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給我一碗麵0
-
2 # 小行讀史
唐朝在907年被藩鎮節度使朱溫所滅。
唐朝自唐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後,人口銳減,國力損耗,藩鎮節度使在平叛過程中,發展軍事力量,由此造成了地方割據的局面。
自此以後,地方軍閥,不再聽從中央政府的命令,各自為政,行成了“中央弱,地方強的”政治局。
朱溫原是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將領,後來歸附唐朝,先後被封為汴州節度使、梁王,成為唐末最大的地方軍閥。
唐朝天祐四年,朱溫逼迫唐哀帝禪讓帝位的方式,代唐稱帝,建立後梁,由此歷經289年的唐朝結束
-
3 # 你微笑時好美丶
哀帝(904-907)李柷(chù)是唐昭宗第九子,景福元年(892)九月三日生於大內。初名李祚,乾寧四年(897)封輝王,是唐朝最後的一個皇帝,從小顛沛流離,在腥風血雨、惶惶不安中過日子。
他是唐昭宗的第九個兒子。 天佑元年,唐昭宗被朱溫謀殺時,朱溫立13歲的輝王李祚為皇太子,當天又矯皇后命太子於柩前即位,是為唐哀帝。他即位的那天,宮中一派恐怖氣象,皇親國戚、宮女嬪妃和大臣們為唐昭宗的慘死悲傷,但沒有人敢哭出聲來。
唐哀帝即位後,尊母親何皇后為皇太后。天佑二年二月初九日,唐哀帝才登位半年。朱溫派樞密史蔣玄暉邀請唐哀帝的幾個兄弟德王李裕、棣王李羽、虔王李楔、瓊王李祥、沂王李湮、遂王李緯、景王李秘、祁王李祺、雅王李縝等,到洛苑九曲池赴宴。宴會當中,忽然進來一群兵士,手持粗繩利刃,將他們抓住,全部活活勒死,屍體投入九曲池。14歲的唐哀帝得知兄弟們被朱溫派人殺死後,也不敢放聲痛哭,只在深夜裡暗暗抽泣。他只有和母親何太后相依為命了。周圍全是朱溫派來監視他的人。
不久,柳璨、張廷範也被朱溫殺死。天佑四年春正月,朱溫逼迫唐哀帝下詔於二月行傳禪之禮。將帝位禪讓給朱溫,奉朱溫為帝。朱溫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朱溫封唐哀帝為濟陰王,遷居曹州。朱溫命人在他居住的四周圍上荊棘,第二年又派人將唐哀帝殺死。哀帝當國,一切政事都由朱全忠決策。他即位以後甚至都沒有改元,一直在使用“天佑”年號。然而,不幸的是,天不佑唐,大唐帝國近300年的基業註定要在他手裡倒塌了。
-
4 # 探秘吧
朱溫,他是中國五代時期後梁王朝的開國皇帝,終結了大唐王朝長達289年的統治。
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朱溫出生在宋州碭山縣,由於父親早死,家貧,其母王氏就帶著他們兄弟傭食於蕭縣劉崇家。朱溫長大成人後,不從事生產,以豪雄英勇自許,鄉里人多數對他很反感,劉崇同樣不喜歡他,只有劉崇的母親善待他。
唐僖宗乾符年間,關東地區連年饑荒,黃巢在曹州起義,這時朱溫辭別劉崇家,投入黃巢起義軍中。
乾符二年(875年),朱溫參加了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先後攻陷洛陽、長安等地,大大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地位。後來,他在攻打同州時多次失敗,又看到黃巢軍隊渙散,必將失敗。882年,朱溫殺了黃巢的監軍使嚴實,歸順唐朝,開始鎮壓義軍。
因鎮壓義軍有功,被唐僖宗賜名“全忠”,先任河南中行營招討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軍節度使,繼而又進封梁王。他以河南為中心,極力擴大勢力,逐漸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
901年,朱溫率軍進入關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權。
