唐朝的三省長官、宋代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代的中書省丞相等。

    唐朝群相制度

    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宰相不是,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如唐代在三省六部體制下,一定程度削弱了皇權,決策不再是單純的皇帝個人行為,而是設立了一個智囊團——群相制度,讓皇帝的最後決定權包含在政務執行的程式中。

    唐繼承並發展了隋的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以三省長官為宰相,即尚書省的尚書令、尚書左右僕射,中書省的中書令、中書監,門下省的侍中,同一時期宰相人數最多可達十餘人。

    因為唐太宗李世民在為秦王時曾經擔任尚書令,所以唐朝此後不再任命尚書令。唐高宗後,除了三省長官後,加官“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可以一起參議朝政、參知政事,也都是宰相。唐代群相制發展經過了五個階段,即:三省長官均為宰相;只有侍中、中書令、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是宰相;非侍中、中書令而為相者,需加“同平章事”方為宰相;中唐以後“使相”出現;唐朝後期又出現了“內相”。

    為何內閣首輔和軍機大臣不屬於宰相

    從歷史上看,宰相必須擁有議政權和擁有監督百官執行權的權力,從這兩點看,明朝的內閣首輔大臣和清朝的軍機處軍機大臣都算不得是宰相。

    明朝內閣議政權最主要的表現是票擬:皇帝直接透過司禮監文書房下章奏於內閣,內閣根據聖諭擬票,再透過司禮監批紅後下發執行,在下發前還要經過六科給事中的稽核。也就是說,內閣首輔的權力受到司禮監和六科給事中的限制。

    清代初、中期最高的權力中樞是內閣,但除了內閣外,還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康熙時期的南書房,它們都大大削弱了內閣和內閣首席大學士的權力。到了雍正時代又建立了軍機處,從此內閣的權力進一步受到限制,以至於後來慢慢淡出了權力中樞。但軍機大臣只是秉承皇帝的旨意辦事,並沒有監督百官的權力。最多也就是有點議政權,但也就是提提意見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0月7號的中超比賽,上港主帥佩雷拉對主裁判鼓掌的行為,會不會被足協追加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