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荊軻刺秦呵呵呵

    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之流,完全是個人帝王權慾薰心的野心家、陰謀家。從他們在金田起兵之前的密謀策劃、蠱惑人心,到順江而下、脅迫民眾;從他們進入金陵之後的帝王專制、控制軍民,到固守江南、不顧北伐;從他們天京事變後的明爭暗鬥、互相殺戮,到血洗江南、與民為敵。他們標榜農民起義,卻兇殘屠殺農民,比滿清政府更加野蠻。  在經濟上,太平天國提出的口號是“均貧富”。 而“照舊交糧納稅”,是太平天國一直延續使用的政策。“照舊”政策表明:太平天國沒有改變封建土地所有權,沒有取消封建地租剝削,實際上就是儲存了封建的生產關係 。“一切皆仍舊章”,不僅收正租,而且“照舊”收“陋規”、“茶費”、“解運”費、“折色”費,其租稅之額比清政府收得還多。不僅如此,太平天國瘋狂屠殺黎民百姓,其兇殘程度古今罕見!

    太平天國運動,的確在客觀上加速了滿清王朝統治的覆滅,但主導它的仍舊是落後的農民階級思維,並未給當時的中國帶來多少先進的積極因素,有些方面反而是創紀錄的災難。

    太平軍起義初期,洪秀全、楊秀清以“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口號做感召,頗有提倡男女平等、互助自由的宣傳特色,不僅對底層農民、貧苦手工業者充滿了誘惑性,而且就連遠在歐洲的馬克思都憧憬起了太平天國“平均主義”的綱領。可事實上呢,太平軍才剛剛攻打下永安這麼一個小小縣城的時候,他們的天王洪秀全就立馬“長工當地主,也把雞蛋補”,開始廣納妻妾、封王封侯。等到拿下江南重鎮南京城,這幫人更是忙著蓋王府、娶王娘、坐幾十人抬的大轎,光洪秀全一個人就擁有88個老婆,簡直比滿清貴族更滿清貴族。而統治區的底層民眾,又是一副怎樣的生活體驗呢?估計幸福感比滿清時候的還差。太平軍推行男女分營政策,規定男女分開管理、勞作和生活,按25人為一個單位設定男營、女營,不管是姐弟、母子、夫妻都要分開,原先的家庭生活全部被打散,簡直就是反人性!!而且天王洪秀全不喜歡讀書人,也不許底下的人接觸傳統典籍,他喜歡的是那些什麼都還不懂的幼童,把沿途統治區的幼童編成童子軍,統一進行軍事化訓練、天天讀他寫的《天父詩》,完全一副愚民教育。直到“天京事變”內訌的爆發,徹底撕毀太平軍“小天國”奮鬥目標。

    從現在看來,太平天國更像是一群由落第文人、幫會頭頭、鄉下土財主組成的流氓無產者的豪賭,底層農民、手工業者只是三心二意的參與者。但正是這幫人,讓江南繁華之地陷於十多年戰亂,直接和間接的死亡人口達創紀錄的一個多億,從各個方面來看,它都更像是一個災難。

  • 2 # 周建國330

    曾國藩的湘軍從一開始叫湘勇,最早叫團練,他是由湖南省湘潭縣的寧農民組織起來的。專門為了對付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管太平軍叫長毛子,而太平軍稱曾國藩為曾剃頭,湘軍為清妖,他們兩家是死對頭。起先是石達開領導的太平軍佔優勢,但是到了後來曾國藩慢慢發展起來了,把太平軍鎮壓了下去。

  • 3 # 感恩唯一的主

    一輛運豬車從身邊經過,我看車上的豬在互相踩踏撕咬著,都顯得非常非常兇狠強壯。但我從沒見過一群豬敢追咬一個屠夫,儘管它們完全有這個能力。我有時候想一一或者這就是牲口吧。

  • 4 # 地平線的石頭

    湘軍是一鴉以後建立的團練部隊,二鴉的戰場在京畿地區,就咸豐的膽子,他敢讓湘軍進京?任何軍隊沒有沒有上級領導調動也不敢隨意出自己的防區,二鴉湘軍在江蘇安徽戰場,他們想打洋人也得夠得著,假設湘軍私自進京,估計咸豐聯合洋人打湘軍的可能更大。

  • 5 # 一點點歷史

    內憂、外患哪個最有可能動搖大清的國本,這是必須要考量的問題。

    19世紀中葉興起的太平天國運動經過短短几年的發展已經定都南京和滿清分庭抗禮,更關鍵的是清政府的國防力量在抵抗太平天國運動中毫無建樹太平軍的北伐部隊一路打到天津城下如果不是人數太少並缺少後援,很有可能威脅京城。

    清政府的傳統國防力量為八旗兵和綠營兵,但是太平天國運動徹底打醒了清政府,八旗兵早已腐敗不堪,而由收編明朝武裝力量組成的“綠營兵”在戰鬥中也原形畢露被太平軍打的一潰千里,萬般無奈下清政府不得不依靠各地的團練武裝,湘軍可以說是專門為太平天國而生,在剿滅太平天國後不久湘軍便主動裁撤分裂。

    正當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之時,英國又利用“亞羅號事件”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隨後北上,次年攻佔天津進逼北京,咸豐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最終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火燒圓明園,造成了人類文化遺產的一次浩劫。

    那麼此時的湘軍在哪裡呢,為什麼沒有北上勤王?

