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狐狸晨曦

    朱標在生前做了多年的皇太子。太子為“儲君”,僅僅在皇帝一人之下,相對於其他兄弟、臣民同樣也是“君”,均有君臣名分。

    因此,當朱元璋選擇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成為大明王朝新任儲君之後,朱標這個“懿文太子”,在朱元璋一死、朱允炆繼位之後,必然要被追尊為皇帝,就是人人皆知的必然了。

    懿文太子:朱標(大明興宗康皇帝)

    如果嚴格根據封建禮法的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先死時,若長子有孫則必當立孫,無論其孫是嫡是庶。因此,當皇太子早逝,其子為皇孫繼位後,必定要先追尊其生父為帝,也完全符合歷朝歷代的禮法。

    歷代華夏王朝的例子有:

    南齊武帝蕭賾的太子蕭長懋死後,立太子之子蕭昭業為皇太孫,同年蕭賾病死,蕭昭業即位,追尊其父為“齊世宗文皇帝”。

    南梁武帝蕭衍的太子蕭統死後,爆發侯景之亂,其子蕭詧建立西梁政權,追尊蕭統為“齊高宗昭明皇帝”,

    隋明帝楊廣的太子楊昭死後,楊廣不再立儲,將幾個皇孫都當做了儲君的後備人選,加以考察和培養,其子楊侑即位後,追諡其父為“隋世宗孝成皇帝”。

    而胡族王朝類似的例子就更多了: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太子拓跋晃死後,立太子之子拓跋浚為世嫡皇孫,即皇太孫。拓跋浚繼位後,追尊拓跋晃為“魏恭宗景穆皇帝”

    遼道宗耶律洪基的太子耶律浚死後,不再立儲,臨死前遺命其孫“燕國王”耶律延禧繼位。耶律延禧繼位後,追尊耶律浚為“遼順宗大孝順聖皇帝”

    金世宗完顏雍的太子完顏允恭死後,立太子之子完顏璟為皇太孫。完顏璟即位後,追尊完顏允恭為“金顯宗體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

    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死後,不再正式立儲,將太子舊璽授與皇孫鐵穆耳。鐵穆耳即位後,追尊真金為“元裕宗文惠明孝皇帝”

    因此,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追尊其父朱標為“明興宗康皇帝”,完全符合禮法,任何人也挑不出錯處。哪個大臣居然敢質疑,便是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大不敬”而自尋死路。

    明成祖朱棣“靖難”奪位後,徹底廢黜了朱允炆的帝號和建文帝的年號,不再承認朱允炆是明朝合法的皇帝,因此朱標這個追尊帝號自然也就被取消了,重新恢復為“懿文太子”,其妻子呂氏也就從“皇太后”被貶稱“皇嫂懿文太子妃”,被迫遷居朱標陵墓附近,為其守陵。

    朱棣起兵“靖難”,奪取皇位

    然而,所有人心知肚明,這只是皇權戰爭後的成王敗寇而已,朱棣做的是用強權壓制了禮法。正德、萬曆、崇禎年間,陸續有大臣提出恢復朱允炆的帝號,並加以廟號和諡號,只是當時阻力仍大。

    等到明末北京城破,半壁江山不保,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後,為了形式上做到團結一致,齊心抗敵,就迅速宣佈將朱允炆的皇帝身份恢復,追封其為“明惠宗讓皇帝”,同時也將朱標的帝號“興宗孝康皇帝”一併恢復。

    清朝修《明史》時,雖然不承認南明弘光政權,也不承認他們加給建文帝朱允炆的帝號,而由乾隆帝另外擬了“明恭閔惠皇帝”的帝號。然而《明史·列傳三·朱標傳》仍然用“興宗孝康皇帝”來稱呼朱標。

    而嘉靖帝朱厚熜的繼位時情況則完全不同,因為他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杬,生前既不是皇帝、也不是儲君,從始至終都只是明孝宗朱佑樘和明武宗朱厚照的臣子。

