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飛嘚嘚嘚
-
2 # 春雷Chilli
引自:百度百科從眾心理(conformity behavior),俗稱“隨大流”。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而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包括:
行為參照:在情境不確定的時候,其他人的行為最具有參考價值。
對偏離的恐懼: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與群體融合的需要:與群體成員保持一致可以使人更容易被成員接受。
群體的凝聚力:對自己的群體有強烈的認同感。
-
3 # 檸燼
我相信很多人會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麻木跟隨,沒有自己的主見。有的人還一致認為“只要跟著大眾就不會有錯”這往往導致了很多不良現象,比如“中國式過馬路”這個是很典型的例子,因為大家都想,“這麼多人過去了,自己多加一個人也沒有關係,或者,反正這麼多人一起過馬路,不會有車來撞”也不管對還是錯。
什麼是從眾心理?“羊群效應”又稱從眾心理
“羊群效應”一詞最早在威爾弗雷德·特羅特的著作中出現並普及。在一群羊中,羊群會盲目跟隨頭羊行動,不論正確與否。而在人類群體中,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此乃羊群效應,也稱為羊群行為或從眾心理。 在現在這個時代,大多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都會選擇“隨大眾”,這顯然已經成為了一個習慣。比如之前的“中國式過馬路”不也是,不管你紅燈還是綠燈,只要人湊夠了,就可以走過去。就因為人們這種從眾心理才導致了眾多交通事故的產生。
那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產生?個人認為使這種心理產生的有一下幾點:
群體因素:一般地說,人數越多、凝聚力越強、人群意見的一致性等,都容易使個人產生從眾行為。 情境因素:這主要是我們聽到的資訊模糊性與專家的言論影響力兩個方面。即一個人處在這兩種情況下,易於產生從眾心理。 個人因素: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徵、性別差異與文化差異等三個方面。(1)一般地說,智力不高、自信心不足、性格軟弱者,較易從眾;
(2)又女子比男子容易從眾;(因為女子更容易跟隨大眾,又略帶攀比)
(3)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從眾表現有一定差別。
就個人從眾的發生看,從眾可能是盲目的,也可能是自覺的;可能是表面的順從,也可能是內心的接受。
現實生活中,我們要理性判斷,自主思考,避免盲從,儘量不受大眾的影響,減少「從眾心理」的頻繁發生。尤其是在網際網路的影響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無形拉近,個體更容易被煽動甚至不由自主地被大潮裹脅。
文 / 心理學知識星球
-
4 # 一諾知心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從眾,一種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那家店吃飯的人好多,我們也去那家吃吧;鄰居好幾家都買車了,我們家也買一輛吧;好多人都在抄作業,我也抄吧……生活中的這些心理我們都可以稱之為從眾心理。那麼,我們為什麼會有從眾心理的產生呢?
1、沒有主見、方向
旅遊的時候不知道去哪,百度一下,誰說的好的我就去哪;吃飯的時候,不知道自己該吃啥,恰巧這時候看到有一家飯店有好多人,主觀感覺飯菜應該不會太差,本來需要自己拿主意的,現在恰巧有外在的引導,基於少數服從多數的心理,那麼很多人自然的就去人多的飯店吃飯了。
2、面子
很多人都愛面子,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不切實際的愛面子、攀比,就會出現盲目從眾、跟風的現象出現。隔壁鄰居好幾家都買了車,我們家不買,那多沒面子吖,雖然沒錢,也要勒緊褲腰帶買一輛,不開也放家裡撐面子。這種情況這幾年在農村尤為嚴重,很多年輕人為了所謂的面子,沒有考慮實用性,也沒有基於量力而行的原則買一輛車放家裡,除了過年開幾天,其餘時間全部放家裡落灰,平時上班還要還著本不必負擔的車貸。
3、僥倖、好奇
同學們都在抄作業,我也抄,應該不會被抓到;等綠燈的人都闖紅燈了,應該不多我一個吧;這些僥倖心理有時候也會促使我們做出從眾的表現。曾經有個新聞,一群人在排一個隊,隊伍越來越長,有男有女,有大人有小孩,但是幾乎沒人知道在排啥,最後輪到自己了才發現原始是個女廁,這就是好奇引發的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特別是盲從的危害是特別大的,如種族歧視、地域攻擊等從歷史事件來看都產生了巨大的破壞力。從眾有時候或許會給我們帶來一些便利,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們還是要有自己的主觀判斷力,明白自己需要什麼,應該怎麼去做。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5 # 70大叔談人生