    英法聯軍攻佔天津的時候清軍有僧格林沁部重兵佈防,加上僧格林沁曾在大沽擊敗過英法聯軍,所以咸豐皇帝對於北京的防務還是比較放心的,但是隨著僧格林沁的戰敗,英法聯軍步步緊逼,咸豐皇帝才不得不讓各地軍隊進京勤王,這其中就包括曾國藩的湘軍。

    對於曾國藩來說實在是太為難了,江南戰事刻不容緩,曾國藩分身乏術。但是自身又不能抗旨,曾國藩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拖。

    關於北上領兵的將領,北上的時間都一一向朝廷請旨,受限於通訊條件,一來二去幾十天的時間就過去了,當曾國藩和朝廷商量的差不多了,曾國藩收到了朝廷的旨意,“已經和洋人議和,湘軍不必北上。”曾國藩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這步棋曾國藩無疑走對了,按照當時的形勢洋人無外乎憑藉武力索要一些經濟利益,並無動搖大清統治的想法,而太平天國則不同,歷史經驗告訴統治者,這種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往往是推翻一個王朝統治的終極武器。

    曾國藩的勝利不僅僅是儲存了實力,隨著僧格林沁的戰敗,曾國藩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清政府唯一可以依仗的軍隊,從長遠來看此後漢人官員逐漸成為清政府中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 6 # 純真時光

    湘軍只是為了抵抗太平軍臨時組建的地方軍隊,不是朝廷軍隊,其性質和太平軍一樣,太平天國滅亡後,湘軍立馬解散了,可見朝廷是不允許湘軍繼續存在的,完成使命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 7 # yydhu

    北上勤王,以卵擊石

    原地剿匪,名利雙收

    太平天國就是土匪,比清政府還腐朽沒落的政權,剿滅他在當時主流社會包括洋人共同觀點。

    清政府即將走向滅亡是當時精英人士早就有共識的,但由誰來替代它,卻大有學問。看看後來辛亥革命一蹴而就就知道清末人心了。

  • 8 # 祁連武青

    首先要明確一點,湘軍從根本上講,不是清朝的中央軍、正規軍,本質就是曾國藩的私人武裝、地方軍閥。鎮壓太平軍,說好聽講叫平定叛亂,說難聽點,也是為得打家劫舍、乘機做大。

    與太平軍作戰,其一:太平軍的戰鬥力,尤其是天國後期,湘軍佔有優勢,只要一直奉行“龜縮戰術、鐵桶戰術”,後勤補給、兵員補充不斷絕,戰勝太平軍只是時間問題。相比,與洋槍洋炮、先進戰術和軍事思想武裝起來的外國侵略者相比,從硬體上差了一大截。當時洋人已經裝備了後膛裝填、扯有膛線的大炮和步槍,威力、射速、可操作性、便捷性,是裝備土槍土炮、鳥銃抬炮的湘軍無法比擬的,自然沒有勝算。

    其二,與太平軍作戰,都可以趁火打劫,攻下蘇杭,湘軍、淮軍撈了不少戰利品、也乘機搶了不少,為攻天京湘軍那麼賣命,進城搶東西、搶女人,是多麼巨大的動員力量。而和洋人打呢?能有金銀玉帛、美女財寶收入嗎?

    其三,清政府當權者的思想態度,攘外必先安內,太平天國運動,若不鎮壓和撲滅,待它把握好機會,進取河南、山東、陝西,與捻軍響應,勢必成燎原之火,滿清必然亡國。而洋人打來,目的就是搶東西、要地皮、劃勢力範圍、收保護費,只要滿清能卑躬屈膝、滿足其要求,洋人是不會換中國皇帝的。

  • 9 # 火器工坊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說機會確實是有的,這次機會就是震驚世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至1860年間發生於中國本土,英國與法國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為藉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所以被英華人稱為“亞羅號戰爭”(TheArrowWar)。

    1858年,英法艦隊襲擊大沽口。大沽炮臺失陷,英法聯軍進犯天津。

    1859年6月,英、法、美率艦隊炮擊大沽。提督史榮椿率守軍還擊,擊沉擊傷敵艦10艘,斃傷敵軍近500人,重傷英艦隊司令何伯,史榮椿戰死。

    1860年8月,英法聯軍18000人,由北塘登陸,進佔天津。9月,清軍在僧格林沁帶領下在北京通州八里橋迎戰英法聯軍失利。清咸豐帝攜皇后、懿貴妃等離京逃往承德。

    10月13日聯軍從安定門攻入北京。

    10月18日,英法聯軍佔領北京,搶劫焚燬圓明園。英法聯軍在北京城郊搶掠燒殺近50天,京郊皇家園林如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玉泉山)、靜宜園(香山)、暢春園等均被付之一炬。