    朱厚熜是在明孝宗明武宗這一脈絕嗣後,作為旁支宗親入繼大統。之前華夏王朝如漢、唐、宋各朝,類似他這種情況的皇帝,對本來的生父、親生祖父等尊親,頂天了不過是稱“某某皇”,不入太廟,不加廟號。

    比如漢朝時,

    漢宣帝劉詢追尊其父史皇孫劉進為“悼皇考”,

    漢哀帝劉欣追尊其父定陶王劉康為“恭皇”,

    漢安帝劉祜追尊其父清河王劉慶為“孝德皇”,

    漢桓帝劉志追尊其祖父河間王劉開為“孝穆皇”,其父平原王劉翼為“孝崇皇”,

    漢靈帝劉宏追尊祖父劉淑為“孝元皇”,生父劉萇為“孝仁皇”。

    即使以大漢世祖光武帝劉秀如此蓋世功勳,名為中興,實為開創,也不曾追封其生父劉欽為帝,或加以廟號諡號。

    唐朝時,雖然“皇帝”“太子”的追尊被濫用,甚至出現了“父親追封早死的兒子為皇帝”(唐高宗追封李弘為“孝敬皇帝”),“兄長追封早死的弟弟為皇帝”(唐代宗追封弟弟李倓“承天皇帝”)的奇談,但所有繼承皇位的皇帝,此前都是皇子,生父都做過皇帝,因此也不存在類似的追尊。

    宋朝時,宋英宗趙曙絞盡腦汁,和朝臣、太后歷時18個月僵持,也僅僅讓自己的生父濮王趙允讓變成了“皇考”,未能給他加任何帝、皇尊號。南宋時,那幾位從旁支入繼大統的繼嗣之君,如宋孝宗、宋理宗、宋度宗的父祖,同樣沒有加任何帝、皇尊號。

    因此,嘉靖帝朱厚熜先尊奉其生父興獻王為“興獻帝”,猶自尚可,嘉靖三年後強行鎮壓“護禮派”大臣,加稱“皇考恭穆獻皇帝”,已經過分了。

    到嘉靖四年修《獻皇帝實錄》,嘉靖七年修《明倫大典》,加尊“恭睿淵仁寬穆純聖獻皇帝”,嘉靖十七年,更同意某個投機官員的上書,加尊為“大明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儉敬文獻皇帝”,(簡稱“明睿宗獻皇帝”),而且不但進入太廟,排位更位列於明武宗之上,實在太離譜了。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

    明太祖朱元璋是功蓋寰宇、重光華夏的開國皇帝,他追尊父祖為天子七廟,是有理有據,合乎禮法和歷朝慣例,而朱厚熜又是誰?若不是明武宗無子早死,皇位又怎麼輪得到他?

    畢竟興獻王生前只是明武宗臣子,沒當過半天皇帝和儲君,居然就這麼“以臣壓君”,是為華夏王朝千古奇葩之事。

    也只有“爾本蠻夷”的女真金朝和蒙古元朝,才會和嘉靖帝一樣蠻橫做派,混淆君臣大儀,如完顏宗輔因為其子完顏雍繼位,被尊為“金睿宗”,拖雷因為其子忽必烈繼位,被尊為“元睿宗”,剛好和興獻王這個“明睿宗”廟號一致,真正諷刺之極。

    嘉靖帝開此惡例,後來的南明弘光帝、隆武帝、永曆帝們也有樣學樣,給老福王、老桂王、四任老唐王都加了“大明某宗某皇帝”的尊號,

    朱由崧 安宗簡皇帝(弘光帝)

    朱聿鍵 紹宗襄皇帝(隆武帝)

    朱聿鐭 文宗節皇帝(紹武帝)

    朱由榔 昭宗匡皇帝(永曆帝)

    朱常洵 恭宗孝皇帝(福王)

    朱常瀛 禮宗端皇帝(桂王)

