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寶貝故事匯1
-
2 # 民坤媽媽的一天生活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1、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分階段完成學習任務。如果孩子能夠專心完成,父母要給予一定鼓勵(表揚、撫摸、親吻等),並讓他休息5-10分鐘。再以同樣的方式完成下面的學習。當孩子能夠做得很好時,可逐步延長一次性集中做題的時間。
2、平時多鼓勵,不干擾孩子做好他喜歡做的事情。當孩子專注於做他的小手工製作或觀察小動物而忘記了吃飯時,父母切記不要干擾孩子,而是耐心地等他把工作完成。
3、要儘量減少對孩子嘮叨和訓斥的次數,讓孩子感覺到他是時間的主人。父母的嘮叨和訓斥只會讓孩子對相應的事情產生厭煩,從而注意力更不可能集中。不妨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時間的主人,教孩子學會分配時間:當他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集中精力做好功課,便有更多的時間做其他事情。孩子學人自己掌控時間,有成功的感覺,做事會更加自信。
4、大聲讀書有利於訓練注意力。每天安排一個時間(10-20分鐘)讓孩子選擇他們喜歡的小文章大聲為父母朗讀,這是一個使孩子口、眼、腦相互協調的過程。孩子在讀書的過程中,儘量不讀錯、不讀丟、不讀斷。他的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把這種訓練一直堅持下去,孩子的注意力能逐步南昌市,理解能力也會增強。
5、營造一個有利於集中注意力的家庭學習環境。孩子能夠保持良好的注意習慣,不但要先輩訓練,周圍的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書桌上,只能放有書本等相應的學習用品,不可擺放玩具、食品,更不能有電視機、電話等聲音干擾。父母也儘可能不在孩子學習時進進出出,大聲干擾。此外,室內的光線也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環節,光線柔和適度有助於孩子集中注意力。
-
3 # 雲繡星辰美美噠
社 會上的規則紛繁複雜,不過基本上是為了保證不傷害環境、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而定。聚焦育兒範疇,孩子小的時候,我們作為父母常常脫口而出的一些話: “別爬窗臺,小心掉下去!”“別碰電源插座,小心電!”“別碰熱水,小心燙!”這些話都是在保護孩子免受傷害。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規則基本是由父母先說出 來,再行出來的。
孩子來到這世上,對世間的規則全然不知,唯一能夠依賴的就是父母了。所以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和交託是天然的,孩子很願意把父母的話當話。父母說出來的每句話,都有落地生根成為規則的可能性。
週末的上午,幾家人去公園玩後一起到飯館吃午飯。三個五歲左右的孩子都熱衷於把餐桌上的轉盤轉來轉去的。家長們各自隨口對自己孩子說了些話:
A的家長說,轉盤只能順時針轉。
B的家長說,你要把這個菜依次轉到每個人面前。每個人都吃到才公平。
C的家長說,有人正在夾菜的時候不要轉。你想吃哪個菜的時候,要緩慢地轉過來,中途留意到有人要夾菜的時候,你需要放慢速度或者停下來等他夾完菜再轉。
當 天我在場。聽到了這三種話語,看到了孩子們真的很願意相信並遵從自己父母的教導。孩子A對B說:“我爸說了,只能順時針轉!”A說著順手使勁一轉。孩子B 說:“我爸沒說順時針!你等下,他還沒夾到這個菜呢!給他轉回去!”孩子A說:“不行,只能順時針!”孩子B說:“不行,必須每個人都吃到這個菜,逆時針 轉也行!”孩子C說:“你們別爭了,誰想吃哪個菜誰就慢慢轉這個菜過來就行了。”
我當時心裡很感慨,父母們只是隨意應時應景 說出的一些話語,便被孩子們奉若聖旨,作為自己行為的指南。我也看到了我們為人父母的侷限性,生活場景變化多端,多數時候我們說話如瞎子摸象,給出的是片 段性的真實資訊。如果我們缺乏自省,隨意間便消耗了一些信譽。在這個例子中,經過實踐證明,C的家長的意見最接近現實,可操作性強。孩子C會對自己的家長 保有一份信賴。而孩子A、B則會在心裡滑過一絲質疑。
當家長的話語越接近於真實的現實時,孩子越能夠準確理解、接受和把握現實。當家長言行一致時,所言所行便立出了規則。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龍兒不到三歲的時候,傍晚我們一家三口到樓下廣場玩。考慮到有一段路比較黑,爸爸帶上了手電筒,兒子好奇,伸手要玩。爸爸彎腰告訴兒子怎麼使用手電筒,叮嚀道:“就是不能磕碰到手電筒前面的玻璃屏,易碎。”兒子點點頭。
爸爸在把手電筒遞到兒子手裡的時候,跟他強調說:“你得保證不往地下磕,要不就不給你玩了!”
