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君1211

    不是專家排擠諸葛亮才能,更不是某人黑諸葛孔明,而是史實在那裡明擺著呢?許多人是聽評書,看三國小說當真歷史,小說是藝術加工,是過多的虛構,離真正的歷史差著十萬八千里呢?如果你真想知道三國史,請你讀陳壽的三國志,與其它三國的人物列傳,你自己就知道真正的三國風雲了。諸葛亮是被小說神話了的人物,如果諸葛亮真有小說之才,別說三國,三十國也早被他統一了!

  • 2 # 風兒不醉1

    因為現在的專家本事大呀,要把現在的專家放到那個時候,別說三國,就是六國也給他統一了,那時的謀士在現在專家眼裡就是渣渣。

  • 3 # 阿呆夢話

    質疑諸葛亮的能力,這說明了一種覺醒。

    華人多年來對歷史人物的形象,侷限於課本、戲劇、小說還有電視劇、電影。

    如今,獨立思考的人,開始去透過研究史料,透過對比分析,去還原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

    諸葛亮,是被華人神化的人物,比較引人矚目。自然也成了研究的物件。

    理性地思考,就是一種覺醒。不被神化的光環所迷惑,不被演義所洗腦,這是一種好的現象。

    對諸葛亮的質疑,主要是對其軍事才能的質疑。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諸葛亮:“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綜合起來看,主要質疑就是:放著險固的地理條件,不去據險堅守,而不顧蜀國國力,窮兵黷武,五次北伐無功而返,直接導致了蜀國的衰敗和滅亡。

    其實,這種質疑很正常,反應了人們的意思覺醒,不再願意被愚弄。

    同樣被質疑的,就是英雄劉備,對他的動機和人品的懷疑。還有就是關羽等人。

    這些質疑很正常,只要是理性的去還原歷史真相,就應該去支援。

    真理不辯不明,百家爭鳴的現象,是文化繁榮的標誌。

    相反,如果只有一種聲音,輿論被掌控,那麼就是一種愚民的方式。透過打壓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言論,而去讓世人強行接受,這是思想控制,是洗腦。

    阿呆認為,盲目地崇拜,是愚昧的表現。

    阿呆認為,有質疑的聲音,是一種好現象。是獨立思考,是理性思考的覺醒。

  • 4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被質疑的不只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的很多人物都在當下被越來越多的人質疑。

    我個人比較贊同這種質疑的態度,畢竟《三國演義》只是一部演義小說,不能代表正史。

    質疑正是代表了嚴謹,說明華人逐漸不滿足於戲劇的修飾,轉而追求歷史的真相。

    關於諸葛亮,無月也來說幾點:

    劉備並沒有三顧茅廬

    是的,劉備沒有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的橋段,是羅先生為了表現玄德公禮賢下士,而另外加上去的。

    劉備可能去過諸葛亮家裡好幾次,但不是為了拉諸葛亮入夥,就是聊聊天喝喝茶而已。劉備在荊州的時候到處竄門,很正常的。

    那麼諸葛亮是怎麼到劉備陣營的呢?

    主動應聘的。

    就是如此,孔明先生自己跑到劉備那裡,求了一份職務。

    什麼職務?

    整天與算盤打交道的財務官員,對,孔明先生最早在劉備那裡是一名會計。

    這再一次證明了會計是個有前途的職業,就不說現在多少大企業的CEO是會計出身了。

    事實上,諸葛家三兄弟分居三國任職,其實也是有其內中打算的。這個家族也確實不簡單,除了諸葛亮,後來的諸葛恪,也是東吳一權臣。

    而中國一直到宋代,才結束門閥世族壟斷政治的局面,在這之前,能進入官場參與政治的除去開國一代,都有背景。

    赤壁不關大戰諸葛亮的事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為了赤壁大戰,隻身入東吳,草船借箭、借東風忙的不亦樂乎。

    感覺沒有諸葛亮,東吳是要完蛋的。

    其實不然,赤壁大戰沒有諸葛亮什麼事,諸葛亮那時候還只是個小官員,成天撥弄撥弄算盤,輪不上他說話。

    赤壁大戰誰的功勞最大?

