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figo飛鴿

    生活當然需要儀式感!!!

    情感表達的需要 大部分人的性格是比較內斂的,平時少於或者羞於表達自己對愛人,家人的情感,即便內心有多在乎,都藏在心裡,久而久之對方就不太能感覺到你對他的感情,就會越來越平淡,慢慢產生距離,但是如果經常給生活增添些儀式感,在儀式氛圍的烘托下,可能更有利於表達情感。關注對方的需求 比如在對方生日,情人節,紀念日,升職加薪等等這些特別的日子,花一分心思給對方,關注對方的需求,為對方準備一些禮物或者驚喜,都從心裡重視這個日子,從而就會越來越重視這份感情,情感才會越來越融洽。日子調劑的需要 一年365天,天天重複,毫無波瀾,毫無驚喜,那該多無趣,這個時候儀式感就是很好的調劑,粗茶淡飯的日子要過,但是偶爾的心動浪漫也要有,這樣的生活才有滋有味。所以,多給生活一些儀式感,讓心情保持鮮活,讓生活有所期待!

  • 2 # 小宋看身邊事

    生活必須要有儀式感,這樣才能體現出情感的重要意義。

    其實,華人的儀式一直存在,只是我們忽略了。如:春節過年,這是儀式感最強的節日。不論離家多遠,“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也催生了中國特有的春運大軍,每年都在重新整理記錄。再如,傳統的祭祀活動。祭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之一也流傳了下來保留到現在的也就只有祭祖、婚禮、祝壽等儀式較為常見。隨著時代的發現,我們的文化觀念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近幾年,越來越好的人們,也開始過起了“洋節”。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儀式感也變的越來越重要起來。透過特定的節日,向特定的人表示感情,也起到了豐富生活,增加感情的作用。如情人節、聖誕節等。同時,也衍生出了許多新的節日,所謂的電商營銷日,雙十一,雙十二等。當然,儀式方式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少了幾分莊重、嚴肅,更趨於娛樂、輕鬆。除過各類慶祝節日娛樂晚會外,也添加了一些新的元素,如搶紅包、集生肖、湊五福等。

    不管怎樣,儀式感一直不在在我們身邊,也將繼續影響著我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己所愛的人的那份厚重的感情。

  • 3 # 渡仁心理諮詢師團隊

    民國才女林徽因,每次在寫作前都要做足儀式感。

    沐浴焚香,一盞茶,一把琴,一本線裝書。

    那些著名的詩作大概都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誕生的吧。

    電影《蒂凡尼的早餐》,奧黛麗·赫本將早餐吃出了儀式感。

    每當她感到心緒不寧時,就會專程乘車來到蒂凡尼珠寶店門口。穿上美麗的小黑裙,一邊吃著手中的麵包,一邊目不轉睛地欣賞著蒂凡尼珠寶,隨之感到心安。

    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很多人早上常常因為賴床,不吃早餐或隨意買個包子對付一下;週末在家睡一天,點個外賣或是泡麵解決三餐,草草了事;下班回家後與伴侶相對無言,各自點開遊戲,你為李澤言和白起小哥哥瘋狂打call,他則在絕地求生裡不亦樂乎地吃雞。

    生活太過平淡粗糙,或許只因沒有想辦法讓它變得精緻。

    儀式感,讓歲月中的日常瑣碎,變成充滿感動的細水長流。

    要說起"儀式"一詞的來源應是開始於1908年,法華人類學家範熱內普在其《過渡禮儀》一書中,首先提出了“儀式”的概念。他認為人的生命總是存在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的轉化,在轉化的過程中需要一個儀式:“每一個體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開頭與結尾的一系列階段所組成:誕生、社會成熟期、結婚、為人之父、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社會階層、職業專業化,以及死亡。其中每一事件都伴有儀式,其根本目標相同:使個體能夠從一確定的境地過渡到另一同樣確定的境地。

    而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我將"儀式感"作如下定義: 儀式感是個體在生命發展過程中,為滿足自身需要的一種透過區別於日常消極固化行為的另一種特殊行為模式而達到自我強化的心理暗示結果,這個過程中所體驗到的情緒情感就是所謂的儀式感。

    01

    在我們傳統觀念裡:當我們心情愉悅,我們會微笑;當我們心情鬱悶,我們會皺眉。我們的面部表情隨著心情的變化而發生轉變。

    而表現原理說:當我們微笑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會變得愉悅;當我們皺眉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會變得低落、不開心。這與我們的常識正好相反,我們不是因為有某種心情而做出某種行為,而是因為有了某種行為,才會有某種心情。

    表現原理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長期觀察人們的情緒和行為之間的聯絡後提出的。後來,有很多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詹姆斯的表現原理。

    人的快樂是可以被創造的,即人們可以透過對某種情緒的表現而獲得相應的情緒感受。如果你想要達到某種情緒,那就表現得和已經擁有這種情緒一樣吧!