因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勇氣,所以就會產生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不取決於知識的多少,雖然缺乏知識的人更容易產生從眾心理,但有一些高材生甚至是教授級別的,也會盲目從眾。
因為,他們的知識並沒有轉變成文化。
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其實根源在於不自信。他沒有辦法確認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所以,才會盲目跟從大眾的方向。
這樣做對他來說有三種好處。
一、避免因為不合群而被大家排斥。
二、法不責眾,即使大家都做錯了,也不會受到懲罰或者只是受到很輕微的懲罰。
三、可以逃避責任,尤其是道德的壓力。如果和大家一起作了惡,當受害者找到他時,他可以坦然的說,這是大環境造成的,每個人都這樣,我也是受害者。
葉文潔就遇到了這種情況。
-
6 # 心理行為學諮詢師
從眾心理在心理學上講是依附,附和,不存在獨立性,最好理解的例子是古怪,大部分認為某一個人有點古怪,恰巧體現的是從眾,這是最好理解的現象區別,一條大路一條小路,有十個人走在大路上,但有個別人走了小路,後面跟上來的人有兩個人看了看跟這前面十個人走了,有一個人看見小路有個人在走,跟著去了小路,從眾是一種選擇,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價值觀,無所謂對錯,眾,代表某一程度的群體,從眾只是選擇了這部分群體,看法也好,意見也好,基本一致,最普通和正常的一種,現在的90後,00後,10後,個性鮮明,態度清晰,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和他人意見不同,感受不同,與他人做法不同,不"從眾"。但是他人也忽略了他們這個群體也是"眾",他們互相理解,互相認可,覺得這樣是對的,大家都是這樣看的,他們也是從眾,角度不同,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科技日新月異,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好些人能跟上,能理解,好些人跟不上了,也就出了此眾非彼眾了。正確看待吧,存在即是合理!
-
7 # 陶然暢暢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沒人會想的太多--社會認同也叫做從眾心理。
德國大文豪歌德出版了一本小說叫《少年維特的煩惱》小說轟動一時,但故事以書中的主人公維特自殺而告終,他讓歌德名聲大振,也在歐洲引發了一陣自殺浪潮,因為影響太過強烈,好幾個國家把這本書給禁掉了。
菲利普斯對這一現象作了跟蹤調查,他的研究證明只要報紙頭版一登出自殺新聞,在新聞曝光率高的地區自殺率就會激增,菲利普斯認為,一些內心飽受折磨的人讀了別人自殺的報道,就會效仿這種做法,了斷自己,這是社會認同原理的一個病態例證,這些人根據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動,決定自己該怎麼做。
菲利普斯根據美國1947年到1968年統計的資料,得出結論,每當自殺事件上了頭版,其後兩個月自殺人數,會比正常情況下增加58個,原因是模仿自殺,知道別人自殺之後。一批人覺得對自己來說自殺也是一條不錯的路,於是,有些人採取了直接的行動,不加掩飾的自殺了,自殺率就此猛增。
一般來說,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時候,我們最有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尤其是跟自己相似的人。
在1978年,舊金山市的一個邪教組織-人民聖殿教,該組織的領袖鼓動全體教徒集體自殺,在上千名的邪教成員中,頭一個響應者是一個年輕的女性,她平靜的走到帶有草莓味的毒藥桶跟前,先給孩子餵了一勺,然後自己也喝了一勺,之後兩人抽搐了4分鐘後,死了,這次集體自殺活動一共死亡910人,絕大部分是心甘情願、秩序井然地赴死的。
看到這個結局,我在震驚的同時,也非常痛心,一個幼小的生命因為母親的無知而隕落,這則新聞我是在閱讀《影響力》這本書時讀到的,邪教的精神領袖正是運用了這種社會認同的影響力武器,他首先將人民聖殿教搬到一個人地兩生的叢林國家,這一舉動給信徒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衝擊,他們所處的環境與原來截然不同,包括社會和自然環境都顯得極具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這可是社會認同原理的左膀右臂啊,人們在不確定的時候會根據與自己類似的人的行動來指導自己,在邪教的精神領袖的鼓動下,來自同一地區的有著極大相似度的人,一個接一個的喝下毒藥,順從的死掉。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很可怕,如果這樣的陰謀落到自己頭上,我們只能任人宰割嗎?