天祐元年(904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遷洛陽,不久將他殺死。立昭宗第九個兒子,13歲的李柷為帝,即唐哀帝
天佑二年二月,唐哀帝才登位半年。朱溫派樞密史蔣玄暉邀請唐哀帝的幾個兄弟德王李裕、棣王李羽、虔王李楔、瓊王李祥、沂王李湮、遂王李緯、景王李秘、祁王李祺、雅王李縝等,到洛苑九曲池赴宴。宴會當中,將他們抓住,全部活活勒死,屍體投入九曲池。並將14歲的唐哀帝控制。
天祐四年(907年),天佑四年春正月,朱溫逼迫唐哀帝下詔於二月行傳禪之禮。將帝位禪讓給朱溫,奉朱溫為帝。朱溫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
朱溫封唐哀帝為濟陰王,遷居曹州。朱溫命人在他居住的四周圍上荊棘,第二年又派人將唐哀帝殺死。
哀帝即位以後沒有改年號,一直在使用“天佑”年號,一切政事都是朱溫決策的。不幸的是,天不佑唐,大唐帝國近300年的基業倒塌了。
-
5 # 馨兒說歷史
唐朝被朱溫(又名朱全忠、朱晃)所滅。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帝自立,改國號為“梁”,建都開封,歷史上稱之為後梁,朱溫就是梁太祖。 唐朝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都發生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被尊為“天可汗”,周邊小國均來朝祝賀,臣服於唐,唐朝赫赫威名遠揚海內外,這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但這個不可一世的帝國最終還是覆滅了,滅亡的原因不在於臥虎藏龍、群雄林立的中原,而是偏處嶺南一隅的桂林。 唐代後期的唐懿宗鹹通年間,雲南有一個叫南詔的地方割據勢力,趁大唐王朝對嶺南之地管理的鞭長莫及,大搞武力侵吞,使得嶺南地區的百姓深受其害,為了平息戰爭,徐州節度使孟球奉大唐皇帝之命在徐州招募兩千人到南方駐軍,其中有八百駐紮在桂林,御守城池。 按照唐代慣例,地方駐軍一般是三年一換,既可以解士兵的思鄉思家之愁,也可以不至於讓家中的田園荒廢。但當時主管駐軍換防事務的尹癸戈卻嚴重失職,由於沒籌集到有關款項,使得軍隊沒有錢而不能進行換防,為了掩飾過失,尹癸戈下令將戍兵期延長一年。 軍中士兵聽了後,惱怒不已,推選出許佶、姚周、孟敬文等代表與統軍將領王仲甫理論,要求按期歸家。誰知王仲甫也是個不通情理之人,對士兵的合理要求置之不理,許佶等人一時按捺不住,與王仲甫及親兵發生衝突,雙方大打出手,最後王仲甫被打死。 打死統軍將領,這是死罪,走投無路之下,士兵們公推龐勳為首領,準備揭竿起義,以武力打回徐州老家去,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始料未及的兵變在桂林拉開了序幕,沿途不斷有窮苦老百姓加入隊伍,打到徐州一帶時,已經有數萬人之多。 唐朝廷聽聞此事,先後派出徐州觀察使崔彥、魏可師等人率兵平叛圍剿,但無一例外全部以失敗告終,而且兩人均戰死沙場,最後還是名將康承訓利用龐勳等人起兵只為回鄉的心理,展開了一系列的誘降活動。
龐勳等人由於對朝廷抱有希望,存在幻想,所以接連錯失戰機,形勢漸漸失利,最後龐勳在連失城池的情況下,率殘兵南逃,被康承訓追上,殺死途中。 龐勳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唐朝的統治也因此受到極大創傷,各地起義更是如雨後春筍般看冒出頭來,讓唐朝廷焦頭爛額,其中盛世最為浩大的當屬王仙芝、黃巢等人,經過好幾年的戰鬥後,終於將唐朝拖到了滅亡的邊緣。宋代著名史學家宋祁在總結唐朝滅亡原因的時候說了一句很中肯的話:唐亡於黃巢而禍始於桂林。 而梁太祖朱溫,原本是黃巢手下的一員大將,跟隨黃巢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但後來朱溫在黃巢軍中沒法混下去,為了生存跟富貴前途,便背叛了黃巢轉而投向唐朝廷,並且在唐朝廷步步高昇,手中權勢越來越大,最後,朱溫在公元907年4月正式稱帝,更名為朱晃,改元開平,國號大梁,廢17歲的唐昭宣帝為濟陰王,將其囚禁在曹州濟陰,並且在次年二月將其殺害。 不過朱溫並沒有繼承唐朝的全部領土,黃巢覆滅後,唐朝廷已經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割據局面形成,所以後梁只繼承了唐朝能夠控制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中國進入又一個分裂局面,歷史上稱之為五代十國。
