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張歡說故事

    其一,巧在出身。衛青本是低賤的人,母親衛姑娘年輕時可能有些姿色,做了平陽侯曹壽的小老婆,因為曹壽身體孱弱,居然兩人擦不起火花,竟而與下人鄭老三搞起了一夜情,不久便生下一個男孩。這便是衛青的哥哥,叫衛長君。大概是乾柴烈火,居然一發不可收,後來生下了衛子夫、衛青等。不過老鄭家並不買賬,連姓氏都不讓他們隨著老鄭家叫。就這樣,改姓母姓。因為這個卑賤的出身,衛青他們一直很自卑。

      其二,巧在裙帶關係。在司馬遷筆下,衛青的母親是和鄭老三偷情的。衛青的姐姐衛子夫,又是皇帝在更衣的時候,和皇上好上的。衛青因為衛子夫的關係,而被皇帝重用,後來因為立下大功,多次被皇帝賞識,又娶了平陽公主做夫人。就這樣昔日的養馬童子,今日的皇家的乘龍快婿,司馬遷本就對外戚沒有好感,如此更甚。

      其三,巧在和劉徹的關係。劉徹雄才大略,自然重用有本領的人,衛青頗有用兵的方略,又能在戰爭中運用其妙的戰術,深得漢武帝器重,況且作戰時順風順水,很受將士們擁戴。人都同情弱勢群體,而對富貴者頗有微詞,儘管衛青行事非常謹慎,司馬遷仍然認為衛青喜歡媚上,來換取自己的榮華富貴。

      其四,巧在和李廣的關係。李廣是司馬遷一直歌頌的英雄,號稱飛將軍,可和衛青的關係並不融洽。李廣的兒子曾經毆打衛青,衛青沒有放在心上,但卻遭到年輕氣盛霍去病的誅殺。這讓司馬遷心裡很不痛快,後來李廣的孫子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為之辯誣,皇帝卻對司馬遷處以宮刑。司馬遷很是憤懣,從此史記裡面有一種幽怨之意。

  • 2 # 鏡知先生

    讀《史記》特別是《衛將軍驃騎列傳》,都會有一種感覺,大將軍大司馬衛青和霍去病對匈奴作戰戰功卓著,威震天下,曠古奇功,封狼居胥,但就是司馬遷不喜歡甚至厭惡,這是為什麼?

    首先,司馬遷是文人深受傳統文化影響。“文主和武主戰”的思想根深蒂固,他比較認同漢之文景時期的“和親國策”,認為戰爭是“勞民傷財,不可取”,司馬遷不敢直接指責漢武帝,只能把怨氣發洩在執行者身上,衛青霍去病。他這種歷史的狹隘和偏激直接影響到後期對兩位戰爭人物的傳記正確評價,不光是衛霍兩位將軍,大部分當時有名將領都深受影響,只是作為武帝朝最重要的兩位著名將領,衛青和霍去病首當其中!做為一名武帝朝的史官,他這種狹隘不客觀嚴重影響後世。

    其次,我認為衛青霍去病的出身也是司馬遷對衛青看不上的因素之一,他兩舅甥出身都是私生子,身份比較低微。司馬遷做為武帝朝史官,其父其祖上都是為官為僚,雖說當時沒有很強的門閥觀念,人們的生活環境相當寬鬆,但也並非完全沒有!

    再者,在司馬遷的眼裡衛青的初步發跡是透過皇后衛子夫的裙帶關係而非個人努力。其實這種觀點有失公允,馬邑之戰後,武帝第一次四路人馬北擊試探匈奴,也只有衛青獲勝還襲擊了匈奴的祖宗發祥地龍城,第一次作戰第一次就勝了,透過這一戰也讓武帝知道了衛青的戰爭指揮水平,同時也讓整個武帝朝那些以為衛青是靠裙帶關係走上政治生涯的人閉嘴了。連匈奴大單于都說“衛青不只是皇上的小舅子”。衛青是中華五千年第一個靠軍功當上大司馬的外戚!如果司馬遷活到現在他就可以見證衛青是第一人,當然這是一句玩笑!歷史不會因為司馬遷的狹隘和偏激而埋沒任何一位英雄!