很幸運,我看到了《影響力》這本書,作者給出了應對辦法,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們必然知道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尤其在我們不確定的時候,我們很樂意對這種集體智慧,投入極大的信任,但是請注意,人群很多時候都是錯的,因為群體的成員並不是根據優勢資訊才採取行動,而只是基於社會認同原理也就是從眾心理在做反應。
《烏合之眾》和《走出思維的誤區》都曾經重點論述,人在群體中容易受到反面論點的引導,尤其是那些看上去有理有據的論點。
如果那位年輕的媽媽能早點明白這些道理,就不會把自己和孩子推向死亡的深淵,她每天應該看到的,是孩子Sunny燦爛的笑臉,而不是孩子在死亡前,由於抽搐而變的猙獰的樣子。
《影響力》這本書還詳細介紹了互惠、承諾和一致、喜好、權威等影響力武器的心理原理,作者列舉了大量的例項,讓讀者理解這些影響力武器的原理,同時講解了對於這些武器,圖謀不軌之人都有哪些慣用的伎倆。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平時多積累知識,防患於未然。
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
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用心的閱讀經典之作吧,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給自己穿上盔甲,給孩子一個盾牌,在面對社會上層出不窮的陰謀和陷阱的時候,能拿出我們的武器反抗,而不是隻能做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無奈選擇。
-
8 # 在太清
從眾心理即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而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 心理現象。
因為人沒有真正認識自己與世界,沒有自己保持獨立的主見、定力與智慧,又生活在群體的社會中,難免要受到好奇心的誘惑鼓譟與大多數群眾喜好的影響與跟隨盲從。 其次,從具體內容看,印證了我前面提到的認識你自己不足,這不是從眾心理,如果有也僅僅一點點而已,準確說這是休閒無聊被好奇心蠱惑的嚐鮮探尋心理,對於渾渾噩噩的普通人很正常……
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從眾能帶來安全感,大家都這樣,那我也這樣,即使是錯的,大家都錯了,沒什麼好怕的。不是有個詞叫法不責眾麼。人是群居動物,有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但是我個人覺得,我們作為高等生物的特徵之一就是能思考,有智慧。從眾並不是完全正確的。希望大家都能有自己的判斷,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對待生活。
-
9 # 曉心理學者
「早知道上大學的時候我就……,後悔啊 」
大學四年,大概是人生路上最難得、最自由、最無價的個人成長、自我學習的時光了吧,可很多人是在畢業之後才懂得,後悔當初要是能再努力一點、再主動一點、再好學一點、再勇敢一點,現在就不會是如此這般了吧,作為過來人,小通通想說:
●其實,合群不是大學最重要的事情| 羊群效應
明明想著下午就要去圖書館好好看書的了,舍友說一起去唱K吧,為了不被孤立,為了顯得合群,就算確實不怎麼喜歡唱K的你還是去了,因為“大家都去了,我也去吧”。
選選修課的時候,大家都選了A,原本想選B的你開始動搖,“要不我也選A吧?”。
如果有時候你也是這樣做的話,小心會變成“羊”哦!
羊群是一個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自顧自地左衝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領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就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旁邊可能就有危險的狼,或不遠處就有更好的草。
所謂羊群效應,說的正是生活中常常存在卻不易被察覺的“從眾心理”。
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就會處於不同的集體中,為了合群,呆在集體中久了,有的人便習慣了依賴並聽從他人安排,常常脫口而出的就是“大家選哪個我就選哪個”、“大家覺得行就行”,看似很有集體意識,很團結,很合群,卻忽略了難道自己不是在逐漸失去獨立思考和立場了嗎? 難道不是在開始靠近懶惰、變得盲從了嗎? 難道不是為了迎合他人,結果很多自己想做、該做的事情卻最終都沒做成了嗎?
其實,在大學期間,盲目合群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事,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把更多時間花在“自我提升”上面,讓自己更加優秀,讓自己閃閃發光,“你若盛開,清風自來”,既收穫自我成長的樂趣、認同感、成就感,也總會吸引到真正與自己志趣相投的知己的。 也不必害怕說“不”,不必害怕拒絕“違背自己原則”的事情,只要永遠在心中保有誠懇和善意,相信此類的“不合群”也能獲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援,你依舊是可愛的。
●此外,大學裡一時的失敗並非永遠失敗,成功亦然|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報名參加了校園十大歌手,想著至少一定要透過初賽不然就太丟臉了,結果太緊張,忘詞了……
班裡的小組作業,被選做組長,覺得責任很大,一定要帶領組員拿下最好的作業評級,於是跟小夥伴說話變得一板一眼,甚至動不動就催促、生氣,不僅自己壓力大,小夥伴們也都一個個臭臉……
如果有時候你也是這樣做的話,小心“動機太強反而誤了事”哦!
