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紳児

    這裡的春秋指的東周末年的春秋時期,因為相傳孔子編寫的春秋是第一部華夏民族編年史兼歷史散文集,所以把歷史稱為春秋。自漢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一直都是文人正統,春秋作為儒家六經之一,地位可想而知。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襄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 2 # 天衢命相閒談

    都不準確,提古代文化,始終繞不開陰陽五行,八卦九宮。春季在五行中代表木,在季節中代表萬物開始生髮。秋季在五行中代表金,在季節中代表萬物開始凋零。在引申之,金在八卦五行中對應的是殺伐之意,木代表的是生髮條達之意。春秋正是表達了,從生到滅,再生再滅。猶如金克木一樣。

  • 3 # 葉小泉

    應該也是源於自然,我們不是經常聽草木一秋之說嘛,春生秋收地球上的一切都在這個時間忙碌起來,冬天就安靜下來了!

  • 4 # 文史夜話

    春秋起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計295年。那麼,這段歷史為什麼被稱為春秋呢?這就得從魯國史官以及大名鼎鼎的孔子說起。魯國是周朝時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一直設有史官,負責把各國大事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由於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因而這部編年史就命名為《春秋》。

  • 5 # 脫盲春秋

    很多回答把春秋起源和《春秋》這本史書關聯起來,實際上本末倒置,因為人們早就以春秋代替年份,所以孔子才將史書命名為《春秋》。

    實際上把歷史叫做春秋很簡單,因為春秋代表了一年,古代是農業時代,農業時代最重要的就是播種和收割,春天播種,秋天收割,這樣是一年內的迴圈,每次從播種到收割就是一年,累積起來就是歷史。

  • 6 # 闊步清雅

    春華秋實,春花秋月,春去秋來,

    總的來說春是生機,秋是枯萎,彷彿是人的一生,生死象徵著歷史。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元年)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 7 # 白髮丹心CH

    這個問題提得好,不少人對“春秋”代表歷史,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春播、秋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兩個季節。中國古人在農耕時期,不僅懂得抓緊勞作,而且懷著希望與感恩之心,安排重大的祭祀活動;各諸侯國編年史,也以春、夏、秋、冬時間為序,都稱為“春秋”,故有“百國春秋”之說。

    魯國官修的史書所記內容包括各諸侯國的大事,後經孔子整理修訂的《春秋》,成為儒家的經典之作,也是現存最早的編年史。中國奴隸制社會解體時期,也因年史《春秋》而得名。所以歷代史學家便將“春秋”作為歷史的代稱。

  • 8 # 閱史銘心

    國之大事,乃戎與祭。

    古人條件有限,保溫技術不過關,一般大型活動不在冬天,而夏天需要耕耘,農業的中國社會更不會耽誤農時,

    加上東周初期,邦國林立,競爭溫和,沒有戰國那麼激烈,

    祭祀與戰爭等大型活動一般選在春秋兩季

    我們翻開《左傳》《春秋》等書,“十年春某師伐我”“秋會盟於某地”的記載比比皆是。

    孔子的《春秋》是一部史書,因為那個時代的大事基本發生在春秋兩季,所以孔子就用“春秋”來命名了他的這部書。

    後人索性就把《春秋》記載的那一段歷史時期稱為了春秋時代。

  • 9 #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春秋”二字通常被用來代指歷史,除了春秋時期孔子所著的魯國編年體史書《春秋》之外,還有像漢代所著的《楚漢春秋》、《吳越春秋》等等,都是描述某一階段或時期的歷史事件,以“春秋”代指歷史。

    更具科學性、社會性的觀點:春種秋收

    第二種觀點認為:春天是播種的季節,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對於以農為本的中國古代來說,春秋就代表了一個輪迴,放在歷史層面來說就是開始和結束,所以古老的先民們就以“春秋”代指歷史。

    古老先民們在種植、繁衍的生活中,逐漸總結和創造出一系列的天文曆法、科學知識,像“二十四節氣”、“天干地支”、“四季寒暑”等等。隨後又結合當時的社會人文、經濟發展編撰史書,並以“春種秋收”的特徵來代指歷史,記錄著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源遠流長。

  • 10 # 大明山人曾遜

    一、哲學依據。中國的主流文化都是《易經》的陰陽平衡觀的延伸應用,各種稱謂、用詞亦不例外。

    二、天文依據。在一年四季中,冬、夏是陰陽的兩極,而春、秋則相對平衡。

    三、文化依據。“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同時,用“春秋”表達歷史,也包含用中正平衡的觀點對待歷史的意思。

    以上三點是主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怎樣看待“王福重”教授瞧不起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