    朱宇溫 哲宗惠皇帝(唐王)

    朱宙栐 純宗順皇帝(唐王)

    朱碩熿 定宗端皇帝(唐王)

    朱器墭 裕宗宣皇帝(唐王)

    要真是南明特別是隆武帝政權,如果能僥倖堅持下來,那時大明朝廷的太廟,才叫好看之極呢。

  • 2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弄明白一件事,就是嫡長子繼承製以及明朝的嫡長子繼承製。所謂嫡長子繼承製,即嫡妻所生長子有優先繼承權,這是中國歷史上大多數朝代遵循的皇位傳承原則,也是世家大族乃至百姓家產傳承遵循的原則。大體情況是:如果嫡妻有子,則嫡長子優先;如嫡長子已故,則嫡子中長者優先;如無嫡子,則年長之庶子優先。但是,明朝的嫡長子繼承製更為特別,且執行比較堅決。朱元璋所制定的嫡長子繼承製規則,實際上是嫡長房優先,而不僅僅是嫡長子優先。即如果嫡長子已故,則在嫡長房選擇嫡長子的嫡長子繼承,以此類推。只有在嫡長房絕嗣時,才考慮其他兒子。實際上,明朝不單是皇太子如此,親王和郡王亦然。親王、郡王除了世子(郡王叫長子)以外,一般也都預立世孫(郡王叫長孫),其實也是同樣道理。

    由上可見,朱標死後,由實際上的嫡長子朱允炆(朱標嫡長子朱雄英早夭,原配常氏死後,朱允炆生母、側室呂氏扶正。所以,彼時朱允炆是實際上的嫡長子)繼承,被朱元璋冊立為皇太孫,繼而繼承皇位就是遵循的這一規則。完全合禮、合制、合法,所以大臣們沒有任何理由反對。 況且,朱元璋何等手段,他定下來的事情,大臣們誰敢反對?既然皇位本來就應該是朱元璋嫡長子朱標的,朱允炆即位後追尊朱標為皇帝也就順理成章了,大臣們根本沒有反對的理由。

    但是,明世宗的情況卻不同。他是因為明武宗身後無子,且明孝宗也只有明武宗一個兒子活了下來。如此一來,大宗絕嗣,他才得以以小宗入繼大宗,繼承皇位。也就是說,他不是皇帝的嫡長子,也不是嫡長房。對他的定位,起初也是明確的,即過繼給伯父明孝宗為嗣,繼承皇位。因為這樣一來,他就成了明孝宗名義上唯一活著的兒子,這才有了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權。但是,他要追尊生父為皇帝,問題就來了。興獻王朱祐杬既非明憲宗嫡子(當然,明憲宗無嫡子,明孝宗是以實際上的庶長子身份繼位的)、又非明憲宗長子;即不但不是嫡長房,而且連長房都不算,明世宗起初也是過繼給明孝宗為嗣而繼承皇位的。所以,興獻王的地位很尷尬,雖然是皇帝的生父,但卻哪一個條條框框都不符合。明世宗提出追尊生父為皇帝時,自然就遭到了強烈的反對(明朝的大臣和清朝不同,很多涉及封建道統的大是大非問題,他們是會跟皇帝據理力爭的,有時甚至逼得皇帝不得不妥協,如後來的“國本之爭”)。不過,最終明世宗還是憑藉皇帝的實際權力戰勝了所謂的祖制,讓已經作古的生父成了皇帝,而改尊明孝宗為“皇伯考”。但是,這期間卻頗費了一番周章,即所謂的“大禮議”。

  • 3 # 宋安之

    原因很簡單啊,因為明世宗嘉靖帝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杬只是一個藩王,自始至終並非是皇位繼承人。而建文帝朱允炆的父親懿文太子朱標一直是皇位的唯一繼承人選,不是英年早逝皇位就是他的了。

    同樣的兒子當皇帝,一個只是藩王,一個是太子,大家說誰被追封合適呢?