-
6 # 明天元宵節
唐朝被何人所滅呢?按歷史記載中是朱溫,朱溫滅唐,隨後建立梁朝。唐玄宗後期,藩鎮割據,各方紛紛脫離唐王朝的統治,各自為王。再加上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安史之亂,讓唐王朝越來越衰退下來。到唐哀帝時,更是顛沛流離動盪不安,朝局也更加不穩定,再有朱溫把持朝綱,最後又逼迫唐哀帝把皇位禪讓給他,最終萬國朝拜,鼎盛一時的王朝走到了尾聲。
-
7 # 江山紅袖嬌
朱溫其人,早年跟隨黃巢造反,成為方面領導人,後來見黃巢不利,被唐朝軍隊打得節節敗退,就投降了朝廷。在朝廷擊敗黃巢造反的過程中立功,成為擁兵一方的節度使。
隨後二十年時間,朱溫作為藩鎮,與諸藩鎮爭雄,並逐步滅掉了周圍的藩鎮而獨大。
期間,其利用勤王之名,三入長安,而最終挾裹唐昭宗離開長安,控制天子。
最後,其人在大舉進攻河東時失敗,回兵後殺唐帝,自立,建立後梁。
-
8 # 目送歲月
唐朝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最高峰,在公元907年終於謝幕,走下了歷史舞臺。這個為大唐王朝敲響喪鐘的人是誰呢,我們慢慢道來……
朱溫,出生在晚唐的一個學者家庭,排行第三。他的祖父與父親在當地比較有社會地位,家境也還不錯。可是由於父親過早離逝,家道中落,朱溫便隨母親在蕭縣劉崇家當傭工。黃巢起義爆發後,朱溫追隨起義軍南征北討、屢立戰功,深得黃巢器重,並被任命為同州防禦使。可是同州並未在黃巢之手,需要朱溫自己奪取。於是朱溫在同州與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大戰數次,卻均被擊敗,黃巢的“大齊”政權也窘迫困厄、軍心渙散,無法對朱溫進行增援。朱溫在分析形勢並權衡利弊後,決定叛變降唐,投奔了河中節度使王重榮。
唐僖宗收到朱溫歸降的奏表,非常高興,任命朱溫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充河中行營副招討使,並賜名“全忠”。隨後,朱溫領兵解圍陳州、討平蔡州,因軍功被封為東平王,權勢日盛。幾年後,唐昭宗被韓全誨等宦官劫持到鳳翔,宰相崔胤召朱溫入關,殺死劫遷昭宗的宦官,並將昭宗送出鳳翔城。朱溫挾昭宗回到了長安,誅殺了第五可範等宦官七百多人,廢神策軍。中唐以來長期專權的宦官勢力被徹底消滅,唐昭宗也徹底淪為了朱溫掌控的傀儡。
到此時,朱溫開始謀劃代唐建粱,首先逼迫昭宗遷都洛陽,回到自己經營多年的勢力範圍,隨即派蔣玄暉等人弒殺昭宗,立其子李柷為帝,是為唐哀宗。為了建立新王朝掃清障礙,決心徹底剷除忠於李唐宗室的朝中老臣,朱溫在滑州白馬驛一舉屠殺裴樞為首的朝臣三十多人,史稱“白馬驛之禍”。公元907年,朱溫由唐宰相張文蔚率百官勸進,廢唐哀帝,自行稱帝,建都開封,國號為“梁”,史稱“後梁”。至此,國祚延續了289年的唐帝國徹底走進了歷史……
-
9 # 吳家阿郎
唐朝被何人所滅?有人說是朱溫,也有人說是黃巢。
但是我的答案是唐朝皇帝自己。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我們要看唐朝滅亡的原因。
唐朝滅亡的原因無非是自然和人為兩個。
自然是不可抗力,我們不去談他,歷代王朝覆滅多少都和此有絕大關係。當然清朝除外。
再看人為。
唐朝滅亡的人為原因:一貧富差距過大,民不聊生。造成這個原因的是貴族政治。
唐朝作為華夏最後一個貴族政治王朝,它的興起和覆滅都和其有巨大關係。
先說貴族政治會帶來什麼?