兒子拿到手裡,玩了一會兒開關燈。他蹲下,又拿著手電筒照地上,估計這樣子看地有不一樣的感覺。忽然,他拿著手電筒向地上磕了幾下……爸爸一把搶過了手電筒說:“不能磕!”還好,屏沒碎,兒子又伸手要手電筒。這時候,作為家長的你會怎麼辦呢?
A.再次遞給孩子手電筒,並嚴厲重申:小心,別磕壞屏,要不不給你玩了!
B.“哦,我知道你還想要。但今天你磕了手電筒,說明你今天還不具備能力把控好它,今天不能再給你了。等你再長大一天,明天也許你就有能力把控它了。明天我再給你。”
你會選擇A還是B?
這 種情景實際上每家都會遇到,你教給孩子一樣東西的使用方式,告訴孩子不可以做什麼,而孩子偏偏做了,這時候你會怎麼辦?拿這個例子來說,選擇A的家長通常 會暗自做個判斷,危險不大,就算碎了屏也傷不到孩子,孩子那麼渴望接著玩,別破壞了他的創造性,沒準他會在地上看到什麼稀奇事呢?於是,刀子嘴豆腐心,嘴 上嚴厲行為上卻順從了孩子。這種言行不一致的做法,雖然滿足了孩子短暫的需求,討得他片刻的歡心,結果卻會損害家長的信譽度,減少孩子對家長話語的信任。
這是我們家真實發生的例子,我選的是B,話語溫和而堅定,裡面不僅沒有譴責,還給予了孩子明天的希望。這樣既告知了孩子這世間的邏輯,又能鼓勵孩子自律。當時,龍兒爸拿著手電筒,我蹲下身子對龍兒說了上面這番話。龍兒平靜地接受了當天他不能再拿到手電筒這一結果。
實際上,穩定的規則是孩子內心安全感的需要。
紫媽帶八歲的女兒在外玩了一整天,回到家已經很晚了。女兒問:“媽媽,我可以不刷牙嗎?”紫媽心想,這麼晚了,女兒肯定特別困了,平時她就不愛刷牙,今兒這麼累了,不刷也行。於是她說:“要是困了就去睡吧,不想刷就不刷了。”
沒想到,女兒哭了,哭得還挺慘。她帶著哭腔說道:“你知道不刷牙不好,會生蟲子。你都不管我了,你不愛我了!”
天哪,原來她是這麼想的。
家長太多時候不敢維護規則的一致性,是因為心太好、心太軟、替孩子考慮太多。這是溺愛,溺愛達不到真愛的品質,孩子懂得!溺愛的時候,家長考慮的是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好人形象,並不是全然為孩子的健康、安全、成長負責。
孩 子根本不怕被管教,只要你言行一致,立住規則,孩子很願意臣服於規則。規則就好像是一間房子的四面牆,如果孩子一碰牆,牆就往後移動,孩子便會不斷地試探 這個牆,看這牆有沒有底線,反而無法集中精力享受在房間裡的探索。而家長溫和而堅定地堅守規則,才真的能夠讓孩子安心享受規則中的自由,激發和保護孩子的 創造力。
同時,家長要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主動將牆往後移動,給孩子一個大的發揮空間,並逐漸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
第一次帶龍兒進入超市,我對他說只能選一樣東西買。四歲時,他獲得了一個月可以選購一個大件的權利,即三十元左右的玩具;六歲之後,他獲得了全年壓歲錢的支配權……他在規則中練習和錢相處,將他的權利用得淋漓盡致。
雖然孩子的行為規則始於父母的話語,但經由言行一致、規則穩定,孩子越來越相信規則的時候,便越能獨立於父母,敢於自己做主,並勇於面對外界的社會。反之,如果父母的話語陰晴不定,孩子摸不著頭腦,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下面這個例子是典型的正話反說,反話正說。
凡媽看到最近兒子迷戀電腦,便想到在現代社會的現實環境中,網路、電子遊戲盛行,讓孩子毫不涉染是不可能的,大禹治水,堵不如疏。
於是她和十歲的兒子商量,在完成每日的必做作業後可以適當地玩他喜歡的電腦。她相信孩子會有他的判斷和調控。
這天是週六,午飯後兒子竟然在電腦前坐了五個小時。凡媽讓他午睡,他不睡。直到晚飯時分,他才離開電腦,到飯鍋裡盛飯。凡媽推搡著兒子說:“你別吃飯了!拿電腦當飯吃去!”兒子坐在沙發上哭了。凡媽繼續推搡他說:“你上樓,繼續玩電腦吧,拿電腦當飯當床當爹當媽!”