    還有最後一個因素我認為很重要,“李廣之死”。李廣作為武帝朝的悲劇人物,“李廣難封”,或許正是這樣在整個歷史歷朝歷代中不乏同情李廣的名臣武將,這也是司馬遷厭惡不喜歡衛青霍去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司馬遷看來衛青和霍去病的顯赫戰功是漢武帝厚此薄彼的必然結果,是靠寵信得來的,他完全忽視了個人能力對於建功立業的重要性。誠然李廣是因為武帝沒有委任重要的指揮位置,但是小戰大戰都是戰,靠的是個人能力,各有建樹。“李廣難封”究其原因是因為李廣的性格而導致,這裡我們不贅敘。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是古人編書的一個基本態度,司馬遷在編篡《史記》時也或多或少受其影響。但對衛青和霍去病沒有遵循這一原則而是依據個人喜好,實不可取!不過這也不會影響《史記》作為一部偉大的史書而存在!

  • 3 # 古今通史

    至於司馬遷看不上衛青的原因,我個人分析,有很多方面:

    第一點,司馬遷被漢武帝閹割的原因就是司馬遷為(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開脫,李陵僅率五千步軍與三萬匈奴騎兵死戰8天8夜被俘,後援沒到位,漢武帝頗為自責,派人去接李陵回來,可是有個叫公孫敖的傢伙道聽途說,說是李陵正在為匈奴練兵所以就折返回來向漢武帝覆命了(其實為匈奴練兵的是李緒),漢武帝大怒,司馬遷替李陵辯解,而漢武帝正好在氣頭上,所以司馬遷就悲劇了。

    而非常不幸,李廣和衛青的關係極其不好,當初李廣確實做得不對,衛青也沒說什麼,只是這麼大的事情肯定要調查上報的,而死也不覺得自己有錯的李廣,就因為不想讓刀筆吏“瞎寫”就自殺了,你自殺了刀筆吏不還是按照事實寫麼,唉,這本和衛青沒什麼關係,但是這個仇就記在衛青的帳上了,以至於李廣的兒子李敢持劍刺傷衛青,並且還要殺人,後被尋仇的霍去病幹掉了,這就是兩代仇怨了。試問,司馬遷還會往好裡寫麼。

    第二點,帶著有色眼鏡看人,在司馬遷筆下,衛青的母親是和鄭老三偷情的“產物”。衛青的出身非常低賤,他的母親衛媼(可能)頗有些姿色,所以做了平陽侯的妾室,而平陽侯身體當時也是非常糟糕了,暴殄天物,就是說衛媼和平陽侯的關係很純潔,所以衛媼就和縣吏鄭季私通,生了衛青。後因生活艱苦,衛青被送到親生父親鄭季的家裡。但鄭季卻讓衛青放羊,鄭家的兒子也沒把衛青看成兄弟,當成奴僕畜生一樣虐待。

    第三點,大名鼎鼎衛子夫。衛青的姐姐衛子夫,不是按正常套路入宮的,是平陽公主無心插柳之作,給皇帝挑選好多美女,皇帝沒看上,結果衛子夫在獻唱的時候,皇帝一下就看中了,隨後,急脾氣的漢武帝起身更衣,衛子夫則隨去侍候,並在尚衣的軒車中得到初幸。衛青因為衛子夫的裙帶關係,而被皇帝重用,後來因為立下大功,多次被皇帝賞識,又娶了平陽公主做夫人。實在是命好,實在是躥的太快,所以為司馬遷所不齒,看來也裹了些酸酸的味道在這其中。

    第四點,和漢武帝劉徹的關係融洽的一塌糊塗,不得不讓人懷疑衛青曲意逢迎,溜鬚拍馬,怎麼會配合的這麼好呢,劉徹本有雄才大略加上識人之明,而衛青也是天才統帥,戰術運用的也比較合理且巧妙自如,再加上裙帶關係,漢武帝更加器重,某人就更酸了些。

    總之,毫無疑問衛青在軍事才能和戰功戰績上都比李廣要高出無數倍,非要厚此薄彼的原因也無非就是司馬遷的個人好惡問題,但是,不喜歡歸不喜歡,司馬遷倒是沒有把衛青過分“黑化”,這也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 4 # 寒山泉

    第一,衛青私生子的身份。

    第二,衛青做過騎奴,身份低下,作為官宦子弟出身的司馬遷自然是看不上的。

    第三,衛青靠外戚的身份上位,這讓很多靠自己努力而獲得緩慢提升的人感到嫉妒。

    第四,娶漢武帝的寡婦姐姐平陽公主,而偏偏這個平陽公主過去還是衛青的主子,有吃軟飯的嫌疑。

    第五,司馬遷欣賞的個性與衛青不符,司馬遷本人就是很有個性的,敢於講真話,不怕得罪皇帝,而衛青處處謹小慎微,對漢武帝唯唯諾諾,這讓司馬遷看不上。

    第六,司馬遷認同和推崇李廣,而李廣的死,衛青負有一定的責任,難免司馬遷不會記恨。

    第七,對比司馬遷自己一生的坎坷,再看衛青一生順風順水,而且起點比自己低,混的比自己好,難免心裡不會酸酸的。

  • 5 # 大飛熊騎士

    司馬遷對衛青還是霍去病的偏見,根源在於司馬遷對李家的同情和對漢武帝的不滿。特別是,李家幾代人的死亡,都和衛青集團有關係,這更加讓司馬遷產生不滿的情緒。但是,不滿歸不滿,作為太史公不能不如實把衛青霍去病的功勞寫下來,這就造成了《衛將軍驃騎列傳》裡的“彆扭”。