我們常說做事情要有目標,才能事半功倍,但有時候把目標定得太高或者把結果看得太重,反而會適得其反。
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證實,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 之間並不是線性關係,而是倒u形的曲線關係。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告訴我們,動機處於適宜強度時,工作效率是最佳的。
動機強度過低時,缺乏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潛能不會得到很好的發揮,自然不會把事情做得很好。
而動機強度超過頂峰時,工作效率反而會隨強度增加而不斷下降。因為過強的動機容易使人處於過度焦慮和緊張的心理狀態,記憶力、思維習慣、注意力、情緒和行為都會受到干擾,導致潛能無法得到該有水平的發揮。
所以,在大學期間,找對自己努力的方向後,也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適度的動機才是最佳的。享受去面試社團前用心準備的過程,享受參加演唱比賽之前和同學們一起練歌的快樂,做到“自己的最好”就是最棒的了。成長並不一定只有“成功”才能證明,更不是某一次“成功”就能證明會一直成功,既然如此,那就放寬心,厚積薄發, 量變最終都將引起質量的
-
10 # 認識心理世界
關於從眾心理,說幾點:
1. 從眾心理,是在群體壓力下產生的。 群體壓力可以是想象中的,也可以是現實中的 比如大家都投票A候選人,我想選B的時候會想到,“如果我是異類,他們會攻擊我”
2.一種讓我們更適應社會的自然反應。
一個人無論多聰明,都不能很好適應生活遇到的每一種社會情景 。面對未知,從眾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 比如看到一群人在逃命,你是跟著一起逃呢,還是過去研究形勢再決定呢 。
3.影響從眾的因素
a. 群體成員一致性越高,從眾行為越容易發生。
b. 群體凝聚力越大,對個體吸引力越強,從眾行為越容易發生。
c. 群體規模越接近3到4人,從眾行為越容易發生。
d. 個體自我評價越低,從眾行為越容易發生。
e. 個體依賴性越高,從眾行為越容易發生 f.情景越模糊,從眾行為越容易發生。
回覆列表
從眾,一種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那家店吃飯的人好多,我們也去那家吃吧;鄰居好幾家都買車了,我們家也買一輛吧;好多人都在抄作業,我也抄吧……生活中的這些心理我們都可以稱之為從眾心理。那麼,我們為什麼會有從眾心理的產生呢?
1、沒有主見、方向
旅遊的時候不知道去哪,百度一下,誰說的好的我就去哪;吃飯的時候,不知道自己該吃啥,恰巧這時候看到有一家飯店有好多人,主觀感覺飯菜應該不會太差,本來需要自己拿主意的,現在恰巧有外在的引導,基於少數服從多數的心理,那麼很多人自然的就去人多的飯店吃飯了。
2、面子
很多人都愛面子,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不切實際的愛面子、攀比,就會出現盲目從眾、跟風的現象出現。隔壁鄰居好幾家都買了車,我們家不買,那多沒面子吖,雖然沒錢,也要勒緊褲腰帶買一輛,不開也放家裡撐面子。這種情況這幾年在農村尤為嚴重,很多年輕人為了所謂的面子,沒有考慮實用性,也沒有基於量力而行的原則買一輛車放家裡,除了過年開幾天,其餘時間全部放家裡落灰,平時上班還要還著本不必負擔的車貸。
3、僥倖、好奇
同學們都在抄作業,我也抄,應該不會被抓到;等綠燈的人都闖紅燈了,應該不多我一個吧;這些僥倖心理有時候也會促使我們做出從眾的表現。曾經有個新聞,一群人在排一個隊,隊伍越來越長,有男有女,有大人有小孩,但是幾乎沒人知道在排啥,最後輪到自己了才發現原始是個女廁,這就是好奇引發的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特別是盲從的危害是特別大的,如種族歧視、地域攻擊等從歷史事件來看都產生了巨大的破壞力。從眾有時候或許會給我們帶來一些便利,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們還是要有自己的主觀判斷力,明白自己需要什麼,應該怎麼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