後來凡媽走到陽臺看書去了,心想著兒子會如何自處呢?過了三四分鐘,凡媽從陽臺透過門窗、過道看兒子,他居然真的上樓又玩上了電腦遊戲!
凡媽心裡的怒火噌噌按不住,深吸一口氣,她強忍著:看他玩到什麼時候!凡媽其間反覆幾次偷瞄兒子,看到兒子都在心安理得、沒心沒肺地繼續玩著他的電腦遊戲。
凡媽也沒心思看書了,乾脆聽歌,一分一秒,兒子居然能捧著電腦安如泰山!
晚上十點了,屋外狂風嗚嗚地吹著,門窗哐啷亂響。凡媽心裡的怒火噌地爆開了,她衝到兒子面前,用鎮定的口氣淡然砸出:“請問,你想玩到什麼時候?有人不吃不喝玩了三天三夜死在電腦前,你玩多久能玩夠?”
兒子很認真地轉頭看了凡媽一眼,又轉回電腦頁面看了顯示的時間,很認真很平常地回答說:“十點半。”
“還十點半,不夠吧,要明天吧!不!明天還不夠吧!好,今晚上到天亮,你眼一刻也不能閉,不能睡!”凡媽怒了,真想一掌下去打兒子幾個腦袋瓜子!
兒子“哇”的一聲哭喊道:“不要啊!媽媽,不要啊!”
“不要?你不是很愛玩嗎?”凡媽吼叫。
“是你叫我玩的,我不玩了,是你硬拉我叫我玩的!”兒子一臉責怪,一臉無辜。
“我 讓你玩你就玩!我叫你午睡,叫你寫作業,你怎麼不做!叫你玩電腦你就這麼聽話!叫你寫作業你怎麼沒這麼聽話!”凡媽越說越生氣:這孩子是缺心眼還是冥頑不 靈,難道他不懂自己錯在哪兒了?於是凡媽字字堅決地說:“我拉你玩電腦是因為我生氣你玩電腦!不能做的事,即使別人強拉你,逼你做也不能做,而學習、作業 是你該做的,即使你不喜歡也得做!這個道理我早就說過,你自己也該明白,沒完沒了地玩電腦就是不能做的事!”
兒子號啕大哭。
在這個案例中,孩子把媽媽的話當真,媽媽說可以適當玩下電腦,他連玩五個小時,很可能並不知道這麼長時間超出了媽媽心目中的適當範疇。媽媽說不讓吃飯,讓繼續玩電腦,他便繼續玩電腦。當媽媽問還要玩多久的時候,他很認真很平常地答十點半。這就是孩子對父母話語的信任。
媽 媽內在的準繩是希望兒子自律,她佈下了正話反說、反話正說的迷魂陣,嘴裡讓兒子做的卻是心中不願兒子做的,比如玩電腦。嘴裡不讓兒子做的卻是心中想讓兒子 做的,比如吃晚飯。最後媽媽才亮出底牌,原來她是不想讓兒子沒完沒了地玩電腦。可是,怎樣算是“沒完沒了”,媽媽仍然沒有清晰的交代。是五個小時算沒完沒 了,還是一個小時?最終還是要取決於媽媽的判斷。孩子該怎樣做才能達到媽媽心中的有自控力,怎樣自處才能不激怒媽媽呢,恐怕只能學著揣度媽媽的心思,看媽 媽眼色行事了。這與讓孩子自律的初衷南轅北轍呀!