    咸豐下詔曾國藩,帶兵勤王

    面對八旗的連連失利,咸豐帝一面向避暑山莊逃竄,一邊急詔曾國藩帶兵勤王,北上抗擊英法,並點兵讓湘軍名將鮑超帶兵,詔書:“剋日赴京交勝保調遣,勿得藉詞延宕,坐視國君之急”。這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我們就不多贅述了。

    攘外必先安內

    此時的湘軍正在和太平軍在安慶激戰。安慶自1853年6月為太平軍佔領後,是僅次於天京(今南京)的政治、軍事中心。1858年5月九江失陷後,又成為天京上游唯一的重要屏障,一旦有失,湘軍便可直窺天京。太平軍為了救援安慶也是絞盡腦汁,先有陳玉成率軍西征湖北,後有心不在焉的李秀成象徵性的從江西進軍湖北,洪仁玕也是親臨安慶城下。陳玉成在折回安徽之後,與湘軍在安慶城下對峙了一年有餘。

    當時,湘軍正在進攻安慶,鮑超是湘軍主力,對手是太平軍名將陳玉成。在曾國藩看來,一旦帶兵北上,那麼就將前功盡棄,太平軍將獲得一段休養生息的時機。所以曾國藩選擇了集中力量安內,並沒有立即北上勤王。

    寧與洋人 不予家奴

    為什麼他會這麼選擇,其實很簡單就是當時從皇帝到官僚們都抱著一種寧與洋人不予家奴的觀點,對於英法聯軍,完全抱著打一場勝戰,就趁機罷兵言和,如果打不贏大不了多賠點錢的心態,寧與洋人,不與家奴。太平軍是來要命的,洋人不過是來要錢的。

    即使曾國藩真的從安徽戰場撤出主力,北上去救援北京。千里迢迢,除了太平軍,北方還有捻軍,以及各地的起義軍,湘軍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根本沒有條件北上。

    其次,此時的咸豐已經派恭親王奕訢在京負責議和,按照清政府的一貫作風,議和不過是對洋人提的條件照單全收,很快就會結束,到時候如果北上,不但趕不上與洋人一戰,連現有的戰果也沒了,曾國藩很有可能會被拉出來安上個馳援不利,或是指揮不利坐看賊兵做大的罪名重重打上一頓板子。

    再說,曾國藩對西洋人有著相對比較清楚的認識。作為最早睜眼看世界的漢族官僚,曾國藩很清楚中、西方在軍隊的戰鬥力和戰術理念都有很大的差異,以湘軍實力很有可能也會重蹈僧格林沁覆轍,只不過會比他死的好看點,所以曾國藩選擇了不北上,繼續圍困太平軍的策略。。

    拖字訣!

    但作為晚清頭號忠臣來說,抗旨不尊的罪過實在太大了。曾國藩的幕僚——李鴻章想出了一個絕妙的注意:“按兵請旨,且無稍動”,其實就是一個“拖字訣”!於是,曾國藩按兵不動,故意延遲10天,回覆朝廷,鮑超帶兵不足以勤王,建議朝廷在曾國藩和胡林翼兩人中選一個。等了幾天果然就傳來了議和成功的訊息,

    所以自始至終湘軍都沒有和洋人交上手。

  • 10 # 國史拾遺

    這種問題其實暴露了一個思維誤區“中國和外國打仗,中國軍隊應該團結起來抗擊外敵”,這種類似“統一戰線”的想法放在現在試用,放在抗戰時期勉強試用,但放在清朝嘛,那就不一定試用了。

    清朝本質上並不是一個現代化的民族國家,而是中世紀國家,它的統治階級和人民在某種程度來看是對立的,湘軍是清王朝封建政府的軍隊,那麼它的作用只有一個:維護清朝統治。對於當時的清政府來說,太平天國是第一大敵,所以,湘軍自然要抗擊太平天國(其實湘軍本來就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所創立的團練);至於英法聯軍?那再緩緩,八旗綠營先頂著吧。但是湘軍也不是完全沒有抗擊過外敵,中法戰爭,甲午戰爭中,湘軍和法軍和日軍都交過手。但是務必注意,湘軍的軍心士氣的來源不是“保衛家國”而是“忠君報主”。

    有時候,外敵是清政府的敵人,那湘軍自然要當清政府的打手;但有的時候嘛,外敵和清政府則需要狼狽為奸,因為他們都不希望看到廣大華人民威脅他們的利益,這種情況下,湘軍就需要和外國軍隊合作的,還記得歷史書是怎麼評價太平天國的滅亡的嗎?“在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之下.......”.

    本質上來說,湘軍就不是整個民族的武力,而只是清政府的打手,而當時的清政府,則並不能代表全民族的利益,所以指望它來抵禦外敵,捍衛民族利益,那只是空想,所以六十年後,認清了這一點的革命黨們發動了革命,推翻了清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致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