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頭根油條

    我想說傳統文化沒有休眠,生命力一直在,從未離開,哪來的啟用一說?

    我猜文主的意思是如何更好的傳承傳統文化吧,為文主的表達能力堪憂。

    文化能不能更好的傳承取決於傳統文化本身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國家的政策輿論導向,民族自信和榮譽感等因素。個人很難去改變一種現象級的事件,只有大眾力量,國家力量加入進來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

  • 2 # 周泳霖

    從娃娃抓起,輸罐儒釋道等傳統文化,具體要請專業大師聯合教育部編排出通俗易懂配插圖的適合娃娃閱讀的優質教材!

    從幼兒園到初中,高中設立國學課程,把其地位提升到與語文,數理化,外語同等重要的位置!還有專業學府設計國學高等學位,同時也要提供相應的就業機會,學以致用!

    以上是教育,還有全民都要營造國學文化的氛圍,從建築、家居、家電、服裝、飲食等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要滲透優質的傳統文化!古今結合,古典與現代融合,提高國民的審美情趣,鑑賞水平!

    在媒體宣傳中,加大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取其精華,去其糟帕,讓其可以與現代素質融匯貫通!對社會開放國學教育,全民參與,對國民思想實施“傳銷洗腦式”強訓!

    人際交往中,對傳統禮儀,儒釋道精華,為我所用,靈活運用!

    相信經過全民努力,一定會成效顯著!把優質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 3 # 西蜀府河人

    知乎生死,國家安寧!

    傳統文化,講的是規律,生死的自然規律——道。

    知曉生死的規律,人們才會自覺自律、自我約束,遵循規律。自強自律、從善不息!

    道,是陰陽的迴圈,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所以,要知“道”是什麼?就必須先搞明白什麼是陰陽?

    至陰(陽)蕭蕭,至陽(陰)赫赫;蕭蕭兮發乎天,赫赫兮發乎地。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發乎天者,歸於天;發乎地者,歸於地。

    人死是精神和骨骸(肉體)陰陽兩分。精神歸於天,天人合一。骨骸還於地,入土為安。

    所以,陰陽就是看得見的有形的(地、骨骸)——物質(黑魚),和無形的看不見的(精神)——意識(白魚)。

    精神者,天之分。所以,天的實質是精神!精:是精細、細微的意思;神:神識,即意識。所以我們傳統文化的意識——是精神!

    是極其精細細微的物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看得見的有形的物質,是由無形的看不見的精神(精細、細微的毫末),聚

    而成氣、氣聚而成形、質,能夠顯現出顏色、質地的,能為肉眼所見的——物質(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

    所以,陰陽即是乾坤、天地。天的本質是精神(意識)。天行健、天生萬物,是因為天有精微的物質——精神。故曰“天地含精,萬物化生”。有形的物質本質還是精微的物質——精神,所以物質和意識(精神)是“同出而異名”。

    天道的迴圈,實質是:精神從無形至有形,又從有形迴歸於無形。精神就像水,凝而墜地,蒸而昇天,不斷往復、交替迴圈,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故曰:“天行健”。

    所以,道即是無,無形的不斷迴圈的精神、太極圖中的白魚。

    “知其白”,即是知“道”。知“道”,知曉生死的迴圈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就能“守其黑”——自強自律、從善不息,遵循生死的自然規律!

    “有(物質)生於無(意識)”是傳統文化、陰陽樸素的陰陽辯證法的基本觀點!

    當今前沿科學,量子力學也只是剛觸控到:精微的粒子好像有意識?彷彿知道人在觀察它。

  • 4 # 茶墨文化

    如何啟用文化的生命力?

    第一,我們要明白什麼是傳統文化?

    這裡當然是講的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傳統文化主要是以道家、儒家、佛家等為代表的思想觀念衍生出來的民俗風情及其行為方式的集中體現形式。

    第二,何為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任何一種事物的生命力在於延續和傳承,人是如此、文化也是如此。那麼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是啥?箇中認為: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是孝道,孝道是中華民族的“根”。孝道體現在人在面對一切自然事物敬畏的同時,著重表現在“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為人向善”,而百善以孝為先。

    第三,如何啟用傳統文化生命力?

    首先,我們要認真學習傳統文化的理論知識。

    毋庸置疑,國家正在大力倡導弘揚傳統文化,相關的普及已經納入現有教育體系;民間團體也在大力宣傳和普及傳統文化的內容以及開展相關活動。這裡要明確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需要相關單位進行一定的監管。我們要的是傳統文化復興,不是復古。

    其次,我們要弄清楚傳統文化生命力的基因。

    前文已經說了,就是“孝道”。這裡特別提一下民間有這樣一個地方,在常州溧陽的天目湖(蘇園),有一個傳統文化公益推廣基地,冠名“連根養根”的大講堂,已經持續開展一百多期的公益活動,在向大家宣傳傳統的孝道的同時,多方位普及傳統文化,面向全社會。有時間的朋友可以去感受一下。

    最後,我們要意識到對我們現有生活的指導意義。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認真貫徹學習了傳統文化,至少我們的生活不會那麼的枯燥,社會不會那麼的功利。不會因為科技的日新月異,而讓人們變得浮躁。

    總之,我們要認真思考分析和正確學習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新時代的社會特色,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中以“孝道”為先,傳承復興傳統文化的精髓,推廣並運用傳統文化的智慧,在建設我們物質文明的同時塑造同等的精神文明。如此,我們傳統文化將保有頑強的生命力,延續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情人節了,你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