    明世宗嘉靖帝當上皇帝屬於是兄終弟及,因為他的堂兄明武宗駕崩後無子,只能從他父親興獻王朱祐杬這一脈尋找皇位繼承人,也就是說嘉靖帝當上皇帝屬於是小支入大支。

    興獻王朱祐杬到死也只是一個藩王,就是兒子成為皇帝按禮制也不能被追封為皇帝的,不然與他同輩的皇帝明孝宗置於何地呢?

    當然如果嘉靖帝是開國皇帝,比如說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樣,他老子別說是藩王就是一介草民,都可以追封為皇帝,可惜嘉靖帝並不是開國皇帝。

    所以大臣們反對激烈,甚至發生了大禮議事件。

    懿文太子朱標就不一樣了,人家可是根紅苗正的。

    早在朱元璋只是吳王時。朱標就被立為世子。

    1368年明朝開國,同年朱標這個世子隨著父親朱元璋成為皇帝也順理成章的升級為太子。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朱標英年早逝時,朱標當了二十五年的太子,算上四年的世子時間,可以說朱標當了近三十年的朱元璋繼承人。

    可以說朱標如果不英年早逝的話,那麼他絕對的是下一任皇帝,可惜朱標英年早逝了。

    不過朱標雖然沒有當上皇帝,但是他的兒子朱允炆當上了皇太孫,成為了皇位繼承人,最後順利繼承皇位。

    按封建社會的禮制,太子英年早逝以後,如果太子之子繼位以後,給曾經的太子追封皇帝位是很順理成章的。

    所以朱標被追封皇帝,並沒有人反對。

    不過最後的結局並不是那樣按禮制來的,在嘉靖帝的堅持下,父親興獻王朱祐杬被追封為皇帝,並且上廟號為睿宗。追諡為: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儉敬文獻皇帝,其王墓被升級為顯陵。

    懿文太子朱標雖然被朱允炆繼位後追封為皇帝,上廟號興宗,追尊為孝康皇帝。朱標死後祔葬於朱元璋的明孝陵東側,是為明東陵,朱允炆繼位後並沒有擴建其陵寢,或者沒有來得及為其升級就被趕下皇位。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身為失敗者不知所蹤,燕王朱棣成為了新皇帝,朱標被去皇帝號,複稱為懿文太子。

  • 4 # 楚邾

    簡單來說,就是違背了明朝皇位嫡長子繼承製原則,即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及。

    孝宗去世以後,武宗即位,武宗無後,所以要按照兄終弟及,但是武宗也沒有兄弟,那麼簡單,從最近支系中過繼一個過來,所以就選中了堂弟世宗,也即大臣們的想法,是將世宗過繼給孝宗,遵循兄終弟及的原則即位,這樣皇位繼承還是在孝宗支系,也符合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

    但是世宗偏偏對著幹,硬生生追認其父為皇帝,也就是表明他的皇位是承自他的父親而不是伯父,只繼承皇位,不願過繼,所謂的繼統而不繼嗣。

    也就是說,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正常的皇位繼承順序應該是憲宗——孝宗(長)——武宗(嫡)——世宗(過繼,兄終弟及),但現在變成憲宗——孝宗——武宗(孝宗子)——睿宗(孝宗弟)——世宗(睿宗子),叔父在侄子之後繼承皇位,打亂了嫡長子繼承製的順序。這是大臣們所不能接受的。

    睿宗(興獻王)

    相反,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明初的皇位繼承應該是朱元璋——朱標(立嫡)——朱允炆(立嫡),而朱標早逝,所以就變成朱元璋——朱允炆(立嫡),所以是否追封朱標並沒有影響。

  • 5 # 寅哥解惑

    建文帝是皇太孫,父親朱標是皇太子,都是嫡子嫡孫。完全符合封建社會的倫理,建文帝尊奉朱標是符合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的。朱標本來就應該是皇帝的不二人選,人品和威望都是有目共睹的。建文帝尊奉朱標是沒有人,也沒有理由反對的!