-
4 # 郭郭的小土豆
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一個憂慮:該怎麼讓孩子擁有自覺性呢?每天從早到晚盯著孩子,實在是太操心了,但不盯著孩子,孩子就撒野。常聽到的一句抱怨是:“每天盯著還不好好學呢,不盯著更翻天了。”
這樣會進入惡性迴圈。孩子會抱怨父母的管教,而父母也會覺得累,同時又感到越來越沉的責任,覺得孩子不能理解自己。孩子被盯得習慣了,稍微離開父母覺得可算有一個難得的玩的機會了,簡直不要浪費一分鐘,一定要玩個通宵達旦。於是父母更不敢有一分鐘放鬆,要死死盯著,盯到成年。
1、制定時間計劃表
21天好習慣養成法到現在依然火爆,自然是因為它確實有道理。制定一個合理的時間計劃表,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分配好時間,讓孩子嚴格按照這個時間表去走。這種方式會讓孩子變得很有條理,而且減少出現拖拉磨蹭的現象。
2、家長要有原則
父母逼孩子的同時,也要逼自己!
有些家長週末的時候就自己推翻了時間計劃表,帶著孩子跟隨自己的腳步到處逛。
家長要有自己的原則,週末的時候必須在作業完成之後才能出門,是雷打不動的。雖然這個決定會讓自己很被動,可能要推掉許多朋友間的聚會,可能會失去很多促銷的實惠,但是,作為父母自己都沒有重視這個原則,以後再“逼”孩子還會有用嗎?
《增廣賢文》有云:養子不教如養虎,養女不教如養豬。
教養孩子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作為父母更應以身作則,對自己狠一些,才能教出好孩子。
3、要有獎懲機制
一些人說,孩子的學習不應有太多的金錢成分,學習本身就是他們自己的事,為什麼要給獎勵呢?
話是這樣沒錯,但是學習是漫長的生涯,如果沒有一些驚喜點綴和襯托,怎麼會讓孩子對學習保持興趣呢?
因此,家長在“逼”孩子努力學習的同時,也要丟擲一些有誘惑力的獎勵。比如孩子每天堅持練琴,達到21次,可以獎勵孩子去聽一場演奏會,或者孩子自己喜歡的活動。
相反的,如果做得不好,就可以進行懲罰。孩子的學習計劃堅持到20天,還差了1天,那麼就取消掉之前的獎勵。
想要讓孩子人生路上看到更多更美麗的風景,父母就要懂得讓孩子堅持學習的方式方法,也希望所有成人都知道,孩子不是天生優秀的,沒有家長的“逼迫”,放棄是分分鐘的事。堅持下去的毅力,不僅會讓孩子以後嚐到成功的滋味,更會讓作為父母的我們一生輕鬆。一個優秀的孩子真的太省心了!
-
5 # 往後餘生ZCX
你好!
孩子的自覺性不是一天兩天培養起來,尤其是當今社會,電子產品橫生的時代。
養大養好一個孩子,家長需要足夠的耐心。我兒子今年上六年級,每到星期天放假寫作業,他都不能夠專心地寫。
一會兒看手機,一會兒又寫一個字。就這樣寫寫停停,本來半個小時能夠完成的作業,他能寫上半天。
這種寫法的結果是注意力不集中,字也寫的歪歪扭扭。數學題做的漏洞百出,你想,不專注做一件事能好的了嗎?