    表面上看,司馬遷好像是在貶低衛青的身世,這在對比李廣傳和衛青傳,特別明顯。貶低霍去病的帶兵,對比李廣傳的“愛兵如子”和霍去病傳的“兵有飢色”,也特別明顯。這其實都是司馬遷在那個時代中,脫離了現實,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思維導致。誠然,太史公絕對是一個出色的史學家,但是不是一個好的政治家,這也是人無完人呀。

    司馬遷之所以對李廣有好感,主要是因為李廣是抗擊匈奴的名將,愛兵如子,聲望也高。但是由於時代條件原因,早期的名將對匈奴多是防守為主,比如周亞夫,李廣,韓安國等人。到了漢武帝時代,有條件了,就開始化被動為主動,這是很多人思維轉不過彎來的關鍵因素。因此,衛青,霍去病能貫徹漢武帝的戰略,深入大漠,尋找匈奴主力作戰,這也是漢軍“敢打敢拼”的精神體現。戰略的改變必然引發戰術體系的改變,李廣就沒有轉過彎來,在漠北之戰中,認為前將軍應當為前鋒,這種老舊的軍事思想存在。

    (漠北之戰的進軍路線圖)

    所以,李廣迷路無功,司馬遷在《李將軍列傳》裡認為,武帝秘密命令衛青故意讓李廣繞路,理由是武帝認為李廣“命數奇”,也就是命不好。這理由有點勉強,再說武帝秘密命令的,司馬遷又如何知道?以衛青的小心翼翼的個性,會主動洩密嗎?司馬遷另外一條理由認為,故意撇開李廣,是為了讓公孫敖建功。個人認為這條依然不成立,衛青打仗是穩中求勝,總不能故意調開前將軍李廣和後將軍趙食其兩支軍隊,削弱自身實力,再和大單于來一場大戰。再說根據地形,東路或者右路是需要漢軍進擊的,主要是防止大單于從右路包抄漢軍或者從此路逃脫。如果大單于沒有經過這條路,而且李廣軍不迷路的話,依然可以趕上會戰的,這樣漢軍勝算更大。

    (影視中的衛青)

    可惜,李廣還是迷路了,衛青會合李廣等人後,讓長史帶著酒食去慰問前軍和右軍,並責問李廣迷路理由,李廣因為氣憤而自殺。其實,衛青這麼做,也可以說是例行公事。但是,司馬遷對衛青不滿,一部分來源漢武帝,一部分因為李廣死在跟隨衛青的出征上。隨後,李敢刺殺衛青不成,反被霍去病所殺。後來的李陵無奈投降匈奴,卻因為公孫敖的誤報,全家被漢武帝處死。這些事情,更加重了司馬遷對李家的同情和對漢武帝,衛青等人的不滿。

  • 6 # 文藏

    (網路配圖)

    當初李陵以少數兵力奮戰匈奴,戰敗後迫不得已詐降,並被迫娶了匈奴單于的女兒,但他一直伺機回報漢朝。漢武帝認為李陵該處死,司馬遷深知李陵為人,為他說情。司馬遷替李陵說情,漢武帝誤以為他在拐著彎貶損主將李廣利。後來漢武帝派公孫敖去迎接李陵回朝,但公孫敖沒有把人接回來,他謊報李陵正在為匈奴練兵,漢武帝一氣之下滅族李陵家。司馬遷也受此牽連,遭受宮刑。

    致使李陵滅族、司馬遷受辱的兩個關鍵人物——李廣利和公孫敖,司馬遷將自己對他們的憤恨,或多或少投射到了大將軍衛青身上。1、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姬李夫人的哥哥,而衛青是皇后衛子夫的弟弟,他們都是深受漢武帝恩寵的外戚。2、公孫敖曾是大將軍衛青的救命恩人,與衛青關係匪淺。3、龍城一戰,共有三路大軍,只有衛青這一路勝了,另外兩路分別由公孫敖和李廣率領,但他們都貽誤戰機失敗,李廣自殺,公孫敖卻花錢贖罪免死,只被貶為平民。