  • 6 # 獨自等待11059976

    很多回答都答得很清楚了。簡單來說 依據嫡長子繼承製 朱元璋死了就是朱標 但是朱標死的早 就是他兒子繼承 所以繼承順序是朱元璋朱標朱允炆,朱允炆的皇位來自於他爹。嘉靖不同 嘉靖是藩王之子 沒有皇位繼承權的 他是過繼給明孝宗 換了個身份 以皇子身份當的皇帝。繼承順序是 明孝宗 明武宗明世宗並列 所以和嘉靖親爹沒關係

  • 7 # 西堤讀文史

    其實通俗的來說,嘉靖和反對的大臣糾結的核心問題是,嘉靖帝他的皇位繼承自誰?

    按照群臣的看法,嘉靖帝的皇位當然是繼承自他的堂哥明武宗朱厚照和朱厚照的爹,但是,如果嘉靖帝追封他的父親為興獻皇帝以後,就變成他的皇位繼承自他的父親。這在群臣眼裡是不合理的。

    古代時,在很多知識分子眼裡,做什麼事都要講個規矩,都要遵守所謂禮法。有一點出入都要爭辯。所以對於這一點,嘉靖帝剛登基時的群臣實在難以忍受。

    如果嘉靖帝的皇位繼承自他爹,那他爹的皇位又繼承自誰呢?這完全講不通啊。所以群臣強烈反對嘉靖帝追封他爹為興獻皇帝。

    對於建文帝,則很講的通,他的皇位雖然是朱元璋直接給的,可是在他們之間的過世皇太子,建文帝的爹朱標,是可以被追封的,假設朱標不死,朱元璋傳位朱標,然後朱標傳位建文帝。這講得通也很合理。這條線不但是合理的,而且群臣沒有任何藉口反對。

    至於嘉靖帝的爹興獻王,原來是興獻王的哥哥做皇帝,他哥哥死後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武宗朱厚照,朱厚照沒有子嗣也沒有兄弟,群臣把跟武宗關係最近的堂兄弟朱厚熜找來,武宗傳位給嘉靖帝,這是一條合理的傳位線路。現在嘉靖帝突然把他爹追封為興獻皇帝,那把興獻皇帝安在哪裡呢?

    嘉靖帝之所以要追封他的父親興獻王為興獻皇帝,就是想把他爹媽安在太廟裡,可是群臣循著傳位路線一看,太廟裡根本就沒有興獻皇帝的一席之地啊。這個興獻皇帝是哪裡冒出來的?

    安在武宗前面?可是接位的是武宗啊,安在武宗後面?可是接位的是世宗嘉靖帝啊。突然冒出來一個無處安置的皇帝,這不是把祖宗的禮法搞亂套了嗎?所以群臣激烈反對嘉靖帝追封他父親。

    那麼世宗嘉靖帝為什麼要追封他父母呢?因為當時的大臣要世宗認他的伯父也就是武宗的爹為親爹,然後世宗的親爹興獻王就成了世宗的皇叔了。這在古代所謂禮法裡是合理的,就是所謂的過繼。可是世宗就是不認同這種禮法。伯父變成了親爹,親爹變成了叔叔。這種事在平民百姓那裡也並不罕見,但是嘉靖帝就是不能接受。

    所以他追封他爹為興獻皇帝,那麼他這個皇位就是來自他爹興獻王了。就不用管爹叫叔叔了。

    嘉靖帝卻實在沒有禮法基礎去反駁這種論調。他只有執拗的性子,搞得雙方都不好了。正在世宗嘉靖帝感覺孤立無援的時候,一個老進士張璁冒了出來,提出了“繼統不繼嗣”的理論依據,大體意思就是,世宗的爹可以不是皇帝,但是世宗仍然能繼承皇位,因為世宗繼承的是朱明的大統,只要是朱明的皇統,就不用講究它是來自父親還是兄弟了,反正是從祖宗那裡繼承來的。不是從張家王家繼承來的,大家都是朱家人,何必把父子,兄弟分那麼清?