後來,我和他商量,每次寫完作業後,可以看半個小時的手機,平時不讓看。他也答應了。
自從達成協議之後,星期天放假回來後,心裡沒了別的念想,老老實實地就坐在那裡安靜地寫了。
而且,字也寫的特別整齊。剛開始的時候,我就在邊上看著他。寫完後,還要表揚一番。
後來,他漸漸習慣後,我不再盯著了。他寫完後主動拿給我看,讓我檢查一下。
達到我滿意後,再看半小時的手機。以前,他看手機都上癮了,也不出去找同學玩。現在,看完後就出去玩了。
這就告訴我們的家長:
第一:沒了家長的監督,孩子不可能自己養成一個自律的習慣。
第二:適當的讓孩子少看手機,否則,會影響他的學習。
第三:一個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家長需要足夠的耐心陪伴。
第四:家長不要強行按自己的想法來,和孩子最好溝通一下。意見達成一致比較好。
-
6 # 大洲的街區
鍛鍊孩子的自覺性,就是外在動力推動個人行為的發展,應該從四個階段做起,雖然我的解釋比較有深意,但一定要把握好:
第一階段: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轉化簡單粗暴的“獎”與“懲”,也就是“他控”。比如有一些家長會這樣鼓勵孩子:“你今天如果好好學習,多做一套卷子,媽媽會獎勵你50塊錢。”這個孩子便去做了。還有的跟孩子約定:“你錯幾個字,我就打你幾下。”這樣的管教行為,通通都叫做“他控行為”,即完完全全由外在的別人主導,與孩子的內在世界毫無關聯的控制行為,這樣的“他控行為”短期內可能有效。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對外界的服從度降低後,這種行為便會失效,這也是很多父母抱怨孩子長大不好管的根本原因。
我們應該和孩子定一些規則,用一個本子貼上他每天的獎勵清單,比如他認了十個生字,或者說早上自己起床穿好衣服,可以在本子上得到一個笑臉,集齊十個笑臉可以兌換半個小時的自主時間,這就把自主性作為一個好東西,作為獎品獎勵給他。
第二階段自控,自控其實是淺層的內化。比如我們誇獎家裡的小姐姐,說:“這個姐姐真是個好姐姐,把弟弟妹妹照顧的真好呀!”,果然他真把弟弟妹妹照顧的很好,這就是透過讚美讓她獲得價值感,進而達到正面的內化。自控是一個淺層的內化過程,內化的是價值觀。家長幫孩子形成“小孩就是該上學”的這種認知後,孩子自動會去上學,他覺得小學生的天職就是上學,這就是一種價值觀的認同以及價值觀走向內化的過程。
第三階段同化,也就是比較深層的價值認同。小學五六年級,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突然在最後一學期成績竄了起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孩子開始思索自己的未來,自己的路該怎麼走?這就是有些孩子突然間“開竅”了,也就是他已經完成了較深層次價值觀的內化。
第四階段整合,是完全內化階段。孩子根本不用任何外界的壓力,就可以完全執行父母的要求和期待。還有在學習上,他並不一定認為有多喜歡物理、化學,而他覺得讀一個名牌大學很重要,學習很必要,這就是他已經完全內化了外界價值觀的體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覺”的體現。
當然,這種認同發展過程是必須在幼年階段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基礎上進行的。只有不斷地調整和最佳化自己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形成合理的期待,才會練就孩子的自覺性。
回覆列表
適當降低對孩子的要求。讓孩子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使他們更有興趣和熱情去做事情,久而久之,自覺性就會在不經意間養成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並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中的作用。要孩子自覺去做一件事情,首先得讓他感興趣。
不在孩子挫敗時痛罵他。在孩子挫敗的時候痛罵他,相當於在傷口上撒鹽。無疑會產生很強的負面影響。所以,在孩子受到挫折和失敗的時候,父母應該鼓勵和幫助他們,並幫他們分析原因,總結經驗。
要有適當的獎罰制度。在孩子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候要適當的給予表揚和獎勵,有助於提高他們做事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培養孩子愛閱讀的習慣。當他對書籍產生了興趣,說明培養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為愛看書的孩子不會變壞,容易走上正道。在書籍中可以豐富他的知識,同時也讓他明白很多道理。這個時候,你不能在旁邊看著,要多多地鼓勵孩子。千萬不要直接地誇獎孩子終於喜歡看書了,這樣會使孩子產生一個逆反心理,也就前功盡棄了。要多用不經意的話語來震動孩子很敏感的心。這樣的話,用不了多久,你便可以看見他對知識充滿渴望,趴在書桌上認真學習的情景。當然還是要多鼓勵。不能總是逼著孩子來,要讓他自己來,自己為自己的學習生活做好計劃。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正處於自我認識的關鍵階段,假如在這一時期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那麼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就會習得自律,從而形成一個自覺的良性迴圈。倘若我們的家長總是對孩子嘮叨批評,就會剝奪孩子自我內疚自我反省的機會,孩子可能會為了保護自尊心跟家長頂嘴或找藉口。所以在這裡建議家長批評孩子時要就事論事,不要總是翻舊賬,批評孩子也要分場合,不要在很多人的面前,以免給孩子的心裡留下陰影。只有這樣,孩子的自尊心才會得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