貴族政治帶來的是階級固化,是土地兼併,是藩鎮割據,是官府腐敗。而這又會導致農民起義,與大地主的軍事政治集權的惡性後果。
唐朝的皇帝們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們才有科舉制度武舉制度,新賦稅制度,新兵役制度,可是他們的改革最終成了貴族的盛宴。
科舉武舉被貴族把控,賦稅貴族們轉嫁個下層民眾,兵役?他們聚集錢財,還是自己募兵。
藩鎮割據逐漸形成了。
皇帝看到人錢兵都在貴族的掌控下,又使出昏招,利用宦官打壓貴族。結果宦官把持朝政,不僅和貴族沆瀣一氣,而且腐敗奢靡更勝。
牛李黨爭,外戚專權,貴族把控朝政,宦官亂國,等等一切堆合,造就了王朝的覆滅。
所以是唐朝皇帝自己玩死了自己。
-
10 # 吾觀歷史
被朱溫所滅,以下是朱溫同志的滅唐史。
話說朱溫生於知識分子家庭,不過他沒有舞文弄墨,平常也不幹什麼正事,25歲的他聽說黃巢起義(公元877年),就辭別家鄉,加入起義軍,幹起了造反這個工作。
造反,得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朱溫似乎很適合這樣的工作,很快就混成了個小領導,到黃巢攻破長安,建立大齊政權的時候,朱溫已經是黃巢造反集團的骨幹成員了。黃巢造反集團打下一小塊地方就稱帝,成了大唐帝國的眼中釘,於是派重兵進行圍剿,面對嚴峻的局勢,鎮守同州的朱溫寫信給黃老大要支援,卻沒回音,他仰望星空,預感到黃巢造反集團估計經營不下去,便選擇了投降。
朱溫投降,從造反骨幹搖身一變成了朝廷大員(汴州刺史),比造反好多了。於是他向當年一起衝鋒陷陣的同伴揮起了屠刀,沒有任何心理障礙,反正過的都是刀口舔血的日子,砍誰不是砍,只要有權有兵就行。在朝廷的的有力支援下,他將老領導黃巢一舉擊潰,平定蔡州兗州等地,地盤越做越大,實力越做越強。
此時,已盡末日的大唐帝國內部,仍然沒有忘記政治鬥爭的優良傳統,大臣與宦官開始了火併,大臣派的崔胤便引手握重兵的朱溫進駐長安消滅對手,是不是跟東漢末年董卓進京的橋段很相似?大體不差,朱溫從此掌握了唐昭宗,成為了朝廷權臣。後來的事情就簡單了,唐昭宗被殺害,他兒子李柷被推出來當了傀儡皇帝,也就是唐哀宗。公元907年4月,朱溫被屬下“脅迫”接受李柷“禪讓”,登基稱帝,國號大梁,定都汴州(開封),史稱後梁。
額外贈送朱溫結局:公元912年6月,朱溫病重,想讓養子朱友文接自己的班,被親兒子朱友珪殺死,這位大唐帝國終結者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回覆列表