    答案是周瑜。

    其實諸葛亮的形象有不少是借鑑的周瑜。

    蘇軾在赤壁懷古裡形容周瑜“羽扇綸巾”,而這是後來諸葛亮的形象。

    至於諸葛亮,蘇軾在文中一個字也沒提,因為本來就沒諸葛亮什麼事。

    諸葛亮是個權臣

    沒錯,諸葛亮就是一個權臣。

    諸葛亮並不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去的,自然也不是一開始就以軍師身份佔據著蜀漢總參謀長兼國防部長的位置。

    諸葛亮是怎麼上去的,透過政治鬥爭一步步爬上去的。

    這就是真相。

    蜀漢內部權力鬥爭一直很激烈,包括關羽的死,那也是劉備借刀殺人,此處暫不細說。

    儘管有很多不同於《三國演義》的內容,但仍然可以肯定的是,諸葛亮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這點毋庸置疑。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5 # 益昌諮詢

    諸葛亮的能力被質疑,這個問題比較廣義。能力分多種,如果就軍事謀略來看,諸葛亮的能力還是很強的,否則也輪不到劉備稱霸一方,雖然不完全是諸葛亮的作用,但不可否認他是其主要作用的。

    當時的西蜀能人也還是有的,劉備在時諸葛亮主要負責的是軍事。諸葛亮最大的敗筆是沒有培養接班力量,當與劉備一起打天下的那一班悍將去世後,軍事可用之人之人越來越少,所以才有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說法。

    連年征戰不是能力問題,一場仗要贏,需具備天時,地利,人和。所以出祁山沒能成功也是有原因的,至於為什麼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偏要為之,只能說是為了“情懷吧”。

  • 6 # 嶽宗恆岱

    質疑諸葛亮的能力分幾種情況。

    第一種:專家的專業不是歷史領域的,研究不深入,都是拿來主義,甚至有些譁眾取寵。這類人有很典型的代表性,說的乍一聽十分有道理,讓人無可反駁,而且有理有據,引經據典。但是如果你瞭解深入一點就會發現,摘取史料選擇性忽視;論證問題先入為主,從結果找證據;評論人物和事件主觀性很強,即便是史書明確記載的也會給你玩出一番花樣,解釋的與眾不同,每每與主流觀點相反。但就是其巨大的爭議性,帶動了流量,成為了話題,自然也就出名了。

    第二種:是本領域的專家,這裡又需要細分為兩種。第一種,就是專業性水平夠高,但故意譁眾取寵,與第一種類似。第二種要好些,這類專家雖說也質疑諸葛亮的能力,但是是根據史料提出的,雖說看起來有譁眾取寵之嫌,但結論大多是根據史料來的,只不過由於個人主觀看法的原因,與主流觀點相反。歷史上質疑諸葛亮能力的不乏其人,典型的代表就是北魏的崔浩,評價諸葛亮時用了“志大才疏”四個字,對諸葛亮不屑一顧。但是究其本人,卻為人正直,寫史時因寫太多拓拔氏醜事而被滅三族,其本人能力也深得魏武帝喜愛,你能說他是故意譁眾取寵嗎?很明顯崔浩不屬於此類。

    第三種:是屬於兩不沾的人,這是大多數。即本身不是專家,只是歷史愛好者,這其中包含大多數的人。然而這不妨礙他們可以做出相對客觀的評價。他們一樣可以看史書,雖說專業性可能欠缺,但卻是傳播歷史人物好與壞的決定性力量。畢竟廣大的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推動者,諸葛亮被推崇甚至被神話不也是始於廣大蜀中人民的祭祀嗎?同時這類群體分歧也最為激烈,對諸葛亮能力評價也是兩極分化,明顯比上兩種更突出。至於諸葛亮能力如何,我想他老人家也不在意吧!畢竟諸葛亮胸懷大志,他在意的是三顧之恩、託孤之重與漢室興亡。其他的都微不足道了!

  • 7 # 使用者9253238430593

    諸葛亮本來就是一個沒有什麼能力的人,只不過大家都被中國那個三國演義給帶偏了啊!在小說裡把諸葛亮寫的簡直就是跟神一樣的英明神武,其實真正的諸葛亮要是跟小說裡寫的一樣有能力的話。早就幫劉備一統天下了啊!何必天天都把諸葛亮寫的跟神仙一樣的英明神武了啊!

  • 8 # 刑鼎

    很簡單,現在鍵盤便宜,以前叫紙上談兵,現在叫鍵盤俠!不懂敬畏先賢,都覺得踩一下以前的牛逼人物,為奸臣平反一下,自己就很有學問,很牛逼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早餐都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