    所以,司馬遷在衛青傳裡沒有太多溢美之詞,這也是人之常情。不過須要說明的是,司馬遷也沒有像人們傳言所說如何如何貶低衛青、霍去病。

    (網路配圖)

    司馬遷是據實而載,他對衛青、霍去病是私生子、以外戚身份獲賞識的記載,都是事實。司馬遷也據實記載了衛青的赫赫戰功,雖然不像李廣列傳寫得那麼富有傳奇色彩,但衛青每一戰的斬獲資料都記載的很詳實,而且司馬遷通篇以“大將軍”代稱衛青,並記載了衛青敬重人才、不結黨營私的品行。由此而觀,司馬遷雖然因情感原因,沒有像贊美李廣那樣讚頌衛青,但司馬遷也絕沒有刻意貶低衛青。

    至於“君子豹變,貴賤何常。青本奴虜,忽升戎行。姊配皇極,身尚平陽……”這段帶有濃重貶損色彩的評價,是唐朝人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述贊,並非出自司馬遷之口。

  • 7 # 歷史雜貨鋪

    司馬遷是真的看不上衛青,在《史記》 中的很多內容都可以看出司馬遷在刻意的不去提衛青的功勞,足以說明司馬遷看不上衛青,準確的說司馬遷也看不上霍去病。比如司馬遷對衛青的評價是仁愛善良,與人和善,可人家衛青是個戰功赫赫的大將軍,對他的功績基本都是一筆帶過,對霍去病的評價是不知體恤士兵。

    司馬遷和霍去病衛青可以說是毫無交集,為什麼司馬遷要這樣做呢?不說誇讚,甚至字裡行間去貶低他們。其實說白了就是司馬遷打心眼裡看不上他們,史書也是人寫的,只要是人都會受到自己主觀的影響。司馬遷自幼讀的是孔孟之道,他本來就不贊成漢武帝這樣東征西討,他認為這是勞民傷財。

    在古時候人們都很看重出身,尤其是司馬遷這樣的人更是如此,衛青出身非常低賤,他是母親與人私通生下的,當時的人們都很看中這些,看不起衛青屬於正常,後來衛青的姐姐又是在皇帝更衣的時候,突然被皇帝看上,被皇帝寵愛。司馬遷打心眼裡鄙視這樣的行為,他認為這都是衛子夫做的手腳。

    至於衛青能夠被漢武帝看上說白了就是衛子夫的引薦,靠著裙帶關係上位,這個是大家公認的否則衛青就是個馬伕,縱使再有才華也不可能被皇帝關注到,甚至後來還娶了平陽公主,司馬遷一直很厭惡外戚,實際上如果衛青沒有能力,也不可能後來又如此成就。

    司馬遷非常敬重李廣,在史書中也是對李廣歌功頌德,可惜的是李廣以及李廣的兒子,都因為衛青而死,這讓司馬遷更是心生厭惡。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司馬遷看不上衛青,所以在寫史書的時候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

  • 8 # 古風小錦鯉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不如我們分析一下太史公此人如何?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很明顯,司馬遷是一個貴族。

    因生活艱苦,衛青被送到親生父親鄭季的家裡。但鄭季卻讓衛青放羊,鄭家的兒子也沒把衛青看成兄弟,當成奴僕畜生一樣虐待。衛青稍大一點後,不願再受鄭家的奴役,便回到母親身邊,做了平陽公主的騎奴。

    衛青不過是個家奴所生的私生子,司馬遷身為貴族,看不上他不是情理之中嗎?

    司馬遷喜歡李廣,可以看看李廣的出身。

    李廣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將,曾率軍擊敗燕太子丹。李廣家族世代接受僕射這一官職。他們老家在槐裡,後遷徙到成紀。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

    看出來了吧,人家貴族都是和貴族玩,衛青軍功再多,又怎比得上李廣!

    這並不是個例。

    司馬遷不喜歡劉邦喜歡項羽,對比二人的身份。

    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因釋放刑徒而亡匿於芒碭山中。項羽,楚國名將楚燕之孫,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的代表人物,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

    當然,也可能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但是他這個人,重文輕武是沒得跑的吧?