唐朝曾經是中國最強盛的一個朝代,其中貞觀、開元之際的繁華,歷來為史家所稱頌。然而這個當年不可一世的帝國最後仍然是滅亡了,其滅亡的導火索不在藏龍臥虎、群雄林立的中原,而在偏處於嶺南一隅之地的桂林。 事情要從唐代後期的懿宗的鹹通年間說起。當時雲南有一個稱為南詔的地方割據勢力,趁李唐王朝對嶺南的統治鞭長莫及之機大搞武力侵吞,使得與南詔相鄰的嶺南地區深受其害。為了平息南方的兵戈,徐州節度使孟球奉命在徐州一帶招募兩千人到南方充當駐軍,其中有八百人就駐紮在桂林,擔負守禦城池的任務。 按照唐代軍制的慣例,地方駐軍一般是三年一換,這樣,戍邊的軍卒們才不至於因為長戍邊關而荒蕪了家中的田園。但當時主管駐軍換防事務的尹癸戈卻嚴重失職,他由於沒有籌集到有關的款項,最後因為沒有錢而不能讓部隊進行換防。為了掩飾自己的過失,尹癸戈居然下令駐守嶺南的戍兵再延期一年。 徐州一帶自西漢以來就一直是戰亂之區,那裡的人武風極盛,性格剛烈,駐紮在桂林城區的徐州戍卒們早就掰著指頭計算回鄉的日期。聽到這個訊息後十分憤怒,他們在低階軍官許佶、趙可立、王幼誠、劉景、傅寂、張實、王弘立、孟敬文、姚周九人的率領下,來找統軍將領王仲甫理論,要求按期迴轉家鄉。不想這個王仲甫卻是個不近情理的人,擺出一副臭架子不理睬士兵們的合理要求。許佶等人一時按捺不住,與王仲甫及其親兵衝突起來,雙方大打出手,最後竟失手將王仲甫打死。 這一下禍可闖得大了,許佶等人商議,乾脆找來了他們素所信服的糧料判官龐勳,並公推龐勳為首揭竿起事,準備以武力打回徐州老家去,就這樣,一場始料未及的兵變在桂林發生了。龐勳帶領他的徐州健兒,手執武器,反出桂州,一路北上,由於沒有軍餉供應,免不了要攻州奪縣以取得糧草軍需。與此同時,一些沿途的貧苦百姓也趁機加入,隊伍居然像滾雪球一樣,不斷髮展壯大,等到他們打到老家徐州一帶的時候,已經有了一支數萬人的隊伍。 唐朝廷接到桂林兵變的訊息,派遣大兵對龐勳等人進行圍剿。唐徐州觀察使崔彥曾首先受命統兵迎戰,卻被龐勳打得大敗,連崔彥曾本人也死於戰場。 龐勳的部隊連戰連勝,很快控制了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河流域廣大地區。唐朝廷派遣名將康承訓為主將,並以悍將王晏權、戴可師為南北兩翼,三方並進,企圖全殲龐勳于徐州城下。而龐勳則採用避實就虛的戰術,暫不與康承訓、王晏權的主力相碰,只集中區域性優勢兵力與戴可師決戰。雙方在淮河之畔的都梁山大戰,結果是戴可師的羽林軍不敵剽悍的徐州銳卒,最後連曾經不可一世的戴可師也命喪沙場。 唐軍主將康承訓接到敗報,不敢以兵力與龐勳硬接,轉而使用其它手段。他利用龐勳等人起兵的本意原先只不過回鄉心切,因此內心深處總是存在著適當的時候讓朝廷招撫而解甲歸農心理,展開一系列的誘降活動。龐勳等人由於對朝廷存在幻想,往往坐失戰機,漸漸的變主動為被動,形勢日趨不利。龐勳在城池連失的情況下,率殘兵南逃蘄州,途中被康承訓追上,不幸戰敗陣亡。 龐勳的起義雖然最後失敗了,但唐朝的統治也因此而受了極大的創傷,各地人民起義像野火一樣到處燃燒起來,其中以王仙芝、黃巢等人的兵勢最為浩大。經過好幾年的戰鬥,終於將唐朝廷拖到了滅亡的邊緣。也就是由於這樣的史實,宋代著名史學家宋祁在總結唐亡的原因時有一句話說得非常中肯:“唐亡於黃巢而禍始於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