    儀式感可以透過積極的自我暗示,幫助自我實現。

    02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規則為只有在低層次的需要得到大部分的滿足後,才會出現高層次的需要。

    那麼儀式感究竟屬於低階層次的需要還是高階層次的需要呢,我想先賣個關子。要說去年什麼電影最火,那必然非一舉重新整理中國影史票房記錄的《戰狼》莫屬了。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其中一個片段,一起來思考和分析下儀式感與需求的聯絡。

    鏡頭回到當時一個好訊息和一個壞訊息——好訊息是聯合國次日將會派救援直升機到達被困工廠採取援救,壞訊息是救援直升機只有一架,這遠遠不足夠搭載所有被困人群離開險境。當地的工廠負責人隨即要求工人分為兩批,並決定本次救援直升機只搭載華人離開。此刻無論華人還是非洲人都順間炸開了鍋,為這不平等的決定痛苦的吵叫著。看著慌亂而又悲傷的工人們,男主角決定想辦法並承諾所有人帶他們一起離開。接著便有了工人們的狂歡以及接下來的一段對話:

    | 冷鋒:“這些人一小時前,還不知道能不能活到明天,怎麼那麼開心啊?”

    | 何建國:“這幫黑哥們,無論什麼戰爭啊,瘟疫啊,貧窮啊,你只要給他們一堆火,他們立刻就這樣。”

    對於影片中黑人們的當下,最迫切的需要就是生理需要以及安全需要,然而在安全需要尚未真正保證的情況下,他們只是在一個帶有希望而溫暖的答覆下就已然可以使他們開心的進行一個慶祝儀式了。

    經受戰亂中的人們,雖然每天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生命危險,但他們每天的生活依然時刻保持著儀式感。這種儀式感無關乎高階或低階,無關乎富貴或貧窮、無關乎安全或危險。它就是一種精神需要,一種愛,甚至貫穿生命始終,這樣的儀式感使人有著不斷努力生活,堅持與勇敢下去的動力,讓我們無論身處何方,遭受哪種境遇的人都能感受到一股充滿希望的向上的力量。

    因此對於個體對儀式感與需求的聯絡,我更傾向解釋為貫穿馬斯洛理論五個需求層次的基石,幫助人們不斷的到達更高層次的需要,直到達到自我實現。

    關於“儀式感”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下面我用一些例子來說明:

    1.傳統節日

    我們會在這些節日中準備一些專屬的“儀式”,讓我們的節日變得更有趣味。

    春節要穿新衣、吃年夜飯、拜年、守歲;清明節要回家祭拜先祖、寒食;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採艾草;中秋節要吃團圓飯、吃月餅、賞月;國慶節上到國家閱兵下到普天同慶.......這些節日帶給我們的特殊意義讓我們自然而然的要在這一天做點什麼不一樣的特殊的事情,並形成習慣,以此便來標示著這天與其他時候的不同。

    2.人生大事

    古時的提親到娶親、現在的求婚到結婚,每一步都有特定的內容和情感;家裡有新生命出生時報喜、包紅包、洗三、滿月、百日宴等等;老人過大壽要準備宴席、放很多鞭炮、給客人準備禮品;有些地方的人們在特定的時間和情況會祭拜上天,都是希望透過這些祭拜的儀式來獲得神靈的庇佑。這些儀式的背後都有一些我們渴望被滿足的需要和願望。

    3.無處不在的小儀式

    早上起床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認真刷牙洗臉,把自己打扮成喜歡的樣子,吃一頓營養豐富又美味的早餐,美好的一天開始了;當然,在每天生活中也需要一些儀式感,如溝通要用禮貌用語、關愛婦女兒童、禮讓老人、不撒謊、為人和善等等。

    儀式感讓人們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中一些看似平淡的事情,只有認認真真把事情做好,才能真正發現生活的樂趣。

    著名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王小波也曾說:“一個人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生日,總是會吃塊蛋糕象徵一下。

    結婚,至少會辦個婚禮紀念一下。

    過年,還是會互發紅包安慰一下。

    ......

    儀式感是需要的,但請量力而為,它是一種心理慰藉,而不是一道心靈枷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E若風發324字長文炮轟德雲色:要剛就正面剛,別當“節奏狗”,如何評價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