    結果張璁這種理論被群臣認為是歪理,雙方開始激烈交戰,由於嘉靖帝實在太強硬,廷杖群臣,最終獲得了勝利。

    其實後來清朝也差點發生類似的事。同治皇帝死後,他也沒有子嗣沒有兄弟,慈安和慈禧兩太后找來關係最近的光緒繼承了皇位。然後呢,她們商量,等光緒的有子嗣了,讓光緒的子嗣直接繼承同治帝的皇位,把光緒帝撇在一邊,幸虧光緒帝沒有子嗣,再加上所謂兩宮垂簾聽政,權柄大,要不然這件事在清朝也有的鬧騰。

    當然,這種繼承法比嘉靖追封他爹那個要合理一些。只是相當於把光緒當做一個過渡,如此安排是為了方便慈禧以後繼續垂簾聽政吧。因為如果光緒的子嗣直接繼承於同治皇帝,作為同治生母的慈禧就是正統的太皇太后,可以繼續秉政。如果皇位變成繼承自光緒,那麼慈禧就會失去秉政的理由了。

  • 8 # 向敬之

    明世宗與建文帝的即位性質不同,故而追尊生父的影響也不同。

    明世宗朱厚熜的即位,是因其堂兄武宗死後無嗣亦無兄弟,被首輔楊廷和力挺,以小宗入承大統,作為武宗之父孝宗朱祐樘的嗣子。楊廷和援引的繼位原則是《皇明祖訓》中的“兄終弟及”,而這個“弟”,是要改變朱厚熜的原屬世系,繼嗣孝宗之後,作為武宗之弟登基。而朱厚熜的生父、興獻王的朱祐杬作為藩王的性質並無改變,反因世宗入繼大宗而絕嗣。世宗掀起持續十餘年的大禮議事件,追遵生父為睿宗獻皇帝,就是改變了最初大臣議立其為帝的政治計劃,使其父朱祐杬世系重新得以延續。

    而建文帝朱允炆追尊生父朱標為興宗康皇帝,乃名正言順的補授。太祖開國,即以朱標為皇太子,並賦予了實際的儲權。倘若朱標不英年早逝,其是理所應當的嗣皇帝,朱允炆也不會提前即位。朱允炆能以皇太孫繼太祖皇位,是因為朱標的儲君緣故。洪武十五年,朱標病逝,太祖召群臣於東閣門議立新太子,太祖有意擇儲燕王朱棣,翰林學士劉三吾挺身而出,說:“皇孫年富,世嫡之子,子歿孫承,適統禮也。”這才有了朱允炆為儲的身份。

  • 9 # 林屋公子

    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朱元璋傳位給朱標,朱標傳位給朱允炆。即使朱標早逝,朱允炆作為皇太孫即位,也是完全符合禮法的。比如說甲骨文發現的周祭譜,在太乙(商湯)之後先後是太丁和太甲,根據《史記·殷本紀》,太丁是太乙的兒子,未即位去世;而太甲是太丁的兒子,也是以太孫的身份繼承祖父的職位。所以說,雖然他們的父親早死,但是作為繼承的一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鏈條,他們在觀念中和在位繼承者是沒有區別的。

    但是,明世宗的情況不同。明孝宗只有明武宗一個兒子,而明武宗去世的時候沒有兒子,所以明世宗雖然是明孝宗的侄子,但實際上是作為明孝宗的兒子即位的。這樣才保證了孝宗這支血脈的延續。但明世宗就不幹了,我自己的爹怎麼就不是我的爹了呢?這很難說誰對誰錯,實際上就法理和人情的衝突。類似的還有宋朝的“濮議”。宋仁宗無子,宋英宗作為濮王之子即位,同樣希望把親生父親追封皇帝,所以也引起了紛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明上河圖》真跡是如何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