    從他字裡行間捧藺相如、晏嬰就可以看出來了。

    再看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裡面他對武將的評價吧:

    太史公曰: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圽身。及孫王離為項羽所虜,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

    簡單點來說呢,就是白起雖是名將,但是不能聽從范雎,導致范雎挑撥,哦呵呵。

    至於王翦,他不能勸阻秦皇,反而迎合他,也是錯。【不怪李斯、嗯,沒毛病】

  • 9 # 山水

    其實是從古至今人們的觀念問題,出身不好即使你經過努力取得成績你周圍的人也不願意承認,而旁觀者清,像我們就看的清誰做的好誰做的差。再著司馬遷對漢武帝不滿,自然會對衛青霍去病沒好話。

  • 10 # 蘭臺

    司馬遷說不上“看不上”衛青,頂多覺得衛青這個人價值觀比較LOW。大概等於有產階級看不起無產階級的意思。

    為什麼說是有產階級看不起無產階級?這裡就要談“原則”了。

    什麼叫有原則?有原則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

    從機率上說,物質上,無產階級是很難講原則的,因為窮。

    我記得竇文濤有一期節目請的是柯藍,談“出身問題”,眾所周知,柯藍是開國功勳的後人,家裡條件比較優越;在節目裡竇文濤說自己很羨慕柯藍如何如何,柯藍反駁說,沒必要羨慕自己,自己全家都沒有竇文濤有錢,還說當年自己母親就預言過,說柯藍不會有什麼大出息,因為柯藍工作時脾氣大,一覺得受氣了,或者哪看不順眼了就辭職。什麼事情都幹不長。

    竇文濤聽了後笑著說,說那是因為你家條件好,想走就能走;我看不慣的地方也多,可是我不敢辭職。

    竇文濤和柯藍這番對話其實就是“無產階級是很難講原則”最好的註解。

    陶淵明能不為“五斗米折腰”是因為他家是東晉大族,回家有幾百畝地等著他,他就算不能大富大貴,溫飽不成問題,再者說,他世家子弟,想當官,想要下一個機會也很容易;而劉裕就不行,劉裕家裡太窮,連賭債都還不起,如果不在北府兵裡混,說不定就得餓死;再者說,放棄北府兵這個機會,劉裕可能就沒有下一個機會了。

    這是物質基礎,還有一個社會基礎。

    這裡我們舉一個明朝的歷史,這些年明史比較熱,大家都說明朝士大夫比較有原則,經常一言不合就辭職不幹了,這話不算錯,但是不全對,這一套在明初朱元璋時代就不行。

    在朱元璋時代,有才能但是不願意做官就是罪,而且是死罪,動輒殺頭,貴溪縣讀書人夏伯啟叔侄兩大概古書讀多了,要學伯夷、叔奇不食周粟,自己把手指砍掉,表示不願在新朝做官。這也算有原則,結果遇到了朱元璋,被朱元璋砍頭了。

    所以,講原則也需要有社會環境的,至少不用為了“講原則”付出生命的代價。

    而司馬遷和衛青生活的時代是一個什麼時代呢?

    從社會環境來說,西漢在漢武帝中期以前,是一個“二元帝國”,“非劉不王”、“非功不侯”的同時還“非侯不相”。劉氏皇族和貴族們共同分享權力。皇權比較受約束,算得上社會環境比較寬鬆了。

    這從轅固事件就能看出來,轅固敢在竇太后面前說道家的壞話,竇太后也只是叫侍衛把轅固丟進豬圈裡,讓他“入圈刺豕”去羞辱他而已;要是轅固遇上的是朱元璋、清朝乾隆這樣的皇帝,命早沒了。

    所以在這種環境下,貴族、世家子弟普遍還是比較講原則的,用柯藍的話說就是“脾性大”。

    另一個就是物質基礎了。

    衛青是奴僕出身,這裡我就不多說,我就說說司馬遷。司馬遷是有錢人家小孩,這是沒有問題的。史料記載,司馬遷的祖父司馬喜在漢文帝詔入慄米受爵位以實邊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慄米換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四千石慄米在當時絕對不是一筆小錢。而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又是文景時期的太史令,雖然不是什麼大官,但算是官宦世家了。

    所以司馬遷這種有錢、官宦世家子弟,難免看不上衛青這種出自社會底層,靠“巴結”皇帝發跡,“拼命往上爬”的人。

    “蘇建語餘曰:“吾嘗責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大夫毋稱焉,原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擇賢者,勉之哉。大將軍謝曰:‘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彼親附士大夫,招賢絀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驃騎亦放此意,其為將如此。

    以上是《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最後部分,從最後這個故事看,司馬遷確實看不上衛青這種凡事以忠君為第一的價值觀,而且在兩漢,類似衛青這種“忠君第一”的價值觀都是隱約被批判的,屬於“吏”的價值觀。

    再說直白點,司馬遷或許認為衛青這種“忠君”觀是奴才、門客對主子的態度,而不是一個有擔當的大臣對皇帝的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皇帝.炎帝.蚩尤的妻子各是誰?